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评价后路顶点经椎弓根截骨术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和早期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行后路顶点经椎弓根截骨术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的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X光像,对侧凸Cobb角、后凸Cobb角、躯干平衡等进行测量和分析.复习手术记录和病历,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 本组患者12例,男4例,女8例,平均年龄20.1(9~57)岁,其中成人脊柱侧凸2例,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10例.平均随访9.2个月.融合固定节段平均12个节段.手术时间平均5.0 h,术中出血量平均1517 ml,回输自体血平均780 ml,异体输血平均1109 ml.手术前后主弯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100.9°和48.8°,平均矫正率51.8%(P=0.000).节段性后凸Cobb角分别为81.7°和42.2°,平均矫正率为49.8%(P=0.000).随访时主弯冠状面Cobb角及节段性后凸Cobb角分别为50.7°和46.0°,矫形无明显丢失(P=0.763,P=0.698).手术前、后及随访时冠状面躯干平衡分别为16.3、14.7和12.0mm,随访时仅1例发生冠状面躯干失平衡(22 mm).2例患者出现一过性的下肢单侧肢体麻木、无力,获完全恢复.所有患者均无脊髓损伤.结论 后路顶点经椎弓根截骨术是矫正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安全方法 ,早期结果 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经一期后路截骨椎体切除、矫形内固定治疗胸腰段侧后凸畸形的手术效果。方法对8例各种原因引起的侧后凸畸形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矫正程度由术前平均侧凸47°、后凸60°改善至术后15°和17°,平均矫正率分别为68%和71%;随访获初步或坚强融合,无永久性神经系统损伤。结论由半椎体或者楔形椎所引起的脊柱侧后凸畸形可经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和节段矫形内固定术而获得满意的矫形效果,特别是上胸椎段和严重侧后凸脊柱畸形,但该术式对术者手术技术和麻醉技术要求极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后路半椎体切除并360°松解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4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施行后路半椎体切除并360°松解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24例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侧凸Cobb角48.50°±10.32°(40°~82°),伴后凸畸形12例,后凸Cobb角27.20°±4.76°(13° ~38°).均行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并360°松解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1周及随访时复查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每3月随访1次.结果 术后侧凸Cobb角为12.90°±5.64°(5°~18°),矫正率为73.4%;12例伴后凸畸形者后凸Cobb角为8.70°±3.12°(6°~15°),矫正率为68.1%;术后随访6~36月,平均14.6个月,末次随访侧凸Cobb角为16.30°±6.23(6° ~22°),最终矫正率为66.4%,后凸Cobb角为11.30°土7.21(8°~21°),最终矫正率为58.5%;术后植骨融合部位骨痂形成良好,无感染、内固定器械断裂等并发症.结论 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并360°松解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可直接去除致畸因素并起到良好的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先天性挛缩蜘蛛指畸形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先天性挛缩蜘蛛指畸形患者6例,男1例,女5例;年龄:5~14岁,平均7.5岁.临床表现为类马凡体形、关节屈曲畸形、脊柱侧后凸畸形、肌肉发育不全,四肢肌肌力明显低于正常;外耳廓的畸形,通常为外耳廓上半部分出现皱折.皆合并脊柱侧后凸,其中2例侧后凸于胸段,4例于胸腰段,侧凸Cobb角:85~117°,平均88.6°;后凸Cobb角:75~123°,平均93.6°.分子基因学部分(75%)表现为原纤维蛋白-2基因位点有基因突变.皆用椎弓根钉棒系统或椎板钩行后路手术矫形,其中4例行Smith-Petersen截骨矫正后凸.结果 术后侧凸Cobb角:35~52°,平均37.6°后凸Cobb角:28~54°,平均38.6°.4例得到随访,约6~9个月,平均7.8个月;2例失访.3例骨融合良好,1例术后螺钉拔出并有神经根损伤,行翻修术改用椎板钩后缓解.躯体外观和肺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先天性挛缩蜘蛛指畸形特有的临床表现为脊柱侧后凸Cobb角度大、僵硬,椎弓根发育细小,椎弓根植入困难,后凸多需截骨矫形.要注意与马凡综合征、Stickler综合征、高胱氨酸尿症和Distal arthrogryposis等的鉴别诊断,尤其是与马凡综合征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回顾分析14例青春期严重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采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加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探讨青春期严重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采取此手术的可行性和相关手术处理技巧.