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阵发性心房颤动(PAf)初始节律的心电触发因素及其部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50例PAf患者的动态心电图进行人工回放,记录心房颤动(Af)发作次数、发作前三个心房周期及联律间期和发作前120s和30s内的房性期前收缩数,并根据触发Af的房性期前收缩的P波形态确定房性期前收缩部位。结果50例PAf患者共290次Af发作,心电触发因素中房性期前收缩占86.2%,窦性心动过缓占7.58%,心房扑动占2.75%,房性心动过速占3.45%;房性期前收缩来源于左心房上部占71.2%,左心房下部占12.0%,右心房上部占10.0%,右心房下部占2.0%,不能定位占4.8%;触发Af的房性期前收缩比未触发Af的房性期前收缩的联律间期缩短40ms以上;在PAf发作前120s和前30s期间内房性早搏发生频率由1.1次/min分别增加到4.2次/min和6.4次/min。结论房性期前收缩是PAf最主要的触发因素,长一短周期现象是PAf发作的重要启动机制,12导联动态心电图作为一种无创性的检查方法对阵发性房颤的临床诊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心电启动机制。方法选择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伴PAf患者63例(高血压组),进行动态心电图人工回放,分析PAf心电触发因素、PAf发作前120、60和30 s房性期前收缩(APB)发作频率及其起源部位,另选老年非高血压PAf患者44例(非高血压组)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组心电触发因素主要为APB(66.2%),触发PAf的APB主要来源于左心房上部(61.7%)。高血压组PAf前120、60和30 s APB发作频率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P<0.01)。高血压组触发性APB联律间期和期前收缩指数均明显低于非高血压组,而期前收缩前心动周期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P<0.01)。结论与老年非高血压PAf患者相似,APB特别是起源于左心房上部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PAf最主要的触发因素。  相似文献   

3.
采用12导联动态心电图(DCG)对阵赞陛心房颤动(PM)发作前的心律失常、触发心房颤动(Af)发生的房性期前收缩(PAS)起源部位进行分析,以了解PAf的心电始动因素及其部位。以确定12导联DCG在PM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的动态心电图特征. 方法 对38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和24例非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动态心电图进行分析,测定和计算房性期前收缩偶联间期和房性期前收缩指数. 结果 阵发性心房颤动共发作291次,其中221次由房性期前收缩诱发(75.95%).诱发心房颤动的房性期前收缩与未诱发心房颤动的房性期前收缩比较,偶联间期较短,期前收缩指数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房颤动发作前1h房性期前收缩和短阵房性心动过速频率增加.35.75%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时出现明显的长短周期现象. 结论 房性期前收缩是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的主要因素,长短周期现象是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的重要电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阵发性心房颤动诊断和疗效判断的意义。方法分析78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和80例对照组的24h动态心电图。统计单个期前收缩总数、心房颤动的频率和持续时间、心房颤动相关的偶联间期、非心房颤动患者房性期前收缩的偶联间期及24h房性期前收缩总数。结果心房颤动组:共发作33314阵心房颤动,其中36例11173阵发生在8∶00至22∶00,74例22141阵发生在22∶00至8∶00。平均24h房性期前收缩8242±1245个,心房颤动456±122阵。诱发心房颤动的,17例为单一房性期前收缩的偶联间期,33例为两种房性期前收缩的偶联间期,28例为两种以上房性期前收缩的偶联间期。发作前与发作相关的房性期前收缩偶联间期为0.429±0.089s,54例房性期前收缩伴心室内差异性传导,平均心率175±41次/min,64例6284阵心房颤动时伴有心悸、胸闷等症状,而69例27026阵发作时前无明显症状。