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恒牙列骨性Ⅲ类错非拔牙矫治后牙弓与基骨弓形态的变化。方法:23例恒牙列骨性Ⅲ类错非拔牙矫治患者,收集矫治前后记存模型,测量矫治前后上下颌牙弓长度、基骨弓长度,尖牙区、第一、二前磨牙区,第一磨牙区的牙弓宽度、基骨弓宽度,比较矫治前后牙弓、基骨弓各测量值的变化及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1)矫治后上颌牙弓前段长度增加,上颌尖牙间、第一、二前磨牙间牙弓宽度减小;下颌尖牙间牙弓宽度减小、第一磨牙间牙弓宽度增加;矫治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矫治后上颌基骨弓长度增加,下颌基骨弓长度减小,矫治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矫治后上下颌牙弓长度、宽度的变化量与对应的基骨弓长度、宽度的变化量呈正相关,尤以下颌尖牙区、上下颌第一磨牙区明显。结论:恒牙列骨性Ⅲ类错非拔牙正畸掩饰性矫治后牙弓代偿性变化可引起相应区域基骨弓的顺应性改建,利于骨性Ⅲ类错单纯正畸掩饰性治疗及稳定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临床验证自锁矫治体系的作用效果,为临床高效、合理地选择矫治体系提供参考。方法:临床选取不需拔牙的安氏Ⅱ类2分类错畸形患者2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例。实验组接受自锁矫治系统,对照组接受直丝弓矫治系统,均戴入上颌平面导板打开咬合。矫治前后分别拍摄X线头颅定位片,制取记存石膏模型。选取X线硬组织和石膏模型指标分析测量,配对t检验,比较两种方法矫治前后牙颌组织的变化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两种方法矫治前后上、下牙弓宽度和牙弓长度均增加,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基骨弓宽度均略有增加,两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种方法上颌基骨弓长度治疗前后未见明显增加,下颌基骨弓长度治疗前后均有明显增加,上下前牙唇倾度均有明显改善,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治疗完成时间实验组比对照组缩短,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自锁系统能够扩展牙弓和基骨弓宽度,唇倾前牙,有利于三维方向解除闭锁,在扩展基骨弓宽度上,略优于直丝弓,配合平面导板,可防止托槽脱落、快速打开咬合,缩短治疗时间,特别适合用于安氏II类2分类错畸形的矫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与传统直丝弓系统治疗轻中度拥挤错畸形的治疗优势,为患者临床治疗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笔者医院收治的30例轻中度拥挤错畸形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直丝弓系统矫治器治疗,观察组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下颌牙齿错位、上下颌颊侧区咬关系、覆盖、覆、中线PAR指数,记录两组矫治所需时间,分别于治疗后2h、12h、24h、2d、7d评价两组患者疼痛强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下颌牙齿错位、上下颌颊侧区咬关系、覆盖、覆、中线PAR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治疗后各项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矫治时间(14.25±1.23)个月,明显长于对照组(9.58±0.76)个月(t=12.509,P=0.000);两组患者治疗后24h、2d时疼痛强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轻中度拥挤错畸形具有较好效果,且可减轻患者疼痛感,提高舒适性,但所需矫治疗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拔牙组和非拔牙组恒牙期安氏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矫治前后的模型进行测量,分析拔牙组和非拔牙组病例治疗前后牙弓宽度的变化。方法:随机选择恒牙牙合患者40例,其中20例接受了拔牙矫治,均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20例接受了非拔牙矫治,分别在矫治前后的上下颌模型上第一磨牙近中颊尖点、尖牙牙尖点做标记,测量磨牙和尖牙间的牙弓宽度,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拔牙组矫治前后比较上下颌尖牙间宽度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牙组磨牙矫治前后牙弓宽度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非拔牙组矫治前后上颌第一磨牙间宽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拔牙组矫治前后上下颌尖牙间宽度、下颌第一磨牙间宽度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非拔牙矫治相比,拔牙矫治并不会引起牙弓的缩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掩饰性正畸矫治对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软、硬组织的影响。