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郑凯  张绍增  王养民  衡玲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6):3586-3587,F003
目的:通过检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探讨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与膀胱移行细胞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61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及23例癌旁组织中第Ⅷ因子相关抗原表达,并计数MVD。结果:膀胱癌组织中的MVD明显高于正常膀胱组织,并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分级、分期密切相关(P&;lt;0.01.F=25.6l,29.72)。肿瘤复发组MVD显著高于无复发组(P&;lt;0.01,t=3.20)。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高:MVD病例的生存率明显低于低:MVD的病例(P&;lt;0.05,x^2=26.65)。结论:MVD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独立的膀胱移行细胞癌的预后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 (Transitionalcellcarcinomaofthebladder ,BTCC)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 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的表达与微血管生成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 10例正常膀胱粘膜、5 0例BTCC组织中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 (Microvasculardensigy ,MVD) ,并与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① 5 0例BTCC组织VEGF阳性表达率为 72 % ,MVD为 4 .4~ 13.4个 /高倍视野 ,平均值8.94± 2 .0 8,10例正常膀胱粘膜VEGF的表达均为阴性 ;MVD0 .6~ 1.6个 /高倍视野 ,平均值 1.2 0± 0 .35 ;②浸润型肿瘤组较表浅型肿瘤组MVD高 (P <0 .0 1) ,G2 和G3 级肿瘤组较G1级肿瘤组MVD高 (P <0 .0 1) ,高MVD组较低MVD组复发率高 (P <0 .0 5 ) ;③浸润型肿瘤组较表浅型肿瘤组VEGF阳性表达率高 (P <0 .0 1) ,G2 和 (或 )G3级肿瘤组较G1级肿瘤组VEGF阳性表达率高 (P <0 .0 1) ,VEGF阳性表达组BTCC复发率高 (P <0 .0 1) ;④VEGF阳性表达组MVD高 (P <0 .0 1)。结论 :①BTCC中VGEF的表达以及MVD与正常膀胱粘膜相比具有明显的特征性 ;②VEGF的表达以及MVD与BTCC分期、细胞的分级、复发相关 ,VEGF、MVD均为较理想的预测膀胱癌复发的标志物 ;③VEGF表达与MVD相关 ,VEGF能促进BTCC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检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探讨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与膀胱移行细胞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61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及23例癌旁组织中第Ⅷ因子相关抗原表达,并计数MVD。结果:膀胱癌组织中的MVD明显高于正常膀胱组织,并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分级、分期密切相关(P<0.01.F=25.61,29.72)。肿瘤复发组MVD显著高于无复发组(P<0.01,t=3.20)。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高MVD病例的生存率明显低于低MVD的病例(P<0.05,χ2=26.65)。结论:MVD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独立的膀胱移行细胞癌的预后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4.
5.
腺性膀胱炎与膀胱移行细胞癌关系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报道48例腺性膀胱炎,显微镜下分为4种类型:(1)移行上皮型,(2)肠上皮型,(3)前列腺上皮型,(4)移行一前列腺上皮混合型。其中20例(41.67%)先、后或同时发现有膀胱移行细胞癌。作者认为,腺性膀胱炎常见于慢性炎症性病灶和肿瘤组织的周围,故慢性炎症和肿瘤的刺激可能是腺性膀胱炎产生的重要原因。文章强调,在诊断腺性膀胱炎时,要进一步排除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核仁组成区是位于细胞核仁内的DNA环,它与核糖体RNA(rRNA)的转录活性有关,在蛋白质的合成中起重要作用[1~3]。近年来,用胶银染色技术显示核仁组成区相关蛋白(AgNOR)定量测定应用于肿瘤的研究,发现对一些肿瘤良恶性的鉴别及分型、分级有一定的价值[2,3]。但用于判断肿瘤的预后文献报道较少。本文对44例不同级别的膀胱移行细胞癌进行AgNOR染色,并根据癌细胞的AgNOR含量观察肿瘤的恶性程度,试图为本病的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参考依据。1材料和方法1.1标本来源:44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标本均取自手术切除标本,按WHO分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癌旁组织中hTR、hTRT基因的表达及其与复发的关系。