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实验室饲养的灰仓鼠的进行了生长,发育及行为观察,测定了其各项生物学生长发育指标,结果显示体重、体长、尾长、后足长及脏器在15d之前生长发育最快,其中体重生长率是观察指标中增长最快的,性腺在性成熟前有两个生长高峰。根据不同日龄的脏器和性腺发育特点及其它生物学指标,灰仓鼠的生长发育可划分为乳鼠期、幼鼠期、亚成体期和成熟期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2.
3.
4.
四种方法检测鼠疫菌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鼠疫自然疫源地监测工作中,通常是以细菌学检验和血清学检验并用,血清学检验方法虽然发展较快,灵敏度也较高,如IHA[1](间接红血球凝集试验),RJHA[2](反向血凝试验),ELJSA[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RIP[4](放射免疫沉淀试验)。又如核酸探针[5]和PCR[6](聚合酶链反应)及鼠疫细菌学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这些方法虽然敏感、特异、又具有先进性,但这些方法只能做追溯性诊断或提供间接的诊断依据。而鼠疫自然疫源地的最终判定及分型,必需是分离出鼠疫菌才是最可靠的、直接的判定依据,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鼠疫菌对抗生素敏感性综合评价方法,并用该方法就鼠疫菌对6种抗生素的敏感性进行综合评价。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收集鼠疫菌对抗生素敏感性实验数据,以抗生素对强毒141菌株、弱毒EV76paris菌株和云南分离菌株的抑菌情况,即抑菌环直径作为评价指标,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鼠疫菌对所选6种抗生素(头孢他啶、氨苄青霉素、头孢唑啉、环丙沙星、诺佛沙星、链霉素)的敏感性。结果 鼠疫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存在差异,鼠疫菌对所选6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由高到低依次为头孢他啶、氨苄青霉素、头孢唑啉、环丙沙星、诺佛沙星、链霉素,综合评分指数分别为1.730 77、1.631 77、1.581 95、1.567 80、1.449 48、0.999 99。结论 运用层次分析法评价鼠疫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可以取得合理、客观和较为准确的评价结果,可以利用该方法及其评价结果为进一步筛选适宜的鼠疫治疗药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灰仓鼠(Cricetulus migratorius)的冬眠条件和特征,从1994-2000年对灰仓鼠的冬眠进行了一系列观察,结果表明,F3代和F4代较F13代和F17代有更长的冬眠期(60天),且更早进入冬眠状态;灰仓鼠个体间冬眠阵和冬眠期相关较大,范围1-4d,冬眠体耗0.00835g,为非冬眠个体的5.8%;当湿度低于30%时,可导致冬眠个体的死亡或醒眠;在非冬眠条件下的封闭群体连续繁殖过程中,灰仓鼠的冬眠习性呈现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塔里木盆地子午沙鼠 (Merionesmeridianus)对鼠疫菌的感受性、敏感性 ,用分离自新疆南天山乌恰灰旱獭体内的鼠疫强毒菌 2 110 6号 ,以 1× 10 1 ~ 1× 10 9个菌皮下接种从塔里木盆地捕获的子午沙鼠。1× 10 1 个菌可引起个别子午沙鼠死亡 ,1× 10 7个菌可使接种的子午沙鼠全部死亡。感染鼠的 95 %在 7d内死亡 ,1只鼠第 4 7d死亡细菌学培养仍为阳性。对初次感染后的存活鼠 ,再次接种 1× 10 8个菌 ,其耐受性有所增强。显示塔里木盆地子午沙鼠对从灰旱獭分离的强毒菌株敏感性较高 ,个体差异较大 ,具有一定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8.
尽管对鼠疫菌在自然界中长存之谜尚未揭开,但啮齿类动物作为主要的贮存宿主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目前已发现全世界有300多种啮齿类动物能自然感染鼠疫菌,我国有近170种,而在鼠疫自然疫源地中作为鼠疫菌的主要储存宿主啮齿类动物不多,且因地而异,在特殊的生态环境中,动物对鼠疫菌的感受性及敏感性如何对确定其在自然疫源地循环中的角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试验目的是通过测试雷州半岛疫源地内几种主要啮齿类动物对有毒鼠疫菌的感受性和敏感性,以进一步了解疫源地的性质从而分析推断这些动物在鼠疫流行及细菌保存中的作用,为提高今后鼠疫监控质量指导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PCR技术检测鼠疫菌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鼠疫耶尔森氏菌是我国甲类一号传染病──鼠疫的病原体。对鼠疫菌的检测方法自50年代起就一直应用常规的“四步”检验区[1]。这些方法虽然能够更直接地反映出疫源地的状态或鼠疫流行的强度及趋势,但这些方法也存在繁杂、费时和受材料腐败等诸多因素影响检出的痹病。因此建立一种具备快速、特异、敏感的方法,用于鼠疫的早期诊断是非常必要的。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兴起,一系列新技术在鼠疫菌的检测中得到应用,如鼠疫菌的核酸探针技术区[2]和鼠疫菌的PCR技术[2]等。本试验采用鼠疫菌9.5Kb质粒上的pla基因和100Kb质…  相似文献   

