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1年度我院收治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死亡率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了尽可能降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死亡率,为今后的治疗提供依据,以进一步提高AMI患者的生存率,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我们统计了死亡原因并分析死亡率与溶栓治疗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01年度出院的176例AMI患者病历资料,其中男116例,女60例,年龄最大94岁,最小37岁,平均年龄(70.1±10.5)岁,其中死亡61例.在同一年龄段中根据是否做溶栓治疗分为2组:溶栓组与非溶栓组.溶栓治疗组31例,死亡3例;非溶栓治疗组86例,死亡31例.方法用SPSS统计学软件包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结果我院2001年度AMI患者的死亡率为34.66%,溶栓治疗率为18%,溶栓治疗组的死亡率较未溶栓治疗组显著减少P<0.01,溶栓治疗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发病年龄偏大,就诊过迟延误溶栓及溶栓指征掌握偏紧.结果为了降低AMI的死亡率,应提高溶栓治疗的使用率,实行溶栓治疗的年龄指征应放宽至75岁或更高,给老年患者提供改善治疗效果的机会,以进一步降低AMI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早期静脉注射尿激酶(UK)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能缩小梗塞范围,降低死亡率。目前应用大剂量UK静脉注射价格昂贵,且易发生出血并发症。为探索UK的安全有效剂量,我院将1988年3月至1991年4月间31例符合溶栓指征的AMI患者分为大剂量UK(100万u)组与中等剂量UK组(50万u)。两组对比溶栓成功率分别为62.5%与66.7%,无明显差别(P>0.05)。现报道如下。病例选择与方法病例选择溶栓指征:(1)年龄≤70岁;(2)持续胸痛>0.5h,静滴硝酸甘油无效;(3)发病时间6h以内或在24h内心电图ST段仍呈单项曲线,没有病理性Q波;(4)心电图符合AMI的证据;(5)无溶栓禁忌症。符合上述溶栓指征的31例AMI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两组:I组16例,男14例,女2例。平均年龄50.9±8.9岁。梗塞部位:前间壁3例,前壁5例,下壁5例,广泛前壁3例。室性早搏7例,Ⅲ  相似文献   

3.
中等剂量与大剂量尿激酶治疗AMI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UK的安全有效剂量,我院将1988年3月~1991年4月间31例符合溶栓指征的AMI患者分为大剂量UK(100万u)组与中等剂量UK(50万u)组,对两组溶栓效果、预后及并发症进行比较。 1 病例选择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及溶栓指征 (1)年龄≤70岁;(2)持续性胸痛>0.5h,静滴硝酸甘油无效;(3)发病时间6小时以内或在24小时心电图ST段仍呈单项曲线,没有病理性Q波;(4)心电图符合AMI的证据;(5)无溶栓禁忌症。符合上述溶栓指征的31例AMI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两组:组Ⅰ16例,男14例,女2例。平均年龄50.9±8.9岁。梗塞部位:前壁3例,前  相似文献   

4.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特点及溶栓治疗观察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对我院近 4 a来老年急性心肌梗塞 (AMI)特点及溶栓治疗疗效观察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选择 1998~ 2 0 0 1年收住的 6 5岁以上的老年 AMI15 9例 ,男 115例 ,女 4 4例 ,年龄 6 5~ 90岁 ,平均年龄 73.7岁± 6 .5岁。分为溶栓组与未溶栓组两组 ,溶栓组 71例 ,未溶栓组88例 ,两组间性别、年龄均无显著差异。并将同期 6 5岁以下的AMI患者 14 1例作参照组。1.2 方法 除溶栓治疗外 ,溶栓组和未溶栓组治疗相同。溶栓入选条件及疗效判定参照中华心血管杂志编委会制定的 AMI溶栓疗法参考方案 [1 ] 。患者入选后立即嚼服阿司匹林 …  相似文献   

5.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效及安全性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刘彤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2(8):1200-1201
