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下睑袋的形成亦属眶周衰老症的局部表现 ,临床上以皮肤肌肉眶隔松弛型[1] 为多见。笔者经多年的临床观察 ,对皮肤肌肉眶隔松弛型的患者以传统的切除多余皮肤和眶隔脂肪的手术方法 ,会使部分患者出现下睑凹陷及睑袋短时间内复发。针对以上情况 ,笔者自 1998年 1月以来对睑袋手术除常规切除多余皮肤 ,修补松弛的眼轮匝肌外 ,对疝出的眶隔脂肪和松弛的眶隔加强处理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图 1~ 2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 5 7例 ,均为女性 ,年龄 2 8~ 4 5岁。术后随访 13例患者 3~ 18个月 ,下睑均饱满平整 ,睑袋无复发。2 手术方法 2 .1…  相似文献   

2.
60岁以上的老年人 ,随着全身各处皮肤的老化 ,睑部皮肤的老化首当其冲 ,下睑皮肤松弛 ,眼轮匝肌松弛 ,眶隔组织松弛 ,眶隔内脂肪突出 ,形成睑袋 ,影响面部美观需手术整复。近 5年来我科收治了 52例较严重的 60岁以上老年人睑袋患者 ,分别给予了手术整复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1 临床资料  52例中女性 45例 ,男性 7例。年龄 60~ 76岁。均为双侧 ,均有家庭发病史 ,有 2 1例睑袋处皮肤伴有不同程度的色素沉着 ,其中 5例以睑疣就诊。2 手术方法 用普鲁卡因肾上腺素进行局部浸润麻醉。以术后下睑轻度外翻为度设计去除皮肤及眼轮匝肌的多少。52…  相似文献   

3.
探讨一种睑袋新术式 ,并进行睑袋分型的讨论。方法 在局麻下形成皮肤和眼轮匝肌 ,释放眶隔脂肪 ,将脂肪翻折后固定于眶骨缘 ,与翻转眼轮匝肌瓣缝合填充睑袋凹陷。结果 本组共 37例 ,男性 8例 ,女性 2 9例。年龄 36~ 6 2岁 ,睑袋及凹陷均得到纠正。结论 利用眶隔脂肪 -眼轮匝肌复合组织瓣的形成加强了下眶前壁的张力 ,保证了眶内外的生理屏障的形成及充填脂肪、肌肉的血供 ,本术式为一种安全 ,有效的睑袋矫治术。依据局部区域内组织张力程度对眼袋进行分型的理论有必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我国维吾尔族人的睑袋手术整复.方法 皮肤入路下睑成形术切口,皮下分离0.5 cm后,在眼轮匝肌下与眶隔之间分离至眼轮匝肌下缘,形成阶梯状肌皮瓣.在眶下缘处,释放突出眶隔内的多余脂肪,形成几组脂肪瓣,将脂肪瓣填充,固定于眶下缘前方的凹陷区并缩紧眶隔.切除多余的皮肤和部分眼轮匝肌,将肌皮瓣上的眼轮匝肌与外眦部的骨膜悬吊固定.睑缘松弛者,行睑缘缩短术.结果 本组患者29例,21例获随访2~12个月,均获满意的美容效果.结论 本法整复维吾尔族人睑袋,不但可以预防传统睑袋手术的并发症,而且年轻化效果显著,同时适用于眶下缘凹陷的患者.  相似文献   

5.
下睑袋的形成亦属眶周衰老症的局部表现,临床上以皮肤肌肉眶隔松弛型[1]为多见.笔者经多年的临床观察,对皮肤肌肉眶隔松弛型的患者以传统的切除多余皮肤和眶隔脂肪的手术方法,会使部分患者出现下睑凹陷及睑袋短时间内复发.针对以上情况,笔者自1998年1月以来对睑袋手术除常规切除多余皮肤,修补松弛的眼轮匝肌外,对疝出的眶隔脂肪和松弛的眶隔加强处理,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图1~2).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眼轮匝肌下脂肪(SOOF)浅面眶隔脂肪释放、重置在下睑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3年1月在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整形外科接受下睑成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实施SOOF浅面眶隔脂肪释放重置下睑成形术:手术经皮肤入路, 于眼轮匝肌与SOOF之间松解泪槽韧带和眼轮匝肌限制韧带;释放眶隔脂肪至眼轮匝肌与SOOF之间的间隙, 外侧脂肪瓣固定于SOOF包膜, 内侧脂肪瓣固定于提上唇肌浅面筋膜, 重置眶隔, 悬吊外眦。术后随访观察患者下睑形态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共纳入58例患者, 其中男8例, 女50例;年龄(49.8±10.4)岁(32~70岁);患者双侧下睑袋明显, 并伴有泪槽畸形和(或)睑颊沟形成。术后有57例获得随访, 时间为(29.1±16.9)个月(6~67个月), 所有患者下睑区域皮肤平坦, 睑袋和泪沟获得明显改善, 患者对手术效果均表示满意。2例于术后1周出现轻度下睑外翻, 适度按摩于术后2周缓解;1例于术后1个月出现轻度下睑退缩, 无不适主诉, 未予特殊处置;1例出现球结膜出血, 未予特殊处理自行恢复。结论下睑成形术中于SOOF浅面对眶隔脂肪进...  相似文献   