方法:对骨性Ⅲ类错牙合共61例患者行掩饰性正畸矫治。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牙弓长度、牙弓宽度、软组织投影值及硬组织投影值等指标。结果:牙弓长度比较,治疗后患者上颌的中段长度增加、下颌的前段长度减少,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牙弓宽度比较,治疗后患者下颌的前段宽度减少,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患者软组织投影Z-plane、NLA、UL-E线均增加、LL-E线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患者硬组织投影ANB、A0-B0负值减少,NP-FH、UI-SN、UI-NA增加,UI-LI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则无统计学改变(P0.05)。结论:掩饰性正畸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效果显著,能有效扩展牙弓,调整上下牙弓相对位置,改善错牙合和覆盖,提高患者面部协调美观程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安氏Ⅱ~1不同拔牙模式矫治前后牙弓、上气道形态及软组织侧貌变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20年6月来笔者医院就诊的98例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需拔牙矫治的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观察组拔除上颌2颗第一前磨牙和下颌2颗第二前磨牙,对照组拔除上颌2颗第一前磨牙,之后采用矫正器进行矫正。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牙弓、上气道形态及软组织侧貌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上、下颌尖牙间宽度及上、下颌第一磨牙间宽度均减小,但观察组均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SPP-SPPW、U-MPW、P-T、V-LPW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SPP-SPPW、U-MPW、P-T、V-LPW的横径较治疗前升高(P0.05),但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鼻唇角增大,颏唇角增大,上下唇突度减小,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拔除上颌2颗第一前磨牙和下颌2颗第二前磨牙对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牙弓及上气道形态影响大于拔除上颌2颗第一前磨牙,两种拔牙方式均能改善面部软组组侧貌,但差异无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带塑料基托和无基托的上颌快速扩大器(RME)扩弓的临床效果。方法:对临床上使用上颌快速扩大器进行治疗的28例患者的上颌牙弓扩大效果进行分析。28例均为混合牙列期或恒牙列早期上颌牙弓狭窄或后牙反的患者,其中14例使用带塑料基托的上颌快速扩大器进行扩弓,另外14例则使用无塑料基托的上颌快速扩大器。扩弓前及拆除扩弓装置时分别取石膏模型并拍摄上颌前部咬合片,测量相关项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牙弓扩大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基托式组腭中缝扩开的效果更明显,两组间扩大腭中缝效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带塑料基托的上颌快速扩大器和无基托的上颌快速扩大器均能有效地扩大牙弓,但前者对腭中缝的扩开效果好于后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摆式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第一磨牙对上颌牙弓形态的影响。方法:选择混合牙列或恒牙列早期的牙源性安氏Ⅱ类错伴发上颌牙列轻中度拥挤的病例16例,应用摆式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第一磨牙至上下颌第一磨牙呈中性偏近中关系,测量矫治前后模型,对其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①远中移动时间平均(5.1±1.4)月,拥挤度平均减少(8.40±2.01)mm;前牙覆盖较矫治前平均增加0.43mm;前牙覆平均减小0.32mm②上颌尖牙、前磨牙、第一磨牙间牙弓宽度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以前磨牙间增加最多,第一磨牙次之,尖牙间增加最少;③上颌第一、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间牙槽弓、基骨弓宽度均有增加,第一磨牙间增加最多,前磨牙次之,上颌尖牙间增加最少;④牙弓长度方面:牙弓前段无明显改变,仅增加0.10mm(P>0.05),而牙弓后段长度与矫治前相比增加了3.12mm(P<0.001),上颌的牙槽弓长度与基骨弓长度分别增加了3.23mm(P<0.01),3.50mm(P<0.01)。结论:①应用摆式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第一磨牙使上颌牙槽弓及基骨有一定的扩宽趋势,有利于牙弓前段拥挤的解除及安氏Ⅱ类错的矫治,进而为非拔牙矫治提供有利依据;②远移上颌第一磨牙同时伴随少量的支抗丧失,临床应用中应予注意。  相似文献   

9.