方法 2004年10月~2011年3月,通过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加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矫治14例青春期严重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男9例,女5例,年龄12~18岁,平均14.3岁;其中单个半椎体10例,多个半椎体2例,半椎体合并对侧骨桥或肋骨融合2例;病变位于胸段(T4、T5、T7、8、T9)4例、胸腰段(T11、T12各2例、L1、2、L2各1例)6例、腰段(L3、L4各2例)4例.术前脊柱侧凸Cobb's角63°~105°,平均76°;脊柱后凸角42°~83°,平均56°;躯干偏移3.0~31.5 mm,平均14.1 mm.内固定使用CDH 3例,TSRH 9例,中华长城2例.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7~72个月,平均36.4个月.手术时间147~428min,平均221min;术中出血210~1 860mL,平均860mL.固定融合节段7~13个椎体,平均9.6个.术后脊柱侧凸Cobb's角13°~45 °,平均31.2°,平均矫正率58.9%;术后脊柱后凸Cobb's角11°~39°,平均26.5°,平均矫正率59.0%;术后躯干偏移0~10.3 mm,平均为4.3 mm.随访中脊柱侧、后凸和躯干偏移无明显矫正丢失.手术并发症包括术中加压时椎弓根切割1例,代偿弯加重1例,术后切口渗液1例.结论 采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加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矫形青春期严重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是一个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其矫形效果满意、固定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由单个半椎体引起青少年侧后凸畸形经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及节段矫形内固定的初期手术效果.方法 对11例由单个半椎体引起侧后凸畸形的青少年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均经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及节段性矫形内固定.结果 侧凸畸形由术前平均67.6°改善至26.90°(矫正率60.2%);后凸畸形由术前的平均49.20°矫正至20.40°.无神经系统损伤、感染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发生.随访10个月~2年,矫形效果满意,丢失率低,融合良好.结论 采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和节段内固定对青少年脊柱侧后凸畸形矫形是一有效、可行的方法.主要适用于由胸椎或胸腰段半椎体所引起的结构性侧凸畸形.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一期经后路半椎体切除及多棒分段矫形治疗单个半椎体引起的中、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初期手术效果。方技17例中、重度僵硬性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均经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及多棒分段矫形内固定治疗,其中T102例,T104例,T125例,L13例,L23例;术前侧凸Cobb角为(67.9±8.2)°.后凸Cobb角为(73.0±10.6)°。结果所有患者安全完成手术,无死亡及神经损伤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4.0~7.5h,平均5.6h;术中出血量500~3000mL,平均1050mL。1例术中切除肋骨小头时引起胸膜撕裂,发生血气胸,行胸腔闭式引流,1周后痊愈;随访时间12~35个月,平均19.4个月。随访x线片证实植骨均融合,未发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术后l周和末次随访时侧凸及后凸Cobb角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期经后路半椎体切除及多棒分段矫治单个半椎体引起的中、重度僵硬性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方法有效且可行,在矫正脊柱侧弯的同时有效矫正脊柱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8.
后路脊柱截骨矫形治疗重度僵硬后凸型脊柱侧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应用后路脊柱截骨矫形治疗重度僵硬后凸型脊柱侧凸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自2005年3月至2006年9月应用后路脊柱截骨矫形治疗重度脊柱僵硬后凸型侧凸11例(平均年龄11.2岁),其中神经纤维瘤病3例,先天性脊柱侧弯5例,脊髓灰质炎1例,特发性脊柱侧凸2例.11例患者的Bending像脊柱活动度均小于25%.平均随访时间1.3年(0.5~2年).结果:术中1节段后柱楔形截骨3例,2节段后柱楔形截骨2例,3节段后柱楔形截骨2例,经椎弓根截骨2例,椎体切除+后柱切除2例.术前后凸畸形平均108°(87°~135°),侧凸畸形平均97°(65°~135°),术后后凸畸形平均矫正至49°(改善率55%),侧凸平均矫正至37°(改善率66%).术后身高平均增加4.7 cm.11例矫形手术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 结论:应用后路脊柱截骨矫形治疗重度僵硬后凸型脊柱侧凸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经后路一期全脊椎截骨术治疗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9-2014年本科对30例重度脊柱侧后凸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包括男性19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33.8(9 ~63)岁;其中胸段15例,腰段9例,胸腰段6例;脊柱特发性畸形12例,先天性畸形14例,陈旧性脊柱骨折1例,脊柱结核1例,脊柱侧凸术后翻修2例;术前平均冠状面Cobb角96.2°(81°~149°),平均矢状面Cobb角99.6°(86°~153°),平均顶椎偏移2.8(1.9 ~7.6) cm;Frankel分级D级3例,余为E级;8例存在中度呼吸功能障碍,22例存在明显胸背部疼痛症状.患者均行一期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术,术后评估神经功能及Cobb角改善等情况.