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HLA免疫是输血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它导致辅注血小板后产生临床耐受和无效。为了减少HLA免疫反应,作者研究了输注用Imugard IG500过滤器过滤后制备的少白细胞压积红细胞及浓缩血小板的效果。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输注离心法制备的血液制品)及少白细胞血液制品治疗组。为了评价输注血小板的效果,在输前及输后12-18小时作患者血小板计数,并代入公式R(%)=(血小板增值÷输入血小板总数)×血液体积×100,R为25-60%即有效,若连续输注2次后R<2%为无效。抗HLA抗体筛选采用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用Imugard lG500过滤器过滤后制备的压积红细胞中97%的白细胞被清除,浓缩血小板中76%(单个供者)90%(多个供者)的白细胞被清除。可供评价的患者69人,其中对照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血小板输注的临床指征,分析血小板输注疗效,为临床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在该院住院并输注血小板患者128例,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血小板计数数值,在输注前后各1h、输注后24h分别采集血常规计数血小板,监测血小板输注疗效。结果预防性输注血小板输注阈值小于10×109/L有效率为71.8%、阈值(10~20)×109/L有效率59.1%、阈值(20~30)×109/L有效率53.3%。结论临床预防性输注血小板时,计数越低输注有效率越高;血小板输注阈值应严格结合患者临床症状;预防性输注不可滥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单采血小板浓缩物(PC)中混杂的白细胞(WBC),输注后可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为获得含WBC较低的PCs,最近引入一种新的“流体粒子床”技术白细胞减少系统(LRS)。方法:作者前瞻性检测了LRS单采对供者、PCs产品的质量(n=120)以及相应受者血小板数增加的影响。常规制备的单采PCs作为对照组(n=2)。用流式血细胞计数检测血小板糖蛋白。结果:作者未发现LRS单采对供者有严重不良反应,只是供血后淋巴细胞计数绝对值由1,787±505/μl降至1,405±383/μl(P<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小板献血者不同献血次数间单采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差异,为科学、合理、有效的献血以及血小板输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9—10月本院血液科血小板输注的血液病患者,追溯血小板来源,将其血小板献血者按献血次数,分为3组:第一组,为首次在本站献血小板的献血者,80例;第二组,连续献血小板献血2—9次者,32例;第三组,连续献血小板次数≥10次者,105例。统计分析数据,观察患者输注血小板前后,血小板、白细胞计数的改变,进而对血小板输注效果做比较。结果 1)患者血小板输注前后白细胞平均值分别为(2.57±5.41)×10~9/L,(2.67±7.25)×10~9/L(P0.05);男性与女性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分别为64.03%,65.38%;年龄18岁与18岁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分别为63.64%,64.67%;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无差异(P0.05);血小板抗体检测阴性患者有效率(84.15%)明显高于阳性(50.00%)及弱阳性(59.00%)者(P0.05);A(58.10%)型血与B(57.81%)型血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接近,O(74.7%)型血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A型和B型(P0.05)。2)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性别,年龄段以及献血次数对血小板输注患者有效率影响无差异(P0.05)。3)同一患者输注不同频次献血者的血小板,各组间两两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血小板献血者不同献血次数间血小板输注疗效无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急性白血病患者输注冷冻机采去白细胞血小板的临床疗效。方法检测6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198例次输注冷冻机采去白细胞血小板前后1h和24h血小板值及血小板校正增加值(CCI),并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 198例次输注后血小板计数(48.3±16.2)×109/L,显著高于输注前的(18.4±8.7)×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24hCCI有效率分别为76.3%和45.5%。临床总有效166例次,总有效率为83.8%(166/198),无效或不良率为16.2%(32/198)。68例输注198例次冷冻机采去白细胞血小板患者无一例发生严重输血反应。结论冷冻机采去白细胞血小板可用于急性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导致的血小板减少。  相似文献   

6.
简介 作者分析了708次连续血小板单采过程中供者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制品的产量,以确定其对血小板输注治疗的重要性。方法 单采使用Spectra 3.6(COBE,Lakewood,Colo)和CS-3000 Plus(Fenwall-Baxter,Detrfield,Ill)单采机,结果 平均血小板计数为237±49×10~3/mm~3(平均±SD),平均产量是4.24±1.09×10~(11)个血小板,75次(12%)血小板产量少于3×10~(11)。仅38次(5.4%)血小板产量大于或等于6×10~(11),获得所谓的“双黄制品”。血小板产量主要与供者最初的生物学状态  相似文献   

7.