对照组无心房颤动发生,35例有短阵房性心动过速,24例有频发房性期前收缩,56例有偶发房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偶联间期0.633±0.014s,明显长于心房颤动组发作前与心房颤动相关的房性期前收缩及未下传的房性期前收缩偶联间期(P<0.01)。结论动态心电图监测是阵发性心房颤动诊断和疗效评价方面可靠、高效、重复性好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的动态心电图(DEC)特征。方法对比8例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与10例非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和DEC特点。结果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有频发房性期前收缩,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均发生短阵心房颤动,发作时间为2~15min不等,诱发心房颤动的房性期前收缩联律间期(0.24±0.03)s,明显短于对照组房性期前收缩联律间期(0.34±0.05)s(P<0.01)。结论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的DEC中窦性心律、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交替转换,诱发心房颤动发作的房性期前收缩联律间期短,几乎均呈“P-on-T”现象。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触发性房性期前收缩(APC)的电生理特点。方法将46例高血压伴APC触发PAf患者(高血压组)的动态心电图进行人工回放,分析触发性APC的起源部位、联律间期(CI)及期前收缩指数(PI),并与35例非高血压伴PAf患者(非高血压组)对比分析。结果高血压组患者触发性APC主要来源于左心房上部(61.7%),与非高血压组(59.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8)。高血压组触发性APC的CI及PI分别为(374.1±31.5)ms和0.50±0.05,均明显短(低)于非触发性APC[(443.6±32.6)ms和0.63±0.06,均为P=0.000],也短(低)于非高血压组[(395.7±38.2)ms和0.55±0.08,均为P=0.000]。高血压组APC前心动周期(PC)为(746.2±50.6)ms,显著长于非高血压组[(724.9±70.3)ms,P=0.004]。结论高血压伴PAf患者触发性APC主要起源于左心房上部,触发性APC的CI和PI明显短(低)于非高血压伴PAf患者。高血压患者出现CI较短或PI较低的APC时,应及时处理,防止PAf发生。  相似文献   

8.
於龙  郑先菊 《实用心电学杂志》2012,21(3):178-179,181
目的对房性期前收缩诱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动态心电图(DCG)与心脏彩超(PAF)检查结果进行临床分析。方法选择55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与55例非阵发性房颤患者的动态心电图与心脏彩超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并经彩超检查测量左房大小。结果阵发性房颤组24小时房性期前收缩发生次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引发房颤的房性期前收缩联律间期明显短于对照组房性期前收缩联律间期;房颤组组内数据相比,引发房颤的房性期前收缩联律间期短于房颤发作前最近一次单发的房性期前收缩的联律间期;房颤组左房内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对于房颤持续时间大于1h的患者,其左房内径明显大于对照组。结论阵发性房颤的发作和维持与房性期前收缩的提早量以及发生频率、左心房的大小及自主神经的调控能力等有密切关系。阵发性房颤维持时间的长短与心房增大的程度亦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阵发性心房颤动(PAf)与房性期前收缩(PAS)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对78例PAf者行动态心电图(DCG)检查,分析可诱发PAf的PAS及未诱发PAf的PAS的偶联间期(CI)及期前收缩指数(PI)。结果将所有诱发与未诱发PAf的PAS作比较,CI显著缩短,PI也显著缩短(P〈0.05)。结论大多数PAf发作前为频率正常的窦性心律,多由CI固定的PAS所诱发,其CI及PI明显短于未诱发PAf的PAS。  相似文献   

10.
<正>1概述正常窦性激动自右心房沿着三条结间束顺传至房室结,同时又较快地沿着上房间束(Bachmann束)传向左心房,当结间束和(或)房间束发生传导障碍时称为心房阻滞或结间阻滞。按阻滞发生部位可有左心房阻滞和右心房阻滞,以前者较多见,心房阻滞虽无血流动力学上的意义,却易诱发房性心律失常,据报道约有半数患者伴有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史,40%可有房性期前收缩及房性  相似文献   

11.
