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症状性脑梗死与多梗死性痴呆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SCI)与多发性梗死性痴呆(MID)的相关因素和患病率。方法:以脑部CT或MRI检查有脑梗死而无相关临床症状诊断为SCI,设对照组,随访10年,分别观察MID患病率及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SCI组MID患病率为48.30%,对照组24%,两组差异显(P<0.01)。相关因素两组均以高血压病为首。结论:SCI临床并非少见,在伴有考虑MID。  相似文献   

2.
应用MRI测量多发性脑梗死(MI)和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MID)两组患者各部位梗死灶容积,探讨MID的MRI特征。结果MID组各部位梗死灶容积均大于MI组,基底核区、颞叶、枕叶的梗死对MID的产生起重要作用。提示:梗死灶容积及其累及的部位是MID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应用MRI测量多发性脑梗死(MI)和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MID)两组患各部位梗死灶容积,探讨MID的MRI特征。结果MID组各部位梗死灶容积均大于MI组,基底核区、颞叶、枕叶的梗死对MID的产生起重要作用。提示:梗死灶容积及其累及的部位是MID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脑卒中引起的多灶性梗死性痴呆(MID)患病率。方法采用HDS和achinski评分法对56例MID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分22~35.5分23例,10.2~21.5分19例,0~10分14例。合并冠心病42例,高血压39例,糖尿病33例。CT、MRI显示基底节区梗死31例(55.36%)。EEG异常率63.89%,血液流变学检查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ID患病率68.29%,71~75岁得分最低,患病率亦最高,卒中次数与痴呆患病率呈正比,梗死部位以基底节区、丘脑多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引进展性脑梗死相关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 2007年1月至2011年4月进展性脑梗死4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住院的非进展性脑梗塞28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相关因素的差异。结果两组性别构成比、年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颈内动脉狭窄斑块72.50%、平均体温为(38.71±0.29)℃、CRP水平为(20.22±3.71)mg/L、FBG水平为(8.72±1.32)mmol/L均高于对照组的42.50%、(37.58±0.24)℃、(11.98±3.27)mg/L、(7.09±0.98)mmol/L(P<0.05);平均动脉压(106.82±14.40)mmHg低于对照组(128.68±15.23)mmHg(P<0.05),是进展性脑梗死相关因素。结论进展性脑梗死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积极采取调脂抗凝、调控血压、处理发热、控制血糖等措施预防和减少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血管性痴呆 ( VD)在 6 0岁以上老人中患病率为 3.96 % ,占全部痴呆的 2 /3[1 ]。VD中以多发性梗死性痴呆 ( MID)为最多见。MID每年发病率占人口的 0 .7%~ 1.6 % [2 ] ,是威胁高龄人群生命以及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本文应用达纳康治疗 MID42例 ,并采用简明精神状态检查 ( MMSE)量表 [3 ]和改良巴氏指数 ( MBI) [4] 分别进行评价。1 资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  78例 MID患者为 1998年 12月至 2 0 0 0年6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 ,经头颅 CT或 MRI证实为多发性脑梗死。痴呆诊断符合美国精神病学会《诊断和统计手册》( DSM- -…  相似文献   

7.
无症状性脑梗死(SCI)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由于未出现神经系统局灶性损害的症状和体征,往往在CT和MR检查中发现,个别病例仅在脑病理检查中发现梗死灶,不易引起临床医师及患者的注意,易误诊、漏诊。作为症状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SCI有进展为症状性脑梗死的风险,故应重视高危人群的筛查,对SCI积极进行干预。本文对SCI的流行病学特征、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影像学特点、分型、鉴别诊断及防治进行综述,以期提高SCI的检出率,总结科学干预方法,降低症状性脑梗死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探讨局部脑血流(rCBF)变化与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MID)的关系。方法:选择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组(MID组)、多发性脑梗死组(MI组)患者各20例,正常对照组20例,应用SPECT进行断层脑扫描,运用patlakplot法得出两侧大脑半球的平均血流量(mCBF),并且对大脑半球脑叶及基底核设置感兴趣区,定量测定rCBF。结果:MID组、MI组较对照组全脑mCBF均降低(P<0.01,P<0.05);额叶及基底核区域rCBF降低显著(P<0.05);MID组的额叶、颞叶皮质rCBF显著低于MI组(P<0.01,P<0.05);MID组神经心理测试MMSE评分为17.2±7.18,直线相关分析显示额叶皮质rCBF变化与MMSE呈有意义的正相关(r=0.712,P<0.05)。结论:应用SPECT对MI患者脑血流动态测定,尤其是将额叶血流低下作为敏感指标,可预测及早期发现MID病例,这对于预防MID的发生,延缓疾呆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发梗死灶痴呆(multi-infarctdementia,MID)的临床相关因素及脑电图和脑CT变化的特征。方法:对34例MID患者(MID组)和30例对照组患者的受教育程度,既往史、梗死部位进行对比分析。结果MID组受教育程度低、高血压史、糖尿病史、≥2次脑卒中史、皮质梗死,皮质合并皮质下梗死,多发性梗死,双侧梗死者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MID组脑电图异常率82%,α节律变慢出现弥漫性θ和δ波增多,波幅降低。CT和MRI表现为皮质及皮质下脑萎缩、脑室系统有扩大现象。结论文化水平低、高血压、糖尿病、反复卒中是MID的危险因素。皮质梗死、皮质合并皮质下梗死、多发性梗死、双侧梗死与MID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座中引起的多灶性梗死性痴呆(MID)患病率。方法:采用HDS和achinski评分法对56例MID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得分22-35.5分23例,10.2-21.5分19例,0-10分14例,合并冠心病42例,高血压39例,糖尿病33例。CT、MRI显示基底节区梗死31例(55.365)。EEG异常率63.89%,血液流变学检查与对照组比较有显性差异。结论MID患病率68.29%,71-75岁得分最低,患病率亦最高,卒中次数与痴呆患病率呈正比,梗死部位以基底节区,丘脑多见。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脑梗死(CI)及多梗死性痴呆(MID)患者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变化及意思。方法对72例CI患者及55例MID患者血清中NSE浓度进行测定。智能水平采用简易智能量表(MMSE)测定,并参考DSM-Ⅳ诊断标准及Hachinski缺血评分。结果MID急性发作组及CI急性期组患者血清NSE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MID稳定期组患者血清NSE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CI恢复期组患者血清NSE的浓度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血清NSE的浓度与MMSE评分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血清NSE的含量变化可动态反应MID患者的脑组织功能状态。但是NSE并不是一种智能因子,并不能直接反应MID患者的智能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血液透析患者静息性脑梗死 (SCI)的发病率及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70例无症状脑血管疾病的血液透析患者 (HD组 )及 4 0例健康对照者 (对照组 )行头颅核磁共振 (MRI)检查 ,观察SCI的发生率、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SCI与相关危险因素 ,如慢性肾功能衰竭、高血压、吸烟及年龄等。结果 血液透析患者比健康对照组SCI的发病率明显升高 [2 7例 (38.6 % )对 4例 (10 % ) ,χ2 =10 .6 ,P <0 .0 0 1];所有观察对象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SCI的独立危险因素是慢性肾功能衰竭、高血压、吸烟和年龄 (R2 =0 .4 0 7,P <0 .0 0 1) ,而在血液透析患者组 ,年龄及吸烟是SCI的独立危险因素 (R2 =0 .342 ,P <0 .0 0 1) ,血液透析的年限及高血压不是SC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慢性肾功能衰竭增加了SCI的发生率 ,而且对于血液透析的患者 ,吸烟和年龄与SCI的发生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38例老年糖尿病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SCI)患者的观察,探讨了该病的临床特点:由于发病时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和体征而不易早期发现,病情可反复发作或逐渐加重,导致严重后果.因此护理上压注意:控制危险因素,预防脑梗死的发生;密切观察病情,发现有头晕.情绪异常,肢体感觉、运动异常时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加强健康、心理指导,以控制SCI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心脏病和糖尿病是MID的主要危险因素。预防和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可能有助于预防和延迟MID的发生。为探讨其相关因素,对多发性脑梗死(MCI)654例进行分析结果证明积极控制以上危险因素,能有效预防脑卒中的复发。  相似文献   

