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患者消化道真菌定植和感染的发生率及两者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157例慢性肝病住院患者,定期检查咽拭子和肛门拭子,观察真菌定植和感染的发生情况,并根据病情进行其它部位的真菌检查。结果:慢性肝病患者消化道真菌定植率为49.0%(77/157),消化道真菌感染率为10.2%(16/157)。63%(10/16)的患者在真菌感染之前有真菌定植。检出的真菌以假丝酵母茵(念珠菌)为主,占83.8%(129/154)。结论:慢性肝病患者消化道真菌定植较为普遍,且大部分感染之前就有定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病室中花束的不同部位是否含有真菌及病室的环境是否会对其原有菌种产生影响。方法选取10株病室鲜花,对其不同部位分别于放置时和放置7d后进行样本采集并行真菌培养,比较放置前后真菌培养数目及种类。结果共采集76例鲜花标本,培养出致病真菌阳性率为86.84%;在培养结果阳性的318个菌落中,念珠菌占检出的24.52%,暗色真菌占14.47%,红酵母占13.21%;放置前后菌种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7.11,P〉0.05);放置前后对比数据的共33对,其中23对产生了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11,P〈0.01);在能够配对的数据中,放置前后标本培养检出率最高的为念珠菌,其次是红酵母及暗色真菌。结论病室中鲜花含有致病真菌,放置病室的环境会对同一花束原有菌种产生影响,病室里有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时不建议赠送鲜花。  相似文献   

3.
77例真菌二重感染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坚  万卢发 《实用医学杂志》1995,11(12):817-818
对77例真菌二重感染进行了分析,发现真菌二重感染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培养发现的真菌均为条件致病性真菌,其中念珠菌占90.9%(70/77);部位主要在肺部、尿路和消化道;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使用抗菌药物后2-3周内,占57.1%;文中着重讨论了发病的诱因及对策。  相似文献   

4.
呼吸机相关肺炎下呼吸道真菌定植的危险因素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调查分析呼吸机相关肺炎(VAP)下呼吸道真菌定植的危险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 调查1999年1月至2000年12月本科收治的53例VAP患者下呼吸道真菌定植的流行病学情况,根据真菌培养结果,将患者分为真菌定植组与非真菌定植组,对比分析其危险因素和时VAP患者结局的影响。【结果】53例患者中,共30例患者在下呼吸道培养分离出49株真菌,占VAP患者的56.6%(30/53),其中念珠菌属占98.0%,白色念珠菌占51%。真菌定植组与非真菌定植组在前期是否使用强力广谱抗生素上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6),而在年龄、性别、APACHEⅡ评分、SAPSⅡ评分、前期是否使用激素和抑酸剂方面未发现有统计学显著差异。两组在死亡率和呼吸机使用天数上没有显著差异。【结论】 在VAP患者中下呼吸道真菌定植很普遍,前期使用强力广谱抗生素是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下呼吸道真菌定植时VAP患者的主要结局没有显著影响。对于没有免疫缺陷的VAP患者,没有必要根据下呼吸道真菌定植的结果来启动抗真菌治疗,而应强调结合其他深部真菌感染危险因素和临床表现进行衡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呼吸道标本真菌培养与涂片镜检结果的比较分析,评价其在下呼吸道真菌感染实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常规收集临床送检呼吸道标本620例进行真菌培养及鉴定与涂片镜检,比较其结果并结合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620例呼吸道标本中,真菌培养阳性201例,阳性率为32.4%,其中白色念珠菌164例,占培养阳性的81.6%,其次是光滑念珠菌及热带念珠菌;曲霉菌4例,占培养阳性的2.2%。涂片镜检阳性133例,其中,查见真菌孢子及菌丝81例,占镜检阳性的60.9%,查见真菌孢子未见菌丝49例,占镜检阳性的36.8%,仅查见菌丝3例。结论真菌培养及鉴定有助于确定其种类,但耗时较长,且容易受到上呼吸道定植真菌的干扰。真菌涂片镜检操作简便、快速,尤其是查见大量孢子及菌丝时对临床快速确定下呼吸道真菌感染具有重要意义,提示临床送检呼吸道标本作真菌培养及鉴定时应同时作真菌涂片镜检。  相似文献   