点消融治疗起源于肺静脉的局灶性心房颤动(附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道 1例成功消融的局灶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男性、5 3岁 ,有阵发性心悸病史 3年。诊断为特发性房颤。多次 2 4 h心电图发现有频发房性早搏 (简称房早 )及反复发作的短暂房颤 ,房颤由房早发动 ,自动终止。放置 6F多极导管电极于右室、His束及冠状静脉窦 (CS) ,Halo电极置于右房。普通温控 4 mm可操纵大头消融电极经房间隔穿刺鞘管送入左房。在左上肺静脉入口 10 mm内标测到最提前的电位 ,比体表心电图房早的 P 波明显提前 60 ms。采用温控法 (5 5~ 60℃ )放电 2次 ,消融成功。随诊 3个月 ,无并发症 ;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无房颤发作。结论 :点消融是治疗起源于肺静脉房颤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非瓣膜病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左心功能与毛花甙C(西地兰)复律效果的关系。方法:124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使用毛花甙C复律,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随访记录发作间歇期的心功能,观察复律效果与心功能的关系。结果:复律有效组(n=71)与无效组(n=53)之间左心室收缩功能(P<0.001)、舒张功能(P<0.05)分别有显著差异。有效组收缩功能障碍者占61.97%,射血分数在正常下限者(45%~49%)占32.36%,尚有少数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及心功能正常者;无效组舒张功能障碍者占88.68%,尚有少数收缩功能障碍及心功能正常者。有效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占88.73%,无效组高血压患者占81.13%。结论:毛花甙C的强心作用与迷走神经兴奋作用可能分别参与了阵发性房颤伴有与不伴有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患者的复律机制;阵发性房颤伴有收缩功能障碍是毛花甙C复律良好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房纤颤(AF)患者的年龄分布与心电图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对2007--2008年在湖南省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138例AF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8例AF患者中60岁以上119例(86.2%),多集中在70~79岁(49例)。体表心电图伴有心室内单束支或多束支传导阻滞34例(24.6%),其中伴有单束支传导阻滞的22例(15.9%),以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常见。双柬支以上传导阻滞(包括左柬支、右柬支及其分支)12例(8.7%),心室肥厚18例(13.1%),ST—T改变37例(26.8%),不伴随其他体表心电图改变的AF14例(10.1%),多分布在60岁以下10例(7.2%)。结论AF患病率呈现老龄化趋势,年龄增加伴随的心电图特征性改变与心肌纤维化有密切关系,从而促进AF的发生与维持。  相似文献   

14.
探讨右房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的起源及折返机制 ,为射频消融治疗房颤提供指导。对阵发性房颤的病人用非接触心内膜激动标测系统 (EnSite30 0 0 )标测其驱动房颤的房性早搏 (简称房早 )的起源点、起始激动部位、房颤折返途径与传导方向。结果 :7例右房房颤 ,2例合并左房房颤。其中 5例房早有 3个起源点 :3例起源于上腔静脉(SVC)、下腔静脉 (IVC)和界嵴 (CT) ;1例起源于SVC、SVC口和CT ;另 1例起源于SVC、IVC和峡部 (IS)。 1例有 2个起源点 ,起源于SVC口和IVC。单源起源 1例 ,起源于CT。 7例共 8个房颤的折返驱动点 ,其分别为 :SVC、SVC口和CT各 2个驱动点 ;IVC和IS各 1个驱动点。右房房颤的折返部位主要位于SVC、CT和IS ,部分折返经过IVC ;而所有房颤的折返均经过SVC后壁与右房交界处向CT传导。结论 :①用EnSite30 0 0可以精确标测房颤的起源和折返途径 ,指导消融线的设计和评价消融后的线性阻断效果 ;②房颤的机制是房早驱动的心房内不规则折返 ;③驱动房颤折返的房早起源部位有 :CT、SVC、IVC和IS,分单源、双源和多源 ,但大部分位于心房的上部 :SVC和CT ,多为多源性  相似文献   

15.
