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鼠肝动脉插管给药途径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建立一种直接向肝脏给药的血管途径,减少药物经过体循环所致的多种器官功能的影响,以便获取药物对肝脏影响的直接证据。方法 手术显微镜下肝固有动脉插管并留置体外备用。结果 SD大鼠15只,10只存活且术后恢复良好,死亡原因为血管损伤、肝脏损伤、肝素过量、麻醉意外。死亡原因在操作技术熟练后可以避免。结论 大鼠肝固有动脉插管并留置体外备用的方法简单、容易掌握、成功率高,这种给药途径尤其适用于研究药物对肝脏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我们基于减少手术创伤之观点,利用动物开展了腹腔镜下肝动脉插管留置实验(LCHAI)。此方法与开腹肝动脉插管法(开腹法)比较无须较大的切口,与经皮穿刺肝动脉插管留置法(经皮法)比较留置之导管明显缩短,避免了留置导管过长所致的并发症。另外,通过腹腔镜还可...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体外留置肝靶向性给药途径的大鼠动脉插管模型进行改进,并探讨建立此模型的技术要点。方法在10倍手术显微镜下,采用特制内径0.5 mm导管(由硬膜外麻醉导管加工而成)经胃十二指肠动脉剪口处插入肝动脉血管内,逆行到达肝固有动脉开口处后留置导管并固定。结果20只大鼠造模,成功者17只,成功率为85%。结论改进型大鼠肝动脉插管并体外留置模型较以往造模方法简单,并提高了模型成功率,技术易于推广,可应用于抗肝肿瘤、肝衰竭等靶向性给药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5.
<正> 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大部分患者在确诊后6个月内死亡。虽然小肝癌手术效果较好,但因临床症状隐匿,往往不能早期发现,待症状或体征较明显时病程已进入中晚期,手术效果很差,据日本统计资  相似文献   

6.
朱国桢 《苏州医学杂志》1999,22(2):77-77,105
我院自1996年7月~1997年12月采用肝动脉插管化疗(TAL)及拴塞(TAE)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17例共35例次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8.
一种简单的大鼠颈动脉插管及插管模型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临床常见的硬膜外麻醉导管和输液器部件制作简便实用的大鼠颈动脉插管导管.对动脉留置管放置进行改进,通过"S"形皮下留置导管,改变抓取大鼠时动脉插管的受力方向,减少脱落风险.  相似文献   

9.
肝脓肿在早年死亡率较高 ,随着医学的进步 ,近年来诊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死亡率已下降至11 %~12 % ,但多发性肝脓肿的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 ,其死亡率仍高达20 %~100 % [1]。近两年来我院外科共收治10例肝脓肿 ,其中5例行脓肿引流 (包括剖腹切排和穿刺引流 )、静脉输注抗生素疗法 ,效果良好 ;但另5例引流失败 (脓肿未完全液化 )或无法作引流(多发性肝脓肿 ) ,单纯静脉使用抗生素效果较差。我们采用经胃网膜右动脉插管至肝动脉输注抗生素加全身支持治疗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1.1一般资料本组5例中男3例 ,女2例…  相似文献   