10.
药敏试验对培养基的要求比较严格 ,Kiring-Bauer方法选用 Mulllleer- Hinton培养基 [1] (以下简称MH培养基 ) ,该培养基在药敏试验中广为应用 ,被列为专用培养基。鼠疫菌虽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但常用的培养基为赫金格尔琼脂、肉浸液琼脂 ,为了明确普通培养基可否用于鼠疫菌的药敏试验 ,我们对不同的普通培养基与 MH培养基进行了比较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培养基 :本次试验选用四类培养基 ,其中赫金格尔类包括赫金格尔琼脂、赫金格尔溶血、赫金格尔龙胆紫溶血、赫金格尔亚硫酸钠、赫金格尔干燥 99- 1、赫金格尔干…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塔里木盆地子午沙鼠对鼠疫菌的敏感性、感受性和母系抗体在仔鼠体维持时间.方法用分离自北天山灰旱獭体内的鼠疫强毒菌2101号,以1×101~1×109个菌皮下接种子午沙鼠;二次接种(1×109)后存活鼠配对饲养,产仔后观察仔鼠抗体维持时间.结果 1×109个菌可使该组动物全部死亡.其它组的存活鼠再次接种后其耐受性有所增强.仔鼠F1抗体效价3 个月时为1:32,4个月时为1:4.结论子午沙鼠对北天山灰旱獭分离的鼠疫菌敏感性较高,个体差异较大,血清抗体维持时间长.母系抗体在仔鼠体可维持3~4个月之久.  相似文献   

12.
用乳糖肉汤增菌法分离鼠疫菌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多年来,在鼠疫监测工作中,鼠疫细菌学检验仍沿用常规四步检验方法,在未发现动物鼠疫流行的情况下,在鼠疫监测中所捕获的各种动物及其体外媒介动物等,虽然可能携带鼠疫菌,但检材常会受感染鼠疫菌时间的长短、菌量的多少、毒力的强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用平板直接分离培养和用小白鼠接种的方法,其检出率都较低,笔者用乳糖肉汤增菌的方法分离鼠疫菌,可明显提高鼠疫菌(包括鼠疫弱毒菌)的检出率,又可大量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是  相似文献   

13.
用细粒棘球蚴(Echinococcus granulosus)原头节和多房棘球蚴(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原头节实验感染灰仓鼠(Cricetulus migratorius)和草原兔尾鼠(Lagurus lagurus),并以NIH小鼠和BALB/c小鼠做对照,观察了继发性棘球蚴囊的发育情况。四种鼠的细粒棘球幼感染率分别为31%(37/118)、21%(6/28)、  相似文献   

14.
云县鼠疫菌某些生物学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家鼠鼠疫疫源地1982年首先在滇西复燃,进入90年代,滇西南也相继发生鼠疫流行,连年不断。1996年3~4月,位于滇西南的云县发生鼠间鼠疫,首次从自死黄胸鼠分离到6株鼠疫菌。为了探明该县菌株的性质,本文研究了云县鼠疫菌的质粒DNA、毒力决定子和生化特性。  相似文献   

15.
青海田鼠对旱獭型鼠疫菌感受性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四川省鼠疫自然疫源地青海田鼠对旱獭型鼠菌的感受性,以进一步探讨该疫源地性质和类型,采用动物实验的方法,观察青海田鼠对不同剂量组旱獭型鼠疫菌的反应,结果表明青海田鼠对旱獭型鼠疫菌具有相对的感受性和敏感性,属中等感受性类型,就感受性而言,青海田鼠对旱獭型鼠疫菌具有宿主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鼠疫被动血凝试验(简称血凝试验)已被国内外广泛应用。Amies曾用乙醇沉淀获得鼠疫菌荚膜抗原,Baker用饱和硫酸铵分段盐析获得特异性水溶性抗原。目前,国内外多用水溶性抗原进行鼠疫血凝试验。但该抗原提取方法较复  相似文献   

18.
杨煌  王昕 《地方病通报》1990,5(1):15-19
用RIP对感染鼠疫菌的黄胸鼠等5种鼠类血清和脏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脏器可检出F1体:一般情况,检出菌及IHA阳性标本难于查出抗体,而检出F1抗体者又难于培养出鼠疫菌:血清抗体阳性率及滴度与鼠疫菌攻击量无相关关系而与感染率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9.
方形黄鼠蚤阿尔泰亚种(C.tesquo。m.aha。ons以下简称为黄鼠蚤)是新疆灰旱獭一长尾黄鼠双宿主疫源地的主要寄生蚤之一。1982年钱存宁等曾在实验室对经区黄鼠蚤进行了感染率、菌性率方面的研究,并得出了该蚤的感染率和菌检率。据多方面指征,确认该蚤是鼠疫的主要传播媒介。那么非鼠疫疫区的方形黄鼠蚤对鼠疫菌感染的反应如何?就我frJ目前所查阅的文献中,尚未见研究报道。因此我们在实验室内对非疫区的黄鼠蚤进行了感染率方面的试验研究。1材料和方法工.且黄鼠蚤:采自经多次调查认为不存在鼠疫疫源性的和静县巴音布鲁克和巴仑台地…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