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25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本院2005~2008年度收集到的125份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学分析,归纳总结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一般规律和有关特征。结果4年间共收到181份ADR报告,其中由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引起的ADR125例占69.06%,病例报告中涉及18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主要为头孢曲松钠(24例)、青霉素钠(20例)和头孢噻肟钠(13例)。ADR累及人体的14个系统,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为常见,其次为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结论应合理使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重视ADR的监测工作,避免和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3.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619例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淮安市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淮安市2007年收集的619例β-内酰胺粪抗菌药物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使用药物种类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涉及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共33种,以阿莫西林居首位,其次为青霉素钠;以静脉途径给药引发的ADR最多;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结论:规范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发生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方法:对2006年-2012年间上报的310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分别从患者的年龄、性别及其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ADR所涉及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共34种,其发生频次以注射用头孢美唑钠居首位,其次为注射用头孢地嗪钠,分别占19.35%和15.21%;用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占97.10%;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占73.96%,另有3例为严重ADR.结论:应规范β-内酰胺类抗菌药的合理应用,严格掌握该类药物的用药指征,以减少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流行病学状况并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以我院2006-2009年上报告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249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为考察对象,按照药品不良反应类型、药理作用、年龄、性别、剂型进行分类、整理、归纳和总结。结果β-内酰胺类累及系统-器官涉及皮肤及其附件、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等。其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中枢神经系统、胃肠道反应容易发现,消化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的反应具有隐匿性。结论用药前了解既往过敏史,尽可能地减少联合用药,选择合理地给药方法,按照说明书剂量给药是防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药物热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为临床抗感染治疗中及时准确判断药物热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4年1月—2015年12月宁波地区4家三甲医院发生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药物热的用药情况、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药物热的病例共41例,其中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居第1位18例(43.9%),其次为头孢曲松6例(14.6%),头孢地嗪5例(12.1%)。11例仅有发热表现(26.8%),其余30例伴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停药后体温恢复正常。结论 临床药师应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协助临床医师尽早诊治药物热。 相似文献
7.
三门峡地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383例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三门峡地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方法:对2004年1月~2008年3月三门峡地区上报的383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ADR报告,按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类别、ADR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涉及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共26种,ADR发生频次以头孢曲松钠居首位,其次为头孢唑啉钠;用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占87.21%;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52.25%;3例严重ADR。结论:应规范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以减少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王艳春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27):29-30
抗菌药物后效应指的是当细菌和抗菌药物进行短暂的接触时,当药物的浓度逐渐下降直至比最低的抑菌浓度还要低的时候或是其消除后,仍然可抑制细菌的生长的效应。目前对于抗菌药物的药效学的评价,抗菌药物后效应已经成为了重要的评价参数。随着对抗菌药物后效应的不断深入的研究,人们更是认识到抗菌药物中的峰浓度和其抗菌活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剂量依赖性极为明显,也无需始终将患者体内浓度始终保持在有效的血药浓度水平上。当血药浓度比最小杀菌浓度(MBC)和最低抑菌浓度时(MIC)稍低时,其中由高浓度所产生的相应的抗菌后效应仍可以对细菌的生长起到持续的抑制作用。因此我们可根据抗菌药物后效应的相应特点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合理的指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抗菌药物所致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症的一般规律与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万方医学网与维普中文期刊网,对1994年1月至2010年12月国内医药学期刊所报道的抗菌药物致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的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收集病例117例,涉及47种抗菌药物.117例患者中男性55例,女性62例.患者年龄最小为5个月,最大为88岁.发生时间在1周之内者为多,有55例(69.6%).发生率按药物分类居前3位分别为喹喏酮类(26例)、头孢菌素类(23例)、青霉素类(10例),其中环丙沙星最多,达9例;其次为头孢呋辛与左氧氟沙星,各6例.有3例死亡,死亡原因为败血症、粒细胞缺乏与低血压休克.结论 临床应重视抗菌药物引起的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减少(缺乏)症,加强用药的观察与监测,以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0.
11.
万古霉素静脉滴注致中性粒细胞减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例68岁男性糖尿病、肾病患者,因腹泻使用万古霉素0.5 g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3 d后,患者的WBC和N分别由14.3×109/L和0.90下降至1.1×109/L和0.45.停用万古霉素,皮下注射非格司亭150 μg.第2天患者因低血压休克死亡. 相似文献
12.
13.
头孢曲松钠致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1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患者,女,26岁,因腰痛、背痛、酸软无力、肉眼血尿于2007年2月27日来我院内科门诊就诊。就诊时,患者无尿频、尿急、尿疼,无肾病史、无药物过敏史。尿常规检查:白细胞6050个/μl,红细胞7500个/μl,尿蛋白(+++),临床诊断为泌尿系感染。给予呋喃唑酮和碳酸氢钠口服1d,患者感觉症状没有减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与合理应用.方法:对我院收集到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ADR病例报告进行分析.结果:158例β-内酰胺类抗生素ADR病例报告中涉及28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主要为头孢曲松钠(37例),青霉素(20例)和头孢噻肟钠(12例).A型不良反应33例,B型不良反应125例,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居多(115例).反应程度绝大多数为轻、中度反应,重度反应7例,无死亡病例报告.结论:应加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合理使用,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35岁,因同房后腹痛2+d于2019年8月5日人院.末次月经2019年7月13日,量同既往,人院前2+d因同房后出现下腹剧烈疼痛,持续约2 h后自行缓解,但持续至今未完全缓解.查体:T 36.5℃,P94次/min,R 18次/min.全腹软,下腹正中深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非布司他致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特点,以加强非布司他用药监护,促进其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1例老年慢性肾脏病患者应用非布司他致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例进行关联性评价及文献分析。结果 患者先后2次服用非布司他片40 mg qd,约4周后均出现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最低值分别为2.74×109/L、0.69×109/L,均经停药及对症处理后恢复正常。结论 非布司他可引起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该不良反应可能与免疫介导及直接毒性有关,此外,老年人及肾功能不全患者可能为该不良反应发生的高危人群。临床药师在非布司他使用过程中应加强监护,尤其是老年人和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警惕该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药物安全有效使用。 相似文献
17.
18.
豫西地区348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豫西地区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致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以供,临床用药参考。方法:利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对2004年1月~2008年3月三门峡地区上报的与β-内酰胺类抗茵药物不良反应报告348例,按性别、年龄、药物类别、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涉及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共26种,以头孢曲松居首位,其次为头孢唑啉;用药途径以静脉滴注给药为主;主要的不良反应类型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严重不良反应4例,结论:规范β-内酰胺类抗茵药物的临床应用,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1例86岁男性患者因脑梗死在溶栓治疗后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口服、1次/d)和硫酸氢氯吡格雷(75 mg口服、1次/d)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并用药物包括阿托伐他汀钙、注射用纤溶酶、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注射用泮托拉唑钠和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双联抗血小板治疗26 d后,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下降,从治疗前2.44...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