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摆式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第一磨牙对上颌牙弓形态的影响。方法:选择混合牙列或恒牙列早期的牙源性安氏Ⅱ类错伴发上颌牙列轻中度拥挤的病例16例,应用摆式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第一磨牙至上下颌第一磨牙呈中性偏近中关系,测量矫治前后模型,对其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①远中移动时间平均(5.1±1.4)月,拥挤度平均减少(8.40±2.01)mm;前牙覆盖较矫治前平均增加0.43mm;前牙覆平均减小0.32mm②上颌尖牙、前磨牙、第一磨牙间牙弓宽度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以前磨牙间增加最多,第一磨牙次之,尖牙间增加最少;③上颌第一、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间牙槽弓、基骨弓宽度均有增加,第一磨牙间增加最多,前磨牙次之,上颌尖牙间增加最少;④牙弓长度方面:牙弓前段无明显改变,仅增加0.10mm(P>0.05),而牙弓后段长度与矫治前相比增加了3.12mm(P<0.001),上颌的牙槽弓长度与基骨弓长度分别增加了3.23mm(P<0.01),3.50mm(P<0.01)。结论:①应用摆式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第一磨牙使上颌牙槽弓及基骨有一定的扩宽趋势,有利于牙弓前段拥挤的解除及安氏Ⅱ类错的矫治,进而为非拔牙矫治提供有利依据;②远移上颌第一磨牙同时伴随少量的支抗丧失,临床应用中应予注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直丝弓矫治器结合多曲方丝弓矫治技术(Multiloop Edgewise Arch Wire,MEAW)和结合平面导板打开成人前牙深覆效果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分别应用直丝弓矫治器结合MEAW和平面导板各治疗24例骨性I类前牙深覆成人病例,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咬合打开的时间及治疗前后病例的双侧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的测量值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打开覆的时间:MEAW组(3.89±0.24)月,平面导板组(2.15±0.45)月,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治疗后MEAW组:上、下颌双尖牙与第一磨牙均向远中直立,上、下颌双尖牙伸长,上下前牙唇倾并压低,下颌并未发生明显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平面导板组:上颌牙齿在角度和长度方面均未发生明显变化,下前牙压低,下颌双尖牙及磨牙伸长,尤以第一磨牙显著,下颌发生顺时针方向旋转。结论:本研究显示直丝弓矫治器结合MEAW技术或结合平面导板均可有效地矫治成人前牙深覆,但临床应用时应注意其各自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恒牙初期骨性Ⅲ类错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方法:选取应用MEAW技术治疗恒牙初期骨性Ⅲ类错畸形的患者12例,测量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并进行配对t检验以评估疗效。结果:MEAW技术矫治恒牙期骨性Ⅲ类错主要是通过牙齿的移动和牙槽骨的改建。通过A点的前移,下磨牙的直立和远中移动使磨牙关系和前牙覆盖关系明显改善。下前牙舌向移动和升高,平面变平。结论:MEAW可以有效矫治恒牙初期轻、中度骨性Ⅲ类错。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头颅定位后前位片测量,探讨改良颊侧多曲簧活动矫治器纠正早期安氏Ⅲ类错且伴下颌功能性偏斜,改善早期功能性下颌偏斜。方法:混合牙列早期安氏Ⅲ类错且伴有下颌功能性偏斜患者20例,采用改良颊侧多曲簧活动矫治器的方法,矫治前后头颅定位后前位片P-A测量分析,用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结果:改良颊侧多曲簧活动矫治器矫正早期安氏Ⅲ类错且伴有下颌功能性偏斜后,下颌骨两侧结构不对称性有明显改善,下颌骨两侧综合长度差亦减小(P<0.01),两侧下颌体长度差明显减小(P<0.01)。结论:由于早期安氏Ⅲ类错且伴有单侧后牙反,导致的功能性下颌偏斜,采用改良颊侧多曲簧活动矫治器,可以使下颌骨的不对称得到一定的改善,是早期纠正下颌功能性偏斜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上颌快速扩弓(rapid maxillary expansion,RME)联合多曲方丝技术(multi—loop edgewise arch wire。