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的方法对 6 1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hTR、hTRT基因进行检测。结果 :6 1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癌旁组织中hTR、hTRT基因的阳性表达分别是 2 1%、2 5 % ;10例复发者癌旁组织中hTR、hTRT基因阳性表达分别是 7例、8例 ,无复发的 5 1例中hTR、hTRT基因阳性表达分别是 6例、7例 ,具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检测膀胱移行细胞癌癌旁组织中hTR、hTRT基因的表达 ,可作为判断肿瘤的复发潜能指标。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组织蛋白酶D(CD)的表达与膀胱移和细胞癌(BTCC)生物学行为关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33例BTCC及13例正常膀胱组织中CD抗原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正常膀胱移行细胞均呈弱阳性表达,BTCC组肿瘤细胞强阳生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在不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单发与多发,初发与复发之间差异显著(P〈0.05),提示CD表达与BTCC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CD通过降解天然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组织蛋白酶D(CD)的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生物学行为间关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33例BTCC及12例正常膀胱组织中CD抗原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正常膀胱移行细胞均呈弱阳性表达,BTCC组肿瘤细胞强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在不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单发与多发、初发与复发之间差异显著(P<0.05)。提示CD表达与BTCC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CD通过降解天然屏障在肿瘤浸润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韩超 《临床医学》2011,31(1):98-98
膀胱肿瘤是泌尿外科最常见的肿瘤,其中移行细胞癌最为常见,移行细胞癌伴腺癌较少见,文献少有报道。我院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D105、CD34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方法:MW抗原修复LSAB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60例子宫颈癌切片中CD105、CD34的表达.结果:CD105标记的血管条数(36.23±10.21)比CD34(42.17±9.43)敏感,能突出显示较小的、不成熟的微血管或单一的内皮细胞,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微血管密度与年龄、肿瘤大小、部住、肿瘤大体类型及分化程度等临床病理学特征无明显关系(P>0.05),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与宫颈鳞状细胞癌的FIGO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结论:CD105抗体对检测肿瘤微血管更具有特异性,CD105标记的MVD可能是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一个独立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脑星形细胞瘤周缘组织中组织蛋白酶D(Cath-D)与CD105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0例人脑星形细胞瘤和9例正常脑组织标本中Cath-D与CD105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Cath-D在正常脑组织中阴性表达,而在低级别、Ⅲ级、Ⅳ级星形细胞瘤周缘组织中表达分值分别为2.667±0.984、7.267±1.335、11.539±1.127.正常脑组织CD105蛋白阴性表达,而各级人脑星形细胞瘤周缘组织均有CD105蛋白阳性表达.高倍视野下(×400倍)低级别、Ⅲ级、Ⅳ级星形细胞瘤中CD105-微血管密度(MVD)分别是(5.917±0.289)个/视野、(12.920±0.336)个/视野、(20.446±0.418)个/视野.星形细胞瘤周缘组织中Cath-D蛋白表达与CD105-MVD呈正相关(r=0.948,P<0.05).结论:人脑星形细胞瘤周缘组织中Cath-D蛋白表达与CD105-MVD呈正相关,说明两者通过相互作用促进瘤细胞的侵袭、浸润和转移,对判断星形细胞瘤的预后起到一定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CD105、CD34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CD105、CD34在国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以及其抗体标记的微血管密度与肿瘤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6例脑胶质瘤组织中CD105,CD34的表达。结果:胶质瘤CD105、CD34的表达高于正常脑组织,胶质瘤内CD105的表达较CD34有更高的特异性。胶质瘤中CD105-MVD、CD34-MVD与临床病理分级均正相关(r_s=0.824,P<0.01;r_s=0.675,P<0.01)。结论:胶质瘤内CD105的表达较CD34有更高的特异性,CD105-MVD作为判断胶质瘤恶性程度、预测不良发展的重要指标,优于CD34-MVD。  相似文献   

14.
