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艾滋病病毒(HIV)抗体不确定者的初筛、免疫印迹试验(WB)条带结果和其随访阳转的关系,提高对转归的预判断。方法收集2012 — 2016年HIV抗体不确定者酶标、硒标结果、WB条带结果,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酶联伯乐试剂阈值,用logistic回归筛选WB条带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结果79份不确定标本中,首次2种初筛结果都阳性与最终随访确证阳性符合率高达96.29%。 ROC曲线确定伯乐试剂的特定阈值为8,S/CO>8提示随访转归阳性概率大。最常见的带型分别为p24、gp160+p24和gp160+gp120+p24;其中p24带型随访阴性的比例最高,占77.27%,gp160+p24有或无其他条带随访阳性概率较大。 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gp160、p24、p17三个有意义的因素。结论初筛酶标、硒标检测结果双阳性,S/CO>8,gp160+p24有或无其他条带,随访结果为阳性概率较大。 联合初筛结果、带型情况可较为客观、准确地预测HIV不确定患者转归结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研究太原市无偿献血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抗-HIV)阳性标本的确认结果和带型。方法采用蛋白印迹(WB)对185例初筛阳性献血者标本进行确认试验,采用SPSS13.0分析试验结果和带型。结果确认阴性128例,不确定15例、阳性42例。确认阳性标本中,gp120、gp160、p24带型阳性率为100.00%,p31、p51和p66阳性率均大于90.00%。不确定标本中,p24阳性率最高,有12例,占80.00%;其次为gp160,有3例,占20.00%。随着S/CO值增大,带型出现率逐渐增高,最高为S/CO值6.00组(χ~2=35.16,P=0.009)。结论 HIV筛查试验存在假阳性。确认阳性标本多为病毒感染期。初筛阳性标本必须进行追踪确认试验,确认其是否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本地区HIV抗体确认阳性献血者的带型特征进行分析,以对献血招募、职业防护及血液检测提供理论指导。方法经本中心实验室初筛检测为HIV抗体反应性标本送市疾控中心进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WB)确认检测,收集经确认实验为HIV抗体阳性的标本信息,对各条带出现率及条带组合情况分别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共收集HIV抗体确认阳性献血者54例,带型以全带型比例最高,为38.9%;各条带检出率:gp160/120、p24均为100%,其次为p66、gp41分别为92.6%、90.7%,p31、p17、p51依次为83.3%、87.0%、87.0%,p39和p55阳性率最低,分别为59.2%、42.6%。结论带型分析显示HIV抗体确认阳性献血者以早期感染为主,应采取措施避免高危人群献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产生不确定结果的特点及进展情况。方法分析2009~2011年昆明市158例确证检测为不确定结果标本的样本来源、蛋白印迹试验(WB)带型特点及跟踪随访情况。结果共进行WB确证检测4 582份,检测结果为不确定者158份,占3.45%。无偿献血人员筛查和孕期/产前检查人群不确定结果的检出率(分别为7.25%和7.29%)明显高于其他人群;p24(+)30.4%、p24(+)gp160(+)25.9%和gp160(+)16.5%,以这3种带型最为常见;随访到43例不确定者,WB转为阳性结果16例(37.2%),转为阴性结果27例(62.8%),11例p24(+)gp160(+)有3例转为阴性。结论无偿献血人员、孕期和产前检查人群出现WB不确定结果的预期要高于其他人群;对p24(+)gp160(+)双带型判为阳性存在风险;应加强检测工作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避免由于标本污染而造成的不确定结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初步探讨HIV抗体不确定人群的带型特征以及核酸定量检测结果与阳转结果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5—2020年南昌市第九医院初次检测结果为HIV抗体不确定的142份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蛋白印迹试验(WB)实验以及核酸定量检测方法对上述HIV抗体不确定标本进行检测,以随访结果为判断标准,比较分析不同检测方法结果和抗体转归的相关性。结果 142例随访者中,有85例出现血清学阳转,占比59.86%(85/142)。阳转者免疫带型gp160出现比率为97.64%(83/85),p24出现比率为49.41%(42/85);未阳转样本gp160出现比率为2.36%(2/85),p24出现比率为50.59%(43/85)。