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原肺动脉高压大鼠重返平原后肺组织中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表达变化.方法 4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8只),高原低压低氧组(H组,8只),重返平原组(R10组,R20组,R30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大鼠置于平原常压常氧处喂养,高原低压低氧组和重返平原组置于模拟海拔5000米高原环境喂养建立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重返平原组大鼠建立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后再于平原饲养,应用RT-PCR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中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表达水平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0.11±0.03)相比较,5-羟色胺转运体mRNA在高原低压低氧组表达明显增高(0.92±0.03,P<0.01),重返平原组10d,20 d组表达增高(0.57±0.02,0.38±0.02,P<0.01),随重返平原时间的延长其表达量不断下降,R30组表达无差异(0.14±0.04,P>0.05).结论 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在高原低压低氧环境中表达量明显增高,重返平原后,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表达降低并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2.
陈强  高芬 《当代医学》2011,17(17):32-33
目的探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重返平原后肺组织Caspase-3的表达。方法将80只大鼠随机分为高原组(10、20、30d)、平原组(10、20、30、90d)、正常对照组。以低压低氧复制肺动脉高压模型。进行免疫印迹方法测定凋亡蛋白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在各组的表达。结果 (1)高原20d后caspase-3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P〈0.05);(2)重返平原20、30d较高原20、30dcaspase-3的表达有所恢复(P〈0.05)。结论重返平原后肺动脉高压大鼠的caspase-3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3.
慢性高原肺动脉高压大鼠重返平原后肺动脉压力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慢性高原肺动脉高压大鼠重返平原后肺动脉压力及右室肥厚指标参数变化情况。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雄性Wistar大鼠分为低压低氧10、20、30 d组,重返平原10、20、30、90 d组,对照组。低压低氧组及重返平原组大鼠全部置于模拟海拔5000 m低压低氧舱,每天22 h,持续30 d,对照组大鼠在平原环境饲养。应用西门子6002有创血压监护系统,测定平均肺动脉压(MPAP)及右心室重/左心室+室间隔重(RV/LV+S)比值。结果①MPAP,低压低氧20d、30 d组MPAP[(25.80±5.14、28.45±3.0)mmHg]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低压低氧10 d组[(18.60±2.80、9.06±0.68)mmHg],P均〈0.01;与重返平原10 d组MPAP[(27.83±2.74)mm-Hg]比较,重返平原20、30、90 d组MPAP[(23.36±2.16、22.85±2.23、20.53±3.61)mmHg]明显降低,P均〈0.01;重返平原20、30、90 d组MPAP明显低于低压低氧30 d组,P均〈0.05;②RV/LV+S,低压低氧20 d、30 d组RV/LV+S(0.52±0.07、0.52±0.1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低压低氧10 d组(0.34±0.04、0.39±0.04),P均〈0.01;与重返平原10 d组(0.40±0.09)比较,重返平原20、30、90 d组RV/LV+S(0.36±0.05、0.35±0.03、0.34±0.04)较低,P均〈0.01;重返平原10d组RV/LV+S高于对照组,P〈0.01;重返平原10、20、30、90d组RV/LV+S均明显低于低压低氧30 d组,P均〈0.05,但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高原肺动脉高压大鼠重返平原90 d组MPAP和RV/LV+S已基本恢复到平原对照组水平。  相似文献   

4.
陈艳屏 《中外医疗》2007,26(18):7-7
目的 探讨肺部感染与肺动脉压力增高的变化规律.方法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和急性重症肺炎病人各50例,观察两组病人肺动脉压力增高的变化规律.结果 两组病人肺动脉压力增高的变化规律明显不同.结论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形成肺动脉高压持续时间长,治疗多不能恢复,而急性重症肺炎形成肺动脉高压持续时间短,治疗可完全恢复.  相似文献   

5.