赵红  杨智桥 《中国美容医学》2013,22(14):1530-1533
目的:双垫矫治器(Twin block矫治器)及直丝弓固定正畸联合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的效果。方法:选择11例(男5例,女6例)10~13岁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错畸形患者应用Twinblock及直丝弓固定正畸联合矫治。每位患者治疗前拍摄头颅侧位片、曲面断层X线片。对Twin block及直丝弓固定正畸联合矫治前后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测量。结果:SNA、ANB、OJ、UI\SN减小,SNB、LI\MP、Sn-A’-UL、LL-B’-Pos增大,下颌升支、下颌体长及下颌综合长度均有增长,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Twinblock矫治器治疗恒牙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能明显减小前牙覆、覆盖,增加上颌弓宽度,促进下颌生长,有效改善患者下颌后缩的面型。联合固定正畸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颊侧多曲簧活动矫治器矫治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比较矫治前后软硬组织测量值的变化。方法: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30名,采用改良颊侧多曲簧活动矫治器,矫治前后拍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并制取模型,测量软硬组织参数,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矫治前后软硬组织变化情况。结果:改良颊侧多曲簧活动矫治器矫治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治疗前后头影测量的SNA(°)、ANB(°)、Y-axis(°)、Ns-Sn-Pos(°)、UL-EP(mm)、LL-EP(mm)项目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上颌尖牙和第一前磨牙区牙弓宽度、第一前磨牙区基骨宽度前、后测量项目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上颌牙弓长度、上颌基骨长度、下颌第一前磨牙区牙弓宽度和下颌基骨的宽度前、后测量项目比较均有差异(P0.05)。结论:应用改良颊侧多曲簧活动矫治器治疗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能够促进上颌骨生长,增加上颌凸度和宽度,限制下颌骨的过度生长,显著改善侧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经上下联合扩弓结合前方牵引治疗前后软组织变化,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例替牙期或恒牙早期上颌发育不足且上下牙弓狭窄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采用上下颌联合扩弓结合前方牵引面具的方法治疗,患者于治疗前后分别拍摄头侧片,使用LeganBurston软组织分析法测量相应数据,最后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治疗前后软组织变化情况。结果:20例患者经治疗后,上下颌及磨牙关系得到改善,侧貌由凹面型变为直面型,面中凸度、上颌凸度增加,上唇发生前移,下唇发生后移,上切牙暴露增多,面中部趋于丰满。下颌凸度、软组织面高、下面喉角、鼻唇角、颏唇沟深度,唇间隙变化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上下颌联合扩弓结合前方牵引产生的矫形力可以促进上颌生长,增加上颌凸度,改善面中软组织侧貌,并且不会刺激下颌骨过度生长发育,对面下软组织结构无影响,是一种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改善软组织侧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生理性支抗Spee氏弓矫治器的M-LF托槽与MBT自锁托槽在排齐和整平牙列过程中上颌牙弓宽度的变化,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60例非拔牙的正畸患者,分别应用M-LF托槽与MBT自锁托槽排齐和整平上颌牙列,在T1阶段和T2阶段(即应用0.018×0.025NiTi方丝排齐整平结束时)分别制取患者上颌模型,选用尖牙间宽度等多项测量标志点进行测量,比较两者上颌牙弓宽度的差异。结果:M-LF托槽与MBT自锁托槽牙弓宽度变化最显著在前磨牙区,各自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LF组的牙弓变化量比MBT自锁托槽组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非拔牙正畸的患者,应用生理性支抗Spee氏弓矫治器的M-LF托槽与MBT自锁矫治器在排齐和整平牙列阶段,均可使上颌牙弓中后段宽度显著增大。前者牙弓变化量比后者大,但优势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正畸配合相关肌功能训练改善骨性错患者微笑美的临床效果。方法:30例骨性错患者(男11例、女19例),其中安氏Ⅱ类24例(ANB角5°~8°),安氏Ⅲ类6例(ANB角0°~-6°)。