MEAW)矫治年轻成人骨性反[牙合]伴下颌偏斜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成年安氏Ⅲ类骨性错[牙合]伴下颌偏斜患者9例,年龄16.2~18.8岁,采用上颌快速扩弓纠正单侧后牙反[牙合],多曲方丝技术配合颌间牵引调整咬合关系,纠正下颌及中线偏斜。矫治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和正位片,并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1)矢状方向上,SNA增大(1.4±1.7)°,SNB减少(0.7±0.9)°,ANB增加(2.1±0.9)°,颌骨前后向不协调减轻;U1-SN,L1-MP矫治前后分别增加(2.7±3.7)°和减少(5.4±2.9)°,前牙覆盖减少(3.8±1.0)mm。(2)垂直方向上,MP-SN和MP-FH分别增加(1.9±2.0)°和(1.1±2.6)°,矫治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矫治前后Maz—Maz’增加(2.6±2.8)mm,Um-Um’增加(6.2±5.9)mm,后者矫治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矫治前后,ACd-Me和ACd-Go分别减少(3.7±2.1)mm和(2.8±1.6)mm;ManDP-MSL和Me-MSL分别减少(3.8±2.3)mm和(3.6±2.5)mm,矫治前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上颌快速扩弓联合多曲方丝技术可以有效地矫治年轻成人轻、中度骨性反[牙合]伴下颌偏斜畸形,纠正异常咬合关系,改善颜面部不对称畸形。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生长发育高峰期后伴下颌后缩的Ⅱ类错患者应用固定矫治器结合Forsus矫治器进行矫治,分析其矫治后的骨骼及牙槽改变。方法:研究对象包括10例患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上前牙前突,下颌及颏部后缩,平均年龄15.6岁,侧位片颈椎发育生长高峰期C4期及以后。矫治时间平均25个月,均采用不拔牙矫治。在排齐整平后,戴用Forsus矫治器(3M),平均戴用时间为5.6个月。治疗后前牙覆盖均至正常,对治疗前后的头侧位片及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前后前牙覆盖平均减小7.5mm,治疗前后面型改变明显。下颌表现出少量生长,A点无明显变化,Pog点平均前移2.3mm,ANB角减小1.03°,下颌平面角增加1.7°以及平面角显著增加4.7°,治疗后上颌前牙显著内收1.8mm,下前牙前倾,切端前移4.9mm。提示治疗后上颌骨无明显改变,下颌骨少量的前下生长以及后下旋转,牙齿代偿明显,上颌前牙一定内收,下颌前牙大量前移以及前倾。结论:对于已过生长高峰期的患者,采用Forsus矫治器可显著减小覆盖改善面型,有的患者会有良好的骨矫形效应,但矫治效果以牙槽代偿为主。矫治中应加强下颌支抗,控制前牙唇倾,尽量利用剩余的生长潜力,改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研究骨性Ⅲ类错牙合伴下颌偏斜患者进行正畸-正颌治疗各个治疗阶段的变化。方法:选取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伴下颌偏斜畸形患者27例,通过对术前正畸、正颌手术及术后正畸阶段的X线头颅定位正位、侧位片测量分析,研究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不同治疗阶段颌骨、牙齿的变化。结果:术前正畸阶段,侧位片分析可见U1-NA距减小2mm,L1-NB距增大1.87mm,U1-L1减少了11°,上下颌骨和正位片各项测量项目未见明显变化。正颌手术阶段,侧位片可见SNA增大2.52°,SNB角减小4.85°,SND角减小3.95°,ANB角增大2.72°;正位片可见,下颌角间距平均增宽了4.65mm。非偏斜侧髁突上点与下颌角点间距减小了2.13mm,偏斜侧髁突上点与下颌角点间距增大了2.51mm,非偏斜侧髁突上点与颏点间距减小2.75mm,偏斜侧髁突上点与颏点间距增加6.13mm。术后正畸阶段,侧位片分析可见U1-NA角增大1.3°,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正位片各项测量项目均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术前正畸阶段,牙齿角度发生明显变化,上前牙内收,下前牙唇倾,但是术前去代偿往往不足;正颌手术阶段,颌骨位置明显改变,上颌前移,下颌后退,颏部偏斜也明显改善;术后正畸过程中,牙齿与颌骨位置均有一定程度的复发趋势,但术后更接近正常值,术后面部偏斜也表现出复发趋势。  相似文献   

8.