6.
目的用显色培养基把真菌鉴定到种,以便了解真菌的不同菌种的分布;在通过对其MIC的检测,了解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及其耐药程度,为临床抗真菌药物的选择提供了依据。方法用显色培养基、YBC卡和玉米培养基把真菌鉴别到种,用真菌的M}C检测试剂盒检测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结果白色念殊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殊菌、光滑念株菌、乳酒念珠菌、季也蒙念珠菌、红酵母菌、白吉利丝孢酵母菌、克柔氏念珠菌的检出率(%)分别为:482、24.7、32、2.2、4.3、3.2、2.2、5.4、6.5。93株酵母菌对氟康唑、二性霉素、伊曲康唑、酮康唑、特比奈芬、制霉菌素的耐药率(%)分别为:16.1、4.3、118、0、484、8.6。45株白色念珠菌对这6种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17.7、2.2、4.4、0、667、6.7。结论真菌的感染率呈逐年递增,但白色念珠菌的感染率呈下降之势,93株酵母菌对酮康唑耐药率为0,对其他抗真菌药物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其中对特比奈芬的耐药最高,为48.4%,45株白色念珠菌对氟康唑的耐药率比93株酵母菌的耐药率高。  相似文献   

7.
医院常见酵母样真菌的耐药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酵母样真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便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真菌培养采用常规方法,采用念珠菌显色培养基进行鉴定,药敏使用微量液体培养基稀释法。结果115株酵母样真菌中,白色假丝酵母菌49株,占42.6%;光滑假丝酵母菌16株,占13.9%;近平滑假丝酵母菌16株,占13.9%;热带假丝酵母菌12株,占10.4%;克柔假丝酵母菌11株,占9.6%;季也蒙假丝酵母菌8株,占6.9%。酵母样真菌对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制霉菌素、咪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和酮康唑的耐药率分别为3.5%、1.7%、13.0%、25.2%、23.5%、26.1%和22.6%。结论院内酵母样真菌感染以白色假丝酵母菌最为多见,氟康唑耐药性较其他药物高。应重视真菌的检测工作,根据分离株的耐药特点采用不同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浆中(1—3)-β-D葡聚糖检测和真菌培养在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2008年4月至8月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皮质类固醇激素和/或广谱抗生素.且有感染体征的108例患者,在其发热当天抽静脉血做(1—3)-β-D葡聚糖检测,同时留取血液、呼吸道、泌尿道和肠道标本做真菌培养。通过回顾性调查.了解临床用药及患者是否症状缓解作为临床诊断标准.并以此为标准比较两者的差异。结果108例患者中使用抗真菌药物且症状缓解32例.使用抗真菌药物症状未缓解和未使用抗真菌药物并症状缓解76例。在108例患者中(1-3)-β-D葡聚糖含量检测阳性31例.阴性77例。108例真菌培养阳性59例,阴性49例。(1—3)-β-D葡聚糖含量检测与真菌培养结果对比差异显著酽=11.529,P〈0.01);(1-3)-β-D葡聚糖含量检测与临床诊断对比差异不明显(X^2=0.0105,P〉0.05);真菌培养与临床诊断比较差异显著(X^2=11.215,P〈0.01)。结论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在诊断深部真菌感染方面的临床价值明显优于真菌培养。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临床常见酵母样真菌感染的分布,掌握常用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便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常规方法培养和分离酵母样真菌。用康泰生物BIO-KONT16C系统对酵母样真菌进行鉴定,用FUNGUS-7药敏试验条进行药敏试验。结果:125株酵母样真菌中,白色假丝酵母菌84株,占67.2%,光滑假丝酵母菌20株,占16.0%,热带假丝酵母菌15株,占12.0%,其它的假丝酵母菌6株,占4.8%。酵母样真菌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咪康唑、益康唑、伊曲康唑和氟康唑的耐药率分别为9.6%、4.8%、8.8%、26.4%、20.8%、24.8%和31.2%。结论临床酵母样真菌感染以白色假丝酵母菌最为多见,常用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有较大的差异,两性霉素B的抗菌活性最强.唑类药物耐药性较其他药物高。临床应重视真菌的检测工作,临床医生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浆中(1—3)-β-D葡聚糖检测和真菌培养在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2008年4月至8月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皮质类固醇激素和/或广谱抗生素.且有感染体征的108例患者,在其发热当天抽静脉血做(1—3)-β-D葡聚糖检测,同时留取血液、呼吸道、泌尿道和肠道标本做真菌培养。通过回顾性调查.了解临床用药及患者是否症状缓解作为临床诊断标准.并以此为标准比较两者的差异。结果108例患者中使用抗真菌药物且症状缓解32例.