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感染性休克病死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68例ICU感染性休克患者,根据治疗结果将其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每组各34例,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年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表(APACHEⅡ)以及血液感染、动脉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单因素展开回顾分析后发现,APACHEⅡ评分是给患者造成死亡的最为关键性因素。结论 MODS、APACHEⅡ评分及SIRS数目是ICU感染性休克病死的独立危险因素,采取积极的综合治疗措施、调控患者的炎症反应并及早给予患者支持疗法以保护其器官功能,是降低ICU感染性休克病死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ICU感染性休克病死率、病死危险因素与相应临床治疗措施进行分析。方法:对96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展开回顾性分析,利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患者病死危险因素展开分析。结果:96例患者病死率为57.2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存活组与死亡组在APACHEⅡ评分、年龄、SIRS数目、血液感染、平均动脉压及白蛋白、24 h尿量与MODS数目8个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白蛋白、SIRS数目、APACHEⅡ评分与MODS数目是导致ICU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对ICU感染性休克展开治疗时,对炎症反应进行积极调控,以去除病因为基础展开综合治疗,可有效降低该疾病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多发伤伴休克患者预后的某些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中心ICU收治的40例多发伤伴休克病人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预后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观察早期血糖、APACHEⅡ评分、休克持续时间等3个因素对多发伤伴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死亡组早期血糖、APACHEⅡ评分、休克持续时间高于存活组(P<0.01),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病死率高。结论早期血糖、APACHEⅡ评分、休克持续时间均可作为判断多发伤伴休克患者预后有价值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4.
对ICU病房的 1 2 5例休克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 ,对心源性休克、低容量性休克、分布性休克和梗阻性休克病人进行比较。发现 :不同类型休克病人的年龄、APACHEⅡ评分及住ICU时间无显著性差异 ;低容量性休克 6 8例 ,占总例数的 5 4 .4 % ,其病死率显著低于其他类型的休克 (P <0 .0 5 )。对分布性休克中的感染性休克与低容量性休克进行了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发生率和病死率的分析 ,发现感染性休克MODS的发生率和病死率都显著高于低容量性休克 (P <0 .0 5 ) ,MODS是其主要死亡原因。提示 :ICU中感染性休克的病死率高 ,是治疗的重点与难点。  相似文献   

5.
血乳酸动态检测及APACHEⅡ评分对脓毒症预后的评估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乳酸动态检测及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对脓毒症患者 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2015年1-10月该院重症医学科(ICU)病房收治的脓毒症患者76例,对其血乳酸水平、 乳酸清除率、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病率及病死率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各变量与预后进 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乳酸升高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休克、MODS发病率及病死率明显高于乳酸 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乳酸峰值分组中,3组各观察指标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按6 h乳酸清除率分组中,高清除率组除外APACHEⅡ评分,其余观察指标均明显低于低清除率组,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入院乳酸、乳酸峰值、6 h乳酸清除率、APACHEⅡ评分指标均明显优于死亡组,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APACHEⅡ评分3组比较,乳酸峰值、休克、MODS发病率及病死率均存在差异 (P<0.05).入院乳酸水平、6 h乳酸清除率及APACHEⅡ评分为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入院乳 酸水平、6 h乳酸清除率及APACHEⅡ评分为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乳酸清除率对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112例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病例,监测其入院时及入院6 h的乳酸水平,计算乳酸清除率。将患者分为高乳酸清除率(乳酸清除率>10%)组和低乳酸清除率(乳酸清除率 ≤ 10%)组,比较2组病死率、初始乳酸水平和APACHE Ⅱ评分。随访30 d,根据患者生存情况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2组动脉血乳酸水平、早期乳酸清除率及APACHE Ⅱ评分。结果:高乳酸清除率组和低乳酸清除率组初始乳酸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乳酸清除率组病死率和APACHE Ⅱ评分均明显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P<0.01),随访30 d后,病死45例,存活67例,存活组APACHE Ⅱ评分明显低于病死组(P<0.01)。存活组早期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病死组(P<0.01)。结论:早期乳酸清除率可以作为判断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ICU感染性休克病死危险因素及相应的临床治疗措施进行探讨。