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由于肥胖和2型糖尿病发病率的快速上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已成为发达国家常见的慢性肝病,是慢性肝病的主要病因之一.目前关于NAFL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诊断与治疗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最新研究表明piRNA在NAFLD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NAFLD与piRNA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NAFLD的...  相似文献   

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与遗传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的代谢性疾病,可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以致肝细胞癌。近年来, NAFLD的患病率逐年上升,目前还缺乏明确的药物治疗方法。中药在NAFLD防治中具有很大潜力但相关机制研究较少。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与NAFL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肠道菌研究为阐明中药的作用机制开辟了新的视野。本文旨在介绍肠道菌群与NAFLD发生、发展的关系,解析肠道菌群调节在以中药为基础的NAFLD治疗中的作用及机制,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陈洁 《重庆医药》2009,38(15):1956-1958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NAFLD)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NAFLD包括单纯性脂肪肝及由其演变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steatoh印atitis,NASH)和NASH相关性肝纤维化、肝硬化,是一类与遗传环境代谢应激相关的肝脏疾病谱。  相似文献   

4.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肪肝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肝脏脂肪变性。在西方国家,酒精中毒是造成脂肪肝的主要原因之一.近来的研究发现,在无过量饮酒史的部分患者,也存在与酒精性肝病相类似的组织学改变,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根据其组织病理学变化.分为单纯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和脂肪性肝硬化(fatty liver cirrhosis,FLC)3期。  相似文献   

5.
何萍  林以宁 《药学研究》2021,40(5):316-318,338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作为一个全球性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代谢、免疫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胆汁酸是调节血糖、血脂和能量代谢的关键信号因子。两者作为肠-肝轴中的重要角色,都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阐明肠道菌群和胆汁酸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复杂关联,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重要线索。故本文综述了肠道菌群和胆汁酸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交互作用,希望能为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7.
邵翠萍  徐有青 《中国医药》2021,(8):1209-1212
目的 探讨甲状腺激素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抽取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1日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的轻、中、重度NAFLD患者各30例,归入NAFLD组;另随机抽取同时期于本院完善健康体检者中的30例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肝功能及甲...  相似文献   

8.
他莫昔芬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治疗激素敏感型乳腺癌的抗雌激素类药物。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已经证实他莫昔芬可以诱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LFD)。目前认为他莫昔芬诱发NALFD的机制主要包括脂肪酸的合成、脂肪酸的β氧化、三酰甘油转运异常以及雌激素拮抗作用。对他莫昔芬诱发NAFLD及其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异甘草素对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模型小鼠肠道菌群和肠屏障功能的调控作用,阐明其改善NAFLD的机制。方法 将30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超纯水)、模型组(超纯水)和异甘草素组(100mg/kg),每组10只。模型组和异甘草素组喂食高脂饲料19周建立NAFLD模型;造模同时,各组小鼠灌胃相应药物/超纯水。记录各组小鼠体重变化,计算小鼠肝指数、白色脂肪指数和棕色脂肪指数;观察小鼠肝脏组织和结肠组织的病理变化以及肝脏脂质堆积情况;检测小鼠血清或肝脏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检测小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和肝脏组织中IL-6、IL-1β、TNF-α mRNA表达水平;取小鼠粪便进行16S rRNA测序,考察异甘草素对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肠黏膜屏障功能相关蛋白[闭合蛋白4(Claudin-4)、闭合蛋白(Occludin)、紧密连接蛋白1(ZO-1)]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异甘草素组小鼠体重...  相似文献   

10.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受到多环节多因素调控,目前临床上尚无公认的特效治疗手段。因此,探索NAFLD的发病机制,发现其特异的治疗措施,对延缓病程进展、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最新研究发现MMP 9可能在NAFLD进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本文就NAFLD发病过程中MMP 9作用的机制和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引起肝酶升高及慢性肝病的常见病因,其发病趋势呈低龄化且增长迅速,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全球健康卫生问题.本文综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最新研究进展及相关临床认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缬沙坦胶囊治疗伴有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高血压患者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缬沙坦胶囊;对照组给予氨氯地平片。比较两组血压、肝脏超声、肝功能、血脂、胰岛素抵抗指数(RI)的差别及临床疗效。结果缬沙坦胶囊组总有效率(93.24%)显著高于对照组(8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91,P=0.027);治疗后,试验组谷丙转氨酶、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及RI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胶囊治疗伴有NAFLD的高血压患者具有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目前最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其药物治疗目的主要是减缓或减少肝硬化、肝癌及肝衰竭等终末期肝病的发生,降低病死率。本文综述近年来胰岛素增敏剂、降脂药、抗氧化剂和肝细胞保护剂等各种NAFLD药物治疗方案的临床应用评价。  相似文献   