使用抗真菌药物症状未缓解和未使用抗真菌药物并症状缓解76例。在108例患者中(1-3)-β-D葡聚糖含量检测阳性31例.阴性77例。108例真菌培养阳性59例,阴性49例。(1—3)-β-D葡聚糖含量检测与真菌培养结果对比差异显著酽=11.529,P〈0.01);(1-3)-β-D葡聚糖含量检测与临床诊断对比差异不明显(X^2=0.0105,P〉0.05);真菌培养与临床诊断比较差异显著(X^2=11.215,P〈0.01)。结论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在诊断深部真菌感染方面的临床价值明显优于真菌培养。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院内真菌感染的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用ATB微生物鉴定仪、1D32C真菌鉴定板和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进行真菌鉴定,ATB Fungus药敏板进行药敏试验。结果:1113株真菌标本中,白色念珠菌687株,占61.7%;热带念珠菌249株,占22.4%;真菌对药物的敏感性分别为5-氟胞嘧啶99.2%、两性霉素B97.0%、氟康唑为87.6%、伊曲康唑为88.3%;分布专科以呼吸科、心内科、ICU为主。结论:院内真菌感染以白色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为主,临床应及时送检疑似真菌感染的标本,合理使用抗真菌的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解冷食产品受真菌污染状况,主要菌相分布及不同种类冷食中真菌的检出情况,为我国制定冷食中真菌的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参照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中GB478.15-94-05-18,随机采样,对进市及本市生产、销售的224份、34个品种进行了真菌监测、菌属鉴定,并加以分析。结果:共检出霉菌样品85份,157株,总检出率37.95%;酵母菌83份,总检出率37.05%:主要菌相为菌、酵母菌。且同一品种受不同真菌污染严重。结论:冷食产品真菌污染严重,检出率高。应把其检测纳入卫生检验项目,并尽快制定我国冷食中真菌卫生标准。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我院2000-2006年临床深部真菌感染分离的病原真菌种类及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变化。方法分析2000年1月~2006年12月年我院住院患儿所有送检真菌培养标本中分离出的菌株,药敏试验使用ATB-FUNGUS2INT酵母药敏试条,进行5-氟胞嘧啶、氟康唑和两性霉素B3种抗真菌药敏检测,严格按照2006年CLSIM27-A2规则及标准进行。结果分离出635株真菌中,念珠菌属572株(90.1%),曲霉属29株(4.6%),隐球菌属21株(3.3%),青霉属和酵母属各5株(0.8%),毛孢菌属2株(0.3%),毛霉属1株(0.2%)。念珠菌属中,前3位分离菌是白念珠菌418株(73.1%);光滑念珠菌64株(11.2%);热带念珠菌52株(9.1%)。白念珠菌对5-氟胞嘧啶、氟康唑和两性霉素B敏感率分别为97.6%,97.6%和98.4%。结论儿科患者中分离的真菌中以念珠菌属最多,并以白念珠菌为主,曲霉比率也在增多。5-氟胞嘧啶、氟康唑和两性霉素B均有较高的抗真菌活性。应加强真菌分离鉴定和耐药性监测,供合理选用抗真菌药物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西安地区浅部真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了解近年来西安地区浅部真菌病痛原菌的种类和构成情况,获取流行病学的资料。方法:对1999年8月至2004年8月来我院就诊的西安地区有典型临床表现且真菌镜检阳性的患者进行了致病真菌的分离培养。结果:共分离出浅部致病真菌l200株,其中须癣毛癣菌306株(25.50%),红色毛癣菌241株(20.08%),白念珠菌228株(19.00%)。结论:须癣毛癣菌仍占优势;白念珠菌从1996年的第5位上升至第3位,说明在西安地区,白念珠菌已成为重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分布及耐药性。方法收集病房各类标本中分离出的157株真菌,采用API20C AUX生化卡鉴定及Sensititre Yeast two微量稀释显色真菌药敏试剂板检测其耐药性。结果157株真菌中白色念珠菌66株,近平滑念珠菌33株,热带念珠菌19株,季也蒙念珠菌15株,皱折念珠菌13株,克柔念珠菌6株等。对两性霉素、氟康唑、伊曲康唑、酮康唑、5-氟胞嘧啶的耐药率分别为3.1%、7.8%、18.7%、9.4%、4.7%。结论真菌的感染日趋严重,且呈不同程度的耐药,应建立真菌常规耐药检测方法,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6.
两种方法检测阴道念珠菌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两种方法即盐水湿片法和真菌培养法检测阴道念珠菌,其真菌培养法中同时进行2种培养:沙保琼嘉培养和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并同时比较他们的方法学异。方法对250例阴道炎病人的分泌物同时做盐水湿片及真菌培养。结果调查250例阴道炎病人盐水湿片法从90例阴道炎病人的分泌物找到了芽孢及假菌丝,阳性率为36.0%,而真菌培养法中,沙保琼脂培养阳性率41.6%,科玛嘉培养基总的阳性率42.8%。结论盐水湿法能快速检测真菌,但阳性率低于培养法,真菌培养法能将念珠菌鉴定到种并做出药敏试验有利于临床用药,但所需时间较长(平均2~3d),不利于快速诊断,早期治疗。需根据临床者疾病特点选择不同的检测方法或几种检测方法相互结合,避免误诊或漏诊。  相似文献   

