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X线、CT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X线、CT表现.结果:39例中,X线平片明确诊断32例,诊断符合率82.0%,8例阴性(18%),CT诊断符合率100%,CT诊断率明显高于X线,CT较X线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不同征象的诊断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X线、CT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CT检查较X线更早发现AS的骶髂关节病变,有利于对其进行诊断和分级,从而为临床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甘伟  马坚 《河南中医》2014,(5):873-874
目的:观察CT、X线、MRI对骶髂关节强直性脊柱炎早期病变的诊断作用。方法:将9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按照诊断方法的不同分为CT组、X线组以及MRI组。分别对三组诊断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于X线平片检查表现为骶髂关节早期病变(0~Ⅱ级)的病患,CT与MRI对其分级更加准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及MRI诊断骶髂关节早期病变的分型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之骶髂关节病变的CT表现特点,以提高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及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早期发现与治疗。方法:46例临床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骶关节影像CT检查资料,总结其CT表现。其中男42例,女4例,年龄16—50岁。结果: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CT表现特点为:早期表现为关节面毛糙,关节面皮质中断,皮质白线消失,软骨下骨质侵蚀囊变,关节面轻度硬化但关节间隙正常;进展期表现为关节面不光整,面部骨皮质呈锯齿状或波浪状改变,软骨下骨质囊性破坏,局部骨质硬化明显,关节间隙增宽;稳定期表现为关节骨性强直,关节间隙消失。[HTH]结论:cT扫描时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CT与MRI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湛江中心人民医院2015年5月至2017年8月间收治的45例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分别行CT与MRI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结果:MRI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分级诊断中对Ⅰ级病变患者的诊断正确率高于CT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T检查诊断骨质侵蚀及骨质硬化的正确率明显高于MRI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检查对于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效果优于CT检查,而CT检查对骨质侵蚀及骨质硬化的诊断效果优于MRI检查,临床应联合两种检查,以提高疾病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强直性脊柱炎(AS)的中医辨证及影像分析,运用影像学诊断,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方法:收集本院70例临床拟诊为强直性脊柱炎(AS)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施治及行骶骼关节X线平片、CT及MRI检查。结果:强直性脊柱炎(AS)属于中医"痹症"的范畴。结合X线平片、CT及MRI检查,在70例患者骶骼关节中,X线平片和MRI显示关节面下骨侵蚀病变分别为16例和52例;25例CT检查中显示骶骼关节面下存在侵蚀破坏,CT及MRI显示骨侵蚀敏感度相近,两者均优于X线平片,而MRI除显示AS骶髂关节慢性骨结构改变外,显示骨髓水肿52例,滑膜增厚48例,韧带附着点炎22例和关节软骨破坏46例。结论:强直性脊柱炎是以素体阳虚,肾肝阴精不足,督脉亏虚为内因,风寒湿邪偏盛为外因,而影像学检查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减少或避免出现严重后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X线平片和CT诊断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SIJ)的水平,并比较X线及螺旋CT影像在诊断SIJ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AS患者的X线平片和CT图像,对分级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按纽约修订标准将骶髂关节分型,骶髂关节X线表现Ⅰ级改变24例,Ⅱ级改变27例,Ⅲ级改变26例,Ⅳ级改变7例。CT表现Ⅰ级改变14例,Ⅱ级改变41例,Ⅲ级改变22例,Ⅳ级改变7例。对于Ⅰ、Ⅱ级骶髂关节病变的分级,一部分X线平片分为Ⅰ级的病例实际为Ⅱ级,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于≥Ⅲ级病变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CT对于Ⅰ、Ⅱ级SIJ分级更加准确,优于X线平片,尤其适用于早期检查和分级。  相似文献   

7.
