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对脑出血患者与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血压水平进行动态观察,总结规律,而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抽取我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健康体检人群资料各38例,分别将其定义为观察1组、观察2组、对照组。对3组研究对象的24小时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值、白天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值、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值、收缩压和舒张压夜间下降率进行测定。结果:观察1组和观察2组研究对象的24小时收缩压均值、24小时舒张压均值、夜间舒张压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1组24小时收缩压均值明显高于观察2组,观察1组收缩压夜间下降率明显低于观察2组,观察1组舒张压夜间下降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脑出血患者和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血压水平在某些特定时间段的变化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应该充分掌握并利用这一规律。  相似文献   

2.
陈飞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7,39(12):1502-1503
目的:观察脑出血早期血压变化与急性期生命预后的关系。方法:通过对8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发病后不同时间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进行观察和比较分析。结果:死亡组和存活组发病时收缩压较发病前均明显升高,死亡组治疗后24、36和48 h的收缩压再度升高,并接近于发病时血压,而存活组的收缩压不再升高。结论:治疗后24~48 h收缩压是否持续升高是判断其急性期生命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压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发病及血压变化情况与高血压家族史、性别、年龄、病程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高血压脑出血850例临床资料,对其不同家族史、性别、年龄、病程的发病情况及与血压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青年组、中年组及老年组高血压脑出血男女发病比例分别为1.08:1,2.04:1,1.87:1。男性有原发性高血压家族史者明显高于无家族史者,女性有无高血压家族史对发病无明显影响。青年组男性收缩压及舒张压均咀显高于女性,中年组及老年组收缩压及舒张压在两性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的分布情况均为急性期〉亚急性期〉恢复期。结论高血压应区分年龄、性别、病程给予不同防治策略,最大限度降低脑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脑出血急性期常因颅内压急剧升高而引发“Cusings反应”,其中包括血压的急剧变化。2006年2月-2007年12月,我院诊治经CT证实的脑出血120例,我们对其急性期血压的变化进行观察与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血压控制的临床情况。方法利用24h动态血压检测仪分别对AMI急性期患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及正常对照组患者实施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AMI组与对照组1(不稳定性心绞痛)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等均有所降低,差异明显,与对照组2(正常对照者)对比,各项指标均有所降低,差异显著,同时AMI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结论严密观察AMI急性期血压动态变化,合理应用ACEI、β受体阻滞剂在控制AMI患者血压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郝艳萍 《基层医学论坛》2013,17(14):1786-1787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压调控对血肿扩大的影响。方法 91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入院时收缩压情况分为3组:Ⅰ组收缩压≥180 mm Hg,Ⅱ组160≤收缩压≤179 mm Hg,Ⅲ组140≤收缩压≤159 mm Hg。根据入院后血压控制情况分为2组,A组收缩压≥160 mm Hg,B组收缩压<160 mm Hg。于24 h内复查头颅CT,计算血肿量。结果各组早期血肿扩大的发生率分别为:Ⅰ组56.25%,Ⅱ组26.32%,Ⅲ组0.05%;A组54.55%,B组18.97%。Ⅰ、Ⅱ、Ⅲ组早期血肿扩大的发生率比较及A组、B组早期血肿扩大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积极适当控制血压,可降低早期血肿扩大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降压药物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1年7月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两组,采用乌拉地尔治疗的39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尼莫地平治疗的39例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结果泵药后,对照组心率略有升高,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降低;观察组心率先升高后明显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降低;观察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中,对照组心率略有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降低;观察组心率略有升高,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降低;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72 