14.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西方国家慢性肝病的首要病因。当代人们不良生活习惯增多,NAFLD的全球发病率逐年增高,我国也有相应增高。临床治疗NAFLD的药物包括降脂药、减肥药、胰岛素增敏剂和抗氧化剂等。本文综述NAFLD的药物治疗进展及认识。  相似文献   

15.
李蕾 《世界临床药物》2008,29(12):716-721
目前全球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率增加,并与代谢综合征,尤其是肥胖及糖尿病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胰岛素抵抗是代谢综合征患者发生脂肪性肝炎的关键病因,其可增加脂肪变性及肝脏游离脂肪酸聚集,刺激氧化应激反应,促进脂质过氧化及炎症细胞因子产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疗以改善代谢综合征为主,尚缺乏已验证的疗效理想的治疗药物.近年来随着对其发病机制的深入理解,一些尚处于动物试验及前期临床研究的新药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病变程度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血清鸢尾素(Irisin)水平的变化情况及Irisin与其他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35例NAFLD患者(轻度脂肪病变患者73例,中、重及极重度脂肪病变患者共62例)作为观察组,健康体检者150例为对照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其各项血脂指标水平及各项生化指标;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Irisin水平;依据稳态模型评估法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并同时测量身高、体质量等多项基线指标。结果血清Irisin水平与对照组相比,轻度NAFLD患者,中、重及极重度NAFLD患者均增高(P<0.05);其它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NAFLD组患者的BMI、TC、TG、AST、ALT、收缩压、舒张压、腰围、臀围、血糖、FINS及HOMA-IR均呈现不同程度升高,差异多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性别、HDL-C、LDL-C水平差异多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对象血清Irisin水平与BMI(rs =0.168,P<0.05),FINS(rs =0.204,P<0.01),HOMA-IR(rs =0.205,P<0.05),AST(rs=0.149,P<0.05),腰围(rs =0.147,P<0.05)呈现正相关,而与TC(rs =-0.205,P<0.05),HDL-C(rs =-0.165,P<0.05)呈现负相关;FINS、HOMA-IR、AST是影响血浆Irisin水平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血清Irisin水平在NAFLD组患者中较正常人群增高,且在轻度NAFLD患者中水平最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小鼠肝组织病理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40只健康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白藜芦醇低、高剂量组(40,80 mg·kg-1 ·d-1 )4组,正常对照组用普通饲料喂养,其余各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并每周皮下注射四氯化碳一次.实验6周后处死全部小鼠,观察小鼠肝组织学...  相似文献   

18.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指与过量饮酒无关的临床综合征,主要病理改变包括肝细胞弥漫性脂肪变性和脂肪堆积。NAFLD动物模型表现出显著的肝脏微循环障碍,关于其形成机制,被广为接受的为"二次打击"学说。该学说认为肥胖、胰岛素抵抗等因素作为"第一次打击",导致肝脏中脂质堆积,形成单纯性脂肪肝,增加了"第二次打击"造成的肝脏损伤的易感性,这些因素包括炎症、枯否细胞功能障碍、氧化应激、线粒体障碍、脂肪因子调节紊乱等,导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甚至纤维化等更严重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疏肝通络方治疗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 NAFLD )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糖尿病合并NAFLD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健康教育、改变生活方式等措施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疏肝通络方口服。结果治疗组60例中,完全缓解5例(8.33%),显效31例(51.67%),有效17例(28.33%),无效7例(11.67%),总有效率为88.33%;对照组59例中,完全缓解2例(3.39%),显效12例(20.34%),有效16例(27.12%),无效29例(49.15%),总有效率为50.85%。经Ridit分析,U=-5.122, P<0.001,说明治疗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后较本组治疗前均降低( 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组ALT,AST,TG,TC, LDL-C治疗后均较本组治疗前均降低(P<0.05,P<0.01),治疗组ALT,AST,TG,TC,LDL-C较对照组降低明显(P<0.05)。 BMI治疗组较治疗前降低(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疏肝通络方治疗糖尿病合并NAFLD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