赵颖  郭会利 《中医正骨》2006,18(11):13-14
为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改变的CR及CT诊断特点,评估病变程度,以提高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回顾性分析76例AS患者的骶髂关节CR及CT表现特点并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显示AS骶髂关节病变的CR正位及斜位片表现特点为骶髂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致密硬化、囊变及关节强直;CT表现特点为病变主要累及骶髂关节滑膜部髂骨侧,软骨钙化、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及面下骨质结构囊变、硬化以及骶髂韧带钙化。表明CR正位及斜住片可以显示骶髂关节的全貌,并能排除其他病变,对Ⅲ、Ⅳ级的AS可以明确诊断,但对≤Ⅱ级的AS难以显示;CT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对AS的骶髂关节病变具有更高的敏感性,能够显示CR片难以显示的早期病变,便于测量,能够对AS准确分级,是诊断AS的主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陈均  吴志美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31):3880-3880,3918
目的探讨分析螺旋CT与低场MRI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并比较两者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强直性脊柱炎早期患者的CT与MRI表现。结果CT在观察骶髂关节早期病变骨皮质的侵蚀、缺损方面优于MRI,并且能够满足骶髂关节炎的分级;MRI可反映CT所不能显示的关节旁软骨异常和骨髓水肿。结论结合CT与MRI对骶髂关节炎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磁共振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00例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分别使用CT以及MRI对上述患者进行扫描检查,观察并比较2种检查方法对异常骨质以及患者病变分级的检查情况。结果 MRI检查对异常骨质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检查(P0.05),且MRI检查对于Ⅰ级以下(包含Ⅰ级)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检出率高于CT检查(P0.05),而对于Ⅱ级以上(包含Ⅱ级)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MRI检查与CT检查对病变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T检查比较,MRI检查能更好地检出骨质异常病变,且对于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能进行更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早期诊断中MRI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AS骶髂关节病变患者48例,对患者早期诊断中MRI与CT扫描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CT扫描的异常检出率为92%,MRI为100%,MRI的检出率明显较高,Ⅰ级病变MRI检出率显著高于CT扫描,而其他病变两种影像学方法的检出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CT与MRI均能够显示出骨质侵蚀与骨质硬化的特征,MRI检出率明显高于CT。结论MRI检测的检出率相比CT较高,在早期诊断中MRI的检出率更高,而骨质侵蚀与骨质硬化MRI的检出率也较高,MRI相比CT扫描更适用于AS骶髂关节病变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X线、CT和MRI在诊断早期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价值对比。方法:选择我院于201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并最终确诊的71例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患者,均行X线、CT、MRI检查,评估检查结果并对比。结果:对比3种检查结果显示,MRI对关节面侵蚀检出率69例(97.18%)、关节面骨质囊变检出率70例(98.59%)明显高于CT检出率57例(80.28%)、48例(67.61%)与X线检出率45例(63.38%)、21例(29.58%),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5.624、74.838,P 0.05);此外三组检查方式对关节面下骨质硬化、关节间隙变宽检出率结果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19、0.378,P 0.05);X线、CT、MRI对关节间质狭窄、关节软骨肿胀检出率结果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5.779、8.176,P 0.05)。X线诊断率46例(64.79%)、CT诊断率58例(81.69%)、MRI诊断率70例(98.59%),其中以MRI诊断率明显高于X线与CT诊断率,三者比较有意义,(χ~2=27.119,P 0.05)。结论:X线、CT、MRI检查手段对AS骶髂关节病变的检出均有指导意义,其中MRI诊断率最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骶髂关节MRI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符合1984年修订的纽约标准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19例,行骶髂关节MR检查;同时综述了近年来As的早期SIJ炎的病理、MRI特征,序列应用和评分系统。结果;骶髂关节(siJ)受累是强直性脊柱(ankylosing spondylitis,AS)主要特征性改变。99%的AS病人最初表现为骶髂关节病变。核磁共振(MRI)能可靠的显示骶髂关节慢性(骨侵蚀、硬化、骨桥)和急性期(滑膜炎、骨炎、关节囊炎)炎性病变,并能分别对急慢性病变量化分级。