年龄13~34岁,平均(21.08±6.67)岁,拔牙设计26例,非拔牙设计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15例,实验组正畸治疗中配合微笑美相关肌功能训练。两组矫治技术、矫治原则相同,基线条件进行了一致性检验。正畸治疗前后分别拍正面微笑像以评价两组矫治前后微笑指标变化的差异。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验组矫治前后口角高度、微笑宽度、颊廊比例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矫治前后理想笑弧例数、平行笑弧例数变化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矫治前后各微笑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对照组矫治后口角高度、上颌牙龈暴露量、下前牙平均暴露量、颊廊比例及笑弧形态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畸同时配合微笑美肌功能训练,可使骨性错患者口周组织改建与正畸牙颌变化同步、协调,使骨性错患者在矫治错畸形的同时,微笑美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凹面型是由上颌发育不足或(和)下颌发育过度导致的一种影响美观的侧貌类型。对处于生长期的患者,面弓前牵引辅助上颌交替快速扩弓缩弓是最常用的方法,可以有效促进上颌骨发育;头帽颏兜矫治后易复发,现已不建议使用。对于生长发育已完成的患者,轻中度错可采用掩饰性正畸的方法,特殊的拔牙方式及差动矫治技术可以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若为重度骨性Ⅲ类错则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是唯一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骨性Ⅱ类错成年患者颧牙槽嵴区不同植入角度下的骨质厚度与植入高度,并与个别正常者进行比较,探讨骨性Ⅱ类错患者颧牙槽嵴区适宜的植入位置,为临床上微种植钉在颧牙槽嵴区的安全植入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符合实验要求的骨性Ⅱ类错和个别正常者各20例,收集实验对象的CBCT图像,测量两组对象当植入角度为45°、50°、55°、60°、65°、70°时第一磨牙近中颊根和第二磨牙近中颊根颊侧骨质厚度及植入高度。分析植入位置或植入角度改变时颧牙槽嵴区骨质厚度及植入高度差异。结果:1两组颧牙槽嵴区骨质厚度及植入高度左右侧对应位点测量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颧牙槽嵴区骨质厚度均随着植入角度的增大而增厚,植入高度均随着植入角度增大而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颧牙槽嵴区上颌第二磨牙近中颊根上方骨质厚度较第一磨牙近中颊根上方厚,植入高度第二磨牙近中颊根上方较第一磨牙近中颊根上方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间比较,骨性II类错和个别正常者颧牙槽嵴区厚度及植入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成人上颌第二磨牙近中颊根上方骨质厚度明显厚于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上方,第二磨牙近中颊根上方更适宜微种植钉的植入;2骨性Ⅱ类错和个别正常成年人具有相似的颧牙槽嵴区骨质厚度及微种植钉植入高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拔牙与非拔牙正畸治疗对牙弓宽度以及微笑美学的影响.方法 选正畸临床治疗非拔牙患者和拔除4颗第1双尖牙患者各100例,分别对其矫治前、后模型上颌尖牙间和下颌尖牙间的牙弓宽度进行测量,测量点为尖牙长轴之牙根齿槽部的最突点,测量数据经统计学分析验证结果.结果 正畸矫治前两组患者的上颌及下颌牙弓宽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非拔牙组下颌宽度增加了0.88 mm(P<0.001),上颌宽度增加了0.84 mm(P<0.001);而拔牙组下颌宽度增加了1.64 mm(P<0.001),上颌宽度增加了1.50 mm(P<0.001).矫治后,拔牙组比非拔牙组下颌宽度增加了0.59 mm(P>0.05),上颌宽度减少了0.10 mm(P>0.05).结论 拔牙矫治与非拔牙矫治不但均未造成上下颌牙弓宽度之降低,反而引起明显的增宽.拔牙矫治导致牙弓缩窄,从而影响微笑的美观的结论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介绍应用MEAW弓矫治功能性下颌偏斜的方法,并评价其疗效。方法:选择25例功能性下颌偏斜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14~45岁。正中位下前牙中线及软组织颏点偏斜均超过2mm,息止位时下前牙中线及软组织颏点均与面中线一致,或偏颌有明显改善。矫治过程中常规排齐整平上下牙弓,必要时对上牙弓狭窄的患者配合扩弓治疗。利用多曲唇弓调整左右平面,压低并唇倾上颌干扰牙,偏斜侧利用后方诱导引导后缩的下颌骨向前。通过模型测量及术前术后CBCT片评价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偏颌改善明显,正中位下颌前牙中线与面中线一致,软组织颏点与面中线接近一致,双侧磨牙关系达到中性,下颌中切牙中线位置平均改善(2.71±0.63)mm,颏点Me平均改善(1.40±0.59)mm。