方法选取80例ICU感染性休克患者,根据治疗结果分成存活组与死亡组(n=40),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在APACHEⅡ评分、年龄、SIRS、血液感染、动脉压方面,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方面,2组无明显差异。在对单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发现,MODS、APACHEⅡ评分、SIRS以及白蛋白是造成患者病死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在治疗ICU感染性休克患者期间,积极地调控患者炎症反应,以根治病因为前提进行综合治疗,能使病死概率得到有效的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生理学、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评分)及降钙素原(PCT)动态监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价值。方法:35例ISS评分>16分的严重多发伤患者入住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进行APACHEⅡ评分及PCT的动态监测,根据1周后患者预后将35例患者分为存活组(25例)和死亡组(10例),比较两组患者血PCT浓度、APACHEⅡ评分之间的差异,计算APACHEⅡ评分与PCT数值的相关性。结果:患者进入ICU第1天PCT检测结果及APACHE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死亡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并于第4天显著高于存活组(P﹤0.05);死亡组患者的PCT水平也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并于第3天显著高于存活组(P﹤0.05);存活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和PCT水平在第2天达到峰值后开始逐渐下降,直到治疗结束前都呈下降趋势。动态监测APACHEⅡ评分与PCT检测结果成正相关(P﹤0.05)。结论:严重多发伤患者的动态监测APACHⅡ评分与PCT水平成正相关,对两者进行综合分析可提高对严重多发伤患者预后评估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浆TNF-α动态变化以及与APACHEⅡ评分相关性。方法运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测定36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伤及12例体检健康者血浆TNF-α的水平。同时对36例多发伤患者进行APACHEⅡ评分。结果多发伤患者血浆TNF-α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多发伤合并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血浆TNF-α水平及APACHEⅡ评分显著高于未合并MODS(非MODS)患者(均P〈0.01);死亡组血浆TNF-α水平及APACHEⅡ评分显著高于存活组(均P〈0.05);血浆TNF-α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837P〈0.01)。结论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浆TNF-α水平与APACHEⅡ评分有良好的相关性;测定TNF-α水平有助于判断预后,对早期诊断MODS可起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胆外科手术危重患者重返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原因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ICU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785例肝胆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重返ICU的原因及其预后影响因素.结果:785例患者中72例(9.20%)重返ICU,重返ICU患者中病死28例(38.90%),存活44例(61.10%).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患者年龄较大,首次转出ICU及首次重返ICU时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Ⅲ(A-PACHEⅡ)评分较高,首次转出ICU及首次重返ICU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CGS)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术后出血、术后感染、心血管并发症、肺部感染、合并感染性休克、脓毒症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较高(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患者首次转出、重返ICU时APACHEⅡ评分、首次转出、重返ICU时CGS评分、合并MODS是影响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术后重返ICU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严格掌握肝胆重症患者转出ICU时的指征,积极预防术后并发症,采用APACHEⅡ评分及GCS评分动态观察患者病情,可有效降低肝胆重症患者重返ICU率,促进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症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的救治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重症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3例患者经抢救存活22例,存活率为66.7%,死亡11例,病死率为33.3%;存活者术后半年按格拉斯哥昏迷量表(cos)评分分级为恢复良好8例(占36.4%);中度残疾5例(22.7%);重度残疾6例(27.3%),植物生存2例(9.1%),死亡1例(4.5%)。结论重症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病死率、致残率高,应早期诊断、及时抢救,正确处理危及生命的合并伤、维持重要脏器功能及术后严密监护、预防合并症对成功救治及改善预后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胸部伤伴严重多发伤的早期救治经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合并重度胸外伤的严重性多发伤的早期有效救治方法与注意问题.方法通过对 87例多发伤患者的损伤情况与早期(尤其是48 h内)抢救治疗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成活61例,死亡26例(含自动放弃治疗2例),总残废率29.89%.其中多发伤行一期手术37例,7例死亡(18.92%).结论边抢救边诊断并积极有效的抗休克、尽早手术尤其是行多发伤一期手术、保护各脏器功能、预防性机械通气是抢救成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黄国华 《中外医疗》2012,31(10):5+7-5,7