结论:MRI能够显示强直性脊拄炎的早期病理改变,并且MRI表现在评价疾病预后方面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X线与CT对AS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在本院就诊的AS确诊患者50例,分别采用匈牙利NEO-DIAGNOMAX型 500毫安X线机摄片检查和美国GE公司生产的GE-synergy螺旋CT检查,根据骶髂关节炎的X线诊断标准对50例患者的100个骶髂关节病变的主要征象进行比较、总结和分析.结果 :X线对骶髂关节炎Ⅰ级病变不敏感,检出率较低;X线诊断为Ⅲ~Ⅳ级骶髂关节病变与CT诊断的符合率较高,差异不明显.结论 :CT对0~Ⅰ级骶髂关节炎的诊断比常规X线检查更敏感,对AS骶髂关节炎早期病变的诊断有着重要临床意义;X线与CT对非早期骶髂关节炎病变诊断的敏感性相同.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蜂针配合电温针治疗早期强直性脊柱炎的长期疗效。方法将由骶髂关节CT片确诊分级为Ⅰ期且HLA-B27阳性的8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治疗组采用蜂针配合电温针治疗,对照组采用电温针治疗,并作持续5年的跟踪性治疗随访以观察疼痛反复频度及骶髂关节病变分级进展和脊柱强直程度。结果两组总有效率相近(P0.05);治疗组治疗后发作减少更明显(P0.05);治疗组骶髂关节病变分级稳定率较对照组高(P0.01)。结论蜂针配合电温针治疗早期强直性脊柱炎不仅有缓解疼痛的疗效,且能在较长时间内抑制骶髂关节病变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强直性脊柱炎早期主要表现为骶髂关节的病变,但是由于骶髂关节结构比较复杂,加以盆腔内容物如肠道、肠气、粪块等的干扰,早期骶髂关节炎较难识别。所以普通X线既不利于显示复杂的骶髂关节结构,也难于显示其早期的微小改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采取MRI和CT诊断的价值作分析。方法:选取郑州市第十五人民医院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患者26例,对其临床数据作研究,选取研究对象的时间为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对所有患者分别行MRI和CT诊断,对两种方法诊断的检出率、病变程度以及骨质异常率作判定。结果:将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患者的所有数据行统计学软件分析,其行CT诊断的I级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检出率相比于行MRI诊断,明显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比两种方法诊断Ⅱ级以上的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行CT检验的骨质异常率相比于行MRI检验,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行MRI诊断比CT诊断的检出率更高,可有效的将病变程度予以有效显示,提高诊断率。MRI诊断可将脂肪沉积以及关节软骨异常情况进行显示,常应用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患者检查中,可及时发现和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进而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正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以脊柱、骶髂关节慢性炎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全身性骨关节疾病[1]。从中医角度辨证属"痹症",《类经》称骨痹:"骨痹者,病在阴分也,真阴不足则邪气得留其间,至虚之处,乃是留邪之所"。强直性脊柱炎病因在现代医学研究中尚未明确,但与遗传因素、炎症相关,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27)血清检测阳性,早期诊断需借助MRI,CT及X线等检查,关节面侵蚀、骨质囊变MRI检出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8.
祛痹通络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中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自拟祛痹通络汤治疗34例各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结果:总有效率94.1%,血沉恢复正常,X线片示骶髂关节周围骨质减少,硬化现象明显改善。结论:中药对强直性脊柱炎自然病理进程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尤以早期病变为佳。  相似文献   

19.
强直性脊柱炎58例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特征,为该病的诊疗提供参考。方法整理已收集的强直性脊柱炎病例58例,通过问诊、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手段获得相关数据,分析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特征。结果分析我院收集的强直性脊柱炎病例的各项相关数据表明,79%患者发病于骶髂关节,84%患者活动后症状减轻,90%患者有晨僵现象;X线检查出关节病变率为76%,而用CT扫描可发现X线为检出的早期病变;实验室检查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发现强直性脊柱炎患者CRP阳性率为69%,ESR异常率为55%。结论强直性脊柱炎好发于骶髂关节,多数患者有晨僵等临床症状;X线结合CT检查非常有必要,可以发现早期病变;由于强直性脊柱炎的炎性特征,应结合实验室炎症指标检测来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多排螺旋cT对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2例临床确诊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骶髂关节多排螺旋CT扫描,根据图像征象进行分级,并与临床分期对照。结果:本组52例,无0级表现,I级7例(13.5%),II级22例(42.3%),Ⅲ级15例(28.8%),Ⅳ级8例(15.4%)。cT表现为关节面骨质增生硬化、囊状或毛刷状骨质破坏、骨质疏松,关节间隙正常、增宽、狭窄、消失和积气。结论:多排螺旋CT能够清晰显示骶髂关节的细微结构,做出正确的诊断及l}缶床分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