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MMP-9水平的关系。方法对82例颈内动脉系统的急性脑梗死患者(CI组)及2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TIA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同时检测患者血清MMP-9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40名)比较。根据斑块性质将CI组分为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三个亚组,再进行组内比较。结果 CI组、TIA组斑块检出率、不稳定斑块率及血清MMP-9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不稳定斑块组MMP-9水平又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较无斑块者明显增高(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稳定性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MMP-9可能是不稳定性粥样硬化斑块及脑梗死的一个潜在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脑梗死发生及其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根据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将10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A组)和脑梗死无斑块组(B组),每组50例。另选5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Hcy,比较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脑梗死无斑块组及对照组Hcy水平变化,记录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吸烟、血脂、糖尿病等,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比较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和脑梗死无斑块组内膜中层厚度。结果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的血Hcy水平为(33.80±16.70)μmol/L,高于脑梗死无斑块组(17.39±6.60)μmol/L和对照组(10.74±14.58)μmol/L(P〈0.01)。脑梗死无斑块组与对照组Hcy水平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为(0.77mm±0.25mm),较脑梗死无斑块组颈动脉IMT(0.58mm±0.29mm)明显增厚(P〈0.01)。结论高Hcy血症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及分析,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其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以24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颈动脉内膜_中膜厚度、斑块、狭窄程度,并与137例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志检出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内膜_中膜厚度、斑块、狭窄程度与非脑血管病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压、血脂、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CRP)、血尿酸、糖化血红蛋白(GhbA1C)等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25例脑梗死患者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和颈动脉粥样硬化非斑块组,将其与体检中心63名体检者对照组,分别检测3组颈部血管多普勒、血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尿酸、F1B、CRP、GhbA1C。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宽块组血压、LDL—C、TG、FIB、CRP、血尿酸、GhbA1C水平显著高于颈动脉粥样硬化非斑块组(P〈0.05或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非斑块组血压、LDL—C、TG、FIB、CRP、血尿酸、GhbA1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血压、LDL—C、TG、血尿酸、FIB、CRP、GhbA1C水平是颈动脉粥样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表现及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92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60例因其他类型疾病就医的非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2组均接受颈部动脉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比2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检出数量及性质、颈动脉相关血流参数。结果病例组的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左侧、右侧颈动脉IMT测定值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例组的低回声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强回声斑块检出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病例组颈动脉PSV、EDV测定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RI、PI测定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脑梗死患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超声检查对于评估颈动脉斑块硬化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分析120例患者血清SAA、hs-CRP水平与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结果,比较两种血清炎症因子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与否的相关性。结果各斑块组血清hs-CRP、SAA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易损斑块组、混合斑块组血清hs-CRP、SAA水平显著高于硬斑块组(P〈0.01);而易损斑块组和混合斑块组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SAA与hs-CRP水平之间显著相关(r=0.725,P〈0.01)。结论血清SAA、hs-CRP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性质相关,可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预测疾病的发生与转归。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血脂康及阿托伐他汀钙联合阿司匹林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研究组血脂康0.6,每日2次,阿司匹林100mg/晚,对照组阿托伐他汀钙20mg(立普妥),阿司匹林100mg/晚,分别于入院时,治疗6个月、12个月动态监测2组患者血脂水平,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结果①血脂康组和阿托伐他汀钙组6个月、12个月血清TC、TG、LDL-C均比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1),HDL-C治疗12个月后有明显升高(P〈0.05),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②2组治疗6个月、12个月颈动脉斑块Crous积分较治疗前减低(P〈0.05),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血脂康降脂疗效确切,联合抗血小板药物可改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具有稳定斑块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CAA)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76例脑梗死病人和78例非脑梗死病人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分析入选者高血压病病史、糖尿病病史及吸烟史与CAA斑块发生率的关系。结果 CAA斑块在脑梗死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脑梗死组(56.6%vs 35.9%,P〈0.05);高血压、糖尿病及吸烟的病人在斑块组中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非斑块组(P〈0.05或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生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斑块的形成与高血压病、糖尿病及吸烟等危险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干预措施,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方法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30例2型糖尿病患者、80例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及40名健康对照人群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进行检测,并测定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CRP)、尿酸水平。结果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2型糖尿病组及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CRP、LDL水平及高血压病史呈正相关。结论 2型糖尿病可能通过影响血脂、血压而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导致脑梗死。血清CRP、LDL水平及高血压病史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脑梗死急性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收集160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4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的血液标本,测定血清Hcy,并对脑梗死患者做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比较脑梗死组与对照组、脑梗死组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血清Hcy水平变化。结果脑梗死组和对照组血清Hcy水平升高分别有96例和5例,血清Hcy水平分别为(17.87±7.31)μmol/L和(12.05±3.33)μmol/L,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脑梗死组中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Hcy水平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P<0.05)。结论高Hcy血症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1.