高二氧化碳对大鼠慢性常压低氧性肺动脉高压模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高二氧化碳对大鼠慢性常压低氧性肺动脉高压模型的影响,建立大鼠缺氧性肺动脉高压模型及缺氧高二氧化碳肺动脉高压模型,测定大鼠肺动脉压及右心室压力和心脏重量,分析肺血管肌化程度:结果提示缺氧引起大鼠肺动脉压及右心室压力升高,右心室肥厚、肺血管肌化增强、红细胞压积增高。缺氧合并高二氧化碳引起肺血管肌化及右心室肥厚更明显,并出现左心室肥厚,但肺动脉压与缺氧组相似,而红细胞压积与正常对照无差异。研究说明,高二氧化碳加重大鼠缺氧引起的心脏肥厚和肺血管肌化程度。在肺动脉高压及肺心病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电压门控性钾通道亚型Kv2.1基因表达变化在大鼠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形成以及恢复中的作用.方法 32只雄性SD大鼠均分为正常对照组、高原慢性低压低氧组(CH组)、二氯醋酸钠(DCA)治疗组(CH+DCA组)和高原低氧返回平原恢复7 d组(CHR7组).正常对照组在常压常氧平原条件下喂养,其余各组在模拟高原5 000 m低压氧舱内喂养21 d,动物模型建成后用闭式胸腔法测平均肺动脉压(mPAP),荧光定量PCR法检测4组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ulmonary arterial smooth muscle cells,PASMCs)的Kv2.1 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PASMCs Kv2.1的表达;图像分析技术检测肺小动脉形态改变及Kv2.1表达强度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肺动脉平滑肌细胞Kv2.1蛋白表达.结果 模拟高原5 000 m缺氧21 d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H组Kv2.1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下降,免疫组化显示PASMCs Kv2.1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mIOD)减少,而mPAP明显增高,肺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肺血管重构明显.与CH组相比,DCA+CH组和CHR,组Kv2.1 mRNA和蛋白则明显恢复表达,PASMCs Kv2.1表达的mIOD增加,mPAP下降,血管重构减弱.结论 Kv2.1基因表达变化与高原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变化存在负相关性,表明Kv2.1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形成和恢复中可能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外源性硫化氢对急进高原大鼠肺动脉压的影响及其与气体信号分子NO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法 40只雄性Wister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0只),即平原对照组、高原对照组、高原NaHS组和高原PPG组,将三组高原组大鼠运至可可西里地区(4617m),同时给予相应处理,于第15天测定大鼠平均肺动脉压(mPAP)、血浆...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高原地区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形成的原因及误诊的原因及对策.方法 对2005年1月~2008年12月确诊的8例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8例患者均伴有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均被误诊或漏诊,误诊率及漏诊率高.结论 高原地区慢性血栓性肺动脉高压与高原红细胞增生有关,误诊及漏诊率高,临床医生需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力争做到早预防、早诊断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平原移居高原人群出现红细胞(RBC)、血液流变学以及肺动脉收缩压(PASP)的变化。方法:选取进入西藏高原环境工作一年的汉族男性40例,分别于进入高原前和返回平原后3天内采血,检测血常规和血液流变学以及心脏彩超。结果:研究对象移居高原返回平原初RBC、PASP、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全血黏度低切变率、全血黏度高切变率数值均较进藏前升高,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血浆黏度切变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高原低氧条件下平原人群机体血液、呼吸、循环系统会发生一系列改变适应环境,甚至导致病理性改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气体信号分子H2S及其生成酶胱硫醚-γ-裂解酶(CSE)在大鼠高原性肺动脉高压形成中的作用及其动态变化规律。方法60只雄性Wister大鼠,随机抽取10只大鼠作为低海拔对照组,其余50只为高原组。