发育性偏颌畸形患者颈椎姿势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发育性下颌偏颌患者的颈椎姿势特征,为改善患者体态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对20例恒牙列下颌偏颌患者及39例正常咬合者拍摄头颅定位后前位、侧位、颈椎标准正、侧位X线片及直立时的面颈和全身照片。结果:偏颌畸形患者颜面明显不对称,直立时一侧胸锁乳突肌肌张力较对侧强、头向一侧偏斜、双肩不等高。矢状面内头颈呈前倾、前伸痊。颈椎正位X片显示颏部及第4、5、6颈椎棘突偏离中线程度大于对照组;颈椎侧位X线显示颈椎曲度小于对照组。结论:偏颌畸形影响颈椎姿势,矫治颌面畸形的同时应注意对异常颈椎姿势的矫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儿童骨性安氏Ⅲ错在替牙早期进行双期矫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骨性安氏Ⅲ类错替牙早期患者50例,男22名,女28名,年龄范围6.0~8.5岁,平均年龄7.2岁。应用直丝弓矫治器,上颌加辅弓,进行扩弓、前方牵引和颌间Ⅲ类牵引,矫治前牙反,并进行正畸矫治前后头影测量,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SNA角增大,平均增大1.20度,SNB角缩小,平均缩小1.15度,ANB角平均增大3.07度。结论:对儿童替牙期骨性安氏Ⅲ错早期矫治,采用直丝弓矫治器加辅弓,进行扩弓、前方牵引、颌间Ⅲ类牵引治疗,使双期矫治相连贯和结合,能够促进上颌骨生长,下颌骨抑制、后缩,前牙反纠正,面型改善。将双期矫治相连贯和结合,有利于Ⅲ类骨骼畸形的调整,矫治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恒牙列骨性Ⅲ类错非拔牙矫治后牙弓与基骨弓形态的变化。方法:23例恒牙列骨性Ⅲ类错非拔牙矫治患者,收集矫治前后记存模型,测量矫治前后上下颌牙弓长度、基骨弓长度,尖牙区、第一、二前磨牙区,第一磨牙区的牙弓宽度、基骨弓宽度,比较矫治前后牙弓、基骨弓各测量值的变化及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1)矫治后上颌牙弓前段长度增加,上颌尖牙间、第一、二前磨牙间牙弓宽度减小;下颌尖牙间牙弓宽度减小、第一磨牙间牙弓宽度增加;矫治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矫治后上颌基骨弓长度增加,下颌基骨弓长度减小,矫治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矫治后上下颌牙弓长度、宽度的变化量与对应的基骨弓长度、宽度的变化量呈正相关,尤以下颌尖牙区、上下颌第一磨牙区明显。结论:恒牙列骨性Ⅲ类错非拔牙正畸掩饰性矫治后牙弓代偿性变化可引起相应区域基骨弓的顺应性改建,利于骨性Ⅲ类错单纯正畸掩饰性治疗及稳定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经上下联合扩弓结合前方牵引治疗前后软组织变化,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例替牙期或恒牙早期上颌发育不足且上下牙弓狭窄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采用上下颌联合扩弓结合前方牵引面具的方法治疗,患者于治疗前后分别拍摄头侧片,使用LeganBurston软组织分析法测量相应数据,最后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治疗前后软组织变化情况。结果:20例患者经治疗后,上下颌及磨牙关系得到改善,侧貌由凹面型变为直面型,面中凸度、上颌凸度增加,上唇发生前移,下唇发生后移,上切牙暴露增多,面中部趋于丰满。下颌凸度、软组织面高、下面喉角、鼻唇角、颏唇沟深度,唇间隙变化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上下颌联合扩弓结合前方牵引产生的矫形力可以促进上颌生长,增加上颌凸度,改善面中软组织侧貌,并且不会刺激下颌骨过度生长发育,对面下软组织结构无影响,是一种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改善软组织侧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临床验证自锁矫治体系的作用效果,为临床高效、合理地选择矫治体系提供参考。方法:临床选取不需拔牙的安氏Ⅱ类2分类错畸形患者2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例。实验组接受自锁矫治系统,对照组接受直丝弓矫治系统,均戴入上颌平面导板打开咬合。矫治前后分别拍摄X线头颅定位片,制取记存石膏模型。