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川崎病8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它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分析88例川崎病患儿临床中存在的病原体感染以及多器管功能损害情况,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黄玉强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7):2657-2658
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好发于4岁以下婴幼儿的一种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其病理基础是以冠状动脉(CA)为中心的全身性血管炎。我院于1997年3月~2005年11月收治32例川崎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川崎病(kawasake disease, KD)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 MCLS),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热、皮肤黏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本病在婴儿及儿童均可发病,但80%~85%患儿在5岁以内,好发于6~18个月大婴儿,无明显的季节性[1].  相似文献   

4.
川崎病又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以皮肤黏膜出疹,淋巴结肿大和多发性动脉炎为特点的急性发热性疾病.为儿童后天性心血管病变的原因之一,早期诊断对川崎病的治疗及预后非常重要,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我院1996年6月至2001年6月住院的10例川崎病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川崎病(KD)病因不明,主要见于儿童,主要病理改变为急性非特异性血管炎症,以小动脉为重,尤其易累及冠状动脉。随着对川崎病的认识提高,川崎病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导致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现将我院2005年8月~2009年7月112例川崎  相似文献   

6.
7.
8.
黄翔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1):3217-3218
目的了解不完全性川崎病(IKD)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8例IKD患儿的临床资料,并选取同期94例典型川崎病(KD)患儿作为对照,对两组患儿一般资料、临床表现、生化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KD患儿的年龄总体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脑钠肽(BNP)、血C-反应蛋白(CRP)、血高密度脂蛋白(HDL)、尿乳酸脱氢酶(LDH)均在IKD急性期有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BNP、血HDL及尿LDH在IKD患儿急性期有明显变化,并且有一定特异性,有利于IKD急性期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9.
小儿川崎病60例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小儿时期一种病因未明的血管炎综合征.其临床特点为急性发热,皮肤粘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  相似文献   

10.
杨筱 《淮海医药》2012,30(2):115-116
目的分析川崎病(KD)尤其是不完全川崎病(IKD)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特点,以早期诊治,减少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方法对2003年7月~2011年7月我院儿科收治住院的川崎病患儿61例,其中典型川崎病(KD)45例和不完全川崎病(IKD)16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1例KD中男36例,女25例,男女比例为1.44:1,其中5岁以下发病占80.3%I,KD占26.2%。典型KD和IKD 2组病例在皮疹、眼球结膜充血、口唇及口腔黏膜改变、四肢硬肿脱皮、颈淋巴结肿大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实验室检查及冠状动脉损害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KD与典型病例的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相近,一旦疑为川崎病,应尽早做超声心动图检查。  相似文献   

11.
川崎病又名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全身性血管炎,为小儿常见的发热性出疹性疾病。其特点为发热伴皮疹、球结膜及口腔粘膜充血、颈淋巴结肿大以及恢复期指(趾)端特异性膜状脱皮。多见于婴幼儿,可引起冠状动脉(简称冠脉)病变,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阿斯匹林常规治疗可降低冠脉损害的发生率,但静脉注射大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不完全川崎病与典型川崎病进性鉴别诊断,提高不完全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方法 对不完全川崎病和典型川崎病的年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和心电图检查等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并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数据处理.结果 不完全川崎病和典型川崎病患者的发病年龄年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口唇皲裂、杨梅舌、结膜充血、四肢肢端硬肿/恢复期脱皮和颈淋巴结肿大的发生率不完全川崎病低于典型川崎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的全身炎性指标均明显升高,但仅有血小板升高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不完全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较高(P<0.05).心电图检查两者异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完全川崎病和典型川崎病的鉴别诊断比较困难,应该在观察临床表现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实验室检查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CAL的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3.
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崎病是一种血管炎综合征。也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好发于2~4岁,以男孩多见。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增高。川崎病的最大危害是损害冠状动脉,是小儿冠状动脉病变的主要原因,也是成年后发生冠心病的潜在危险因素。在我国以7-9月发病较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并不完全川崎病(incomplete,KD)的临床特征。方法对临床诊断为MP感染并不完全KD的12例患儿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 12例均有发热;球结合膜充血8例;口唇改变、手足症状、皮疹各5例;颈部淋巴结肿大4例;卡痕、脐窝、肛周黏膜潮红5例;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各7例;CRP增高5例;心脏多普勒彩超示冠状动脉病变(CAL)4例;肺部改变8例。均用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并及早应用高剂量人血丙种球蛋白(IVIG)及阿司匹林治疗,10例痊愈,2例呈IVIG不反应.再次予IVIG后痊愈。结论 MP感染可并不完全KD,好发于学龄期儿童,发热、球结合膜充血是出现频度较高的症状,早期易误诊和漏诊,但对阿奇霉素、IVIG、阿司匹林规范治疗反应良好。  相似文献   

15.
儿童川崎病20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其发病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近年上海和北京地区的发生率分别为(16.8—36.8)/10万和(26.31)/10万。现将我院收治的20例川崎病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王世城  裴广华 《天津医药》2004,32(10):639-639
川崎病(KD,Kawasaki disease)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易合并冠状动脉改变、神经系统改变,合并胆囊积液者较少.笔者经超声诊断川崎病合并胆囊积液4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刘艳 《临床医药实践》2005,14(11):829-829
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小儿急性发热性疾病,是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可引起多种心血管系统的并发症,如冠状动脉病变、心肌炎、心包炎、心脏瓣膜病变及外周动脉瘤等。其中,冠状动脉病变损害最为严重。本研究旨在探讨KD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18.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明儿童常见的免疫相关性血管炎综合征。其最严重的并发症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括冠状动脉瘤和心肌梗死。本病临床症状不典型,社区医院医生往往认识不足,导致误诊,从而延误病情,造成严重后果。现对1998年1月至2005年1月本院误诊10例川崎病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1岁1例,1 ̄3岁5例,4 ̄5岁3例,>5岁1例。1.2临床表现发热10例,皮疹6例,口唇潮红、皲裂6例,杨梅舌2例,球结膜充血4例,淋巴结肿大7例,掌趾皮肤潮红4例,肛周及指趾端脱皮2例,黄疸1例。…  相似文献   

19.
夏宁  杨代秀  尹同进 《江苏医药》2012,38(8):981-982
川崎病( 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以全身非特异性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不完全川崎病(IKD)是指不完全具备KD诊断标准条件者[1],其临床诊断难度较大,近年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本文总结2006年6月-2011年6月我科收治的23例IKD患者的资料,探讨IKD早期诊断方法,以减少冠状动脉瘤(CAA)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非典型川崎病2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丽君 《天津医药》2005,33(10):673-673
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种病因不清、幼儿多发的血管炎综合征。以发热、皮肤黏膜受损、淋巴结肿大为特征,可合并冠状动脉和其他系统的病变。临床诊断依据病程中出现的一组主要临床表现进行诊断,而缺乏特异的病原学诊断依据。故非典型病例早期诊断困难。现将我院1998年-2002年收治的28例已确诊的非典型川崎病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