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脊髓损伤后脑脊液中兴奋性氨基酸含量变化与脊髓功能恢复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检测32例急性脊髓损伤患者脑脊液(CSF)中天门冬氨基酸(Asp)和谷氨酸(Glu)在损伤后不同时段的含量变化。结果 天门冬氨基酸(Asp)和谷氨酸(Glu)在损伤后16h达到高峰,24h后开始逐渐下降;兴奋性氨基酸在损伤后高峰越早,升高得越多,脊髓损伤越严重;CSF中兴奋性氨基酸含量升高越高、持续的时间越长,脊髓功能恢复越差。结论 CSF中兴奋性氨基酸含量是脊髓损伤的敏感指标,可以作为早期预测脊髓损伤程度和判断其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intrathecal,IT)加巴喷丁和/或吗啡对切口痛大鼠脊髓兴奋性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选择鞘内置管成功的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分别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加巴喷丁50旭组,吗啡2.5蟮组,加巴喷丁50pg加吗啡2.5熠组。按Yaksh法鞘内置管,按Brennan法制作大鼠足底切口疼痛模型,用机械缩爪反射阈值(MWT)和热缩爪潜伏期(TWL)来确定疼痛行为学变化;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脊髓兴奋性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如谷氨酸(Glu)、天门冬氨酸(Asp)含量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对照组大鼠在术后2h时MWT明显降低,TWL明显缩短(P〈0.05),脊髓Glu、Asp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术前IT加巴喷丁50旭加吗啡2.5μg在术后2h的MWT明显增加,TwL明显延长(P〈0.05),脊髓Glu、Asp含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在大鼠切口痛模型中,鞘内注射加巴喷丁能增强鞘内吗啡的抗伤害作用,其机理可能与降低脊髓兴奋性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流体冲击致大鼠脑损伤后不同时相点脑组织兴奋性氨基酸(excitatory amino acids,EAA)和局部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的变化,及它们在脑损伤和继发性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用流体冲击装置制作中度脑损伤,氨基酸微量分析系统检测谷氨酸(glutamate,Glu)和天门冬氨酸(aspate,Asp)含量,氢清除法检测大脑局部血流量.结果中度脑损伤后rCBF明显低于伤前和正常对照组;脑组织Glu、Asp的含量在伤后30min即可见明显增加,1h有所回落,2h又有所升高,4h至6h趋于稳定.结论结果显示脑损伤后脑血流量的下降可能与氨基酸释放有着一定的关系,氨基酸大量释放可能在脑损伤和继发性脑损伤中起着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脊神经节 (DRG)炎性损伤时 ,脊髓背角兴奋性氨基酸 (EAAs)、抑制性氨基酸 (I AAs)含量和脊髓背角谷氨酸 (Glu)、天门冬氨酸 (Asp)免疫组织化学的变化 ,以及与实验动物神经行为异常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健康家兔 5 4只 ,随机分为手术对照组 ( n =2 4) ;炎症损伤组 ( n =2 4)和正常对照组 (n =6)。采用组织氨基酸的含量分析仪测定脊髓背角Glu ,Asp ,GABA ,Tau ,Thr和Ser含量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脊髓背角Glu和Asp分布特点及变化。结果 1.术后 2~ 4周 ,伤侧的Glu ,Asp ,GABA ,Tau ,Ser含量较术前 ,非伤侧显著增高 (P <0 .0 5 )。 2 .术后 2~ 4周 ,其伤侧N 甲基 D 天 (门 )冬氨酸受体 (NMDAR1)免疫阳性纤维在脊髓背角浅层 (Ⅰ ,Ⅱ )和固有层 (Ⅲ ,Ⅳ )的分布密度和染色强度 ,较术前和非伤侧显著降低 (P <0 .0 5 )。结论DRG炎症损伤所介导脊髓背角EAAs释放增加 ,在痛觉过敏的形成和维持中具有重要作用。而IAAs的增加则与机体抗伤害性保护反应相关。DRG炎症损伤初期 ,脊髓背角EAAs/IAAs动态平衡的破坏是伤害性神经细胞兴奋性损伤和伤侧肢体痛觉过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脊神经节(DRG)炎性损伤时,脊髓背角兴奋性氨基酸(EAAs)、抑制性氨基酸(IAAs)含量和脊髓背角谷氨酸(Glu)、天门冬氨酸(Asp)免疫组织化学的变化,以及与实验动物神经行为异常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健康家兔54只,随机分为手术对照组(n=24);炎症损伤组(n=24)和正常对照组(n=6).采用组织氨基酸的含量分析仪测定脊髓背角Glu,Asp,GABA,Tau,Thr和Ser含量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脊髓背角Glu和Asp分布特点及变化.结果 1.术后2~4周,伤侧的Glu,Asp,GABA,Tau,Ser含量较术前,非伤侧显著增高(P<0.05).2.术后2~4周,其伤侧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NMDAR1)免疫阳性纤维在脊髓背角浅层(Ⅰ,Ⅱ)和固有层(Ⅲ,Ⅳ)的分布密度和染色强度,较术前和非伤侧显著降低(P<0.05).结论 DRG炎症损伤所介导脊髓背角EAAs释放增加,在痛觉过敏的形成和维持中具有重要作用.