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干预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即康复护理组和临床护理组(对照组),康复护理组患者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为患者制订康复护理计划,进行综合康复护理;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一般临床护理。采用Barthel指数对患者进行护理前后评定。结果早期介入康复护理Barthel指数康复护理组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结论早期给予康复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ADL。  相似文献   

2.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瑞兰  安珍 《西部医学》2009,21(2):308-309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为临床康复提供依据。方法将6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康复护理组和临床护理组(对照组)两组,康复护理组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为患者制订康复护理计划,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一般临床护理。采用修订的Barthel指数法对患者进行护理后评定。结果康复护理患者的Barthel指数较对照组明显提高。结论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为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预后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患者自愿,将96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干预前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评定运动功能;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观察组干预后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分别为(68.4±8.5)分、(63.4±10.7)分,显著高于干预前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4.
早期综合康复护理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改善的影响。方法选择发病3d内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20例,分为康复组63例,对照组57例,两组一般治疗相同。康复组以促进运动疗法为主,加上心理护理和中药、针刺治疗,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Brunstrom分级和ADL能力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Brunstrom评定与Barthel指数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早期实施以促进运动疗法为主的综合康复护理措施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浅析康复护理早期干预对急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急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康复护理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基础综合治疗和常规护理,康复护理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良肢位摆放、饮食护理、康复治疗、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等早期干预,分别定期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定标准(MESSS)、Barthel指数(BI),Fugl-Meyer评定法(FMA)等进行脑损伤恢复情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及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的评定。结果:经治疗和康复护理3个月后康复护理组患者MESSS、FMA和ADL评分均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康复护理早期干预可有效改善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急性脑卒中的临床护理路径。方法将12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分成2组,观察组60例,实施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对照组60例,采用传统护理方法。2组患者均在入院时及治疗15天、30天、45天、60天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定(Barthel指数),在出院时进行并发症以及卫生经济学评定,并调查患者满意度。结果2组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入院45天及60天,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药费、康复护理费用、NIHSS减少及Barthel指数增加值等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总费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急性脑卒中患者采用规范的临床护理路径是取得良好预后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7.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出血术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出血术后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有效性。方法选择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68例,随机分为康复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外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对照组患者进行随意运动训练,康复组患者在术后48h即给予康复卧位,72h病情稳定后给予肢体运动护理。两组患者在术后第3天和术后第28天.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和测定肌力对患者肢体功能进行评定。结果进行早期康复护理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和肌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脑出血患者手术后早期采取康复卧位和肢体功能训练能明显提高患肢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而不会导致术后再出血或病情加重。  相似文献   

8.
赵遇辉  孙志璞 《中外医疗》2013,32(3):141-142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对该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间收治的脑卒中患者8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脑卒中神经内科治疗,研究组在发病早期给予康复护理,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治疗前及护理3个月后应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应用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及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及ADL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及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患者早期进行康复护理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有助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尹文飞 《包头医学》2011,35(2):89-91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对肢体功能的恢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的作用。方法:选择2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入院即给予肢体运动功能康复锻炼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并辅以心理护理;对照组2周后给予康复护理。应用徒手肌力评定标准Barthel指数分别对两组患者住院3周后上下肢肌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通:过早期康复护理,患侧上下肢肌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高于对照组。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肢体康复护理有利于患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张丽红 《中外医疗》2014,33(1):143-143,145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的康复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该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58例临床资料,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分别护理后进行相关指标统计并比较组间差异性。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3个月时肢体功能和生活功能评分均值(9.01±1.22)分,护理后半年时肢体功能和生活功能评分均值(12.3±2.01)分,明显优于对照组评分结果(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和生活能力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在脑卒中患者恢复期间实行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的干预效果。 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收治在舟山市中医院的脑卒中患者80例,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常规护理组和结合护理组,每组40例。常规护理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护理,结合护理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进行干预。比较2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总有效率,统计患者的临床指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干预后的生活质量以及复发率和护理满意度。 结果 结合护理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合护理组患者床上开始活动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护理组患者(均P<0.05);结合护理组患者干预后的CSS评分、Barthel指数和MAS评分均优于常规护理组患者护理后(均P<0.05);结合护理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生活质量各项目评分均高于常规护理组(均P<0.05);结合护理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复发率低于常规护理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护理组(均P<0.05)。 