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志琴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1):1683-1684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是临床医生的难题.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静脉血管造影(MRV)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准确率及敏感度高,加上其快捷、方便、无创,其临床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就MRI及MRV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中的影像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和病理基础等作一综述,旨在提高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MRI早期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影像特点及治疗。方法分析39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病因、临床表现、影像特征及治疗。结果病因复杂,形式多样;高颅压为首发症状,有癫痫发作,意识障碍等表现。查体多有视乳头水肿,有脑膜刺激征阳性。应用降颅压、抗感染等药物的同时应用低分子肝素6150U,1次/12h,疗效显著。结论产褥期、感染、脱水是CVST常见原因,头MRI、MRV可显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部位;抗凝治疗是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痊愈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认识。方法总结12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像检查结果。结果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而无特异性,易误诊误治。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易误诊误治,对无明确原因出现头痛、呕吐等颅压增高者,头颅CT、MRI仍无阳性发现,要及时行头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有助于确诊。  相似文献   

4.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 thrombosisDVT)指纤维蛋白、血小板及血细胞等血液成分在深静脉血管腔内形成凝血块即血栓。有人认为DVT和PE是一种疾病的两种临床表现,是骨科及其他手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郑州市骨科医院自2001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0例,经采用活血祛瘀汤加抗凝溶栓治疗,取得良好结果,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方法对186例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给予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即通过术前护理,术后密切观察患肢和体位护理、疼痛护理、饮食宣教、早期给予功能锻炼及有效的药物预防措施等。结果发生深静脉血栓6例,经系统用药后治愈,无死亡病例。结论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给予早期护理干预及有效预防能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血栓栓塞性疾病是目前影响人类心、脑、外周血管等常见的一大类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的身心健康,快速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及凝血机制的形成是治疗血栓性疾病的首要任务.其中吲哚布芬作为一种抗血小板及新型的抗凝药物,可以有效地阻断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的形成,在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有一定的疗效.文章就吲哚布吩在预防血栓栓塞性疾病中...  相似文献   

7.
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是剖宫产常见并发症之一、在妊娠期及产褥期,妇女静脉血栓栓塞(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发生率为0.5%~7%。。中牟县人民医院为了探讨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通过对3068例剖宫产术后产妇采取预防性护删措施,并对8例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抗凝、溶栓等治疗及有针对性护理,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方法对11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采用溶栓、抗凝、中药等治疗,配合护理及预防措施,进行总结。结果 6例完全再通,ⅡA型再通2例,ⅡB再通3例,随访1~5个月,所有患者均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对已形成的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溶栓、抗凝、中药等治疗,配合有效的护理方法,再通率高,保证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韩春 《哈尔滨医药》2010,30(4):96-96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股静脉置管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通过3例股静脉置管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观察、分析形成血栓的危险因素,包括血液高凝、血流滞缓和血管壁损伤,其临床表现为肢体肿胀、扩张等症状.治疗不及时或不当常出现水肿、静脉曲张、皮炎、色素沉着、淤血性溃疡等后遗症,因此加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护理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将探讨股静脉置管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预防及护理。方法足浴前应对患者进行心理调护,详细解释足浴的作用及方法,以取得患者的配合。结果剖宫产术后产妇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护理均有效的预防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结论穴位按摩及中药足浴已经成为妇产科常用保健养身的手段,不仅可以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还可以改善新陈代谢、消除分娩疲劳、改善产后睡眠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及防治。方法对18例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血液高凝状态、血流缓慢以及术后活动少、盆腔手术损伤等多种因素有关。结论溶栓及抗凝疗法是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道路交通事故损伤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外伤、手术及术后制动可引起血流减慢、血液凝固性增高,是深静脉血栓形成常见的继发性危险因素。而自身病变也可以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不利因素,但是在司法鉴定过程中往往会被忽略。本文通过1例外伤后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伴发肺栓塞合并自身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案例,从病因机制、病程转归、症状体征、影像学表现等方面分析交通事故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为法院审理民事赔偿案件、化解社会矛盾提供更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多见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及髋部周围骨折的病例。由于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认识逐渐提高,对于由深静脉血栓形成引起的肺栓塞可怕后果的重视,临床医护人员已开始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作出相应的预防、护理观察及对应的治疗。现就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观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庞湘侠  刘燕  张有英 《医药世界》2010,(9):1153-1153,1155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下肢静脉特别是腓肠肌部位深静脉血栓形成致血液运行障碍,从而出现了患肢肿胀、疼痛等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孕妇产后或剖宫产后因长时间卧床及肢体挤压伤等易形成静脉血栓,血栓脱落容易引起肺栓塞,肺栓塞目前是发达国家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PICC置管术后并发导管阻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代莉 《中国医药指南》2010,8(13):286-287
目的探讨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患者形成导管阻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和护理对策。方法对106例行PICC置管发生导管阻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并发导管阻塞的5例患者及时给予导管内溶栓治疗,4例再通,效果较好。2例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给予及时抗凝、溶栓等综合治疗及护理,1例早期再通,2例均未发生肺栓塞。结论肿瘤患者行PICC化疗过程中,其发生导管堵塞和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患者自身原因及护理有关。通过对管道堵塞患者的溶栓通管护理及血栓患者的抗凝溶栓等综合治疗护理,保证了管道和血管的再通,使患者治疗得以顺利进行,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痛苦。  相似文献   

16.
郑玲  丁福  何琴 《现代医药卫生》2014,(18):2844-2845
目的探讨外周中心静脉导管在肝胆外科的应用及导管血栓和纤维鞘形成的干预护理。方法选取2010-2012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患者中静脉导管功能不良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各32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采用针对血栓及纤维鞘形成的干预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血栓及纤维鞘的首次形成率、再形成率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对照组血栓及纤维鞘的首次形成率和再形成率分别为78.13%和62.50%;研究组血栓及纤维鞘的形成率和再形成率分别为43.75%和28.1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的并发症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肝胆外科患者行导管血栓及纤维鞘形成的干预护理是十分必要的,能有效降低导管血栓及纤维鞘的形成率、并发症发生率,提高肝胆外科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及预防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46例下肢骨折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情况。结果没有发生深静脉血栓。结论下肢骨折患者易形成深静脉血栓。根据形成原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细致的整体护理、适当用药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疑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28例33条病肢,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及上行性静脉造影检查。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26例31条病肢,超声诊断敏感度92.8%,准确度为94%,下肢深静脉各段均可形成血栓,以股静脉段患病率最高。结论急、慢性血栓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特点各异。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无创、安全、准确及可重复应用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血浆中组织因子(TF)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妇科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方法用ELISA法分别检测妇科良恶性肿瘤术后无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与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组织因子(TF)血浆水平变化。结果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妇科恶性肿瘤组TF水平显著高于子宫肌瘤及健康对照组(P<0.01),子宫肌瘤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深静脉血栓形成妇科恶性肿瘤组TF水平显著高于子宫肌瘤及健康对照组(P<0.01)。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妇科恶性肿瘤组、子宫肌瘤与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妇科恶性肿瘤组、子宫肌瘤TF水平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妇科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组织因子明显增高,组织因子可作为检测妇科肿瘤尤其是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链激酶(Streptokinase,简称SK,商品名溶栓酶)系由β—溶血性链球菌产生的一种激酶,通过激活人体内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促进纤维蛋白溶解,从而产生溶血栓的作用。在临床方面,主要应用于四肢、盆腔、肩带及广泛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周围动脉血栓栓塞及血栓形成、新近心肌梗塞、大脑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肺栓塞、消耗性血凝病及不可逆性休克等各种血栓疾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