选取X线硬组织和石膏模型指标分析测量,配对t检验,比较两种方法矫治前后牙颌组织的变化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两种方法矫治前后上、下牙弓宽度和牙弓长度均增加,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基骨弓宽度均略有增加,两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种方法上颌基骨弓长度治疗前后未见明显增加,下颌基骨弓长度治疗前后均有明显增加,上下前牙唇倾度均有明显改善,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治疗完成时间实验组比对照组缩短,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自锁系统能够扩展牙弓和基骨弓宽度,唇倾前牙,有利于三维方向解除闭锁,在扩展基骨弓宽度上,略优于直丝弓,配合平面导板,可防止托槽脱落、快速打开咬合,缩短治疗时间,特别适合用于安氏II类2分类错畸形的矫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牙弓、牙槽弓形态与软组织面型的关系,为正畸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正常青年男性69例,取模并测量其牙弓、牙槽弓宽度、长度并与颅面软组织形态指标测量结果及面型比例进行统计学相关分析。结果:牙弓、牙槽弓宽度与面中宽(BF)W,牙槽弓宽度与面下宽(IG)W呈正相关;牙槽弓宽度及上颌前、中段牙弓宽度与下颌骨体长(CL),牙槽弓长度、宽度及下颌牙弓前中段长度与下颌骨长(ML)呈正相关。上颌前段牙弓长度与前面高与面下宽度之比(AFH/IG)W呈正相关;上颌尖牙间牙槽弓宽度与前面高与面中宽度之比(AFH/BF)W呈负相关。结论:牙弓、牙槽弓形态与软组织面型密切相关,正畸治疗中应考虑牙弓、牙槽弓形态与软组织面型的协调。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伴有左右面部不对称骨性安氏Ⅲ类错的成年患者接受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软组织的三维头影测量变化。方法:选择10例接受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正颌外科手术术式均为上颌Lef or tⅠ型截骨术+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切骨术+颏部成型术)的伴有下颌左右不对称的成人骨性Ⅲ类错患者,分别在术前1个月(T0)和术后6个月(T1)进行三维CT(3DCT)扫描。在CT后处理工作站中进行三维模型重建,确定软组织标记点和变量并测量计算,从而进行三维头影测量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的凹面型及面部偏斜畸形均得到明显矫正,口内牙关系理想、稳定。术后软组织变量的测量结果:鼻基底宽度、鼻翼宽度和上唇峰宽度明显增大;口角宽度、下颌宽度、颏唇角和下颌宽度角明显减小;上唇及颏部的不对称率明显改变。结论:①伴有下颌骨不对称的骨性安氏Ⅲ类错患者双颌手术后,其软组织在三维方向上各项测量指标均有明显改变,患者的软组织外貌得到明显改善;②三维CT可以更精确的反映出颌面部软组织的特征,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FrankelⅢ功能矫治器(Frankel functional regulator Ⅲ appliance,FRⅢ)矫治功能性Ⅲ类错畸形前后颌骨软组织侧貌头影测量值的变化。方法:选择乳牙期、替牙期功能性Ⅲ类错患者20例(男9例,女11例),年龄6~11岁,平均9.8岁,面型为直面型或轻度凹面型,前牙反,第一磨牙为近中关系,下颌可后退至切对切,上下前牙排列整齐,应用FRⅢ矫治,治疗前后拍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并测量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统计学分析。结果:功能性Ⅲ类错畸形经FRⅢ矫治6个月左右,临床上患儿反矫正、侧貌发生改变,SNB减小、ANB增加、前下面高增加、IMPA减小、面凸度增加、覆盖增加有显著性差异。唇形改变:上唇突度增大、下唇突度减小,上唇倾斜度减小、下唇倾斜度减小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结论:表明FRⅢ矫治功能性Ⅲ类错畸形能引起颌骨及软组织侧貌的改变,FRⅢ是治疗功能性Ⅲ类错畸形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下前牙拥挤患者的下颌前部侧貌轮廓特征。方法:应用MATLAB7.5.0数字图像处理软件,采用Canny边缘检测算法实现数字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上下颌前部软、硬组织边缘线的自动提取。比较下前牙拥挤患者与正常个体下颌前部软、硬组织边缘线的差异性。结果:从下颌前部硬组织边缘曲线来看,女性下前牙拥挤患者相对于正常个体,下齿槽座点B的位置明显下移(P〈0.05),矢状向位置也偏后(P〈0.05),颏唇沟深度明显变深(P〈0.05)。男性下前牙拥挤的患者相对于正常个体,下齿槽座点B的矢状向位置显著后缩(P〈0.05),颏唇沟深度明显变深(P〈0.05)。