初次检测抗体不确定检测样本中gp160条带出现率在阳转者和未阳转者之间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49.41,P<0.01);而二者p24条带出现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2.05,P>0.05)。核酸检测试验结果显示83例抗体不确定样本呈核酸阳性,核酸阳性与抗体阳转的符合率为97.64%(83/85)。结论 HIV抗体不确定样本中出现gp160带型者随访转归为阳性的可能较大;核酸检测试验可为抗体不确定样本提供进一步鉴别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免疫印迹法检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阳性的常见条带模式及在随访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免疫印迹法检测HIV抗体为阳性的460例患者和结果为不确定的16例患者的免疫印迹法检测结果及临床资料。结果在3个基因编码的3组HIV特异性抗体中,env基因编码的包膜蛋白抗体gp160、gp120和gp41的检出率分别为100.00%、99.35%和96.30%;pol基因编码的核酸内切酶及聚合酶抗体p66、p51和p31的检出率分别为92.61%、86.96%和91.96%;gag基因编码的核心蛋白抗体p55、p39、p24和p17的检出率分别为56.30%、13.26%、100.00%、87.17%。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HIV抗体,共检测到34种条带模式,最常见的条带模式为gp160/gp120/p66/p55/p51/gp41/p31/p24/p17(p39缺失,占41.74%),其次为gp160/gp120/p66/p51/gp41/p31/p24/p17(p55和p39缺失,占23.70%),全条带模式占11.30%。对16例免疫印迹法结果为不确定的患者进行随访,其中首次检测含包膜蛋白抗体条带的4例患者在随访期间HIV抗体均转为阳性。HIV感染者首诊科室共涉及到28个临床科室,其中有66.31%就诊于内科相关科室。结论 HIV感染者的免疫印迹法条带检出率存在一定的差异,患者首诊的临床科室众多,医疗机构应重视HIV检测,避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被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景德镇市490例HIV-1抗体阳性者的免疫印迹带型进行分析。方法采用蛋白免疫印迹试验对标本进行确证检测,分析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的带型差异。结果 gp160、gp120、p66、p55、p51、gp41、p39、p31、p24、p17全部阳性的共142例,条带gp160、gp120出现率最高为100%,p24为99.2%,gp41为95.7%,p55出现率最低为43.9%;条带gp41和p17在男女性别中的出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条带p31在不同年龄组间的出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p160、gp120、gp41、p24是判定HIV-1抗体阳性的重要条带,本市发现的HIV感染者多数在AIDS期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与免疫印迹试验(WB)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检测中的差异性。方法选取陕西省铜川地区进行HIV抗体检测的疑似HIV感染患者105例为研究对象,初筛后进行ELISA、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复核检测后再经WB验证。分析初筛后ELISA、RT-PCR复核检测结果与WB验证结果的差异性。比较ELISA检测得出的质控物吸光度值与临界值的比值(S/CO)与WB验证结果的差异,并观察WB反应带型结果。结果 105例疑似HIV感染患者ELISA、RT-PCR复核检测结果显示,双阳性98例,WB验证后显示阳性87例,符合率为88.78%(87/98)。ELISA检测结果为阳性但RT-PCR检测为阴性的样本经WB验证后确定阳性1例,符合率为20.00%(1/5)。ELISA检测得出的S/CO值1及S/CO值≥10时与WB验证结果的符合率最高。WB证实为阳性的87例样本中,gp160、gp120出现率均为100.00%,gp41、p24、p17出现率分别为95.40%(83/87)、64.37%(56/87)、56.32%(49/87),另有2.30%(2/87)显示无HIV抗体特异带。结论 ELISA、WB用于HIV抗体检测均具有一定价值,对复核检测结果采用WB验证可提高诊断符合率,但WB验证后的样本中亦存在阴性或不确定性样本,因此应对此类患者进行重点追踪并实施进一步检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各临床分期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感染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血清中病毒蛋白抗体的变化,探讨不同临床分期的HIV-1感染者/AIDS患者蛋白印迹试验(WB)的带型特点。