该研究对使用Amicus(Baxter)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干细胞(PBSC)的新程序进行了评估,对健康供者(n=9)和计划进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n=21)肿瘤病人进行了研究,10份外周血干细胞收集在10名供者以及30例病人进行采集自供者的祖细胞,受者按每公斤体重均值为6.37×10~6CD34~+细胞(范围:3.08-11.06×10~6)输注重量为169.5g(118~186)。病人采集的祖细胞,按每公斤体重6.26×10~6CD34~+细胞(范围0.2-53.6×10~6)输注,重量为121.5g(范围92-190),每份供者祖细胞含均值血小板为0.93×10~(11)(范围0.45-1.23×10~(11))和每份患者祖细胞含血小板0.2×10~(11)(范围0.45-1.23×10~(11))。在PBSC采集过程中或之后没有观察到有严重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血小板输注效果与KIR受配体的关联性。方法 33例HLA抗体检测阳性白血病患者与供者血小板进行交叉配型试验,选取合适供者的血小板输注,以24 h血小板校正计数指数(CCI)判定输注效果。采用PCR-SSP方法分别对患者和供者的血液标本进行KIR及配体基因分型,分析血小板输注效果和受者KIR、供者HLA配体的相关性。结果 在74次血小板输注中,输注无效42人次,输注有效32人次。供者存在C2基因、HLA-B Bw4 80T基因,受者输注血小板无效的频率分别为69.0%(29/42),52.4%(22/42),显著高于有效组25.0%(8/32),25.0%(8/32)。供者存在C1基因,受者输注血小板有效的频率分别为100.0%(32/32),高于无效组83.3%(35/42)。当受者-供者匹配模式为KIR2DL1-C2和KIR3DL1-(HLA-B Bw4-80T)受者输注血小板发生无效的频率为69.0%(29/42)和40.5%(22/42),高于有效组的频率25%(8/32)和18.8%(6/32)。当受者-供者匹配模式为KIR2DL3-C1,受者输注血小板发生有效为32...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99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患儿血小板输注阈值及输注疗效,探讨输注次数对血小板输注无效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本院初次确诊的需要输注血小板的ALL患儿99例,根据患儿输注血小板次数分为首次组、2次组、3次组和4次组,通过回顾性分析ALL患儿首次及多次输注血小板前后血小板计数值,用输注前血小板计数值作为患儿输注阈值,结合输注后血小板计数值计算患儿血小板计数纠正增加指数(CCI值),并判断输注疗效(1 h CCI7.5×10~9/L或24h CCI7.5×10~9/L为输注无效),比较4组患儿输注无效率差异。结果 4组患儿输注阈值分布在≤10×10~9/L的百分比分别为37.4%(37/99)、27.3%(15/55)、31.3%(15/48)和20.0%(8/40);4组患儿输注阈值分布在(11—20)×10~9/L的百分比分别为33.3%(33/99)、43.6%(24/55)、35.4%(17/48)和57.5%(23/40);4组患儿输注阈值分布在20×10~9/L的百分比分别为29.3%(29/99)、29.1%(16/55)、33.3%(16/48)和22.5%(9/40)。4组患儿输注无效率的百分比分别为:7.07%(7/99)、16.4%(9/55)、18.8%(9/48)和27.5%(1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阈值较高时进行血小板输注的患儿仍占多数,患儿首次输注血小板疗效较好,但是随着输注次数增加,血小板输注无效率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FCM)在临床血小板相容性试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FCM与固相凝集法同时对102名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临床患者进行血小板供受者间的相容性试验,分别选择了固相凝集法交叉配血阴性或FCM中mean值最小的供者血小板应用于临床患者,追踪输注效果。结果 65名血浆中存在未知特异性抗体的患者,经FCM选择的供者输注血小板后,患者的CCI上升指数为85%,固相凝集法选择的供者输注后CCI的上升指数为23%。结论 FCM较固相凝集法在血小板相容性试验中具有更灵敏、更简单、更快捷、更准确的优点,应用FCM进行血小板相容性试验对提高临床的输注疗效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角质细胞生长因子(KGF)在小鼠异基因脐血移植(UCBT)后免疫重建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取孕19.5 d胎鼠外周血作为脐血移植物.第1批UCBT实验中32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分别输注PBS、1×10~6、2×10~6、3×10~6个脐血单个核细胞(MNC).第2批UCBT实验中24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分别输注1×10~6、2×10~6、3×10~6个脐血MNC,所有小鼠+8 d输注1×10~9个血小板支持.第3批UCBT实验中16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8只,KGF组小鼠TBI前注射KGF,对照组注射PBS,两组都输注2×10~6个脐血MNC,+8 d输注血小板支持.以生存期、脾脏淋巴细胞亚群、胸腺输出功能为观察指标.结果第1批UCBT实验中PBS组小鼠+13.5 d内全部死亡,输注1×10~6、2×10~6、3×10~6个MNC三组小鼠+100 d分别生存2只、3只、3只.第2批UCBT中输注1×10~6、2×10~6、3×10~6个MNC三组小鼠+100 d分别生存7只、8只、8只.第3批UCBT实验中,移植后对照组小鼠脾T细胞、NKT细胞、NK细胞和B细胞数分别为(9.57±0.74)×10~6、(0.64±0.06)×10~6、(1.43±0.10)×10~6、(19.13±1.50)×10~6个.KGF输注组分别为(13.47±0.74)×10~6、(0.89±0.03)×10~6、(1.79±0.04)×10~6、(20.50±0.91)×10~6个.KGF输注组T细胞、NKT细胞、NK细胞较对照组高(P<0.05);对照组小鼠sjTREC水平为(182.2±10.7)拷贝/105个细胞;KGF输注组为(224.2±9.6)拷贝/105个细胞,KGF输注组明显高于PBS对照组(P=0.019).结论 孕19.5 d胎鼠外周血富含造血干细胞,+8 d输注血小板浓缩物可建立异基因UCBT小鼠模型.KGF具有增强小鼠异基因UCBT后胸腺输出功能及促进T细胞免疫重建作用.  相似文献   

12.