从下颌前部软组织边缘曲线来看,女性下前牙拥挤患者相对于正常个体颏部软组织侧貌轮廓曲线无明显差异性(P〉0.05);而男性下前牙拥挤患者颏部软组织侧貌轮廓线曲度增加,颏唇沟变深(P〈0.05)。结论:下前牙拥挤的患者有下颌前部齿槽基骨有发育不足的特点。女性下前牙拥挤患者的颏部软组织会产生一定的代偿,使下颌侧貌软组织不显现颏唇沟加深的情况;而男性下前牙拥挤的患者,则会显现较为明显的因下颌前部齿槽基骨发育不足造成的颏唇沟加深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观察传动直丝弓技术矫治的俺氏Ⅱ类错患者软组织侧貌、牙的特征性改变,探讨该技术的矫治要点。方法:应用传动直丝弓技术矫治13例(女8例,男5例)安氏Ⅱ类错双颌或上颌前突患者,平均年龄13.2岁。所有患者均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按照传动直丝弓技术矫治程序进行矫治。结果: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上、下切牙显著内收,软组织侧貌改善明显。结论:传动直丝弓矫治器利用口内支抗、细丝轻力,快速倾斜移动牙齿,准确转矩并正轴的方法,可有效矫治安氏Ⅱ类错双颌或上颌前突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改良固定反式双阻板矫治器(twin-block appliance,TBA)联合方丝弓技术治疗成人AngleIH类前牙反[牙合]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应用改良固定反式TBA联合方丝弓技术矫治成人前牙反[牙合]18例,对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及X线软组织测量进行分析,评价其临床矫治效果。结果下颌软组织的变化十分明显,较快改善了侧貌外形。上颌前牙适度的唇倾也对软组织侧貌改善起了一定的作用。随访病例最长的3年,无复发。结论改良固定反式TBA联合方丝弓技术,可快速有效矫治成人前牙反[牙合],对下颌软组织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X线头影测量探讨方丝弓技术拔牙矫治恒牙期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名前牙深覆盖达到8~11mm且ANB平均为7.4°伴Ⅲ°深覆的恒牙期患者,采用方丝弓技术进行矫治,均拔除4个第一双尖牙,并对所有患者正畸治疗前后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10例患者治疗后覆盖、覆牙合均达到正常,NA-PA平均减少4.4°,ANB减小2.3°,SNA减小1.9°。下颌Spee氏曲线与上颌补偿曲线明显整平。结论:应用方丝弓矫治技术拔牙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矫治恒牙期骨性安氏II类1分类错,其改善的关键在于上切牙内收前深覆的矫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上下颌扩弓联合矫正器矫治错畸形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4月-2017年6月笔者科室行上下颌扩弓联合直丝弓固定矫治器结束的32例青少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矫正前后进行模型测量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矫正后,下上颌牙弓宽度与牙弓周长均有一定增加,前磨牙区差值最大,其次为磨牙区,最后为尖牙区;上颌最大增加量为(4.5±1.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92,P0.05);下颌最大增加量为(6.1±1.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14,P0.05);矫正前后上下颌牙弓长度均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40,t=2.570,P0.05);矫正前后颌骨方面SNB、ANB与MP-SN等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65,t=4.206,t=3.584,P0.05);牙齿方面U1-SN、U1-NA、覆盖等均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791,t=9.166,t=5.940,t=5.522,P0.05);矫正后L1-MP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02,P0.05)。结论:上下颌扩弓联合矫正器治疗错畸形可有效改善患者错中牙弓不匹配的情况,解除牙列拥挤,保持良好的咬合状态,并能改善患者颌面部美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