1335例心房颤动住院患者病因(或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住院患者的病因(或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2005年12月出院时诊断为房颤的13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入选患者1335例,年龄为19~101(68.7±11.9)岁,男女比例为1.31∶1,阵发性、持续性、永久性房颤分别为54.7%、10.6%、34.7%。(2)房颤病因(或相关因素)统计:老年70%,高血压57.3%,冠心病26.3%,风湿性心脏病12.8%,糖尿病19.8%,贫血18.6%。54.1%合并有心房扩大,12.6%有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45岁年龄组的首位病因(或相关因素)为风心病,而≥45岁年龄组为高血压。(3)随着高血压病程延长,房颤发生增加,但左心房内径无进一步增加。(4)房颤患者左心房前后径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永久性房颤[(38.81±7.69)mm<(43.55±8.05)mm<(48.05±10.33)mm,P<0.05]。(5)随着房颤病程的延长左心房前后径增加[<5年:(39.98±8.05)mm,5~10年:(44.18±10.84)mm,>10年:(46.17±10.63)mm,P<0.05]。结论老年和高血压是房颤最常见的病因(或相关因素),应积极控制高血压,减少或延缓房颤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6.
自动模式转换起搏器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检出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了解运用自动模式转换 (AMS)起搏器的模式转换功能对阵发性心房颤动 (AF)检出效果。 17台 AMS功能起搏器参数设置 :上限频率为 90~ 110 bpm、心房检测频率 12 0~ 13 0 bpm、心房感知灵敏度 0 .65± 0 .19(0 .5~0 .75 ) m V、频率自适应 AV间期 3 0~ 2 0 0 ms、心室后心房不应期 (PVARP) 2 5 0~ 3 70 ms,打开 AMS功能。通过AMS监测、动态心电图及心电图随访 17例患者 (男 13例、女 4例 ,年龄 69± 12 .7岁 ) ,以了解 AF发作及模式转换情况。 15 17例患者 AF发作 5 4 5次 ,检出 5 4 4次 ,启动 AMS 5 4 4次 ,检测成功率为 99.9% ;1例患者动态心电图证实有 AF发作 ,但起搏器内无存贮的 AMS资料 ,检测失败率为 0 .1%。 1例检测到肌电位 4次 ,并启动 AMS功能 ,误检测率为 0 .73 %。 AF发作时检出的房率为 12 5~ 4 0 0 bpm。结论 :具有 AMS功能的起搏器对阵发性 AF检出可靠 ,适用于有 AF发作的慢 快综合征患者。但计时窗、心房感知灵敏性及 f波大小对 AF检出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风湿性二尖瓣膜病患者入院头三天的心电图改变和心电图与心胸比值,左房内径及心功能的关系。方法577例风湿性二尖瓣膜病入院预作瓣膜替换术患者,其中447例为MS MR,93例为单纯MS,37例为单纯MR。所有患者入院头三天内完成12导联心电图、X线胸片和超声心动图检查。(1)心电图改变:577例中,持久房颤68%,不同心室肥厚50%,ST-T改变24%,室早15%,其中9例伴短阵室速,RBBB占11.3%,在窦性心律中LAH或RAH占70%;(2)房颤和窦速加重血流动力学改变和使心功能恶化。结论掌握心电图改变和了解心电图与心功能的关系,将有益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左房容积指数(LAVI)和血清N端B型利钠多肽(Nt-proBNP)与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高血压患者68例,根据是否并发心房颤动分为A、B组:A组35例,B组33例,检查2组患者的超声心动图、Nt-proBNP水平并进行比较,并行相关性、敏感度和特异度分析.结果:A组与B组比较,LAVI、Nt-proBN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LAVI与NT-proBNP水平呈正相关(P<0.05);LAVI>29 ml/m2+NT-proBNP>143.5 μg/L的敏感性、特异性的阳性值最高.结论:LAVI与NT-proBNP联合评价对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