h,观察组平均血流量、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外周阻力、临界压力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用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降压治疗,可以明显增加患者的脑血流量,并降低患者的脑血管阻力,还能有效控制患者术后的血压状况,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脑出血急性期血压水平对血肿扩大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105例脑出血患者根据入院时血压分为收缩压升高组(SBP>140 mm Hg,68例)、收缩压未升高组(SBP≤140 mm Hg,37例)、舒张压升高组(DBP>90 mm Hg,76例)、舒张压未升高组(DBP≤90 mm Hg,29例),对4组患者血压与血肿扩大以及死亡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SBP/DBP升高组,年龄>60岁者比例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明显高于SBP/DBP未升高者(P<0.05).SBP升高患者组发生血肿扩大的比例(35.3%,24/68)以及30 d内患者病死率(29.4%,20/68),均高于SBP未升高组(P<0.05).结论 脑出血急性期血压升高患者病情较未升高者严重,发生血肿扩大和预后不良者比例较高,临床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变异性进行分析,加以探究其与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性,为日后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96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为观察对象,在入院3d内完成动态血压监测,记录血压的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等,并通过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变异性与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性。结果:神经功能恶化组的收缩压及舒张压的最大值、极差、标准差、变异系数高于非神经功能恶化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收缩压及舒张压的极差、标准差、变异系数均是脑梗死急性期发生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变异性与神经功能恶化密切相关,应当对其血压变化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变化的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血压是脑卒中的主要原因及独立的危险因素,在脑卒中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临床对照研究已经证实对已患有高血压病的患者进行长期的治疗,有效控制血压可以降低中风的发生率。脑中风发生后80%以上的患者24 h内血压值偏高,血压能否调控在一个合理水平,在较大程度上影响脑卒中患者的转归及预后[1]。因此,在脑卒中急性期治疗中血压调控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治疗。1脑卒中急性期血压的变化脑卒中后血压短时升高,数日后随病情稳定血压可有不同程度下降。脑卒中等水平80%以上的患者24 h内血压增高,而在4 d~10 d后血压下降趋向稳定。脑卒中后血压升高有卒中类型及种族特异性。L iP等用动态血压监护急性脑卒中的患者,发现脑出血组收缩压明显高于脑梗死组,黑人收缩压较高无性别差异性[1]。脑卒中后血压升高的病例中有半数有高血压病史,入院初时的血压往往高于非高血压患者,同时这些患者常伴有其他器官的高血压损害表现,如眼底动脉硬化、左心室肥大、肾功能损害等。非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出现的血压升高原因较多,部分原因是颅内压增高引起的代偿性血压升高,部分原因是由于各种刺激导致的短暂性,反应性升高,如焦虑、紧张、“白大衣”效应、缺氧、持续疼痛、睡眠障...  相似文献   

11.
李珊珊 《当代医学》2022,28(3):46-48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脑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检测患者舒张压(DBP)、收缩压(SBP),记录所有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灵长类动物水平,观察注射用七叶皂苷钠在制备脑栓塞模型过程中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进而探讨注射用七叶皂苷钠对颅内压的影响。方法本实验将健康雄性猕猴12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制作脑栓塞模型过程中,实验组给予七叶皂苷钠(0.4mg/kg),对照组给予同等量的生理盐水。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在栓塞前、栓塞后记录各项生命体征变化。结果实验组猕猴在栓塞后,动脉收缩压和动脉舒张压较对照组低(P<0.05);心率和呼吸频率较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栓塞后,动脉收缩压、动脉舒张压和心率较栓塞前显著升高(P<0.05),呼吸频率较栓塞前下降显著(P<0.05)。结论注射用七叶皂苷钠可维持脑栓塞过程中生命体征的平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由于脑栓塞引发的急性颅内压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卒中急性期入院7d内(第1、3、7d)血压动态变化规律,血压与卒中7d预后的关系,为脑卒中急性期血压的控制及脑血流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ICU急性脑卒中患者41例,利用心电监护仪观测急性脑卒中动态血压变化及预后关系。结果:①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升高,首次血压增高者约占87.1%,以收缩压升高为主,并且存在自发性下降趋势,在无特殊降压措施的情况下与第24h相比,第72h、第7d的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有明显的下降。②出血性卒中组急性期的收缩压及舒张压显著高于缺血性卒中组。③缺血性卒中者入院时收缩压与7d预后呈U型,舒张压与7d预后呈L型,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时收缩压与7d预后呈U型,舒张压与7d预后呈J型。结论:①脑卒中急性期多伴有血压明显升高,伴随着时间的变化有自发性下降的倾向及趋势,出血性卒中组血压要明显高于缺血性卒中组。②脑卒中急性期脑血流的自动调节功能受损。③脑出血可将血压控制在160/90100mmHg,而脑梗死将血压控制在(160100mmHg,而脑梗死将血压控制在(160180)/(90180)/(90100)mmHg水平为宜。  相似文献   

14.
