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血清铁蛋白测定在肝损伤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血清铁蛋白 (SF)在肝损伤时的变化 ,将SF用于肝损伤评估的可能性。方法 :对 71例乙型病毒性肝炎(HB)、78例甲型病毒性肝炎 (HA) ,3例药物性肝炎 (DIH)患者用ELISA法定量测定其血清铁蛋白 ,用化学法测定其谷丙转氨酶 (ALT)、血清总胆红素 (TB)。结果 :HA ,HB及DIH的急性期SF和ALT均明显增高 (P <0 .0 1)。HA恢复初期多数患者ALT恢复正常 ,SF虽然有下降但仍未正常 ,与对照组比较仍有显著性 (P <0 .0 1)。ALT、TB正常的HB患者有SF增高 (P <0 .0 5 ) ,ALT、TB异常的HB患者SF明显增高 (P <0 .0 1) ,并与ALT和 /或TB呈正相关。DIH急性期SF极度增高。重症肝炎ALT下降时 ,有SF持续升高。结论 :血清铁蛋白检测是评价肝功能的又一实验室指标 ,其比ALT更能反映肝损害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2.
检测血清铁蛋白在肝损伤评估中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SF在肝损伤时的变化并分析用于肝损伤评估的可能性。 方法 对 10 2例HB、86例HA、5例DIH患者用ELISA定量测定其SF ,用化学法测定ALT、TB。 结果 HA、HB及DIH的急性期SF和ALT均明显增高 (P<0 0 1)。HA恢复初期多数患者ALT恢复正常 ,SF虽然有下降但仍未正常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ALT、TB正常的HB患者SF明显增高 (P <0 0 1) ,并与ALT和 /或TB呈正相关 ;DIH急性期SF极度增高。重症肝炎ALT下降时 ,有SF持续升高。 结论 血清铁蛋白检测是评价肝功能状态的实用指标 ,比ALT更能反映肝损伤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病毒性肝炎合并糖尿病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随机抽取我院感染病科2007年1月-2008年8月病毒性肝炎合并糖尿病的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乙肝合并糖尿病19例,甲肝合并糖尿病1例,丙肝合并糖尿病22例。结果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23例,7~10mmol/L 15例,〉10mmol/L 4例,29例SB、ALT正常出院,9例轻度黄疸出院,4例SB、ALT中度异常出院。结论病毒性肝炎合并糖尿病患者转归有赖于肝脏疾病的转归,而糖尿病病情与肝炎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治疗时除积极保肝、抗病毒外,同时应用胰岛素降血糖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人群病毒性肝炎合并糖尿病相关性分析.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01年1月-2002年12月病毒性肝炎合并糖尿病的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乙肝合并糖尿病39例,甲肝合并糖尿病1例,丙肝合并糖尿病2例.结果:经过保肝,降糖治疗、血糖控制>6.9 mmol/L 22例,(7~10)mmol/L16例,血糖>10 mmol/L 4例,16例血清总胆红素(SB)、谷丙转氨酶(ALT)恢复正常.8例轻度黄疸出院,12例轻度ALT异常,6例中度ALT异常.结论:病毒性肝炎合并糖尿病患者治疗时除积极保肝、抗病毒,同时应用胰岛素降血糖治疗.  相似文献   

5.
酒精性肝损伤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0例酒精性肝损伤的患者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认为酒精性肝损伤临床表现及预后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肝损伤有所区别。治疗以戒酒,支持治疗为主,应注意戒酒综合征的治疗。早期诊断,早期戒酒,综合治疗,预后良好,反复酗酒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6.
许娅  乔婷  黄和平 《基层医学论坛》2013,(22):2863-2865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并发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010年我院32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并发糖尿病患者占肝硬化的比例为23.36%,其糖尿病三多一少的临床表现缺乏典型性,多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随肝功能好转,血糖水平有下降趋势。结论肝硬化并发糖尿病发生率较高,保肝和胰岛素治疗有利于血糖的控制。  相似文献   