高原组大鼠在到达海拔4617m的第1、3、7、15、30d不同时间采集血浆及肺组织标本,采用右心导管法测定肺动脉压、敏感硫电极法测定血浆H,S浓度、酶促反应法测定肺组织CSE转化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SE在蛋白中的表达。结果大鼠第1d到达高原时,各项观察指标无明显变化;到达高原第3d时肺动脉压(18.12±3.34mmHg)无明显变化,而血浆H2S和CSE转化率明显增高;大鼠在高原7d时可形成肺动脉高压[(30.31±4.05)mmHg];随着高原低压低氧和大鼠肺动脉高压的持续,血浆H2S浓度、肺组织CSE转化率及蛋白表达逐渐下降,15d组和30d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高原暴露早期,内源性H2S/CSE体系上调而肺动脉压不增高,而在后期H2S/CSE体系下调且肺动脉压增高,提示内源性H2S体系可能与高原性肺动脉高压形成有关,并起着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国产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伴不同程度肺动脉高压(PAH)患儿的临效果.方法 选择30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轻中度肺动脉高压(PAMP≤50 mmHg,n=19)及重度肺动脉高压(PAMP>50 mmHg,n=11)的患儿进行介入封堵治疗,在介入封堵术前及术后进行有创肺动脉压测定,并分别比较术前术后的肺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压的变化.结果 30例患儿均成功封堵,无死亡病例.两组患儿术前肺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压较术后均有明显下降,轻中度肺动脉高压组术后肺动脉压全部降至正常(P<0.05),重度肺动脉高压组术后肺动脉压有4例降至正常(P<0.05).结论 采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儿童PDA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达沙替尼导致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目前国内病例报道较少,本例为56岁男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接受达沙替尼(100 mg/d)维持治疗,47个月后出现活动后胸闷气促,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右房室增大,肺动脉收缩压117 mmHg,右心导管检查明确诊断毛细血管前性PAH,考虑达沙替尼导致PAH。停服达沙替尼并抗PAH治疗后病情得到明显改善,再次服用达沙替尼后肺动脉压又再次加重,停药并继续抗PAH治疗后病情又明显好转直至完全缓解,长期随访病情稳定未反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是否能辅佐降低低氧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肺动脉胝计分析其可能的机制。方法符合研究标准的60例低氧性肺动脉高胝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单盲的方法分为对照组(n=30)、治疗组(n=30)。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包括病因治疗、氧疗、利尿剂、血管扩张剂,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口服拜阿司匹林.每天100mg、持续30d.分别于治疗第0天及第30天测定两组患者下列参数:肺动脉收缩压(sPAP)、血清5-羟色胺(5-HT)及血柃素A2(TXA2)、血浆D-二聚体(D—dimer)、6rain步行距离(6MWD)。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述参数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前参数sPAP、5-HT、TXA2、D—dimer、6MWD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sPAP、5-HT、TXA2、D—dimer较对照组降低、6MWD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sPAP、5-HT、TXA2、D-dimer明显下降(P〈0.05),而6MWD明显上升(P〈0.05)。两组患者所测定的sPAP与5-HT、TXA2、D-dimer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1=0.732、F2=0.863、r=0.693。结论阿司匹林可辅佐降低低氧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肺动脉压;可能的机制与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功能、降低血清5-羟色胺、血栓素A2水平及改善血液高凝状态、抑制肺内血栓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治疗肺动脉高压(PAH)致右心室损伤的作用效果及其机制,观察MSCs移植后存活及转化情况。方法 取SD大鼠骨髓,经贴壁筛选法体外培养并纯化MSCs,CM DiI荧光染料标记后备用。