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溶栓治疗目前已成为公认的疗效显著而安全的梗死相关血管再灌注疗法。但因老年患者的出血风险及并发症较多 ,故 2 0世纪 90年代初期国内大多数医院仍采用年龄低于 6 5岁的溶栓指征[1 ] 。为了探讨国人中不同年龄 AMI患者溶栓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 ,我们回顾总结 3a内我院溶栓治疗经验。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连续收集本院心血管监护病房 (cardiovascularcare unit,CCU) 1994~ 1999年收治的 AMI6 4 3例。其中接受静脉溶栓治疗 (溶栓组 ) 30 2例 ,男 2 19例 ,女 83例 ,年龄 31~ 89岁…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院前、院内溶栓治疗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验证急性心肌梗死 (AMI) 12 0 -CCU模式院前溶栓治疗能缩短发病—溶栓时间 ,提高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 前瞻性对比 1999年 1~ 6月期间 12 0 -CCU模式院前溶栓治疗组 (A组 )、急诊室 -CCU模式院内溶栓治疗组 (B组 )发病—溶栓时间延迟及临床疗效。结果 A组 2 1例 ,B组 2 3例。两组患者发病—就诊时间相似 (2 5± 1 9hvs 3 0± 2 7h ,P >0 0 5 ) ,但A组就诊—溶栓时间缩短 1 3h(0 8± 0 5hvs 2 1± 1 5h ,P <0 0 5 ) ,发病—溶栓时间缩短 1 9h(3 2± 1 9hvs 5 1±2 6h ,P <0 0 5 )。虽然A组心梗史 ,发病时出现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比例高于B组 ,但两组死亡率相似 (4 8%vs 4 3% ,P>0 0 5 )。结论 AMI 12 0 -CCU模式院前溶栓治疗可能提高溶栓疗效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 ,对高龄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 (AMI)开展静脉溶栓治疗尚有争议。 1998年 12月~ 2 0 0 1年 12月 ,我们对发病12小时以内 70岁以上 AMI老年患者 ,采用小剂量重组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 PA)静脉溶栓治疗 ,并与 70岁以下老年患者进行对比观察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老年组 (≥ 70岁 ) 2 7例 ,男 16例 ,女 11例 ;年龄 70~ 85岁 ,其中 70~ 74岁 12例 ,75~ 79岁 10例 ,80~85岁 5例 ;平均 (74 .7± 5 .7)岁。非老年组 (<70岁 ) 31例 ,男19例 ,女 12例 ;年龄 35~ 6 9岁 ,平均 (5 2 .1± 8.6 )岁。老年组梗死部位 :…  相似文献   

8.
张莉玲  王永东 《临床荟萃》2003,18(7):369-37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 12 0 ICU模式急诊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  12 0现场诊断的可疑AMI无溶栓禁忌证患者 ,按患者意愿直接送至韶关市人民医院急救中心重症监护病房 (ICU)接受溶栓治疗 (A组 ) ,或送至急救中心再辗转至心内科冠心病监护病房 (CCU)治疗 (B组 )。记录转运途中并发症、发病到溶栓时间 ,再通率、以及住院期间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结果 入选 89例可疑AMI患者 ,A组 4 0例 ,B组 4 9例。现场诊断AMI的总体准确率为 96 .6 %。两组转运途中并发症 (室速、室颤、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发生率为 11.6 %。确诊为AMI患者A、B组接受溶栓治疗比例分别为 97.3%和 30 .6 % (P <0 .0 1)。A组就诊到溶栓时间较B组缩短 10 1min[(44 .4± 17.3)min与 (14 6± 5 9)min],P <0 .0 1。A组发病到溶栓时间较B组缩短 99min[(195± 171.4 )min与(2 94± 83.6 )min],P <0 .0 1。A、B两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 72 .2 %和 33.3% (P <0 .0 1) ,两组住院期间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 18.9%和 4 6 .9% (P <0 .0 1) ,病死率分别为 5 .4 %和 2 2 .4 % (P <0 .0 5 )。