方法对汕头市2009至2012年确证的部分HIV-1抗体阳性病例进行CD4+T细胞计数,根据计数结果对病例进行分组:原发感染期组(CD4+≥500/mm3);感染中期组(CD4+≥200/mm3且500/mm3);AIDS期组(CD4+200/mm3);对各组的WB结果进行病毒蛋白(p17、p24、p31、p39、gp41、p51、p55、p66、gp120、gp160)抗体的阳性率统计以及带型分析。结果病毒蛋白p24、p31、gp41、p51、p66、gp120和gp160的抗体阳性率较高(总阳性率分别为98.2%、92.0%、90.8%、89.5%、93.3%、98.7%和97.5%),且在3个分期组间未见明显变化(P0.05);病毒蛋白p17、p39和p55呈现较低的抗体阳性率(总阳性率分别为68.9%、49.1%和42.5%);蛋白p17的阳性率从原发感染期的91.5%降为感染中期的62.8%(P0.01)及AIDS期59.3%(P0.01);WB结果中的全带型、缺失p39+p55和缺失p17+p39+p55的带型是3个疾病分期组患者的常见带型;在3个分期组中,原发感染期中全带型出现率最高(60.8%),而缺失p17+p39+p55的出现率最低(6.5%)。结论病毒蛋白p17抗体的阴转可以作为疾病从原发感染期进入感染中期/AIDS期的一个潜在判别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检测为不确定标本的结果特征,探究不确定结果的影响因素。方法对Western blot试验检出的207例HIV抗体不确定标本从人群特征、条带阳性率、带型分布及随访复检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295例初筛阳性标本Western blot结果总不确定率占15.9%,女性(20.5%)不确定率高于男性(13.9%),60岁以上不确定率(26.0%)明显高于其他年龄。p24条带阳性率最高,其中单独p24带型为151例,占73.0%。31例标本随访复检结果均为转阴或无进展。结论HIV Western blot不确定结果与性别和年龄有一定关系,与p24蛋白的非特异性反应是造成不确定结果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分析ELISA法和免疫印迹法测定抗-HIV抗体的结果,探讨抗-HIV抗体ELISA法筛查阳性标本的平均值S/CO值与确认实验结果的关系,并阐述ELISA可能产生假阳性的原因及WB法不确定的原因。方法对54例经ELISA法筛查抗-HIV抗体阳性的标本采用WB法确认,并分别统计不同S/CO水平标本的确认结果和不同确认结果标本的S/CO值间的差异,分析确认阳性和不确定标本的WB反应条带。结果 54例初筛阳性标本经WB确认30例为阳性,两者符合率为55.56%。确认阳性标本的S/CO平均值为13.448。确认阴性与不确定标本S/CO平均值分别为3.550和4.490。WB法不确定标本最常见的反应条带为gp160,其次依次为p24、p66和p51。结论筛查实验存在一定比例的假阳性,抗-HIV抗体报告必须以确认结果为准。初筛实验高S/CO(≥6.0)预示抗-HIV抗体阳性的可能性大,但低S/CO值的标本也可能确认结果为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掌握深圳东部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HIV感染者人口学特征及蛋白质免疫印迹(WB)带型,为献血者招募、员工职业防护和血液检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0—2019年深圳东部地区无偿献血人群经WB法确认的62例HIV感染者资料,采用χ2检验比较各年度感染率;对HIV感染者的性别、年龄、户籍、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构成比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对WB条带阳性率和带型分别进行汇总分析。结果深圳东部地区2010—2019年无偿献血者HIV的总感染率为3.92。各年度献血者的HIV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44,P<0.05)。2019年A采血点的感染率为12.45,与其他采血点总感染率(1.8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8,P<0.05)。62例感染者中男性占93.55%;18~<36岁的感染者占74.20%;未婚感染者占61.29%;非深圳户籍人群占93.55%;商业服务人员和工人分别占43.55%、32.26%;大专以下学历占88.71%。WB带型以4种带型为主;条带gp160、gp120、p66、p24阳性率均为100.00%,p17、p55阳性率较低,分别为67.74%、51.61%。结论深圳东部地区无偿献血者HIV感染者以早、中期感染的男性、18~<36岁、未婚、非深圳户籍、商业服务人员或工人、大专以下学历人群为主,尤其要关注A采血点的献血人群。