虞容  单筠  何吉  金蕾  傅启华  严力行 《检验医学》2003,18(2):111-112
目的分析临床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主要原因并寻找解决的方法.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对223例临床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病人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和鉴定.结果血小板抗体阳性80例(35.87%),其中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阳性75例(33.63%),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抗体阳性1例(0.45%),同时含有HLA和HPA抗体者4例(1.79%).结论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抗体以HLA抗体为主;针对不同抗体,可采取不同方法选择血小板供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两种不同采血联袋制备浓缩血小板的质量进行评价,为高质量制备血小板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白膜法分别对原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采输血器和调整优化后的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采输血器所采集的全血制备浓缩血小板,全血采集量为400 mL,共60袋。分两组,A组(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采输血器原袋)30袋,白膜成分袋尺寸为15×12 cm; B组(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采输血器调整袋)30袋,白膜成分袋尺寸为11×9 cm。结果比较红细胞混入量、血小板含量、血小板回收率指标,2组红细胞混入量、血小板含量、血小板回收率3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红细胞混入量、血小板含量、血小板回收率分别为(2.62±0.57)×10~9/mL、(4.41±0.31)×10~(10)/mL、(55.03±0.06)%,B组红细胞混入量、血小板含量、血小板回收率分别为(1.37±0.35)×10~9/mL、(6.21±0.63)×10~(10)/mL、(79.23±0.09)%。结论优化尺寸为11×9 cm的白膜成分袋制备的浓缩血小板质量更优,更好地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少白细胞机采血小板质量和输注疗效。方法 检测少白细胞血小板中血小板含量、白细胞混入量、红细胞混入量等指标 ,并对输注疗效跟踪调查。结果 血小板含量 ( 3 .0 5± 0 .0 8)× 1 0 1 1 /袋 ;白细胞混入量 ( 0 .69± 0 .2 3 )×1 0 9/袋 ;红细胞混入量 ( 2 .0± 1 .0 )× 1 0 9/袋 ;没有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等。结论 在机采血小板的同时过滤白细胞 ,所采集的少白细胞血小板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并能明显降低白细胞混入量 ,有效预防白细胞残留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背景 本文对一种新技术即流体化粒子床(fluidized Particle-bed)分离技术采集的机采少白细胞血小板的质量和临床效力进行了评价。研究设计和方法 第一阶段:对6名供者在同一场合进行了2次机采血小板分离程序,每次采集时间少于10分钟。按随机规则,对照成分应用ODBE Spectra采集,试验成分应用Spectra白细胞减少系统(LRS)采集。采集Nageotte腔和流式细胞仪计数残留白细胞数,体外检测对照评价机采血小板成分的质量。在保存期末,应用~(51)Cr或~(111)In随机标记试验或对照成分以进行体内研究,同时输给供者。取样计数血小板存活和恢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肇庆地区已知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基因分型及人类血小板抗原(human platelet alloantigen,HPA)HPA-1~6、9、15基因型的无偿机采血小板供者库,为临床血小板输注无效(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ry,PTR)患者提供HLA及HPA相合的血小板.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e specific olignuliotide probe,PCR-SSO)检测血小板供者的HLA基因分型及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e specific primer,PCR-SSP)检测HPA-1~6、9、15基因型.对杂合度高的HPA-3、15随机抽样20个标本进行测序.对3例患者进行HLA-I分型.结果 成功检测出101名无偿血小板捐献者HLA及HPA-1~6、9、15基因型;HPA-3、15的测序结果与PCR-SSP一致.HLA-A位点等位基因共检出11个;HLA-B位点共检出等位基因20个.3例患者中的1例从已知的HLA血小板库中找到完全一致供者,另外2例也找到三位点吻合的血小板供者.结论 建立基于HLA-I类抗原及HPA基因分型的血小板供者资料库,有助于给PTR患者提供HLA和HPA相合的单采血小板.  相似文献   

17.