结论  12 0 ICU模式急诊溶栓治疗AMI安全可行。与入院后溶栓相比 ,显著缩短发病到溶栓时间 ,提高溶栓比例 ,降低病死率。是我国中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近期和长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首次AMI患者 ,71例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 ,6 2例接受直接PTCA治疗 ,比较两组临床和住院期及随访期超声心动图结果。结果 :溶栓组院内死亡率高于直接PTCA组 (P <0 .0 5 )。溶栓组血管再通率为 73.2 % ,梗塞相关血管 (IRA)达到TIMIIII级血流者为 6 4 .3% ;直接PTCA组血管再通率为 10 0 % ,均达TIMIIII级血流。AMI后 2周左室射血分数 (LVEF)溶栓组为 5 0 .4± 13.3% ,直接PTCA组为 6 3.8± 9.4 % ,两组有显著差异 (P <0 .0 5 )。溶栓成功者其AMI后 2周LVEF也明显低于直接PTCA组 (5 4 .3± 8.2vs 6 3.8± 9.4 ,P <0 .0 5 )。溶栓组中采用内科保守治疗者其AMI后 3、6个月的LVEF始终低于直接PTCA组 (P <0 .0 5 )。溶栓组因溶栓失败行补救PTCA者为 18.3% ,IRA开通率为 10 0 % ,其AMI后 2周及 3、6个月的LVEF略低于直接PTCA组 ,但无显著差异 (P <0 .0 5 )。溶栓组因IRA未能开通或存在梗死后心肌缺血症状行择期PT CA的比率明显高于直接PTCA组 (32 .4 %vs 0 % ,P <0 .0 5 )。结论 :与溶栓治疗比较 ,直接PTCA能使IRA安全有效充分开通 ,可更好地改善患者近期和长期心功能 ,降低院内死亡率。补救PT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溶栓治疗后凝血系统的变化。方法 对临床确诊的 34例AMI患者和 33名正常对照者 ,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TAT) ,对其中 6名患者溶栓前、溶栓6h及溶栓 1 2h血浆TAT进行动态观察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AMI患者的TAT[(1 3.1 0± 6 .70 )μg/L]较正常对照组 [(6 .96± 3.6 0 ) μg/L]显著升高 (P <0 .0 1 )。 6例患者TAT在溶栓治疗前 [(1 1 .6 0± 5 .1 0 )μg/L]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溶栓治疗 6h后 ,TAT[(1 5 .1 0± 7.6 0 ) μg/L]较治疗前均有显著升高。溶栓治疗 1 2h后 ,TAT[(1 3.75± 5 .80 ) μg/L]下降接近治疗前水平 ,但仍高于正常人。 结论 AMI患者的凝血酶活力增加 ,溶栓治疗后 ,导致TAT短时间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缩短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 ,提高溶栓疗效 ,探讨院前静脉溶栓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 接受院前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MI患者 5 2例为观察组 ,同期住院后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MI患者5 8例为对照组 ,两组进行比较。结果 患者从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观察组为 3 .12± 1.17小时 ,对照组为 5 .42± 1.92小时 ,P <0 .0 1。冠脉再通率观察组为 71.2 % (3 7/ 5 2 ) ,对照组为 5 1.7% (3 0 / 5 8) ,P <0 .0 5。 5周病死率观察组为 7.7%(4 / 5 2 ) ,对照组为 10 .3 % (6/ 5 8) ,P >0 .0 5。院前AMI诊断准确率达 10 0 % ,院前无 1例死亡。结论 AMI院前静脉溶栓能赢得救治时间 ,提高冠脉再通率 ,院前静脉溶栓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溶栓前后QT离散度测定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将 6 7例AMI患者中有心律失常的 30例分为心律失常组 ,37例无心律失常分为对照组 ,测定溶栓前后QT离散度。结果 AMI心律失常组与对照组间QTd差异有极显著性 (94 8± 9 2msvs 6 6 .32± 12 2ms,P <0 0 1) ,溶栓后QTd降至 6 8 3± 8 8ms,心律失常消失。