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运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患儿中,采用不同剂量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及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的情况。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2年12月入院治疗的川崎病患儿81例,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41例,对照组40例)。两组患儿均应用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的方法进行治疗,研究组患儿其注射剂量为1g/kg,而对照组患儿注射剂量则为2g/kg。针对两组采用不用剂量丙种球蛋白注射后其患儿临床症状消退时间、外周血液指标及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等临床综合情况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临床症状较治疗前均显著缓解,外周血液指标较治疗前也明显降低(P<0.05),但就症状消退时间及外周血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就冠状动脉病变发生情况对比,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患儿进行治疗,临床疗效显著,但运用大剂量与小剂量进行治疗后其区别无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疗效,探讨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最优方案。方法将纳入标准的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3组,观察对比3组患儿临床结局、症状消退时间、实验室指标恢复情况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①B组(每日1g/kg组)及C组(每日2g/kg组)治愈率均高于A组(每日400mg/kg组)。②B组及C组症状消退时间均短于A组。③C组患儿实验室指标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④B组及C组患儿治疗期间心血管并发症低于A组。结论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每日2g/kg治疗1d与每日1g/kg连用2d两种方案治疗川崎病能更快速控制各临床症状、改善各项指标,有助于恢复,且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用于治疗小儿川崎病(MCLS)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94例MCLS患儿临床资料,按予以丙种球蛋白剂量不同设为对照组(42例)和研究组(52例),前者予高剂量,后者予低剂量,比较两组实验室指标、疗效指标及冠脉病变情况。结果:研究组PCT、PLT、WBC及CRP水平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研究组手足肿胀、黏膜充血、淋巴肿大及皮疹消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冠脉病变率5.77%比对照组低21.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CLS运用高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可有效改善实验室指标与疗效指标,降低冠脉病变率,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与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应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效果。方法:选取小儿川崎病患儿78例,根据入院治疗顺序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小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予以治疗。经治疗后,统计两组患儿的治疗疗效、临床症状消退情况以及冠脉病变发生情况等,并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总体有效率为94.87%,对照组为79.49%,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消退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儿的冠脉病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小儿川崎病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值具有满意的疗效,临床症状消退情况良好,且冠脉病变率较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0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川崎病患者52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剂量,400mg/(kg·d)]和观察组(大剂量,2g/kg)两组,每组26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沉(ESR)、PLT、CRP的变化情况,同时比较两组的临床症状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治疗后ESR、PLT、CRP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退热时间、黏膜充血消退时间、手足肿胀及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无一例发生冠状动脉受损。结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吴琴 《基层医学论坛》2014,(22):2938-293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小儿川崎病患儿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组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2组黏膜充血、淋巴结肿大、皮疹、手足症状等消退时间,冠状动脉损害程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黏膜充血消退、淋巴结肿大、皮疹、手足症状等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次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2g/kg治疗小儿川崎病,较常规用药方法相比,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川崎病(KD)冠状动脉病变(CAL)的疗效。方法:对131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IVIG治疗剂量不同分为3组。Ⅰ组:0.4g/kg连用5天;Ⅱ组:单剂量1.0g/kg;Ⅲ组:单剂量2.0g/kg。输液速度为8~1.4ml/min,8~12小时输完。观察3组患儿CAL发生率。结果:与Ⅰ组比较,Ⅱ、Ⅲ组患儿CAL发生率降低(P<0.01),且Ⅲ组患儿CAL发生率较Ⅱ组减少(P<0.05)。结论:IVIG剂量不同,CAL发生率不同。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川崎病(KD)冠状动脉病变(CAL)的疗效.方法对131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IVIG治疗剂量不同分为3组.Ⅰ组0.4g/kg连用5天;Ⅱ组单剂量1.0g/kg;Ⅲ组单剂量2.0g/kg.输液速度为8~1.4ml/min,8~12小时输完.观察3组患儿CAL发生率.结果与Ⅰ组比较,Ⅱ、Ⅲ组患儿CAL发生率降低(P<0.01),且Ⅲ组患儿CAL,发生率较Ⅱ组减少(P<0.05).结论MG剂量不同,CAL发生率不同.  相似文献   

9.