10.
张国庆  厌作良 《新疆医学》1995,25(3):160-161
肝动脉结扎(HAL)和肝动脉插管化疗(HAI)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在临床上已被广泛采用。我科于1992~1994年采用HAL HAI方法治疗34例,获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34例中男性29例,女性5例。年龄19~63岁,平均47岁。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其中原发性肝细胞癌31例,转移性肝癌3例,合并肝硬化者27例,轻度腹水并门静脉瘤栓者5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64-MSCTA)成像技术在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颅颈部64-MSCTA检查的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全部行颅颈部64-MSCTA检查,对其颈动脉成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本组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检查共发现26例患者颅颈部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和闭塞,病变患者共发现病变血管44支,其中轻度狭窄13支(29.5%),中度狭窄14支(31.8%)、重度狭窄10支(22.7%),闭塞7支(15.9%)。可评价颈动脉共计60支,其中起始段可评价血管显示率为93.3%,颅外段为98.3%,颅内段为85.0%,总体可评价血管显示率为92.2%。结论 64-MSCTA对颈动脉成像质量较高,对于颅外段的成像质量相对较好。64-MSCTA可用于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斑块与脑梗塞有着密切的关系,运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分析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像学特征,及斑块的性质、狭窄程度,用以指导以及观察手术效果,对减轻脑梗塞所造成危害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石银龙  张玲  石磊  李梅 《中外医疗》2013,32(10):11-1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A成像造影剂跟踪及造影剂测试及常规计算时间延迟技术在颈动脉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6例颈动脉16层螺旋CTA血管成像患者的影像资料。造影剂量按1.5mL/kg,注射速率为3mL/sec。扫描延迟时间按2种方法进行:①Bolus tracking即造影剂跟踪扫描30例;②常规计算时间组26例,两组图像分别由高年资医师阅片,比较两种方法的差异。准直器宽度1.25mm,重建层厚1.5mm,扫描范围从主动脉弓至颅底处。数据重建在3D Working Station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显示(VR)等。结果第一组30例和第二组26例经MIP及VR等成像,第一组所有颈总动脉及其颈内外分支均能清晰显示,并可见病变的部位及程度,第二组26例中,7例图像模糊,其中4例不能达诊断要求,两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6层螺旋CTA在颈动脉病变成像中扫描延迟时间应用Bolus tracking为佳,常规计算延迟时间质量较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16-MSCTA)在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颅颈部16-MSCTA检查的拟诊为前循环缺血卒中的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23例患者1周内先后行16-MSCTA与DSA检查,评价16-MSCTA对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结果23例患者行16-MSCTA和DSA检查共得到46支颅外段颈内动脉图像。16-MSCTA共诊断正常18支,狭窄28支,中度及以上狭窄共20支,占43.48%。DSA共诊断正常19支,狭窄27支,中度及以上狭窄共18支,占39.13%。16-MSCTA对中度及以上狭窄程度诊断评价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0.0%、100.0%、94.7%。结论16-MSCTA在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分级的判定中与DSA有较高的一致性,16-MSCTA可以作为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的筛查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5.
王志文 《医学综述》2007,13(16):1243-1246
颈动脉狭窄和闭塞是最常见的老年病之一,由于脑部供血不足,早期主要表现为嗜睡、一过性晕厥或黑蒙,随着狭窄的加重,随时有可能发生脑梗死,导致偏瘫或死亡。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术前需进行头部CT扫描、磁共振、颈动脉超声或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有临床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狭窄程度超过50%,无临床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狭窄程度超过60%可作为CEA的主要手术指征。全身麻醉仍是CEA的主要麻醉方法,局部麻醉亦有有利之处。补片成型以及应用转流被大多数学者所采纳。与CEA相比,血管内治疗仍处在实验阶段,尚不能取代CEA在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方面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分析多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造影(MSCTA)、数字血管造影(DSA)对颈部动脉血管狭窄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整群选取该院2011年9月—2015年1月所收治198例具有临床症状的患者。入院后分别行颈部动脉血管DSA、MSCTA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颈部动脉血管狭窄情况,并进一步对DSA、MSCTA结果分别进行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在198例患者中运用DSA检查方法,检测到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和闭塞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8.6%、15.7%、14.1%和11.6%。MSCTA检查方法检测到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和闭塞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0.1%、14.6%、13.6%和11.6%。t=1.12,P<0.05。MSCTA与DSA检测符合率高,具有较高的一致性,Kappa值为96.1%,假阴性率为1.01%(2/198),假阳性率为0.5%(1/198)。结论 MSCTA与DSA检查结果一致性较高,MSCTA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对颈动脉血管斑块及血管狭窄性病变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血管病变特点。方法:265例TIA患者进行股动脉插管,seldinger法分别行主动脉弓、双侧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双侧锁骨下动脉及椎动脉血管造影。结果:DSA结果显示有血管病变226例(85.4%),未见血管病变39例(14.6%)。结论:血管狭窄是颈动脉系统TIA主要病因,以颈内动脉C1段和大脑中动脉M1、M2段最多见,随着血管狭窄程度增高TIA频率递增。  相似文献   

18.
颈动脉超声与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鼎  李丰升  陈俊红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4):1502-1504
目的 探讨颈动脉超声与脑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7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其中87例患者同期接受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比较两种方法对颈动脉狭窄及斑块的检测结果.结果 478例患者中,颈动脉超声检出颈动脉硬化病变397例,检出率为83.05%;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332例(1 098块),斑块的主要分布部位依次为颈动脉分叉处(BIF)、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起始段及颈外动脉(ECA).对颅外颈动脉<70%的狭窄及闭塞的诊断,颈动脉超声与DSA两种方法的检出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70%~99%的狭窄,两种方法的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对颅外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超声对颅外颈动脉<70%的狭窄及闭塞的诊断与DSA相比无明显差异.但对≥70%的颈动脉狭窄诊断的准确率低于DSA,颈动脉超声对颅外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高于DSA.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6例颞浅动脉逆行插管选择性颈外动脉造影的初步经验,较全面地介绍了方法和技巧,并且分析了各种颈外动脉造影的途径。认为经颞浅动脉逆行插管颈外动脉造影是一种简单、可靠的方法,而且图象清晰,并发症少,值得口腔颌面外科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在经动脉化疗栓塞治疗(TACE)中超选择插管困难患者的肝动脉形态、插管技巧和治疗对策。方法随机选取100例确诊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行TACE术,根据术中超选择插管的难易程度,分为易超选组和难超选组,分析两组在肿瘤大小的差异,统计采用Spss 12软件。分析难超选组的肝动脉形态,进行肝动脉分型,研究插管技巧及综合治疗策略。结果 100例患者中,易超选84例(84%),超选择困难的16例(16%),两组肿瘤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选困难主要原因为肝动脉解剖因素,将其分为4型,Ⅰ型为向下开口长干型(4例),其中肝右动脉发自肠系膜上动脉1例;Ⅱ型为肝动脉扭曲型(6例);Ⅲ型为肝动脉纤细型(4例);Ⅳ型为肝动脉闭塞型(2例)。Ⅰ型患者采用导管成袢法(2例)和微导管法(2例);Ⅱ、Ⅲ型(10例)运用微导管超选成功;Ⅳ型血管介入困难,2例运用微导管均未成功。结论中晚期肝癌超选择插管困难的原因主要为肝动脉的解剖因素,和肿瘤大小无明显相关性。超选困难的肝动脉可分为4型,Ⅰ型为向下开口长干型,Ⅱ型为肝动脉扭曲型,Ⅲ型为肝动脉纤细型,Ⅳ型为肝动脉闭塞型。Ⅰ型可采用导管成袢法或微导管法;Ⅱ、Ⅲ型运用微导管多可超选成功;Ⅳ超选困难,适宜采用非血管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