而IAAs的增加则与机体抗伤害性保护反应相关.DRG炎症损伤初期,脊髓背角EAAs/IAAs动态平衡的破坏是伤害性神经细胞兴奋性损伤和伤侧肢体痛觉过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 采用高效液相-荧光检测技术建它一种稳定的用于测定脑组织中多种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方法.方法 用微透析技术收集小鼠脑组织中多种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用邻苯二甲醛(OPA)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法测定微透析液中天门冬氨酸(Asp)、谷氨酸(Glu)、甘氨酸(Gly)、r-氨基丁酸(GABA)的含量.结果 兴奋性Asp、Glu及抑制性Gly、GABA在18 min内完全分离,在0.625~5umol/L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结论 HPLC法快速、准确、灵敏度高,适用于脑组织中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中药(芎芪合剂)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芎芪合剂治疗组.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然后对各组大鼠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中的氨基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对于大鼠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中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Glu)、天门冬氨酸(Asp)的含量,芎芪合剂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芎芪合剂治疗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芎芪合剂能够抑制大鼠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中兴奋性氨基酸Glu、Asp含量的增高,并使之趋向于正常;对于大鼠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中抑制性氨基酸谷氨酰胺(Gln)、γ-氨基丁酸(GABA)的含量,芎芪合剂治疗组与模型组、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芎芪合剂同时还能协同增高大鼠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中抑制性氨基酸Gln、GABA的含量.结论:芎芪合剂能够通过调整兴奋性氨基酸和抑制性氨基酸的含量,达到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流体冲击致大鼠脑损伤后不同时相点脑组织兴奋性氨基酸(excitatory amino acids,EAA)和局部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的变化,及它们在脑损伤和继发性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用流体冲击装置制作中废脑损伤,基酸微量分析系统检测谷氨酸(glutamate,GLu)天门冬氨酸(aspartate,Asp)含量,氢清除法检测大脑局部血流量。结果:中度脑损伤后rCBF明显低于伤前和正常对照组:脑组织Glu Asp的含量在伤后30min即可见明显增加,1h有所回落,2h又有所升高 ,4h,.至6h趋于稳定,结论:结果显示脑损伤后脑血流量的下降可能与氨基 释放有在定的关系,氨基酸大量释放可能在脑损伤和继发性脑损伤中起着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酒精对大鼠海马兴奋性氨皋酸类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 本实验采用微透析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电化学技术观察饮用酒精对大鼠海马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glutamate,Glu)和天冬氨酸(asparcte,Asp)含量的影响.结果 饮用酒精4周大鼠海马齿状回(dentate gyrus,DG)区细胞外液Glu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P<0.01),Asp含量无明显变化.饮用酒精2周大鼠海马DG区细胞外液GIu含量无明显变化.结论 长期饮用酒精可使海马Glu释放减少.  相似文献   

10.
王松鹤  李俐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8):910-911,914
兴奋性氨基酸(Excitatorv amino acid,EAA)广泛存在于哺乳类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兴奋性神经递质,以谷氨酸(Glu)和天门冬氨酸(Asp)为主.Glu是中枢神经系统内含量最高的一种,研究表明Glu及其受体参与神经元信息传递,及学习记忆和认知功能的形成机制密切相关[1-2].本文就EAA及其受体的生理、毒性作用及对神经系统毒性的机制和近年来果内外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以磷酸三丁酯萃取富马酸和从盐酸溶液中苹取Sn~(4+),三烷基氧化磷革取苹果酸、琥珀酸,二丁基亚矾从天然磷矿的盐酸分解液中萃取盐酸和磷酸为例,进行了萃取过程盐析效应的研究。提出了盐析剂浓度对被萃物分配比或萃取率经验公式,并用文献中的数据对此经验公式进行了检验,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2.