7.
60岁以上的老年人,随着全身各处皮肤的老化,睑部皮肤的老化首当其冲,下睑皮肤松弛,眼轮匝肌松弛,眶隔组织松弛,眶隔内脂肪突出,形成睑袋,影响面部美观需手术整复.近5年来我科收治了52例较严重的60岁以上老年人睑袋患者,分别给予了手术整复,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睑袋成形术的几点改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睑的皮肤、眼轮匝肌、眶隔等组织由于退行性变而松弛 ,导致眶脂体膨出和下垂形成下睑袋状悬垂而称为睑袋[1] 。睑袋形成的程度及变化有个体差异 ,传统成形术式有的效果不佳 ,甚至出现多种并发症。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对睑袋的形成机制和病理变化及个体差异等几方面进行了研究 ,对手术做了 4个方面改进 ,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 2 6例中 ,男 7例 ,女 19例 ;年龄 2 5~ 6 8岁 ,平均年龄 43岁。术后经 1~ 3年随访 ,下睑形态良好 ,无下睑外翻、睑球分离等并发症。二、术式的改进1.切口的改进 :选择沿下睑皱襞的隐线设计切口。如下睑部的皮肤…  相似文献   

9.
下睑松弛是面部最初老化的主要部位 ,是该处组织的松弛与萎缩 ,临床常表现为眼袋的形成。手术的目的在于使松弛的各层组织得以修复和加强。笔者从 1996年至今已为6 9名患者施行了下睑成形术 ,从中取得了一些经验和体会。1 临床资料 本组共 6 9例 ,男 4例 ,女 6 5例 ;年龄在 2 1~ 5 8岁。其中经结膜切口入路 3例 ,均为年轻患者 ;余为经皮肤入路法 ,切除下睑皮肤、眼轮匝肌提紧 2 6例 ,切除眶隔脂肪、肌肉、皮肤、合并眼轮匝肌悬吊 40例。有 1例轻度睑外翻 ,2例 3只眼形成小血肿。2 病理分型与术式选择 下睑松弛是颜面老化的局部表现 ,主…  相似文献   

10.
眶隔脂肪释放结合眼轮匝肌瓣折叠悬吊矫治老年性下睑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治疗眶缘前凹陷老年性下睑袋的有效方法。方法:眶下缘松解眶隔,释放出眶隔脂肪充填修复眶下缘凹陷畸形,同时利用眼轮匝肌瓣折叠悬吊来缩紧提升松弛下垂的皮肤和眼轮匝肌。结果:修复老年性睑袋畸形32例,手术效果良好,无睑外翻等并发症发生,随访未见睑袋畸形复发。结论:眶隔脂肪释放结合眼轮匝肌瓣折叠悬吊是矫治老年性下睑袋畸形合并眶缘前凹陷畸形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眶隔及眼轮匝肌双重紧缩的睑袋整复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为提高睑袋整复术的效果,从理论与实际的角度探讨睑袋的形成原因及病理改变,采用眶隔及眼轮匝肌双重紧缩的方法进行睑袋整复术.方法:在局麻下,作下睑缘1~2mm的切口,皮下潜行剥离至骨性眶缘形成皮瓣,在眶隔膜表面分离形成与皮瓣形态一致的下睑眼轮匝肌瓣.打开眶隔,尽量还纳疝出的眶隔脂肪,如疝出的眶隔脂肪量较多,可部分切除.横向折叠缝合眶隔2~3针,向外上方提紧眼轮匝肌瓣,楔形切除适量的眼轮匝肌,断端固定在眶缘的骨膜上.最后,切除下睑多余的皮肤.结果:本组共40例,随访20例3个月~2年,除1例因眼轮匝肌切除过多而产生轻度下睑退缩外,其余均效果满意持久.结论:眶隔及眼轮匝肌双重紧缩的睑袋整复术,是针对下睑衰老机理及表现而进行的一种手术设计,可提高手术效果并延长术后有效时间.  相似文献   

