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清代中医诊治痰病的学术思想研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中医家对于痰的形成和危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于痰病的诊断、辨证与防治,各家著作中多有系统的总结。如陈士铎、林珮琴、何梦瑶、尤在泾等医家的著作中,皆有理法方药贯穿的痰病诊疗专论,在痰病诊治方面示以规矩准绳。其次,医家们对外科、妇科、儿科、眼科等各科病症,也已充分地注意到从痰诊治。此外,赵学敏编撰的《串雅内编》、《串雅外编》中,还记述了走方医以顶法、串法、截法治疗痰病的方法,可谓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医诊治痰病的学术思想研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医对于痰病的临床诊治,在前人基础上继续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其间不乏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的创新。文章中所述张锡纯、王泰林、唐宗海、雷丰、马培之、周学海等都是在痰病诊疗方面具有一定新建树的医家,其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在现代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宋金元时期中医诊治痰病的学术思想研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金元时期,伴随着中医学术的活跃与繁荣,中医在痰病诊治的理论与实践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基于临床实践在理论上多所创新,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并加以总结传承于后世。其中,朱丹溪、王珪在痰病诊治方面,做出了划时代的学术贡献。杨士瀛、史载之、严用和等医家也都各有建树。此外,宋金元时期的方书中,对各类治痰方剂也多有专门的总结和论述,其中有不少方剂,因其确有效验而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4.
先秦两汉至隋唐中医诊治痰病的学术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诊治痰病的学术思想和实践经验,萌芽于秦汉,发端于晋唐,发展于宋元,兴盛于明清,近现代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文章基于先秦两汉至隋唐时期中医药典籍相关内容的整理研究,对痰病诊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进行研讨,希望能对现代中医养生与防治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朱丹溪历来以滋阴闻名于世,其著作众人研讨,似如繁星,但其在痰病诊治方面的贡献却被遗忘,无人知晓,本文将朱氏在痰病诊治方面的学说成就作一探讨总结,就其在痰病诊治及机理以及对痰病的辩证治疗等方面的独特见解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病机与辨证、治则与治法、方药与饮食将息等方面,解析《景岳全书》有关痰病诊治的学术思想,为现代中医临床诊疗提供借鉴。《景岳全书》痰证诊治内容广泛,涉及内、外、妇、儿各科多种病症。张景岳论痰治痰,始终重视人身阴阳的基本观点,对痰证的诊治,重视脾肾、强调补虚治本;善于权变治标,根据痰停部位、痰之性状确定治法、选择方药,且十分重视饮食将息。  相似文献   

7.
论中医痰病学术研究的现代意义和目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中医痰病学术研究的现代意义和目标潘桂娟,金香兰,魏雅川,彭锦(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100700)中医学所说的痰,多指人体脏腑气血失和,津液运化失常的病理产物而言。其中包括可咳吐而出的肺胃之痰,可以触见的疾病、痰核等外在之痰,停积干脏腑、...  相似文献   

8.
王珪痰证学术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痰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证候分类、治疗原则及代表方剂等几个方面总结了元代医家王珪的痰病论治思想。  相似文献   

9.
痰具有逐渐蓄积、流动不测、黏滞胶着、秽浊腐败、凝结积聚、致病怪异等特性。人体内一旦有痰生成,且达到一定程度而不能消除时,则蒙蔽神明、阻滞气机、壅塞血脉、泛溢肌腠、积聚成瘤或宿痰失道,从而引发临床表现复杂而怪异的痰病。准确地认识和把握痰病的独特临床特征,是正确地诊断痰病和有效地防治痰病的关键。文章从体征、症状、证候3个方面,就痰病的基本临床特征进行概要总结和阐述,以期为痰病的诊断及防治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11.
痰证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富含着中医学的原创性思维。明清至近代是痰证发展的鼎盛阶段,其内涵与理论日臻成熟。明清医家重视对前人理论的系统总结,较为深入地探讨了痰证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内容,形成了"理、法、方、药"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诸多医家从不同角度论治痰证,注重对痰与气血津液、痰与脏腑关系、病证规律等内容的探讨。治疗上,明清医家临证辨治经验尤为丰富,强调从脏腑功能失常治痰,治必求于本,对于当今临床实践仍颇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中风病病名自张仲景第一次正式提出后,在历代医家的潜心研究下,其病因病机及证治方药均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其病因病机经过了外风-内风-内外风三个时期。"内风"时期主要集中于金元明时期,文章试图从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医家的医论入手,分析"内风"立论时期各医家对中风发病规律、证候类型的认识,以期探讨其病机变化规律,为中风病的临床证治服务。  相似文献   

13.
浅析明清三大外科学派之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中医外科学发展和实践中形成的风格迥异的三大学派进行了论述,分别阐述了陈实功、王洪绪、高锦庭的不同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4.
以明代上海地区的医学为研究对象,挖掘医学史、学术史、地方志等相关资料,从学术承启、世家医学、中西会通、人文史料等角度着手,尽可能全面整理明代上海医学的内容,总结其成因与特色。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明清时期支气管哮喘的用药规律,为中医药防治支气管哮喘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通过对明清时期的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将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中医证治文献中的哮喘药物进行分类,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明清时期治疗哮喘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分别是甘草(6.89%)、半夏(5.15%)、杏仁(4.48%)、陈皮(3.32%)、麻黄(2.89%)、茯苓(2.89%)、人参(2.31%)、桔梗(2.26%);按归类则为化痰止咳平喘药(27.65%)、补虚药(19.65%)、解表药(12.57%)。[结论]明清时期治疗哮喘用药有着自身的规律及特点,与现代治疗哮喘的药物有所不同,但"痰饮"仍是贯穿古今的核心病机。  相似文献   

16.
张曼    杜元灏   《陕西中医》2022,(10):1449-1451
总结杜元灏教授对针灸疗法理论体系及诊疗规律的认识。杜元灏教授提出针灸疗法理论体系应包括经典理论体系和现代理论体系; 经典理论体系分为三大体系:经典经络系统、经典非经络理论体系和经典中医理论系统; 现代理论体系分为两大体系:神经系(线性联系)和非神经系(非线性联系)。将针灸临床诊疗病症分为躯体病和内脏病,分别以经典经络系统及多维度辨证作为主要指导原则,可进一步提高针灸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肝豆状核变性(WD)在西医学上是铜代谢障碍导致全身多器官损害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单基因遗传疾病,病变影响肝、脑、肾、角膜等重要脏器。中医通过对WD患者临床症状及病理改变的认识,认为WD的基本病理因素为痰浊、瘀血,二者相互作用而发病,以痰瘀互结为主要的病机,贯穿疾病发展始终,故而运用化痰祛瘀法治疗WD在临床中常见。众多研究表明运用中药汤剂、中医外治法化痰祛瘀治疗可以有效缓解WD患者临床症状,发挥排铜优势、改善肝纤维化、改善脑流动力学、抑制炎症和抗氧化应激作用,进而延缓疾病进程,控制疾病发展。现结合新近研究成果,对化痰祛瘀法在WD的临床应用予以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WD提供中西医结合治疗有效的方案及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