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有竹150余种。早在晋代戴凯之撰写的《竹谱》一书,就已经记述竹类70多种。绿竹(别称“坭竹”“乌药竹”),为竹类的一种,茎高可达10米,老杆呈绿色或深绿色。分布于我国的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省及浙江南部。茎中自然分泌的汁液即“竹露”。一、竹露的命名竹露,闽南一带俗称“绿竹水”。考之《本草纲目》、《中药大辞典》等有  相似文献   

2.
细考我国有竹150余种。早在晋代戴凯之撰写的《竹谱》一书,就已经记述竹的种类70多种。 绿竹,系竹类中的一种,茎高可达10米左右,老杆呈绿色或深绿色。分布于我国的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省及浙江南部,以山区农村居多。茎中自然分泌的汁液即称“竹露”。 一、竹露的命名 竹露,闽南一带称“竹汁”、“绿竹露”、“绿竹水”,台湾人也有称之为“竹奶”;厦  相似文献   

3.
竹蚜(Oregma tatakella Takahashi)又名“竹佛子”、“竹虱”,属同翅目蚜科.在四川,每年秋末至次年春末,寄生于嫩竹的茎和枝条上。在民间,竹蚜作为抗哮喘的单味偏方.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简言主治中风、半身不遂,透经络、追涎等。近代虽有个别提及,但也沿袭李氏本  相似文献   

4.
竹,是人类的好朋友,它既可供观赏,又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说:“食者竹笋、房者竹瓦、载者竹蔑、烧者竹薪、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此语道出了竹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把食与竹联系在一起:“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若要不瘦又不俗,还是天天笋焖肉。”梁代诗人吴均在《山中杂诗》中更直接了当:“绿竹可充食”。世间美食多与竹结缘,竹的嫩苗笋是“素食第一品”;还有那竹汁、竹酒、竹蜜、竹叶茶、竹米、竹鼠、竹虫,哪样不是美食?借竹器烹制而成的馔更是遍神州!金衣白玉的竹笋,肉厚脆嫩,清香扑鼻,营养丰富;由于谷氨酸含量较高,故竹笋味道鲜美;笋还有吸收其它食物鲜味的特点,十分可口,所以一直是餐桌上的佳肴。在古时就流传:“味佳莫如笋”,“尝鲜无不道竹笋”,自古以来,笋被认为是野味,又是山…  相似文献   

6.
李永嘉 《养生月刊》2014,(4):360-361
竹之可爱,世人共识。古往今来,不少文人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爱竹成癖,他每到一个地方居住,不管久暂,都要叫人在宅旁种竹。有人问他:“暂住何须尔?”他指着竹子答道:“何可一日无此君?”后来称竹为“此君”。  相似文献   

7.
涩脉     
涩脉为具有独立意义之单因素脉象。涩脉指感为不流利感。涩脉只以脉象的流利程度而言,较正常脉象不流利即可构成涩脉,可以有程度上的不同,涩脉的比喻一般有“如刮竹皮”“轻刀刮竹然”“刮竹相似”“如散”“如水不能流”“绵绵如泻漆”“参伍不调”“如雨沾沙”“病蚕食叶”“往来艰涩”。主要以“刀刮竹”“如雨沾沙”比喻较多,可以帮助说明涩脉的性质和指下的感觉。  相似文献   

8.
竹,是人类的益友,它既可供人们观赏,又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说:“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焚者竹薪,书者竹纸,戴者竹冠,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道出了竹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我国是世界上有名的竹乡,栽竹的历史悠久。据现代植物学的记载,我国有竹约300余种。常见的如毛竹、刚竹、淡竹、慈竹、箬竹、紫竹等;珍贵的有斑竹、湘妃竹、佛肚竹、桃丝  相似文献   

9.
李盛仙 《养生月刊》2015,36(2):186-187
竹,虽无梅之俏姿,松之雄伟,兰之芳香,菊之艳丽,但它品格高洁,备受敬仰,常与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又与松、梅同为“岁寒三友”.竹,长年葱郁,寒冬不凋;亭亭玉立,婀娜多姿:刚劲挺拔,巍然屹立;正直虚心,高风亮节;集坚贞、刚毅、挺拔、淡泊、清幽于一身,深受古今文人雅士的喜爱和赞颂.他们热爱植竹、养竹、赏竹、画竹、咏竹,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耐人寻味的咏竹诗篇.  相似文献   

10.
祝步文 《气功》2011,(10):943-945
童年跟随父亲学画,就爱画梅、兰、竹、菊。直到耄耋之年,仍喜欢画这被誉名为“四君子”的花。 记得老爸过去对我说:“画的生命,就是要把画的对象的有限内在精神品性,升华为永恒无限的美。”梅、兰、竹、菊,是中国画家用以“感物咏志”的常见题材。  相似文献   

11.
趣说手杖     
曾庆鸿 《气功》2011,(8):752-753
手杖,即拐杖,老人、病人、旅游者,常拄着它走路。手杖还有好几个绰号,一是“木上座”;二是“直兄”。“木上座”,苏轼诗日:“留我同行木上座,赠君无语竹夫人。”(《送竹几与谢秀才》)“直兄”,指竹杖。宋人陶谷《清异录·木·圆通居士》日:“比丘海光住庐山石虎庵,夜梦人长身清瘦而斑衣,言舍身为庵中供养具。俄窗外竹生一笋,花紫箨如梦之衣。既成竹,用为拄杖,曰直兄。”  相似文献   