12.
根据眼袋形成的不同原因 ,可将眼袋分为四种类型[1] :①单纯皮肤松弛型 ,以单纯皮肤松弛、皱纹增多为主要表现 ;②单纯眼轮匝肌肥厚型 ,主要表现为眼轮匝肌肥厚在下眼睑形成臃肿 ,皮肤并不松弛 ,临床多见于年轻人 ;③眶隔脂肪疝出型 ,眶隔脂肪并无明显增多 ,但眶隔外的组织松弛 ,张力降低 ,形成眶隔脂肪疝出 ;④眶隔脂肪增多型 ,主要表现为眶隔内脂肪组织增多 ,同时存在皮肤、眼轮匝肌的松弛 ,在下睑形成明显的松垂、臃肿。前两种类型仅与眼睑皮肤松弛和眼轮匝肌肥厚有关 ,其形成前后眶隔内脂肪并无变化 ,行下睑成形时仅需按皮瓣法或肌皮瓣…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皮瓣加肌皮瓣法(双瓣法)在下睑袋整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经皮肤入路行下睑成形术切口,采用皮瓣和肌瓣联合的方法,适当保留睑板前眼轮匝肌,在皮肤、眼轮匝肌表面和眼轮匝肌与眶隔之间进行剥离,直达眶下缘.术中采用Hamra′s法,沿眶下缘松解眶隔,释放眶隔脂肪,将其填充于眶下缘凹陷处,并设计下睑眼轮匝肌瓣,用以缩紧悬吊松弛下垂的下睑肌肉与皮肤,并适量去除皮肤.结果 本组共26例患者,术后1例出现血肿,给予清除;1例因一侧眼轮匝肌瓣固定不牢致下睑退缩.其余患者术后均获随访6~18个月,效果满意.结论 双瓣法下睑袋修复方法,既可有效矫正睑袋畸形,使下睑外观自然,符合美学要求,同时又可使面颊部得到提升,达到中面部年轻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皮肤入路睑袋矫正术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睑袋的形成是由下睑皮肤、眼轮匝肌、眶隔膜退变、松弛,下睑皮肤与眼轮匝肌间的纤维组织张力减弱,肌肉与眶隔膜间的张力下降而导致眶隔脂肪脱垂,形成不同程度的下睑组织膨出或下垂,且伴有外眦处皱纹增加[1].自2003年9月至2009年12月,我们对671例求美者行皮肤入路睑袋矫正术,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中面部老化在睑袋整形术的同时矫正泪槽畸形采用眶隔脂肪释放与填充剂矫正的疗效进行对比。方法:46例睑袋整形术,其中33例采用睑袋整形术切口,皮下锐性分离皮瓣约1cm,于皮肤切口缘下方4mm切开眼轮匝肌,眼轮匝肌与眶隔之间钝、锐性游离达眶缘,松解眶肌筋膜韧带(王韧带),于眶缘处分离支持韧带,在骨膜上分离眼轮匝肌达眶缘下1~2cm,弓状缘释放眶隔脂肪并重置,6-0可吸收线将眶隔脂肪固定于眶缘下骨膜上。如果脂肪较多者适当去除部分脂肪,以局部平整为度。去除多余的眼轮匝肌和皮肤后缝合切口;另外13例采用睑袋整形术方法同上,只是不行眶隔脂肪释放,于术后2个月后采用填充剂治疗泪槽畸形。结果:本组46例中33例眶隔脂肪释放重置者,泪槽畸形均矫正,回访3~12个月效果良好。13例填充剂治疗泪槽畸形矫正者,回访3~12个月,其中5例填充爱贝芙者泪槽畸形改善较好,8例填充玻尿酸者,泪槽畸形仍较明显。结论:睑袋整形术时采用眶隔脂肪释放重置矫正中面部老化泪槽畸形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虽然填充剂也能解决泪槽畸形,但毕竟有时效性,加之填充剂本身也有一定的并发症,故在睑袋整形术时不要轻易将眶隔脂肪去除。  相似文献   

