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静脉采血对凝血四项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合称凝血四项,其作为凝血功能异常的筛查试验,在出血性疾病诊断、抗凝治疗监测、术前检查中具有重要作用.由于该实验对标本要求特殊,采集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所以探讨静脉采血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对临床工作诊断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就静脉采血过程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期间我院术前静脉采血患者200例,均给予凝血四项检测,并对静脉采血过程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结果:200例患者静脉采血过程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包括小凝块、血液凝固、采血量少、受检不及时以及溶血和脂血等因素,小凝块106例(53.0%)、血液凝固60例(30.0%)、采血量少20例(10.0%)、受检不及时7例(3.5%)、溶血和脂血7例(3.5%)。结论:临床静脉采血过程与凝血四项检测结果重要相关,临床应积极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密切关注临床检验的每一个环节,保障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有效性、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就静脉采血过程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期间我院术前静脉采血患者200例,均给予凝血四项检测,并对静脉采血过程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结果:200例患者静脉采血过程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包括小凝块、血液凝固、采血量少、受检不及时以及溶血和脂血等因素,小凝块106例(53.0%)、血液凝固60例(30.0%)、采血量少20例(10.0%)、受检不及时7例(3.5%)、溶血和脂血7例(3.5%)。结论:临床静脉采血过程与凝血四项检测结果重要相关,临床应积极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密切关注临床检验的每一个环节,保障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有效性、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静脉采血对凝血四项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07-06~2009-06采用静脉采血进行凝血四项检查的25000例标本中的不合格标本298例,对标本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98份标本资料中,采血量少33例(11.1%)、小凝块156例(52.3%)、血液凝固90例(30.2%)、溶血和脂血19例(6.4%)。结论:检验科工作人员每天应对异常或与临床不符的凝血四项检测结果进行细致分析,以免发生错误,减少误差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采血量不准确对凝血四项结果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真空定量采血管采血不准确对凝血四项结果的影响。方法在4mL真空定量采血管中分别采血1、1.5、2、2.5、3mL全血,分别检测重组凝血酶原时间(R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等4项指标,与标准血量2mL所得结果对比。结果血量不足时结果比标准的2mL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当血量在>2mL时部分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凝血四项质量控制最重要的前提是采血量要准确,如采血量不足或过多时均对所测结果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检测前后人为因素对凝血四项结果的影响.方法 采集静脉血加入到含有0.109mmol/L枸橼酸钠抗凝剂0.2mL,负压管中充分混匀后,应用仪器法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进行检测.结果 检测8149例中,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结果误差一至两项不准确的约占26%,其中采血方法不正确的占30%,采血后离心转速不够(<3000转)和时间未达到15min的占29%,操作人员操作过程中的各种失误占41%.结论 检测前后,人为因素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血脂及凝血四项与视网膜静脉阻塞发病的关系.方法 以80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为对象,以同期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脂及凝血指标水平.结果 观察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蛋白-a(Lp-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影响凝血四项测定结果的前因素。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6月—2014年5月不合格采血标本206份,与其重抽后合格标本,检测凝血四项指标;采集送检合格标本26份即刻、4°C放置8 h、室温下放置8 h再检测。结果采血量不足组的PT、APTT、TT显著高于重抽合格标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显著低于重抽合格标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血量过多组的PT、APTT、TT显著高于重抽合格标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显著低于重抽合格标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血组的TT显著高于重抽合格标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显著低于重抽合格标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室温环境下即刻PT、APTT显著低于8 h后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即刻、8 h后TT、FIB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C下即刻PT、APTT、TT、FIB指标与8 h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分析前质量控制是确保实验室检查结果准确性的前提。 相似文献
10.