邵荣  孔玉  韩伯军 《中医药研究》2013,(11):1295-1296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微栓子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 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颈动脉超声检测分为颈动脉无斑块组和颈动脉斑块组,后者再分为不稳定斑块亚组和稳定斑块亚组.对所有患者应用经颅多普勒仪进行脑动脉微栓子监测.结果 颈动脉斑块组微栓子阳性率(45.0%)高于无斑块组(18.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亚组微栓子阳性率(67.9%)显著高于稳定斑块亚组(25.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颈动脉斑块的存在及不稳定性是导致脑动脉系统微栓子的重要因素之一,稳定颈动脉斑块是防治动脉至动脉栓塞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发现的粥样斑块情况与缺血性中风的关系。方法选择2006年-2007年我院77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梗死组)、83例非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及正常体检者(对照组)行颈部血管超声和血液生化检查,比较两组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数量、性质、颈动脉内径及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间的差异。结果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左右颈总动脉内径间差并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位于颈总动脉最多(78.0%),其次是颈总动脉分叉处(15.8%),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少(6.2%)。斑块部位与缺血性脑卒中部位有显著同侧相关性(P〈0.05)。两组年龄及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有密切关系,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粥样斑块对早期预测及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IMT )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选择本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拟诊冠心病患者120 例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时记录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并对发现的粥样硬化斑块根据其超声特征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斑块.对各组病例的斑块发生率及不稳定型斑块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冠心病(CAD) 组的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P〈0.05),心肌梗死(MI)组的不稳定型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肌梗死组(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与冠心病有明显相关性.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型斑块的存在与心肌梗死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与颈动脉硬化、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及瑞舒伐他汀钙对其影响。方法选取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瘫块的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药物组和对照组各60例,2组均予脑梗死常规治疗14d,药物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瑞舒伐他汀钙10mg口服,每晚1次,连服3个月,于给药前和给药3个月后采用颈部血管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NMD)、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并测定血hs—CRP。结果2组比较。药物组治疗后FMD显著改善,hs—CRP与IMT、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均显著减低(P均〈0.05);IMT与FMD、hs—CRP、TG呈负相关(P〈0.05)。结论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脑梗死患者存在内皮功能障碍,瑞舒伐他汀钙可显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稳定动脉斑块。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慢性脑供血不足的关系。方法分别对50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和50例正常对照者及50例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确定斑块类型并测量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为52%,内膜粗糙率为26%,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00mm者占32%,颈动脉狭窄率为26%,而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6%、2%、6%、4%;脑梗死对照组分别为94%、54%、66%、48%,观察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脑梗死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也有显著差异(P〈0.01)。在检出斑块的观察组26例中扁平斑发生率为30.7%,软斑发生率为30.7%,硬斑发生率为15.4%,溃疡斑发生率为23.2%,而正常对照组8例中分别为25%,12.5%、62.5%、0%;脑梗死对照组47例中分别为34.1%、29.8%、8.5%、27.7%:观察组与正常对照组稳定斑块与不稳定斑块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稳定斑块与不稳定斑块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及硬化斑块的分型与慢性脑供血不足的预后有一定的相关性,能较准确的评估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MMP-9水平、颈动脉中膜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与总面积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显效率与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颈动脉中膜厚度明显较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与总面积显著减少(P0.05);观察组治疗后7 d、14 d MMP-9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可以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且能够明显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降低血清MMP-9水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虎杖苷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干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虎杖有效成分虎杖苷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斑块稳定性的干预作用。方法将64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给予虎杖苷胶囊口服,每次1粒,每日2次;对照组给予洛伐他汀片口服,每次20mg,每日1次。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个月。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技术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斑块Crouse积分及颈动脉斑块超声病理分型改变;同时检测治疗前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及其抑制物(TIMP-1)水平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颈动脉IMT与斑块积分显著减小(P〈0.05,P〈0.01),血清MMP-1、MMP-1/TIMP-1水平显著降低,不稳定斑块的软斑数量有减少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上述指标的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虎杖有效成分虎杖苷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并有助于稳定斑块,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流动力学特征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20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进行检查,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有无斑块、血流动力学指标,并与60例非高血压患者对比分析。结果高血压组IMT较对照组明显增厚(P〈0.01),粥样斑块发生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高血压组的PSV、EDV、Vmean均明显降低(P均〈0.01),RI和PI均明显升高(P均〈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高血压密切相关,彩超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通脉降脂饮治疗肾虚痰瘀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肾虚痰瘀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和辛伐他汀口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通脉降脂饮。观察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采用颈部血管多普勒超声监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果治疗组头晕、头痛、耳鸣、胸闷、呕恶痰涎、肢麻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减少(P〈0.01),且均低于对照组同期分值(P〈0.05);治疗组治疗后AS评分、Crouse评分及斑块数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结论通脉降脂饮治疗肾虚痰瘀型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降浊汤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降浊汤联合辛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5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6例)和治疗组(80例),对照组为常规西药和辛伐他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降浊汤。比较两组症状改善,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清甘油三酯(TG)水平的改变;颈总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厚度(Tmax)、颈动脉斑块长度(Lmax)、斑块个数(N)变化。结果:两组在治疗前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12周的治疗后,治疗组各种症状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TC、LDL-C、TG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01),但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两组IMT、Tmax、Lmax、N治疗后,治疗组较治疗前、较对照组均明显下降(P〈0.001,P〈0.001),对照组较治疗前无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降浊汤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斑块疗效比单用辛伐他汀好,其机理可能与调脂、抗氧化、抗血小板、抗凝、保护血管内膜有关,从而起到降浊化瘀、疏通脉络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