结论 成功的溶栓可使QTd显著下降 ,减少危险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支架植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远期疗效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目的 :通过与经静脉溶栓治疗相比较探讨原发性支架植入术 (primarystenting)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cutemyocardialinfarc tion ,AMI)的远期疗效。方法 :1999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在我院接受再灌注治疗 (经静脉溶栓治疗或原发性支架植入术 )的AMI患者 134例 ,其中 79例患者接受原发性支架植入术治疗 ,5 5例患者接受经静脉溶栓治疗。结果 :支架组的即刻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溶栓组 (98.7%vs.74 .5 % ,P <0 .0 0 1) ;远期随访 2 2 .3± 10 .9个月 ,支架组的心源性死亡率低于溶栓组 (7.6 %vs.2 0 .0 % ,P <0 .0 5 ) ,靶血管血运重建 (target-vesselrevascularization ,TVR)率明显低于溶栓组 (3.8%vs .32 .7% ,P <0 .0 0 1) ,主要心血管事件 (majoradversecardiacevents,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溶栓组 (15 .2 %vs.5 6 .4 % ,P <0 .0 0 1)。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变量生存分析显示原发性支架植入术可显著降低远期心源性死亡率 (P =0 .0 34,OR =0 .2 99)和MACE发生率 (P =0 .0 0 1,OR =0 .2 19)。结论 :原发性支架植入术能有效的开通梗死相关血管 ,减少TVR ,降低远期心源性死亡和MACE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48例 <70岁急性心肌梗死 (AMI) ,44例≥ 70岁AMI患者予尿激酶治疗 ,45例≥ 70岁AMI患者非溶栓治疗 ,观察溶栓血管再通率、出血发生率 ,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病死率、心功能状态。结果 :非老年与老年溶栓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 66 67%和 61 3 6% (P >0 0 5 ) ,轻度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6 2 5 %和 2 2 72 % (P <0 0 5 ) ,严重出血发生率为 0 %和 4 5 4% (P >0 0 5 ) ,老年溶栓组和非溶栓组心源性休克发生率为 4 5 41%和 11 11% (p <0 0 5 ) ,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 6 3 6%和 8 89% (P >0 0 5 ) ,病死率分别为 11 3 6%和 2 2 2 2 % (P <0 0 5 ) ,EF值分别为 5 6 2±8 7和 44 6± 9 2 (P <0 0 5 )。结论 :老年AMI患者只要掌握好适应证和溶栓药物剂量 ,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联合溶栓和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溶栓及PTCA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预后的影响。方法 随访观察 1 1 0例PTCA+支架治疗的AMI患者 ,分为联合治疗组 (联合溶栓和介入治疗 ) 6 2例和直接介入组 (直接PTCA +支架术 ) 4 8例 ,对比观察临床事件、心功能、心室重构及心律失常情况。结果 联合治疗组 :心绞痛发生率 2 9 5 1 %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发生率 6 5 6 % ,死亡率 1 6 1 % ,都低于直接介入组 (分别为 :5 0 0 0 % ,2 5 0 0 % ,1 4 89% ) ,两组比较P <0 0 5 ;而左室射血分数 (LVEF)联合治疗组 (5 8 88± 8 87) % ,高于直接介入组 (5 4 0 0± 8 2 6 ) % ,P <0 0 5 ;联合治疗组 :左室扩大率 33 87% ,室壁瘤形成率 8 4 7% ,室上性心律失常发生率 2 1 31 % ,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 1 8 0 3% ,ST -T改变 4 5 90 % ,都低于直接介入组 (分别为 :5 3 1 9% ,2 5 6 4 % ,5 7 5 0 % ,4 7 5 % ,72 5 % ) ,两组相比较P <0 0 5。结论 联合应用溶栓和随后的介入治疗AMI,是一种可行、实用的AMI治疗新方法 ,可使梗死相关动脉 (IRA)早期开通率增高 ,有利于左心室功能的保护 ,不增加临床不良事件 ,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6.