17.
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通过对1085例妇科阴道分泌物涂片检测结果的分析,了解妇科阴道病的病原菌检出率及分布情况,指导临床对妇科阴道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用湿片法在显微镜下直接镜检阴道分泌物清洁度、滴虫、真菌、线索细胞,用革兰染色法复检并同时检测淋球菌。结果1085例阴道分泌物标本检出病原菌617例,阳性检出率为56.9%;主要病原菌为真菌和加德纳球杆菌,分别占27.6%和21.4%,滴虫感染率为5.4%,位居第3位。结论淄博地区妇科阴道病主要由真菌和细菌感染引起,临床上应重视对妇科阴道病病原学的检查并及时对症治疗;对清洁度正常的病例也不应忽视,应进一步做相关检查。  相似文献   

18.
多聚酶链反应(PCR)现已广泛用于医学真菌的研究,但真菌DNA的提取多采用经典的蛋白酶K、酚-氯仿提取的方法,费时且操作步骤复杂,我们参阅国外文献[1],加以改进,建立一种快速且操作简便的真菌DNA提取方法,可用于PCR扩增,现介绍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材料1.1.1提取缓冲液含:200mmol/LTris-HCl,pH8.5,250mmol/LNaCl,25mmol/LEDTA,0.5%SDS。1.1.2参照文献[2]设计一对医学真菌所共有的18SrDNA的一对寡核着酸序列,合成引物,由上海细胞研究所合成,序列如下:B2F:5‘-ACTTTCGATAGGATAG.3’B4R…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临床分离出的真菌用扩散法检测其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分析有关数据信息,为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抗真菌感染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2007年01月至2007月11月到我院住院及看门诊患者的各类标本中进行细菌学培养分离出的真菌,用扩散法进行真菌药敏试验。结果:分离获得75株真菌,其中白色念珠菌占64.0%,光滑念珠菌占18.7%,热带念珠菌占6.7%,其它念珠菌占10.6%,以白色念珠菌为主;药敏结果提示念珠菌绝大多数表现为体外试验敏感,仅部分念珠菌体外试验表现为对部分抗真菌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在临床真菌感染的病例中,以白色念珠菌的感染居多,光滑念珠菌的感染居第二;部分念珠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耐药现象,应根据真菌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真菌感染的药物。  相似文献   

20.
潍坊市医院灭菌医疗用品真菌污染调查[祝洪山等.山东省潍坊市卫生防疫站潍坊261041]1993年8月至11月,对我市14所县级以上医院经过灭菌的医疗用品进行了真菌污染调查。检测了各类物品共113份,未检出真菌者100份,合格率仅为88.5%。其中,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