丙种球蛋白(IVIG)是治疗川崎病(KD),预防心脏冠状动脉病变(CAD)的首选药物.IVIG用量不同,效果也有很大的差异.现将我院采用不同剂量IVIG治疗KD患者34例的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川崎病是一种急性发热性疾病,此种疾病有可能引发患儿心血管的病变,临床应该给予重视.丙种球蛋白用于治疗小儿川崎病,不同剂量对于此类疾病所产生的效果有所不同.研究目的:通过实验来观察不同剂量的丙种球蛋白对于小儿川崎病的作用效果,研究出最有效的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丙种球蛋白的剂量.研究方法:选取来我院治疗的川崎病患儿58例,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对两组患儿采取不同剂量的丙种球蛋白进行临床治疗.经过一段时间,对于两组患儿的治疗情况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结论: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对于治疗小儿川崎病具有不同的效果,大剂量的丙种球蛋白比常规剂量的丙种球蛋白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2):75-80
目的 探讨丙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KD)患儿急性期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的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8 年7 月~2020 年5 月厦门市儿童医院收治的115 例KD 患儿临床资料,IVIG 无反应型18 例,IVIG 敏感型97 例,正常对照组27 例,应用单因素分析KD 组与对照组、IVIG 无反应组与IVIG 敏感组患儿各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应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筛查IVIG 无反应型KD 的独立危险因素并预测其临床效能。结果 KD 组外周血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计数、CD19 百分比、CD4、CD19 绝对值、CD4/CD8 比值、补体C3 均高于对照组,KD 组L 比例、CD3、CD8、NK 百分比、IgA 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VIG 无反应组WBC、L 比例及计数、CD3、CD4 百分比、CD3、CD4、CD8、CD19、NK 绝对值、补体C3 均低于IVIG 敏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 绝对值及补体C3 降低为IVIG 无反应型KD 的独立危险因素,且CD3≤1.588×109/L 预测IVIG 无反应的灵敏度为86.6%、特异度为72.2%,ROC 曲线下面积为0.836,补体C3≤1.40 g/L 预测IVIG 无反应的灵敏度为56.7%、特异度为83.3%,ROC 曲线下面积为0.758。结论 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补体C3 可作为早期识别IVIG 无反应型KD 的实验室指标,并为探索难治型KD 的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李君 《吉林医学》2013,34(21):4207-4208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的时间注射给予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的疗效,以供临床参考。方法:将90例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三组。Ⅰ组患者在入院第1~4天给予丙种球蛋白,Ⅱ组患者在入院治疗的第5~9天给予丙种球蛋白,Ⅲ组患者在入院治疗第9~13天给予丙种球蛋白,比较三组患者的疗效和并发症。结果:Ⅰ组患者丙种球蛋白无反应率明显高于Ⅱ组和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患者发生冠状动脉并发症例数明显高于Ⅰ组和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患者入院的第5~9天给予丙种球蛋白,效果较好,患者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发生率低,冠状动脉并发症低,更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静脉用丙球在治疗毛细支气管炎中的疗效。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用常规治疗加用静滴丙球,对照组仅用常规治疗,观察疗效。结果观察组25例中,治愈21例好转4例,治愈率84%。对照组25例,治愈15例,好转8例,无效2例,治愈率60%,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丙球可提高毛支治愈率,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对静脉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gamma globulin,IVGG)非敏感的危险因素及非敏感病例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对住院K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初次发病10 d内接受IVGG治疗的85例,按标准分成敏感组与非敏感组,进行组间对比分析.结果 ①IVGG非敏感组ALB较低、在发热5 d之内应用首剂IVGG治疗的比例高;②12例非敏感型KD在接受第2剂IVGG治疗后均退热.结论 ①IVGG在5 d内应用及血清白蛋白的量为首剂IVGG非敏感的独立相关因素;②首剂IVGG非敏感病例给予第2剂IVGG(1 g/kg)退热.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0):48-50+53
目的总结并探讨川崎病(KD)住院患儿的临床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7年9月我院住院的269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1)比较典型川崎病与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征;(2)以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疗效为标准进行分组,探讨初始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敏感性川崎病与无反应川崎病的临床特征。结果 (1)典型川崎病组各项临床症状的发生率均高于不典型川崎病组(P0.05)。不典型KD组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高于典型KD组(P0.05);实验室检查中,除了CRP外(P0.05),两组其余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以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疗效为标准进行分组,除口唇、肛周改变外,IVIG敏感性川崎病其余临床症状发生率高于IVIG无反应性川崎病(P0.05)。除CRP、ALT、AST外,两组其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冠脉改变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川崎病患儿应强调早期评估临床参数,对高度怀疑为川崎病患儿应多次复检提高阳性率,尤其注意CRP的变化,对无反应川崎病注意肝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16.
Kawasaki disease (KD) has received wide con-cernfor its liabilitytoinduce coronary arterylesion(CAL) . Clinical multi-center randomized resear-ches suggest that intravenous gammaglobulin(IVIG)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cardiovascular com-plications of KD[1]. But a number of patients de-veloped coronary artery dilation (CAD) or coro-nary artery aneurysm ( CAA) even after IVIGtreat ment with a varied incidence rate in differentreports .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IVIGin pre-vention and …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静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9月~2014年8月我院接收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应用静注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而对照组则使用病毒唑加IFN-α(干扰素-α)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有效率、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生命体征及治愈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静注丙种球蛋白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疗效确切,安全性强,值得临床推广和运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及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疗效及对患儿凝血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3月至2021年2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川崎病患儿82例,按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使用阿司匹林+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组使用阿司匹林+丙种球蛋白+双嘧达莫治疗。比较各组治疗前后相关凝血功能和免疫功能指标水平情况,以及总体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bg)等凝血功能指标水平,以及免疫球蛋白A (IgA)、免疫球蛋白G (IgG)和免疫球蛋白M (IgM)等免疫功能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PT、TT和APT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Fbg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IgA、IgG和IgM水平均较对照组高(P<0.05);总体疗效观察组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在川崎病的治疗中使用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及丙种球蛋白疗效确切,有利于改善患儿凝血功能障碍,增加其机体免疫能力,提升总体疗效。  相似文献   

19.
王茂平 《吉林医学》2012,33(9):1798-1799
目的:分析川崎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川崎病的治疗疗效。方法:回顾分析55例川崎病的资料。结果:第一观察组体温逐渐降至正常、发热症状缓慢缓解,全身体征逐渐恢复;第二观察组体温较快降至正常,热程较长达10 d左右,而体征改善明显;第三观察组发热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体温迅速降至正常,热程较短。结论:及时准确诊断,综合运用各种治疗方法对治疗川崎病是行之有效的,并且很少出现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8年11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住院治疗的91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并按照超声心动图结果将其分为CAL组(KD并发CAL,n=23)和NCAL组(KD未并发CAL,n=68)。将两组的性别、年龄、主要诊断、发热持续时间、血红蛋白(HB)、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比值(PNR)、血钠、总蛋白、白蛋白、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IVIG)及阿司匹林的初始治疗、是否应用激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患儿年龄、PLR、HB、PCT、ESR、IVIG无反应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LR及HB是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扩张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患儿年龄小、PLR升高及HB降低是KD并发CAL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