克疣淋溶液中四种酸性成分的气相色谱测定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克疣淋溶液中四种酸性成分─—琥珀酸、延胡索酸、齐墩果酸、熊果酸同时分析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样品用重氮甲烷衍生化,癸二酸作内标,醋酸乙酯溶解、进样,采用程序升温,经2%OV-1柱(2m×3mm)分离,进入氢火焰检测器(FID)检测。四种酸性成分的平均回收率在94.18%~96.8%,RSD3.8%~7.9%。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6种脂肪酸对高胆固醇血症小鼠体质量和血脂的影响。方法建立C57BL/6J小鼠高胆固醇血症模型,分别用含2%的辛酸(C8∶0)、癸酸(C10∶0)、油酸(C18∶1)、α-亚麻酸(C18∶3)、棕榈酸(C16∶0)和硬脂酸(C18∶0)高胆固醇饲料喂养12周,12周时检测血脂及脂蛋白相关指标。结果研究12周后各组小鼠体质量均显著增加,辛酸(C8∶0)、癸酸(C10∶0)、油酸(C18∶1)对控制体质量增加的作用较棕榈酸(C16∶0)和硬脂酸(C18∶0)差异显著(P<0.05);6种脂肪酸均显示出不同程度血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HDL-C/LDL-C)增加的作用。辛酸(C8∶0)、癸酸(C10∶0)和α-亚麻酸(C18∶3)降低TC和LDL-C及升高HDL-C/LDL-C比值的作用比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显著(P<0.05)。结论中链的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FA)较长链的SFA降低小鼠体质量和血脂的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中的4种多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LA;花生四烯酸,AA;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治疗前后的变化,探讨脂肪酸代谢在精神分裂症病理生理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以30例精神分裂症为研究对象,27名正常人群作为对照.用气相色谱仪(GC)测定其血浆中LA、AA 、EPA和DHA等4种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浓度.治疗6周后重测1次.结果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前后,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中ω-6族脂肪酸LA浓度[分别是(735.86±40.48)mg/L,(783.75±29.05)mg/L]均低于正常对照组[(995.83±14.23)mg/L,(991.39±14.20)mg/L,P<0.01],而AA浓度与对照差异无显著性.ω-3族脂肪酸EPA和DHA浓度在治疗前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恢复正常.结论 精神分裂症血浆中ω-3族脂肪酸EPA和DHA增多,治疗后恢复正常,支持精神分裂症的脂质过氧化假说.  相似文献   

15.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药用苹果酸中的马来酸与富马酸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反相HPLC法对药用苹果酸中杂质马来酸及富马酸进行同时测定的方法。使用C_18色谱柱,以pH值为2.1的硫酸溶液(约为0.005mol/L)作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10nm,苹果酸与马来酸的分离度在2.5以上,马来酸与富马酸的分离度达7.0以上,所测杂质含量的相对标准差均小于2.0%。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升麻中酚酸类成分的最佳提取条件。方法:采用水回流提取的方法,以咖啡酸、阿魏酸和异阿魏酸为指标,选择正交实验优化提取工艺条件。结果:水回流提取的最佳工艺为14倍量的水回流提取2次,每次3h,升麻中的咖啡酸、阿魏酸和异阿魏酸含量分别为11.05、21.40、151.44mg/100g,不同基原和批号的升麻中咖啡酸、阿魏酸和异阿魏酸含量差异明显。结论:升麻中酚酸类成分的提取工艺简单、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17.
HPLC法测定复方选净散中水杨酸和苯甲酸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京  闫荟  费嘉  孙世光 《中国医药导报》2012,9(19):115-116,146
目的采用HPLC法测定复方选净散中水杨酸和苯甲酸的含量。方法采用Diamonsil 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05mol/L磷酸氢二钠溶液(用磷酸调pH至3.9)(55:45),柱温为30℃,流速为0.8mL/min,检测波长233am,以外标法峰面积定量。结果水杨酸、苯甲酸分别在0.0359-0.2993mg/mL(r=0.9998),0.0358~0.2980mg/mL(r=0.9993)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14%(RSD=0.77%)和99.95%(RSD=0.95%)(n=9)。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可快速测定复方选净散中水杨酸和苯甲酸的含量,可为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HPLC法同时测定氨甲苯酸中杂质对甲基苯甲酸和对羧鲞苯甲酸含量.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1],色谱柱c18柱,流动相,甲醇:乙睛:水:冰乙酸(25:15:60:1.5),检测波长为230 nm.结果 氨甲苯酸浓度在1.01~5.04 μg/mL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最低检测限为0.86 μg/mL.结论 本法简便,准确,可用于控制氨甲苯酸原料药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维甲酸受体在各类组织细胞中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洁英  缪金明 《上海医学》1998,21(6):313-315
研究人不同组织中维甲酸受体的分布及甲幼粒白血病细胞中RAR的一些生物不特性。方法;使用受体放射配体结合分析的方法。结果;在所研究的肝,脾,胃,结,肠,肾,脑,肺等组织中白细胞中,组织间RAR的含量差异较大,其中以脑,脾,结肠组织中的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胆木注射液中原儿茶酸、新绿原酸、绿原酸和隐绿原酸的方法。方法 采用UPLC法,色谱柱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50 mm×2.1 mm,1.7 μm),流动相为甲醇(A)-0.1%乙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60 nm(原儿茶酸)和325 nm(新绿原酸、绿原酸和隐绿原酸);体积流量0.4 mL/min;柱温35 ℃。结果 原儿茶酸、新绿原酸、绿原酸和隐绿原酸分别在3.984~159.400、1.440~57.600、1.204~48.160、1.056~42.240 μg/mL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98.66%、96.76%、101.1%、103.6%。结论 UPLC分离效果及重复性好,且快速、准确,可作为胆木注射液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