7.
研究对象:①患者组:2006年4~7月各类肝损伤患者275例,男185例,女90例,年龄25~81岁,平均40.0±3.1岁。其中急性实质性肝细胞损伤,如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病例89例;慢性肝炎活动期病例76例;失代尝期肝硬变、脂肪肝、原发性肝癌病例110例,均为临床确诊病例。②正常对照组:来院健康检查的正常人150例,其中男129例,女121例,年龄25~76岁,平均38±4.5岁,排除肝脏疾病且无长期饮酒史。[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9.
陈逢梅 《华夏医学》2002,15(2):167-168
目的:提高肝源性糖尿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肝源性糖尿病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糖尿病18例(56.3%)与肝病同时出现,其他疾病在肝病1-9年后出现,以肝病临床表现为主,典型的糖尿病症状轻,无慢性并发症,入院后肝功能均升高,26例(81.3%)HBsAg阳性,空腹血糖轻度增高8例(25%),中重度增高各12例(37.5%)。10例(31.3%)OGTT检查及胰岛素释放试验均呈糖尿病曲线。结果:全部病例在护肝和控制饮食治疗上,或予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随着肝病恢复,空腹血糖理想控制10例(31.3%),好转18 例(56.3%),未愈3例(9.4%),死亡1例(3.1%),结论:糖尿病轻重与肝损害程度成正比,及时诊断及时诊断,有利于原发肝病恢复。  相似文献   

10.
病毒性肝炎 ,尤其是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是难治性疾病 ,而糖尿病亦是一种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的内分泌 -代谢性疾病 ,两者并发相互影响 ,愈后较差。我院从1999年 9月~ 2 0 0 0年 6月收治 10例肝炎合并糖尿病患者 ,经治疗及护理 ,6例好转 ,3例未愈 ,1例死亡。1 临床资料10例中男 5例 ,女 5例 ,年龄 45~ 6 8岁 ,老年患者 5例 ,其中急性黄疸型 2例 ,慢性肝炎 3例 ,肝硬化 5例。乙型肝炎7例 ,丙型肝炎 1例 ,未分型 2例。糖尿病均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即糖尿病Ⅱ型。在肝炎基础上发生糖尿病者 5例 ,先患糖尿病后患肝炎 5例。病毒…  相似文献   

11.
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血糖代谢紊乱的因素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血糖代谢紊乱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葡萄糖氧化酶 -过氧化物酶法 ,测定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空腹血糖 ,并分析年龄、性别、病程对糖代谢的影响。结果  (1 )慢性肝炎与肝硬化所致的肝原性糖尿病发生率在年龄、性别、病程长短方面的差别均具有显著性意义 (均P <0 0 1 ) ;而低血糖的发生率在上述各方面的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2 )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组肝原性糖尿病和低血糖的发生率在e抗原阳性与e抗原阴性者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 (P<0 0 5) ;(3)两组患者肝原性糖尿病发生率间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 ,低血糖发生率间的差别亦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结论 性别、年龄、病程是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肝原性糖尿病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孙龙 《海南医学》2013,24(24):3621-3623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糖尿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肝硬化患者156例,以并发糖尿病者53例为观察组,其余103例为对照组,分别从年龄、肝硬化病因、临床表现、肝功能分级、并发症、电解质等相关指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在酒精性肝硬化、乙肝/酒精性肝硬化、丙肝/酒精性肝硬化、肝功能Child C级、肝性脑病、自发性腹膜炎、低钾血症、低氯血症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经Logistic逐步分析发现,酒精性肝硬化、丙肝/酒精性肝硬化、肝功能Child C级、肝性脑病、低钾血症与肝硬化并发糖尿病关系密切。结论酒精性肝硬化、丙肝/酒精性肝硬化、肝功能Child C级、肝性脑病、低钾血症是肝硬化并发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根据其变化及时干预,对肝硬化患者预后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袁利超  马安林 《北京医学》2010,32(12):969-971
目的探讨噬血细胞综合征肝损伤特点。方法收集我院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诊断为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住院患者共11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1例均有肝损伤,其中4例以黄疸升高为主,6例以转氨酶升高为主,1例转氨酶轻度升高。结论噬血细胞综合征常伴有严重肝损伤,转氨酶和胆红素均可升高,对于发热伴严重肝损害的病人,一定要完善血液系统检查,与重症肝炎鉴别。  相似文献   