结果 手术顺利,平均手术时间4.6(3.5~6.0)h;平均出血量1 260(910 ~2 600) mL;术后平均冠状面Cobb角44.3°(33° ~68°),矫正率53.9%;平均矢状面Cobb角43.5°(35° ~79°),矫正率56%;平均顶椎偏移0.7(0.2 ~2.3)cm,矫正率75%;身高平均增长8.3 cm;2例Frankel分级由D级恢复到E级,术后1例由D级加重至B级,但末次随访时恢复至E级.围手术期出现1例脑脊液漏,经腰池引流后治愈.患者均获随访1年以上,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出现.患者对手术效果和外形改善满意率达92%,22例患者胸背部疼痛明显缓解,其中18例3个月后完全消失.结论 后路一期全脊椎截骨术治疗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满意,但技术要求高,谨慎使用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钉短节段内固定矫治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手术风险与临床效果.方法:先天性半椎体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17例,平均年龄10.3岁,畸形主弯位于胸腰段(T10~L2)者11例,腰段(L3~L5)者3例,胸段(T1~T9)者3例.17例行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术,比较末次随访和术前脊柱侧弯、后凸Cobb角及矢状面、冠状面平衡矫正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手术固定4~7椎节,平均4.6椎节.随访平均18.9个月(12~24个月),脊柱侧弯矫正率平均(68.7±6.78)%,后凸矫正率平均(66.7±4.05)%.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未发生内固定失败及脊髓神经根受损,躯干失代偿均得到矫正.结论: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钉短节段固定术安全、有效,脊柱三维矫形稳定,最大程度保留了脊柱功能,具有融合率高、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后路短节段固定、椎间固定融合治疗胸腰椎陈旧骨折合并后凸畸形的有效性。方法采用后路短节段固定、椎间固定融合治疗胸腰椎陈旧骨折合并后凸畸形21例,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腰背部疼痛,严重者合并下肢神经损伤症状,术前后凸 cobb 角度为19°~42°,平均28°。其中,共有8例骨块突入椎管内,骨块突入椎管内占矢状径1/3者4例,1/2者2例,大于1/2者2例。术前、术后、随访时测量后凸 cobb 角,并评估神经损伤程度 Frankel 分级。结果本组病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和改善。术后 X 线片检查显示所有的患者均示骨性愈合,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椎间融合器无塌陷。术后 cobb 角为0~11°,平均4.8°。结论采用后路短节段固定、椎间固定融合治疗胸腰椎陈旧骨折合并后凸畸形创伤小,出血少,方法简单,矫形效果良好,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脊柱后凸畸形的手术方法和治疗体会。方法:应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Gss内固定术治疗脊柱后凸畸形共33例。结果:随访6—28个月,术前Cobb角37°-83°,平均57°,术后Cobb角平均12.5°,平均矫正44.5°,矫正率78.1%。结论: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结合Gss内固定术是治疗脊柱后凸畸形满意和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汤雪明  徐南伟  傅强  周栋  蒋巍 《吉林医学》2010,31(28):4876-4877
目的:探讨与评价陈旧性胸腰段骨折手术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6例陈旧性胸腰段骨折患者分别给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手术与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分析两种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甲组的手术时间平均206min,术中出血平均980ml,cobb角由术前25.1°降低到11.5°;乙组的手术时间平均252min,术中出血平均1439ml,cobb角由术前25.9°降低到4.5°。结论: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手术可以重建脊柱的稳定性且减压充分,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可作为一种补充,手术的方式选择主要根据患者的病况而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经椎弓根闭合楔形截骨术矫正胸腰椎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1月~2009年12月,45例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进行经椎弓根闭合楔形截骨矫形术。其中强直性脊柱炎18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15例,胸腰椎结核12例。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内容包括术前、术后Cobb角以及侧位片上C7~S1水平距离,截骨处融合情况,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评分(ODI)的变化。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36个月。平均手术时间为220分钟,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510ml。术前后凸Cobb角平均为50.8°,术后为11.5°,平均矫正角度36.5°,C7~S1水平距离术前平均110.5mm,术后平均为20.8mm。融合率100%。术前患者腰痛VAS评分平均为7.9分,术后2.8分。术前ODI评分平均为62.3分,术后为29.5分。患者主观满意率97%。2例出现术后神经根损伤症状,未经特殊处理均基本恢复正常。2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经缝合、压迫治愈。结论:经椎弓根截骨术矫正胸腰椎后凸畸形有效、安全,应该进行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截骨部位。  相似文献   

15.