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调查长沙市无偿献血者中男男同性HIV感染情况及WB带型分析,为无偿献血宣传、招募、体检征询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长沙市2010年1月~2012年6月无偿献血者314 551份血液标本及其人口流行病学资料,采用ELISA初筛检测,反应性标本用蛋白免疫印迹(WB)进行确认。结果 2010年1月~2012年6月共检出抗-HIV阳性献血者80例,其中30例为男男同性性行为感染,占所确诊感染HIV的37.5%,近2年来通过男男性行为途径感染HIV的阳性率呈明显上升趋势。WB检测结果中gp160、gp120、gp41、P66、p24的阳性率均为100%,P39、P55条带存在较大个体差异。结论近年长沙市无偿献血者中MSM人群HIV感染率呈上升趋势,大多以18~30岁未婚者,文化程度以大专或以上为主,且以首次献血者居多,隐蔽性强。通过MSM途径与异性性接触或其他途径感染HIV的WB带型并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和免疫印迹试验(WB)两种方法检测HIV抗体的准确性。方法用ELISA方法检测了7 291例样本,对41例复测阳性的标本用WB法检测,分析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关系。结果 41例阳性样本用WB法检测,共检出阳性样本12例(S/CO平均值为22.8);阴性结果13例(S/CO平均值为8.7),不确定结果16例(S/CO平均值为10.7)。阳性标本中p55条带出现的频率为47.1%,p51为58.3%,其他均达到75.0%以上。结论筛查试验存在假阳性结果,HIV抗体先筛查,后确证有利于提高HIV抗体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津巴布韦血液中心用蛋白印迹法(WestemBlot,WB)检测HIV阳性或阴性者288例,所有患者均已用Abbott重组酶免疫法(REIA)检出有HILV-Ⅲ抗体。 45份REIA法阴性标本,经WB法检测,44份仍为阴性(无带);1份未能确定(弱P24,P51,P66和P160带)。62份REIA法HIV低滴度标本(报告为可疑的/未能确定的HIV抗体)经WB法试验,28份为阳性(全带),30份为阴性(无带);4份不能确定(1份为仅有gp41带的低滴度HIV抗体,3份为P24带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都江堰地区HIV抗体确证试验即免疫印迹法(WB)条带阴性和不确定的样本, 进行HIV病毒核酸检测并追踪, 对比分析追踪前后WB和核酸结果, 以期减少WB的假阴性和不确定条带产生的假阳性。方法对都江堰地区2021年1至10月收到的286份初筛"HIV感染待确定"的样本, 通过WB检测HIV抗体, 再对WB结果阴性和不确定的样本进行病毒载量检测, 结合流行病学史和病毒载量结果对患者进行了追踪, 对追踪前和追踪后的结果进行比对。结果 286份初筛样本经过确证试验, WB阳性213份(74.48%)、WB阴性37份(12.94%)、WB不确定36份(12.58%);37份WB阴性样本追踪到10份;36份WB不确定样本追踪到18份。WB阴性和不确定的样本追踪前检测到病毒核酸的17份, 追踪后WB均转阳;追踪前未检测到核酸的追踪后排除HIV感染。结论此次追踪到的研究对象中, WB阴性存在2例假阴性, WB不确定存在3例条带假阳性, WB阴性和不确定的样本应立即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并追踪。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本研究利用天津市现有的高危人群HIV-1抗体筛查检测体系, 比较核酸检测、P31条带分析法与捕获酶联免疫(BED)检测组合方法, 探讨天津市适合的艾滋病急性期感染检测策略。方法 2013年天津市市区自愿咨询检测门诊的男男性行为人群三代HIV筛查试剂筛查阴性的样本, 采用四代HIV抗体筛查试剂进一步筛查, 发现阳性后做确证实验, 确证阴性及不确定者进行核酸检测;以及经第四代试剂筛查阴性的样本, 采用集合核酸方法进一步检测。天津市2012-2013年部分经免疫印迹实验(WB)检测新确认的HIV抗体阳性并且CD4计数200的感染者, BED检测判为新近和既往感染者, 并进行P31条带分析。结果 2320例MSM样本三代试剂筛查并确证阳性样本140例; 2180例筛查阴性的样本, 应用四代试剂检测, 进一步筛出19例阳性样本, 进行WB检测确认6例阳性, 11例阴性, 2例不确定;对13例阴性及不确定样本进行核酸验证, 发现4例阳性; 2161例四代试剂筛查阴性样本, 经集合核酸进一步检测、拆分发现阳性样本1 例, 总计检核酸测出5例阳性。294份WB阳性样本进行BED检测, 117份判定为新近感染, 177份为既往感染, 从WB结果中p31条带情况分析, 新近感染者中p31阴性者占23.9%(28/117), 长期感染者0例(0/177), AIDS患者1例, 占1.1%(1/95), 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针对高危人群应分人群进行不同检测策略的组合, 并应重点针对天津市MSM HIV阳性群体进行更加精确的新发感染时间段构成情况连续监测。  相似文献   

18.