CD34及CD105两种微血管标记物在瘢痕微血管构筑中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在瘢痕微血管构筑研究中,目前尚无可靠的瘢痕新生血管标记物。CD34和CD105是目前常用来标记微血管密度的一种方法,但两者又有各自特点。目的:比较CD34、CD105两种微血管标记物在病理性瘢痕微血管构筑方面的特征差异。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人正常皮肤、非病理性瘢痕、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内CD34、CD105的表达,采用图像分析软件测量阳性染色的微血管的内径、表达面积并分析以CD34、CD105标记的微血管的形态、分布特征。结果与结论:在所有标本内,CD34标记的微血管较为成熟,多表现为分支状、肝窦状及芽孢状,微血管内径平均值为(73.14±13.81)μm;CD105标记的微血管较为幼稚,多表现为圆形或镶嵌状,部分无管腔,微血管内径平均值为(27.91±5.86)μm。作为微血管标记物,CD105在标记瘢痕新生血管方面优于CD34,CD105可视作瘢痕新生血管可靠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外周血中血清肿瘤标志物CK20、CD105和CD146的表达,探讨CK20、CD105和CD146作为膀胱尿路上皮癌微转移指标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5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3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CK20及CD105/CD146的表达情况。分析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外周血中CK20及CD105/CD146的阳性表达率及其与临床病理学指标的关系;CK20及CD105/CD146在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外周血中表达的相关性及联合检测的意义。结果CK20和CD105/CD146在膀胱癌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8.0%和48.0%,其表达与肿瘤分期、病理分级、有无远处转移、肿瘤直径、病灶数量等相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无相关性(P〉0.05)。患者中有10例同时出现CK20及CD105/CD146阳性表达,两者的表达有相关性(χ2=4.276,r=0.281,P〈0.05)。联合检测与单独检测CK20相比,阳性率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联合检测与单独检测CD105/CD146相比,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3),但阳性率仍有提高。结论CK20及CD105/CD146对于预测膀胱尿路上皮癌微转移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联合检测CK20及CD105/CD146与单项检测相比,具有更高的敏感性。CK20及CD105/CD146可以作为膀胱尿路上皮癌微转移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预后判断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膀胱癌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CD147表达及其与癌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49例膀胱癌组织中MMP-2和CD147的表达,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结果在膀胱癌组中MMP-2和CD147的阳性率分别为76%、68%。在膀胱癌中,MMP-2和CD147的联合表达率为58%,两者的表达与膀胱癌的浸润深度及分化程度相关联;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结论膀胱癌中MMP-2,CD147的表达与肿瘤浸润与转移进展有关,可作为一种反映膀胱癌生物侵袭性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7.
Ang-2和Tie-2在肝癌中表达及血管生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流式细胞术检测血管生成素2(Ang-2)及酪氨酸激酶受体2(Tie-2)在肝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CD105标记的血管表达量的关系,以期为研究肝癌发生、发展及血管生成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112例肝细胞癌标本为研究对象,60例癌旁组织、60例正常肝组织作为对照,应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Ang-2、Tie-2和CD105的表达,分析其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意义及相互关系。结果 Ang-2、Tie-2和CD105在肝癌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Ang-2、Tie-2和CD105在不同肿瘤直径、不同临床分期、不同甲胎蛋白(AFP)值及有无转移患者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癌中Ang-2、Tie-2和CD105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Ang-2和Tie-2与肝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Ang-2和Tie-2参与CD105表达的血管生成,联合检测Ang-2、Tie-2和CD105可能有助于肝癌患者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8.
CD105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异位内膜中CD105的表达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Envision二步法)检测41例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异位内膜中CD105的表达,并应用计算机图象分析系统分析 CD105表达的积分灰度。结果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中CD105的表达明显高于在位内膜(P<0.01),黄体期异位内膜CD105的表达略强于卵泡期,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痛经症状者异位内膜CD105的表达明显强于无痛经症状者(P<0.01)。结论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中CD105的表达明显强于在位内膜,且与痛经症状具有相关性,CD105的过度表达提示血管生成在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王俐  邹金波  骆建民 《华西医学》2006,21(3):451-452
目的:研究CD105和Flk1(fetal liver kinase-1)在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CA)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可能作用。方法:采用鼠抗人CD105单克隆抗体和兔抗人Flk1多克隆抗体,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D105和Flk1在27例CA组织和17例正常包皮组织中的表达。结果:CD105在血管内皮细胞膜上表达,CA组织中CD105标记的血管数比正常包皮组织明显增多,有显著差异(t=10.601,P<0.001);Flk1在CA组织的角质细胞胞浆和血管内皮细胞膜上均有表达,而正常包皮组织中仅在角质细胞胞浆呈弱表达,差别也有显著意义。结论:CD105和Flk1在CA组织中有过度的表达,可能与血管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白血病患者骨髓中CD105、VEGF及bFGF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方法,用CD105标记骨髓活化的血管内皮细胞;用ELISA方法检测骨髓液VEGF、bFGF的表达水平。结果:CD105在白血病的表达以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5)最高,急性髓系白血病(AML)AML-M3表达最低。AML-M3、CLL的阳性表达率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白血病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骨髓液VEGF含量在CML表达最高,bFGF在B-ALL表达最高。在CLL中,VEGF、bFGF含量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ALL中,bFGF含量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他白血病VEGF、bFGF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骨髓液CD105在AML-3的表达与VEGF、bFGF的表达呈负相关。在其他类型白血病与VEGF、bFGF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白血病患者骨髓中血管新生因子存在异常表达,在白血病细胞的生长、侵润、转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