结论 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能够缩短脑卒中患者的恢复时间,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且复发率低,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医按摩配合作业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康复组予以运动疗法的同时,配合作业疗法和中医按摩,对照组仅予以运动疗法。两组均治疗6周,治疗前、治疗后采用Fugl-Mayer量表、Barthel指数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ugl-Meyer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有提高(P〈0.05),但康复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医按摩配合作业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康复护理模式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0)与对照组(n=40),对照组予常规神经内科康复护理,观察组实施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康复护理模式,干预3个月。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简化Fugl-Meyer量表(FMA)及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的变化。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NIHSS分别为(6.82±2.34)分和(8.94±2.48)分,均较治疗前的(14.71±4.68)分和(14.85±4.37)分显著下降,FMA、SS-QOL评分分别为(63.52±25.78)分、(143.82±18.01)分和(45.24±18.72)分、(135.22±15.53)分,均较治疗前的(25.48±11.38)分、(120.31±15.56)分和(24.67±12.25)分、(122.83±14.48)分显著提高,且观察组患者上述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康复护理模式能够改善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中药分期联合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干预疗效。方法 将2012年9月~2014年9月在桂林市中医医院内五科住院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30例)采用口服维生素B6、叶酸、维生素B12等西医常规处理;中药分期组(30例)在西医常规处理的基础上,口服中药方中经1、2、4号方;康复组(30例)在西医常规处理的基础上,配合康复训练;联合治疗组(30例)在西医常规处理的基础上,口服中药方中经1、2、4号方并配合康复训练。四组均以21 d作为1个疗程,观察并比较四组治疗前与治疗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NDS)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四组治疗后血浆Hcy值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下降[对照组:(24.68±6.87)μmol/L比(29.89±8.96)μmol/L;中药分期组:(22.98±6.21)μmol/L比(30.23±8.66)μmol/L;康复组:(23.05±6.14)μmol/L比(29.70±8.41)μmol/L;联合治疗组:(20.44±5.22)μmol/L比(30.62±8.33)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四组治疗后CNDS评分与治疗前均有改善[对照组:(17.88±2.93)分比(21.04±3.34)分;中药分期组:(16.09±2.38)分比(21.12±3.45)分;康复组:(16.12±2.24)分比(20.84±3.19)分;联合治疗组:(14.32±2.11)分比(20.77±3.2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治疗组Hcy与CNDS改善优于对照组、中药分期组和康复组(均P〈0.05)。联合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中药分期组和康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中药分期联合康复治疗能降低血浆Hcy浓度,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点穴疗法联合雷火灸护理对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病人肢体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选取住院治疗的60例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采用常规治疗并结合点穴疗法联合雷火灸治疗与护理。观察2组病人治疗后肢体功能恢复情况、中医证候疗效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差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各项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 < 0.05),观察组中医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感觉异常、气短乏力、面色白光、自汗出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 < 0.05~P < 0.01)。治疗后2组病人患肢肌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5级患肢肌力例数多于对照组(P < 0.05)。治疗后2组病人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均高于治疗前(P < 0.05),且观察组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结论点穴疗法联合雷火灸护理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肢体功能康复效果好,可明显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梁丽红 《中外医疗》2016,(16):168-170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3月—2015年9月期间该院收治的14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发病时间均大于6 h,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将其分成观察组(n=72)与对照组(n=68),对照组行常规西医疗法联合康复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中医疗法,主要包括针灸﹑中药等。结果观察组NIHSS评分(5.56±2.45)分﹑(4.50±2.6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35±3.70)分与(5.65±3.78)分(P<0.05);观察组Barthel指数(41.43±15.48)分﹑(53.54±16.5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53.54±16.52)分与(44.05±17.20)分(P<0.05);观察组血hs-CRP浓度(11.22±1.50)mg/L﹑(7.46±1.84)mg/L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18.15±11.18)mg/L与(11.10±1.49)mg/L(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显著加快神经功能恢复,大大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护理干预对改善脑卒中后气虚血瘀型患者运动功能的效果.方法:将96例脑卒中后气虚血瘀型住院患者按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脑卒中患者中医护理方案进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中医综合护理干预,包括膳食护理、艾灸疗法、中药泡洗与热敷.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42 d后,观察2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变化情况.结果:2组患者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1),观察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医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气虚血瘀型患者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改善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有效方法。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12月—2020年3月收治的首发脑卒中患者在安吉县人民医院神经科治疗后转至康复科的71例恢复期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年份分为常规组和综合组;2018—2019年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措施的患者纳入常规组(36例), 之后接受综合康复治疗的患者纳入综合组(35例)。综合组采取物理疗法、作业治疗辅以心理康复、认知训练,治疗过程中强化运动和平衡功能训练, 并开展引导式教育。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ADL)均分别使用Fugl-Meyer脑卒中偏瘫运动功能积分法(FMA)和Barthel指数(BI)量表评价。  结果  治疗后常规组FMA和BI评分分别为(44.51±6.60)分和(49.24±13.11)分,综合组分别为(50.28±7.20)分和(59.36±8.7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17、3.837, 均P < 0.001)。2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ADL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而综合组改善更显著(均P < 0.05)。  结论  综合康复治疗可更有效地改善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及ADL, 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董春霞 《中外医疗》2012,31(26):1-2
目的探讨早期中医康复治疗与护理干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疗效及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7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早期中医康复治疗与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6周后评价治疗效果,Barthel指数评分评价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早期中医康复治疗组疗效、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中医康复治疗与护理干预能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与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