16.
眶隔脂肪选择性释放结合前壁组织加强的下睑袋整复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采用眶隔脂肪选择性释放、转移,切除部分皮肤,结合眶隔前壁组织加强矫治松弛膨隆型下睑袋的美学效果。方法:对36例中老年下眼睑松弛并睑袋膨隆突出的就医者,采用传统皮肤入路,眶下缘松解眶隔,分组释放出眶隔脂肪,根据就医者各自情况,选择性摘除部分脂肪,其余脂肪组织充填修复眶下缘凹陷畸形,再紧缩眶隔、眶肌筋膜固定,眼轮匝肌悬吊以加强眶隔前壁,适当去除多余皮肤,关闭切口。结果:本组36例就医者,其中30位获随访3~20个月,除1例切1:3痕迹较为明显外,其他就医者下睑区皮肤平坦紧致,无睑外翻、下睑退缩、外眦下垂等并发症,对下睑皱纹的去除及中面部提升效果明显,医患满意。结论:眶隔脂肪选择性释放结合眶隔前壁组织加强是矫治老年性下睑袋膨突合并眶缘“沟槽样”凹陷畸形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改良肌皮瓣法在混合型睑袋整形术中的应用价值和注意事项。方法 2004年7月~2010年4月以斜切口改良肌皮瓣法行混合型睑袋整形术733例1466只睑袋。于下睑缘下方1~2mm处作横行皮肤切口,再于皮肤切口下方1~2mm作眼轮匝肌斜行切口,钝性剥离肌皮瓣达眶骨缘水平。切开眶隔(横向,长1.5cm),切除突出的眶隔内脂肪。嘱求美者双目向额部凝视,将肌皮瓣平铺后呈斜面剪去多余的眼轮匝肌和皮肤。以7-0单股尼龙美容线连续缝合皮肤。结果术后7d~14个月随访,最终满意率为100%。733例1462只睑袋术后下睑紧绷,皱纹减少或消失;4只睑袋局部脂肪轻度膨出。术后即刻出现复视2例,12h内消失;下睑淤血发青711例1375只睑袋,21只睑袋术后2周消失,其余均在1周内消失。术后睑外翻189例,其中187例于1周内消失,另2例于术后2个月内消失。结论对于混合型睑袋,采用皮肤与肌肉切口错开1~2mm的改良肌皮瓣法,切除突出的眶隔内脂肪、松弛的皮肤和多余的眼轮匝肌,方法安全可靠,疗效显著,睑缘下外形自然。  相似文献   

18.
不同症状睑袋手术方法选择的几点见解及术后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睑袋整形术是临床中常见的美容手术之一。睑袋的形成原因各有不同,主要表现为单纯眶隔脂肪增多或疝出,眶隔脂肪疝出同时伴皮肤、眼轮匝肌松弛或眶骨下缘凹陷。根据不同睑型,本文对86例睑袋患者采取3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眼轮匝肌瓣成形术治疗眼袋46例赵启明,陈洁,孙豪,张承驹,王圣林我们采用眼轮匝肌瓣缩短睑袋治疗46例,效果满意。临床资料本组46例,男12例,女34例,年龄最小35岁,最大60岁;平均年龄43岁。均为典型的下睑眼轮匝肌和皮肤松弛,眶隔脂肪膨出。术后随...  相似文献   

20.
重睑成形术后重睑过宽粘连畸形的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重睑成形术后重睑过宽粘连畸形的修复方法.方法 重新设计重睑线宽度为6~8 mm,去除上睑瘢痕性皮肤1~2 mm,彻底松解局部粘连,利用眶隔脂肪瓣,邻近眼轮匝肌肌瓣、眼轮匝肌下脂肪垫及脂肪颗粒注射,充填上睑凹陷粘连区,重新缝合.结果 共修复16例患者20侧上睑,其中利用上睑眶隔脂肪瓣修复2例2侧,眼轮匝肌肌瓣修复3例4侧.眼轮匝肌下脂肪垫修复8例10侧,脂肪颗粒注射充填3例4侧.术后随访12例,10例14侧医患双方满意,2例2侧患者可以接受.结论 利用眶隔脂肪瓣、眼轮匝肌肌瓣、眼轮匝肌下脂肪垫、脂肪颗粒注射充填修复重睑过宽粘连畸形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