14.
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抗精神药物后引起的肝损害情况,以提高医务人员对这一特殊群体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方法:对2005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住院的60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服药后引起肝损害的发生率为26.7%,发生时间多在1~2个月内,占80.6%,新型非典型抗精神分裂症药物引起的肝损害明显少于经典药物,合并使用保肝药物治疗效果较好。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后肝损害的发生率较高,应注意观察临床症状,定期进行肝脏超声检查、肝功能监测,合理用药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5.
肝病患者血脂检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检测怠、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惠者血脂水平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急性肝炎26例,慢性肝炎48例,肝硬化40例,肝癌20例,健康对照组100例,受试者空腹12小时后,收集其清晨静脉血2ml,采用HITACHI一706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测定血清甘油三酯(TC)、总胆固醉(T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醉(HDL—C)水平。结果:各种肝病患者的以上各项指标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有所下降,其中肝硬化和肝癌患者以上各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肝癌患者的TC、HDL—C水平较肝硬化患者显著下降(P<0.001)。结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患者的TC、TG、HDL—C含量较正常对照组虽有所下降但并不显著,而肝硬化及肝癌患者存在血清TC、TG、HDL—C水平的下降,其中TC和HDL—C可以较准确地反映肝硬化患者肝细胞受损的严重程度,可以作为判断其病情及预后的辅助手段。血清TC、HDL—C在判断肝硬化急者是否存在肝细胞恶变方面可能有价值,且是判断肝癌患者短期预后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清脂联素(APN)浓度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 选择我院传染科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63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根据肝纤维化程度分为轻度组(n=28)、重度组(n=22)、肝硬化组(n=13),并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检测各组受检者的血清APN浓度及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和Ⅳ型胶原(C-Ⅳ)浓度,并比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上述指标水平的变化.结果 血清APN浓度在对照组、轻度组、重度组及肝硬化组分别为(6.41±2.21)μg/mL、(9.46±3.27)μg/mL、(15.11±4.30)μg/mL、(20.54±5.52)μg/mL,两两比较依次上升,血清HA、LN、PC-Ⅲ、C-Ⅳ浓度也依次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血清APN浓度与肝纤维化分级之间存在正相关性(P<0.05);肝纤维化患者抗病毒治疗后血清APN及HA、LN、PC-Ⅲ、C-Ⅳ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脂联素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血清脂联素浓度可反映肝纤维化的程度及抗病毒治疗后肝纤维化的改善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自身抗体阳性的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和病理特征,以期为临床诊断提供思路.方法 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2008年10月~2012年6月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31例,患者均进行自身抗体检测阳性及肝活组织检查.急性DILI患者14例,慢性DILI患者17例.统计其一般资料、临床表现、生物化学及免疫学指标,并对肝脏组织学改变进行分析.结果 急性与慢性DILI患者比较仅血清球蛋白(GLB)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自身抗体最常出现的是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和抗线粒体抗体(AMA).急性DILI患者肝活检病理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即肝细胞损伤型和胆管损伤型,慢性DILI患者主要表现为混合型.结论 免疫介导的DILI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容易被漏诊或误诊,及时的肝穿刺活检对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脓肿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肝脓肿合并糖尿病及同期66例单纯性肝脓肿的临床资料。结果肝脓肿合并糖尿病病例年龄大于单纯性肝脓肿组(P〈0.05),多见2型糖尿病,更常出现循环、消化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血白蛋白、血钾明显低于单纯性肝脓肿组(P〈0.05),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几率和病死率高于单纯性肝脓肿组(P〈0.01)。结论肝脓肿合并糖尿病好发于2型糖尿病,同时具有高消耗表现,常有循环、消化系统或中枢神经系统症状,预后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北京地区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所致肝衰竭的近期转归及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2011-2013年北京佑安医院出院诊断为DILI的病例,对其中符合药物性肝衰竭诊断的患者按近期转归分为好转组和未愈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7例确诊药物性肝衰竭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好转组13例(48.1%),但4例(30.8%)发展为慢性DILI;未愈组14例(51.9%),包括1例经肝移植后存活,7例(25.9%)未愈出院,6例(22.2%)在院内死亡.未愈组的平均年龄显著高于好转组[(58.1±17.4)岁vs.(39.6±20.3)岁,P=0.017],未愈组全部为女性,而好转组中女性占61.5%(P=0.016).未愈组合并基础疾病的发生率多于好转组(71.4% vs.53.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0).而2组间引起药物性肝衰竭的药物种类无明显差别,最常见的均是中药.2组的临床症状、体征、肝损伤类型和肝衰竭类型无明显差别.好转组的血清T-BIL[(463.0±167.7)μmol/L vs.(292.5±176.1)μmol/L,P=0.016]和总胆汁酸[(177.1±75.4) μmol/L vs.(109.5±56.2) μmol/L,P=0.016]水平高于未愈组,其他指标无显著差异.未愈组肝性脑病、低蛋白血症、上消化道出血、肾功能不全、呼吸衰竭发生率高于好转组,而好转组的腹水及细菌感染的发生率高于未愈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北京地区药物性肝衰竭总体预后不良,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女性、年龄大,有心血管基础疾病或合并2种以上基础疾病,病情进展迅速,发生3期以上肝性脑病或多器官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