Qian BP  Qiu Y  Wang B  Yu Y  Zhu ZZ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41):2893-2898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脊柱骨折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策略。方法15例AS脊柱骨折纳入本研究,其中男13例,女2例,年龄29—73岁(平均49.8岁),AS病程10~45年(平均24.6年)。颈椎骨折6例,2例采用保守治疗;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2例,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1例,后路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1例。胸腰椎骨折9例,7例伴胸腰椎后凸畸形,Cobb角46.106°,平均为64°。胸腰椎骨折采用3种术式:(1)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截骨、内固定植骨融合3例;(2)前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植骨融合2例;(3)前后路联合手术(一期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截骨/多节段V形截骨、内固定植骨融合,二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4例。结果6例颈椎骨折,3例为经椎间隙的骨折,3例为邻近终板的椎体发生水平骨折。2例保守治疗的患者,均死于肺部感染。1例不全性瘫痪患者,采用后路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末次随访时在步行器的帮助下能独立行走,4例采用前/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患者,末次随访时固定节段骨性融合。9例胸腰椎骨折,3例为邻近终板的椎体发生水平骨折;6例为经椎间隙骨折后假关节形成。7例胸腰椎后凸畸形术后Cobb角22—42°(平均26°),平均纠正38°;末次随访Cobb角24—44°(平均28°),丢失2°,末次随访时X片均提示相邻椎体间已骨性融合。结论对于不稳定性AS颈椎骨折,保守治疗效果较差,应积极手术治疗,前/后路手术能有效重建稳定性及实现骨折愈合。对于无胸腰椎后凸畸形AS胸腰椎骨折/假关节,可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AS骨折/假关节伴胸腰椎后凸畸形,后路截骨纠正畸形的同时,可促进骨折/假关节的融合;若后路截骨术后椎间隙张开,导致显著的前柱缺损,须行补充性前路植骨融合,以支撑前柱、避免矫形失败。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弯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5月-2011年12月,我科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18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年龄12~15岁,平均13.5岁,术后腰围固定2个月。术前及术后3、6、12、24个月复查站立位和侧位DR片,通过DR片和临床检查评估手术效果。结果:术前Cobb角45°,术后16°,末次随访时15°。所有患儿躯干平衡良好,未发现失代偿现象。结论:对发展较快的半椎体畸形,进行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可以矫正和控制冠状面和矢状面畸形的发展,同时可保存脊柱的生长能力和活动度。  相似文献   

17.
徐永旭 《当代医学》2011,17(24):10-12
目的通过46例中重度胸腰椎爆裂骨折的长期随访研究,探讨后路半环式或全环式椎管减压、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这一术式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46例中重度胸腰椎爆裂骨折,根据伤椎三柱损伤和破坏的不同程度,分别选择后路半环式或全环式椎管减压、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2例陈旧性椎体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或神经根不完全损伤,同时伴有后凸畸形〉30°,采用楔形截骨+环状减压。通过长期随访观察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改善和恢复情况;通过术前术后及长期随访CT和X线观察分析伤椎植骨愈合情况,椎体高度和后凸角变化情况。结果半环式或全环式椎管直接减压,椎管容积恢复接近或大于正常椎管。平均两年半左右,椎体内植骨与周围骨组织融合,椎管基本完成重塑形。伤椎前缘高度及脊柱后凸角明显改善。两侧同时经椎弓根伤椎植骨组,术后即刻与长期随访脊柱后凸角比较无明显差异;经一侧椎弓根伤椎植骨组,术后即刻与取出内固定后长期随访伤椎楔变角、伤椎前后缘高度比、脊柱后凸角矫正平均分别丢失1.00°、1.03%和6.07°。除4例术前ASIA神经功能分级A级患者术后功能未恢复,其余A、B、C、D级患者均有1~3级恢复。本组病例无内固定松动、断钉、断棒及继发神经功能损伤。结论后路半环式或全环式椎管减压可以达到直接减压,减压后的椎管有重新塑形功能,大约在一年到一年半左右完成重塑形。伤椎椎体内植骨最终和周围骨组织融合,对维持前柱高度,恢复伤椎形态、防止后期矫正角度及椎体高度的再丢失,避免继发椎管狭窄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何剑锋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6):61-62,65,F0003
目的 探讨后路半椎体切除加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8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15例,均为完全分节性半椎体畸形.患者均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加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摄脊柱正侧位X线片,比较手术前后冠状面Cobb角及后凸角度矫正情况.结果 本组15例患者术前胸弯Cobb角为(52.4±10.6)°,末次随访为(14.6±6.4)°,矫正率为72.1%;术前腰弯Cobb角为(43.7±9.8)°,末次随访为(12.1±4.7)°,矫正率为72.3%;术前C7-CSVL为(6.3±4.6)cm,末次随访为(2.7±1.3)cm,矫正率为57.1%;各指标治疗前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无脊髓损伤,术后均无感染,无内固定松动,无假关节形成无骨不连及植骨吸收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后路半椎体切除加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半椎体畸形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安全、有效,矫正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