目的对多发创伤的骨折救治临床体会进行总结。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我院救治的60例多发创伤的骨折患者,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总结更为有效的处理方法。结果全组60例患者治愈57例,死亡3例,病死率5%。死亡原因:肺动脉栓塞1例,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严重颅脑损伤1例。结论给患者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及时、简单、可靠地固定,并且采用合理的护理措施是治疗多发创伤患者骨折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院前急救中创伤因素和非创伤因素致人死亡数量和死亡率的差异性。方法将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2009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实施院前急救的3934例伤(病)员中死亡的202例伤(病)员,根据致死原因分组,因外力损伤经院前急救无效死亡的分入创伤因素致死组,因疾病经院前急救无效死亡分入非创伤因素致死组。将创伤因素致死组和非创伤因素致死组死亡的人数和死亡率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观察院前急救中创伤因素和非创伤因素致人死亡数量和死亡率的差异性。结果创伤因素致死组,急救2657例,死亡89例,死亡率3.35%;非创伤因素致死组,急救1277例,死亡113例,死亡率8.85%;两组在院前急救中的死亡人数,经χ2检验,死亡率经U检验,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在急救半径内,非创伤性因素致人死亡数量、死亡率明显高于创伤因素致人死亡数量、死亡率。结论应重点加强非创伤性急症院前急救技能和心肺复苏的培训工作,提升院前急救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重症胸外伤患者急性期的治疗措施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05~2011-10收治的32例急性期重症胸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2例中,29例(90.6%)经恰当的治疗后痊愈(包括极少部分有残疾而存活者),死亡3例(9.4%).结论 重症胸外伤患者急性期的处理关键是及时有效的处理血气胸及抗休克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多发性创伤的急诊救治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2年8月至2005年8月救治的447多发性创伤临床病例。结果治愈369例(82.5%),死亡78例(17.5%)。结论多发性创伤伤情重,死亡率高,急诊科应力求早期准确诊断,采取确切抢救措施,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创作所致失血性休克病人发生高死亡率和并发症的相关因素,进行一组院外或急诊室测量收缩压低于12kPa的创伤患者预测其发生死亡,器官衰竭,感染的情况。结果在103例失血性休克患者中死亡率高达55.34%,仅有44.66%患者存活≥24小时,在此之中28.07%发生感染,35.09%出现器官表竭。表明创伤患者失血性休克引起较高的死亡率和并发症。且研究结果认为大量晶体液的灌注导致死亡率增  相似文献   

18.
创伤性出血性休克病人的预后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通过确定创伤性出血性休克(HTS)病人发生死亡和并发症的高危因素,为减轻创伤后再灌注损伤的进一步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检查并分析在创伤重症监护室(ICU)和急诊部(ED)内HTS病人(BP≤12kPa),确定死亡率、感染和器官功能障碍(OD)的发生率和与此有关的预测指标。结果 143例HTS病人28%在入院后2h内死亡,10%病人死于2-24h,6%病人在24h后死亡;56%生存。在生存≥24h病人中有47%发生感染和24%发生OD;最初24h内复苏时增加晶体液输入与死亡率升高有关(P<0.01)。结论 创伤病人失血导致的低血压可能预示伤员有高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复苏中大量输入晶体液与高死亡率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严重肝外伤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05年12月45例严重肝外伤病例行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包括损伤程度、手术方式、治疗效果及手术并发症。结果肝外伤Ⅲ级24例,Ⅳ级16例,Ⅴ级5例。行肝缝合修补术21例,大网膜填塞缝合4例,肝血肿清除3例,清创性肝切除14例,规则性肝切除3例。治愈38例,死亡7例,其中术中出血死亡1例,术后再出血死亡2例,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4例。术后发生并发症17例(37.8%),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4例,术后再出血3例,胆漏3例,膈下脓肿3例。结论手术是治疗严重肝外伤的主要方法。术中彻底止血,充分引流,预防多发性器官功能衰竭(MOF),可降低严重肝外伤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分析持续有创颅内压(ICP)监测对儿童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预后转归的影响。方法:对44例重型颅脑创伤术后的儿童采用持续有创ICP监测,按照预后评定标准(出院时病死率;哥拉斯哥预后评分),观察其疗效。结果:ICP〈7.5 mmHg者(Ⅰ组)7例;ICP 7.5~20 mmHg者(Ⅱ组)18例;ICP 20~40 mmHg者(Ⅲ组)14例;ICP〉40 mmHg者(Ⅳ组)5例。12例患者在监测过程中发现ICP急骤升高,持续超过2 min,急诊复查CT发现颅内复发血肿或对侧颅内血肿,及时行二次手术治疗,其中8例发生于术后6 h内。出院时,Ⅰ组患者存活6例,死亡1例;Ⅱ组患者存活13例,死亡5例;Ⅲ组患者存活8例,死亡6例;Ⅳ组患者5例全部死亡。不同ICP患者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内,存活者的平均ICP为(14.91±3.83)mmHg,死亡者的平均ICP为(27.16±5.62)mmHg,二者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伤后6个月时,不同ICP患者哥拉斯哥预后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对于重型颅脑创伤的儿童患者,持续有创ICP监测有助于客观评价创伤,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指导治疗,并可精确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