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MSCs移植治疗组(MSCs组)、肺动脉高压模型组(PAH组)和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对照组),每组10只。MSCs组和PAH组大鼠皮下注射野百合碱(MCT)建立肺动脉高压模型,对照组皮下注射等量0.9%生理盐水代替MCT;1周后MSCs组大鼠经舌下静脉注射MSCs细胞悬液1mL,对照组及PAH组注射等量低糖DMEM液。移植3周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MSCs体内存活及转化情况,并对右心室(RV)肥厚和右心室收缩压(RVSP)升高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MSCs在大鼠体内能存活至少3周,荧光显微镜可见MSCs转化为血管平滑肌细胞,与PAH组相比,MSCs组RVSP及RV质量与体质量比值明显降低。结论 静脉移植MSCs可明显减轻甚至逆转MCT诱导的肺动脉高压的进程,改善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旁分泌作用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西地那非治疗肺动脉高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肺动脉高压患者给予西地那非25 mg每日3次口服,观察治疗前和服药12周后的6 min步行距离、右室收缩压、平均肺动脉压、肺血管阻力等。结果治疗12周后,除病情恶化1例死亡外,其余患者与基线值比较,6 min步行距离(P〈0.01)增大,右心导管测定右室收缩压、平均肺动脉压和肺血管阻力均有下降(P〈0.01)。结论西地那非对肺动脉高压患者有肯定的长期疗效,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利用心电图(ECG)Ⅰ导联R波的高度+S波的深度估测肺动脉收缩压(PASP)的价值。方法:选择60例先天性左向右分流型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PAH)患者,行右心导管测量前3天内按常规方法完成十二导联心电图,由同一名医生进行心电图分析并测量,按照Ⅰ导联R波的高度+S波的深=x mV,心电图x mV相当于x×10 mm Hg肺动脉收缩压的计算方法,将结果与用右心导管所测得的PASP比较。结果:用ECG检测法测定的PASP与术中右心导管测得的PASP的相关性r=0.817。结论:ECG是一种简便有效地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合并PAH的检查方法,可为内科介入封堵术及外科手术时机提供判断,并对治疗的可行性做出初步预测。  相似文献   

17.
孙泽平  郑建保  廖国云  刘仲明  刘芳 《广东医学》2002,23(12):1230-1231
目的观察吸入低浓度一氧化氮(NO)对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影响。方法选用长白种雄性小猪移居高原建立自然缺氧模型,采用自身比较观察吸入10 ppm NO前,吸入NO后5,10,15,20,25,30 min的肺动脉压。结果吸入低浓度NO后肺动脉压明显下降。吸入NO后5 min肺动脉平均压由吸NO前32.95 mmHg降为23.48 mmHg;10 min为22.52 mmHg;15 min为21.96 mmHg;20 min为21.96 mmHg;25 min为22.67 mmHg;30 min为22.8 mmHg。差异显著(P<0.01)。结论吸入低浓度NO能有效降低缺氧性肺动脉高压,为治疗高原病提供了简便、疗效显著、安全、经济、无毒副作用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染料木黄酮对野百合碱诱导的肺动脉高压大鼠肺组织血红素氧合酶-1(HO-1)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减缓肺动脉高压的机制。方法 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野百合碱组、小剂量染料木黄酮治疗组和大剂量染料木黄酮治疗组。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肺小动脉结构重塑,Western blotting检测肺组织HO-1的表达。结果染料木黄酮治疗组较野百合碱组大鼠平均肺动脉压降低(P<0.01),右心肥厚指数下调(P<0.01),大剂量组更显著(P<0.01)。染料木黄酮治疗组较野百合碱组大鼠肺组织HO-1表达上调(P<0.01),大剂量组更显著(P<0.01)。结论染料木黄酮能减缓野百合碱诱导的大鼠肺动脉高压,可能与其上调大鼠肺组织HO-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右心导管诊断肺动脉高压,并监测用药前后肺动脉压力的变化,从而评价右心导管在诊断肺动脉高压中的价值。方法通过右心导管诊断10例肺动脉高压患者,分别测量他们用药(西地那非或地尔硫卓)前后的肺动脉压力。结果 10例肺动脉高压患者,其中急性肺血管反应试验阳性者1例。急性肺血管反应试验阳性患者应用钙离子拮抗剂地尔硫卓12周后再次测肺动脉压力明显下降,另外9例患者均接受西地那非治疗,治疗12周后再次通过右心导管术测定其肺动脉压力,其较用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结论右心导管在诊断肺动脉高压以及监测治疗前后肺动脉压力的变化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