15.
老年多梗塞性痴呆的性激素变化及相关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老年多梗塞性痴呆 (MID)的性激素。方法 采取放射免疫法测定老年 MID46例,老年非痴呆脑梗塞 (CI)62例,老年健康对照组 38例。结果 男性和女性 MID组和 CI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睾酮 (T)值下降, E2/T增高,均有显著性差异 ,男性 MID组雌二醇 (E2)高于对照组。女性 MID组和 CI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 T值下降,有显著性差异,女性 E2更明显下降,催乳素 (PRL)和孕酮 (RPO)及 E2/T值无显著性差异。男性上 NID与 CI组分别比较 T、 PRO、 E2/T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老年 MID与 CI都存在着性激素失衡,其中男性以 E2/T增高,女性以 E2降低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2):2166-2169
目的研究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与急性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及干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急性脑梗死组91例、对照组51例。研究Lp-PLA2与颈动脉斑块形成及稳定性、急性脑梗死发生、进展与复发、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之间的关系。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9.0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结果高血清Lp-PLA2水平是急性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Lp-PLA2水平病例组和对照组两组有斑块者的均高于无斑块者(P0.05),病例组中不稳定斑块组高于稳定组(P=0.004)。血清Lp-PLA2水平复发脑梗死患者明显高于初发脑梗死患者(P0.05)。血清Lp-PLA2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r=0.300,P0.01)。结论高血清LpPLA2水平是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Lp-PLA2水平升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及不稳定性有关。复发脑梗死组血清Lp-PLA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Lp-PLA2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防治危险因素对多梗死性痴呆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高血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心脏病和糖尿病是MID的主要危险因素。预防和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可能有助于预防和延迟MID的发生。为探讨其相关因素,对多发性脑梗死(MCI)654例进行分析结果证明积极控制以上危险因素,能有效预防脑卒中的复发。  相似文献   

18.
张明义  戴志华 《临床荟萃》2007,22(8):558-561
目的探讨多奈哌齐(安理申)对多发梗死性痴呆(MID)的治疗效果。方法58例由于多发脑梗死所致的轻、中度MID被分为安理申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28),观察其疗效及治疗前后的电生理学改变。结果服用安理申6周,治疗组的记忆力有改善,服用安理申12周,治疗组的记忆力、计算力、定向力和语言概括力均有显著改善,有效率为90.0%;同时脑干听觉诱发电位Ⅲ~Ⅴ波峰间期(Ⅲ~ⅤIPL)和Ⅰ~Ⅴ波峰间期(Ⅰ~ⅤIPL)两耳差值也确有好转,服用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安理申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轻、中度MID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9.
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4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7例。两组均给予舒血宁20ml、胞二磷胆碱0.75g静脉滴注,qd。治疗组于患者入院第1d、3d、5d静脉滴注巴曲酶5BU~10BU,共3次,低分子肝素钙6000IU.d-1,共10d。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2%,对照组为70.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进展性脑梗死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调脂、控制血压及脑保护剂等基础性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尤瑞克林应用,疗程为14 d。于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评估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均明显下降,治疗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ADL评分均明显升高,治疗组升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8.1%)高于对照组(7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具有确切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