高艳  刘悦  叶斌 《安徽医学》2023,44(3):245-251
目的 探究年龄、房颤和舒张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颅内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卒中中心收治的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2例,根据是否发生颅内出血分为出血组(n=20)和非出血组(n=72)。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存在统计学差异的变量(年龄、房颤和舒张压)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构建临床预测方程,检测方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影响因素的预测效度,用分层回归分析差异变量舒张压在年龄和是否出血转化间的中介效应。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房颤和舒张压存在差异,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OR=1.072,95%CI:1.007~1.142)、房颤(OR=12.980,95%CI:1.701~99.026)、舒张压(OR=1.076,95%CI:1.030~1.123)是rt-PA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年龄[曲线下面积(AUC)=0.692,P=0.003,诊断界...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应用有创颅内压监护仪,获得持续准确的颅内压数值以及颅内压的变化趋势,揭示颅内压监护在高血压脑出血个体化治疗中的重要指导意义。方法随机选取5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监护组(23例)和非监护组(27例)。监护组患者和非监护组患者均频率性应用脱水药物(甘露醇),但监护组患者根据颅内压数值调整脱水药物应用频次和血压值,而非监护组则根据患者的意识状态、影像学资料、瞳孔等变化来调整甘露醇频次和血压值。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相同的内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方式介入的时间、脱水药物(甘露醇)的调整时间、临床转归以及颅内压监护组患者的平均颅内波动水平。结果与非监护组比较,颅内压监测组者手术治疗介入的时间更短(P〈0.05),甘露醇开始减量时间也缩短(P〈0.05),6个月后的GOS评分也提高(P〈0.05)。结论持续颅内压监护能够更加准确地指导手术时机和甘露醇用量的调控,在高血压脑出血的个体化治疗方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昼夜模式,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按WHO标准选40例高血压病人,用美国罗京公司产2420-2020型动态血压仪连续观察血压24h,结束后使用该机器配置的计算机回放进行分析,观察24h昼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及标准差,观察血压负荷及血压模式。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结果 构型组昼夜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血压变异均值昼>夜(P<0.05);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昼=夜,差异无显著性(P>0.05);非构型组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及血压变异昼夜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收缩压与舒张压负荷夜间明显高于日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血压昼夜变化受交感神经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等双重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重症脑出血患者早期血压变异性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院急诊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2009年8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重症脑出血患者808例。根据本研究设计的病例入选标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抽取107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入住急诊监护病房7 d预后分为死亡组(51例)和生存组(56例)监测急性期24 h血压,初始收缩压(initial systolic blood pressure,ISBP)、平均收缩压(mea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MSBP)、平均舒张压(mean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MDBP)、血压变异系数(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血压平滑指数(smoothing index, SI)、入院时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及尼卡地平总用量(nicardipine total dosage,NTD)。结果 死亡组GCS评分、ISBP、MSBP、MDBP、DBPV与生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38 ±1.74) vs (6.45±1.39)、 (201.6±16.32) mmHg vs (195.5±13.47) mmHg、(155.2±11.6) mmHg vs (153.1±10.8) mmHg、(88.5±8.2) vs (85.38±7.4) mmHg、(9.32±2.17) mmHg vs (8.91±2.58) mmHg 均P>0.05 (1 mmHg=0.133 kPa),而SBPV及NTD明显高于生存组(14.56±6.87) vs(11.30±2.48)、(105.24±19.66)mg vs (78.57±11.25) mg 均P<0.05,收缩压血压平滑指数、舒张压血压平滑指数、SIDBP明显低于生存组(1.125±0.124) vs (1.464±0.158)、(1.147±0.231) vs (1.263±0.245),P<0.01、P<0.05。结论 重症脑出血患者早期血压变异与患者的早期预后密切相关,入院时应该立即测定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早期血压波动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与急性脑梗死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分型的关系。方法选择2011年9月.2012年8月唐山市协和医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36例.按OCSP分割分为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组26例、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组76例、后循环梗死(POCI)组42例和腔隙性梗死(LACI)组92例进行动态血压监测,观察各组血压昼夜节律.结果①TACI组、POCI组日间收缩压标准筹(dSSD)[(13.17±1.63)、(13.40±1.29)mmHg]、舒张压标准差(dDSD)[(8.76±1.41)、(8.98±1.48)mmHg]、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I(11.68±1.65)、(I1.85±1.00)mmHg]高于LACI组[(12.03±1.91)、(7.94±1.55)、(10.52±1.51)mmHg],差肄仃统计学意义(P〈0.05);舒张压标准差(nDSD)组间筹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各组亚型之间收缩胝、舒张爪懵使肖律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分割X^2检验,TACI组、POCI组收缩压杓型’仃律栉比例1192%(5/26)、23.8%(10/42)1均低于LACI组[44.6%(41/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33、8.57,P〈0.05);TACI组、POCI细舒张乐杓型节律者比例119.2%(5/26)、21.4%(9/42)1低于LACI组[42.4%(39/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9.71、9.66,P〈0.05)结论血压变异性与急性腑梗死OCSP分型中TACI、POCI、IE型行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