院前溶栓救治急性心肌梗死3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 1月— 2 0 0 0年 1 0月我们对3 8例 AMI患者进行院前静脉溶栓治疗 ,报告如下。1 病例与方法1 .1 病例 :对 3 8例明确诊断为 AMI而无禁忌证患者进行院前溶栓治疗。男 2 7例 ,女 1 1例 ;年龄 50~ 78岁 ,平均( 65.3 7± 5.71 )岁 ;梗死部位 :前间壁 8例 ,前壁 7例 ,广泛前壁 9例 ,下壁 5例 ,下壁 右室 6例和下后壁 3例。1 .2 治疗方法 :医疗急救小组赶到现场后 ,经询问病史及心电图检查 ,确定AMI诊断后即参照文献〔1〕方案给予心电监护、吸氧 ,嘱患者嚼服肠溶阿斯匹林0 .3 g;将尿激酶 (沈阳光大药厂生产 )50× 1 0 4U溶于生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比较在入医院前和住院后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疗效和副作用。方法 :选择患者 2 2 0例 ,分为入院尿激酶静脉溶栓对照组 (入院组 ) 112例和院前尿激酶静脉溶栓组 (院前组 ) 10 8例 ,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入院组与院前组的开始溶栓时间分别为 4 3± 0 8h和 2 6± 0 4h(P <0 0 1) ,血管再通率分别为 73 2 %和 88 9% (P <0 0 1) ,再闭塞率分别为 10 7%和 13 0 % (P >0 0 5 ) ,4周病死率分别为6 3 %和 5 6% (P >0 0 5 ) ,药物副作用分别为 12 5 %和 12 0 % (P >0 0 5 )。结论 :院前比入院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AMI节省时间 ,提高血管再通率 ,降低病死率 ,而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前列地尔脂肪乳剂 (Lipo-PGE1 )与尿激酶 (UK)联合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效果。方法 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病例为适合溶栓的首次发病 6h内的AMI心功能Killip1~ 3级者。对照组用UK溶栓 (5 0例 ) ,联合溶栓组在用UK前予Lipo -PGE1 1 0 μg静脉注射 (5 0例 )。统计再通率 ,记录再通时间 ,测定溶栓前后的血小板聚集率 ,两周后室壁运动情况及左室功能。结果 联合溶栓组较对照组再通率略有提高 (6 4 %vs 5 8% ,P >0 0 5 ) ,再通时间明显缩短 [(4 5±2 5 )minvs (6 7± 2 5 )min ,P <0 0 5 ],溶栓后 2h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31± 1 8) %vs (4 5± 2 2 ) % ,P <0 0 1 ],2周后的梗死部位收缩期室壁增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34± 5 ) %vs (30± 7) % ,P <0 0 5 ]、左室收缩末期容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5 5± 8)mLvs (6 1± 7)mL ,P <0 0 5 ]。结论 Lipo -PGE1 与UK联合溶栓加快再通速度、提高再通率 ,进一步改善左室功能  相似文献   

19.
纳洛酮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于 2 0 0 0年 2月~ 2 0 0 1年 3月对确诊为椎—基底动脉缺血 (VBI)的患者共 71例 ,用纳络酮进行治疗 ,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治疗组 36例 ,男 1 9例 ,女 1 7例 ,年龄 2 3~79岁 ,平均 (61 2± 1 4 2 )岁。对照组 31例 ,男 1 6例 ,女 1 5例 ,年龄 2 3~ 70岁 ,平均 (58 5± 1 2 0 )岁。全部病例均有头昏 ,昂伯氏征及一字征阳性。除行走不稳 ,治疗组多于对照组外 ,余均无差异。1 2 方法 对照组 血栓通注射液 6mL/d ,口服美克乐或眩晕停。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 ,加用纳洛酮 0 4~ 0 8mg/d +0 9%…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中的临床意义以及尿激酶溶栓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 :采用放免法测定 2 0例 AMI、30例稳定型心绞痛 (SAP)患者和 2 0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浆 CGRP浓度。结果 :AMI患者入院时的血浆 CGRP平均浓度为 (45 .8± 7.1 ) ng/L,SAP患者为 (42 .9± 9.9) ng/L,正常对照组为 (5 2 .1± 1 6 .0 ) ng/L ,SAP患者的血浆 CGRP浓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低 (P<0 .0 1 )。AMI合并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严重心律失常及梗死面积较大者的血浆 CGRP浓度〔分别为 (6 1 .1± 1 7.4) ng/L、(6 7.7±2 4.1 ) ng/L和 (1 5 5 .7± 46 .5 ) ng/L〕较无并发症者 (1 99.4± 5 2 .1 ) ng/L显著减低 ;CGRP与 CK MB呈显著正相关 (r=0 .42 ,P<0 .0 0 1 ) ;AMI溶栓后梗死相关动脉 (IRA )再通者的血浆 CGRP和 CK MB浓度较溶栓前明显升高 ,分别是溶栓前的 6倍和 2~ 3倍。结论 :检测血浆 CGRP浓度对 AMI病情和预后的判断可提供有益的帮助。 AMI溶栓后早期出现 CGRP和 CK MB浓度明显升高提示 IRA再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