结论:MEAW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功能性下颌偏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第二恒磨牙错位的相关因素,为口腔正畸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500例符合条件的正畸患者,男196例,女304例,平均年龄(21.54±3.7)岁。根据模型对第二恒磨牙错位的发病率进行调查。并从中选取120例(40例第二恒磨牙正常萌出,40例上颌第二恒磨牙错位萌出,40例下颌第二恒磨牙错位萌出)正畸患者进一步研究。对120例样本的记存模型、曲面断层片及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记录和分析。研究的变量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第二恒磨牙错位的发病率为52%。上颌第二恒磨牙错位与上颌第一恒磨牙处牙槽弓宽度、ANB角、上颌后牙弓段拥挤度存在相关性(P0.05);下颌第二恒磨牙错位与下颌第一、二恒磨牙间牙槽弓宽度、SNB角、ANB角及下颌后牙弓段拥挤度存在相关性(P0.05)。第二恒磨牙错位与SN/MP、第二恒磨牙牙冠宽度、第三恒磨牙的存在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较窄的第一恒磨牙间牙槽弓宽度、较小的ANB角和拥挤的上颌后段牙弓是引起上颌第二恒磨牙错位的因素。较窄的下颌磨牙间牙槽弓宽度、较小的SNB角、较大的ANB角及拥挤的下颌牙弓后段是导致下颌第二恒磨牙错位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运用生长治疗反应量分析(GTRV)法分析评估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对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畸形的矫治效果。方法:对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收治的14例替牙期骨性Ⅲ类错患者进行研究,对所有患儿均采用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治疗,所有研究对象于治疗前(T1)及治疗后(T2)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运用生长治疗反应量分析(GTRV)法及头影测量分析法分析评估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对替牙期Ⅲ类错畸形的矫治效果。结果:经过6个月的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治疗后,14例患者GTRV指数均0.38,侧貌得到显著改善;治疗期间,上下颌骨发生顺时针旋转,比较ANB、Wit’s值、N-ANS、SN-MP、SNA、U1-L1、FMA、SN-OP、AB-NPo、NA-APo、FCA治疗前后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NB、FH-NPo、NB-Po、Y轴治疗前后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治疗替牙期骨性Ⅲ类错可有效刺激上颌骨的生长,上下颌骨呈顺时针旋转,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牙性效应(上前牙唇倾,下前牙舌倾)。生长治疗反应量分析(GTRV)法简便快捷,可用于骨性Ⅲ类错患者的诊断及预后的初步判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用腭皱测量法与传统测量法比较正畸患者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前后上颌牙弓宽度的改变量,检测并比较两种测量方法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依据纳入与排除标准选取正畸患者40例,按照拔牙方式分为两组,拔牙组与非拔牙组,分别使用传统尖牙间(C-C)、前磨牙间(P-P)及磨牙颊尖间(M-M)宽度测量方法和以腭皱前(A)后(B)为参照测量牙齿颊面宽度的方法测量正畸矫治前后上颌石膏模型牙弓宽度。得到的数据进行拔牙组与非拔牙组组间及矫治前后组内的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①拔牙组中,腭皱法测得的牙弓宽变化量(A1)明显小于传统法测得的C-C1间牙弓宽变化量,治疗前后与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腭皱法B1牙弓宽度变化量明显大于M-M1间牙弓宽度变化量,治疗前后与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非拔牙组中腭皱法测得的B2上颌牙弓宽度变化量与传统法测得的M-M2间牙弓宽度变化量差异不大,治疗前后与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拔牙组中腭皱法测得的A2牙弓宽度变化量与传统法测得的上颌C-C2部牙弓宽度变化量差异不大,治疗前后与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正畸治疗结束后,采用拔牙、非拔牙矫治,除传统方法得到的拔牙组上颌磨牙间宽度轻微减少外,上颌牙弓宽度均增加。结论:两种方法均可以测量牙弓宽度的变化,拔牙矫治时以腭皱为标志点的测量方法更能真实反映牙弓宽度变化的改变量,非拔牙矫治时两种测量方法均可使用;拔牙、非拔牙都影响矫治前后上颌牙弓宽度的改变,且不会造成上颌前部牙弓缩窄,影响微笑美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