12.
竹疗     
我们知道竹子的功用很多,它不仅可以用来治疗身体上的病患,如竹叶就是药方上所用的淡竹叶,有清热利尿的功用,竹沥就是竹汁,有镇惊利窍的功用,而且还能用来治疗思想上、习气上的病患。苏东坡曾经写过一首竹诗,题为《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还大嚼,世间哪有扬州鹤?”根椐其中的“不可居无竹”“无竹令人俗”语句,明代吴宽借题发挥,写了一篇《医俗亭记》,收在《家藏集》卷三十一(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和“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医古文》均予收载),论述了“竹疗”,即用竹子治疗俗病的问题,颇为新奇可喜,悦目清心。  相似文献   

13.
桂枝药用部位的变迁韦衮政广西中医学院研究生,南宁530001桂枝古今药用部位不同,今就其历史变化状况作一探讨。《名医别录》最早指出了桂的形状是“无骨、正圆如竹”。与筒同义,有竹简的含义。“无骨”是指不带木心的皮,“正圆如竹”是指其皮卷如竹筒状,又有筒...  相似文献   

14.
郑板桥画竹养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画、诗、书皆工,尤其令人叫绝的是他擅长画竹,以画竹蜚声艺林。他所画的竹,栩栩如生,仪态万千,多姿多彩,骨格清奇。 郑板桥画竹,除了以画写意,表达他孤傲自赏,清高不俗的人格外。画竹还治愈了他的抑郁症,并成为他晚年养生之道。 郑板桥出身贫家,饱读诗书,博学多才,年少时就胸怀大志,要为国为民干一番事业。可是他处在那个封建时代,官场黑暗,在任山东范县(今  相似文献   

15.
石斛的名义和原植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石斛,首载《本经》。时珍曰:“名义未详,其茎状若金钗之股,故古有金钗石斛之称,今蜀人栽之,呼为金钗花……林兰、杜兰与木部木兰同名,恐误。”近人释名:“叶似竹而生于山石上,竹、遂、斛音近相转,石斛即石遂、石竹。”亦有谓“形态似斛”而得名者。所述释义皆可商榷,如《唐本注》:“又有二种,一者似大麦累累相连,头生一叶而性冷,一种大如雀髀,名雀髀斛,一如麦斛,叶在茎端,其余斛如竹.节间生叶也。”《图经》:“五月生苗,茎似竹节,节节间出碎叶。”茎似竹耶?叶似竹耶?碎者散也或细小又不似竹。  相似文献   

16.
萹蓄说     
萹蓄说吴连伟辽宁抚顺县上马医院(060036)关键词:蓄/功效“蓄”《木经》称扁竹,《吴普本草》谓扁蔓,至《局方》、《救荒本草》始言扁蓄,以其生长环境使然。《本草纲目》又有道生草之名,为一年生草本植物,高不盈尺、茎蔓若竹,叶翠绿、小若猪牙,既北方...  相似文献   

17.
夾竹桃屬夾竹桃科(Apocynaceae),是一种常绿灌木;学名Nerium indicum, Mill.,原产伊朗,移植我国甚久,現在南北各省都有,一般多栽培于庭园中供观賞用。莖可高达5米以上,叶线狀披針形,带革質,通常三叶輸生。夏秋間頂生聚繖花序,花桃紅色或白色;前者最为普遍,尤其在我国南部,几乎均为紅花夾竹桃。清吳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中已有关于此植物的较群記載:“李衍竹譜,夾竹桃自南方来,名拘那夷,又名拘那兒?ê炖嗵?其根叶似竹而不勁……?笨梢娢夜缬醒д咦⒁獾剿恕4送鈯A竹桃在苏联、日本及欧洲各国亦均有栽培。欧产夾竹桃(Nerium oleander L.),在張氏著作中已早經証明具有与洋地黄相似的  相似文献   

18.
说“度”     
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超过一定的“度”,人生亦是如此。杨伯家里有一只竹背篓,据说已有250年历史。一般竹背篓的寿命只有3-5年,杨家背篓为什么会保留这么长时间呢?原来,杨家背篓在使用上有家训:不过度。杨伯说:“背篓也是一个生命,你爱惜它,它就活  相似文献   

19.
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空,每年清明前后或重阳佳节,常见千姿百态、五颜六色的风筝被人们放飞,随风飘舞,把蓝天打扮得何等美丽、热闹。风筝最早源于我国。据传,第一只风筝是巧匠鲁班受鹞鹰盘旋的启发,“削竹为鹊,成而飞之”的。古时没纸,制风筝多用薄木片,故谓之“木鸢”。汉代发明造纸术后,纸糊风筝始成热潮,称之“纸鸢”。五代时李邺“在鸢首,以  相似文献   

20.
有关涩脉脉象的描述,医家论述颇多,然而历版《中医诊断学》多宗一家之言,载涩脉脉象为“往来艰涩不畅,有如轻刀刮竹。”临床验证:“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尤其使初学者“心中易了,指下难明。”通过文献复习及临床观察,笔者对此提出不成熟管见,愿与同道切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