宁东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3,35(3):340-341
目的 探讨全血与抗凝剂的不同比例对检测凝血四项测量结果的影响关系.方法 抽取60例体检健康者全血与抗凝剂按不同比例混匀,然后立即分离血浆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 抗凝剂与血量在1∶5时结果与标准的1∶9组结果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当抗凝剂与血量在1∶11、1∶13时部分结果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 凝血四项测定结果的质量控制最重要的前提是采血量要准确,如血量不足或过多时造成与抗凝剂比例不符合标准均会对所测结果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试剂溶解方式对凝血四项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分别使用不同的溶解用水、混匀方法、室温放置时间、溶解的试剂,检测血浆PT、APTT、TT、FIB。结果生化仪纯水机水与医用注射用水溶解试剂所测定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轻轻颠倒混匀方式与剧烈振摇混匀方式所溶解的试剂其检测结果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较高的室温环境(27℃)中,放置60min时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120min时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180min时结果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在日常工作中,溶解试剂时应严格按照血凝试剂的溶解要求,采用高纯双蒸水或医用注射用水溶解,较高室温时静置30~60min,每10min轻轻颠倒混匀1次,以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脂及凝血四项与视网膜静脉阻塞发病的关系.方法 方便选择2013年2月—2016年10月在福州东南眼科医院接受治疗的62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实验组),对其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脂蛋白a(Lp-a),凝血四项进行检测,并选择91名健康体检者与其比较(健康对照组).结果 实验组TC、TG、LDL-C及脂蛋白a水平(5.38±1.05),(2.16±1.14),(3.12±0.64),(54.68±11.75)mmol/L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HDL-C水平(1.03±0.19)mmol/L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PT、APTT、TT时间较健康对照组明显缩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FIB时间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延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脂血症、血液高凝状态均在RVO发病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对于高血脂、高凝血状态的RVO应及时进行干预,纠正血脂、凝血状态.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通过对于本院凝血四项可疑结果复查的数量及原因的分析,总结出凝血四项可疑结果出现的原因,从而为提高凝血四项结果的准确性提供参考。方法:本院门诊、病房凝血四项总测定人员共941例,可疑结果复查35例,复查后符合程序,确认错误结果21例,并分析其错误原因。结果:门诊标本的复查率明显低于病房,正确结果的复查率高于病房(P<0.05),其中标本因素导致的错误13例,试剂因素5例,仪器因素3例。结论:通过对标本采集、试剂管理及仪器质控等可以有效减少凝血四项检测的可疑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静脉采血和末梢采血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为选择正确的采血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年5月2012年5月检测血常规的140例患者,同时采集末梢血和静脉血,使用血细胞自动分析仪检测两种采集方法得到的血样的WBC、RBC、Hb、PLT、HCT值,通过对比分析,判断哪种采血方法更具优越性。结果末梢采血的血样WBC、RBC、Hb值都比静脉采血的结果高,组间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末梢采血的血样PLT、HCT值比静脉采血的结果低,组间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末梢采血受多种因素的干扰临床价值不如静脉采血,静脉采血更能反映患者真实的血样结果,静脉采血应作为血常规检查时的主要采血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室温下标本放置时间和离心时间对凝血四项结果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300份标本分为2组(每组150人),分别测定放置时间不同时(0,2,4,6,8,10小时)和离心时间不同时(5,10,15,20分钟)凝血4项的结果。结果:APTT和PT在室温放置6小时内与0小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6小时后两者延长;TT和Fib在8小时内与0小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8小时后两者延长。 APTT和PT在2500r/min离心条件下,离心5分钟与10分钟有显著性差异(P<0.05),离心5分钟APTT和PT明显缩短,10分钟后各时间段无显著性差异(P>0.05);TT和Fib在各时间段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PTT和PT在室温放置条件下,必须在6小时内检测完毕,TT和Fib须在8小时内完成检测。在2500 r/min离心条件下,APTT和PT离心时间至少须10分钟,TT和Fib对离心时间要求不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凝血四项的功能变化。方法:分别抽取临产孕妇和健康体检非妊娠妇女晨静脉血2 ml,放入3.2%柠檬酸钠抗凝管中,充分摇匀,3 000 r/min离心15 min,2 h内在全自动血凝仪上完成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血浆纤维蛋白(FIB)检测。结果:与健康非孕妇比较,临产孕妇的PT值明显降低,FIB水平明显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PTT、TT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产妇女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产前进行凝血四项指标,检测对于预防产科并发症,保证母子平安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妊娠期凝血四项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讨论妊娠期妇女凝血四项检测的临床应用及意义.方法 妊娠期凝血四项检测均为凝固法,采用Thrombolyzer Compact 全自动血凝仪进行分析.结果 孕妇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疑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纤维蛋白原(FIB)的P均<0.01.结论 了解妊娠期孕妇凝血四项的基础值对预防产科意外,血栓形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待产孕妇及其新生儿凝血功能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产科216例待产孕妇及其新生儿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的检测数据资料,并与随机选取的40例非妊娠正常妇女进行比较。结果:待产孕妇与非妊娠妇女组间除Fi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三项的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而新生儿凝血四项检测结果与待产孕妇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是早产新生儿差异更为显著(P<0.01)。结论:待产孕妇血液Fib浓度增高,呈高凝状态,新生儿血液(特别是早产儿)则多处于低凝状态。新生儿与其母亲的凝血因子不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二种不同的采式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调查对象抽取我中心2016年5月~2017年5月进行血常规检验的健康人群150例,同时采取静脉采血与末稍采血,并对其检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检验结果显示,静脉采血与末稍采血的HCT、MCH这二项检验指标差异不大(P>0.05),但静脉采血的WBC指标显著低于末稍采血(P<0.05),而其余指标则显著高于末稍采血(P<0.05).结论:血常规检验时,采用静脉采血准确率更高,且不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