57例抗HIV初筛阳性确认实验带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调查HIV感染初筛实验的准确率及确认抗HIV初筛试验阳性血清的感染和感染型别。方法 调查我国艾滋病高发农村,对部分初筛阳性和可疑的血清进行确认实验。结果 57例初筛为抗HIV阳性和可疑血清进行确认实验,56份为HIV—l阳性,其中1份样本出现HIV—2型反应条带;1份阴性。确认阳性标本的反应条带中,抗外膜蛋白(env)抗体阳性率最高,gpl60为100%,gpl20为94.6%,gp41为91.1%;多聚酶抗原(pol)p66为82.1%;核心抗原(gag)P24为53.6%。提示无症状携带组确认反应条带的pol和gag的阳性率显著高于艾滋病组(P<0.01)。儿童组gag阳性率显著低于成人组(P<0.05)。结论 HIV感染初筛实验的准确率较高,但确定感染需靠确认实验。外膜蛋白、p66和p24抗原是HIV感染的重要抗原,对确认HIV的感染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泉州市318例HIV抗体筛查阳性的确认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通过对318例HIV抗体筛查阳性标本的WB确认结果 ,分析了解筛查阳性结果 与确诊结果 之间的关系.方法 按<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进行检测及判断,分析HIV抗体筛查试验为阳性而免疫印迹试验(WB)为不同结果 的因素以及相关资料.结果 318份筛查阳性标本经WB确认后,227份确认为HIV-1抗体阳性(71.4%),钙份确认为HIV-1抗体不确定(15.1%),43份确认为HIV-1抗体阴性(13.5%).阳性标本中EUSA的S/CO值均>6,EUSA和快速试剂复检结果 为双阳性的标本,确认试验阳性符合率97.8%(227/232).在不确定标本中,p24出现的几率最高,为85.4%,其次是gp160,58.3%.结论 高S/CO值预示HIV抗体阳性的可能性较大且EUSA结合快速试验有助于提高复检的准确率,不确定标本出现较多,确认方法 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20.
李向国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18):2492-2493,2509
目的对青海西宁地区2008~2013年无偿献血者抗HIV检测结果分析,改进献血招募采集工作,杜绝经输血传播HIV的发生,保证临床输血安全。方法抗HIV检测采用ELISA方法,初筛阳性采用免疫印迹法(WB)进行确认。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并分析。结果共检测无偿献血者标本201 652例次,WB确认HIV感染者54例,阳性率为0.027%,感染者中以男性为主,占90.7%,以21~<41岁年龄段为高发年龄段,占68.5%。ELISA试验S/CO值与确证试验的阳性符合率成正比,单种ELISA试剂和2种ELISA试剂检测阳性结果与确证结果阳性符合率分别为0%和87%,54例感染者都为抗HIV1型,抗HIV的特异带gp160、gp120、P24、P17均100%出现。结论献血者中HIV感染整体处于低流行平稳趋势,无职业和自由职业者为主要感染人群,感染者从高危人群向社会各种人群传播,呈现感染人群多样化,流行形势复杂化的特点。实施和加强防治艾滋病知识在献血活动中的宣传,进一步强化招募各环节管理,不断提高检测水平,最大限度筛除高危人群献血,确保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