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血小板抗体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临床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主要原因并寻找解决的方法。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 ,对 2 2 3例临床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病人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和鉴定。结果 血小板抗体阳性80例 ( 3 5 .87% ) ,其中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抗体阳性 75例 ( 3 3 .63 % ) ,血小板特异性抗原 (HPA)抗体阳性 1例( 0 .45 % ) ,同时含有HLA和HPA抗体者 4例 ( 1.79% )。结论 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抗体以HLA抗体为主 ;针对不同抗体 ,可采取不同方法选择血小板供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免疫性输血反应的预防策略,建立本地区临床输血预警体系,促进临床输血治疗的安全有效。方法 7 227例申请输注红细胞和血小板治疗的患者样本,应用微柱凝胶抗球蛋白法、凝聚胺法和固相凝集法等新技术,进行输血前免疫性抗体检测;选择急性白血病诱导化疗后完全缓解、同时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MRD)阴性的33例患者,根据与患者沟通情况,分为研究组(18例)和对照组(15例)。研究组患者在其化疗间歇期骨髓造血恢复时进行自体血小板的采集,24 h内加入5%二甲基亚砜(DMSO)于-80℃冰冻保存备用;当患者Plt10×10~9/L或有出血症状时,2组患者分别输注解冻后自体血小板和异体新鲜血小板。通过血小板计数、CCI值和TEG凝血指标,评价自体冰冻血小板质量和临床输注效果。结果 7 227份患者样本中,共检出免疫性抗体37例,其中红细胞血型抗体23例,血小板相关抗体14例,阳性率0.51%(37/7227);男14例,女23例,女性患者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男性(P0.05);23例红细胞血型抗体以Rh系统为主,占43.48%(10/23);MN系统次之,占17.39%(4/23)。免疫性抗体的临床分布以反复输血的血液肿瘤患者为主,占78.38%(29/37)。纳入统计资料的16例研究组患者,共采集自体血小板24次,采集血小板总量为154.18×10~11个,分装成66个治疗量的血小板进行冰冻保存。每治疗量自体血小板冰冻保存前后血小板含量分别为(2.36±0.23)×10~11个和(1.94±0.17)×10~11个(P0.01);血小板聚集功能分别为(70.38±4.98)mm和(77±5.41)mm(P0.01);研究组输注自体冰冻血小板53例次,对照组输注异体新鲜血小板55例次,输注血小板24 h后CCI值,分别为(11.25±6.45)×10~9/L和(10.49±5.72)×10~9/L,总有效率为81.13%(43/53)和83.63%(46/55),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性抗体的检测和自体输血技术可以提高输血疗效,预防免疫性输血反应的发生;建立临床输血预警体系,对输血关键环节监控,可以保障临床输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应用巨细胞病毒(CMV)血清阴性的血液制品能够有效地预防早期CMV 感染,但此种血液制品并非易得,由于感染的白细胞是CMV 的却源,输注中除掉白细胞部分就可降低或消除CMV 感染的危险。骨髓移植前用乳胶凝集试验和酸免疫分析检测所有病人及供者的CMV 抗体。病人随机分组,一组接受去白细胞的血小板浓缩物(PC)和CMV 阴性的红细胞输注(治疗组),另一组接受未筛选的血液制品输注(对照组),保持观察至CMV 感染发生或骨髓移植后100天,少白细胞PV 从未筛选的效单位全血中制备(约50%献血员CMV 阳性)。全血先以1025g 离心9分钟,再用3000g离心20分钟,血小板扣用50ml 少血小板血浆重悬,将4~6个PC 混合,最后用400g 离心10分钟可除去约99.8%的白细胞,输注前作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用乳胶凝集  相似文献   

20.
背景和目的 血小板浓集物中混杂的白细胞与输血反应有关,而且对贮存期间血小板的质量有不利的影响,用过滤除去血小板制剂中的白细胞的方法逐渐增多,以避免白细胞引起的并发症。然而,单一供者的机采血小板制品的最佳过滤时间及过滤效果目前尚不明确。方法 作者对自动单采机(Autopheresis C)随机采集的202份血小板制品,保存前过滤和保存后(床边)过滤白细胞的效果进行了测定,比较了保存前、后的血小板制剂中血小板的活性状态、体内血小板恢复率、输血反应以及保存期间保养液中细胞因子和C_3a累积的浓度。结果 与保存前过滤白细胞的方法比较,保存后过滤白细胞的单采血小板制剂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