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谈易学原理与中医学术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易学作为中国古代研究宇宙万物本源、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哲学典籍,以太极“气一元论”的宇宙观,对大千世界进行了大而无外、小而无内的动态、立体、综合地探索和认识,是中华民族传统科学文化的渊薮。易学哲理同样奠定了中医学的立论基础,中医学则是易学原理实际运用之典范。中医学以易理为指导,自觉地运用了易学取类比象、推理演绎的思维逻辑,强调生命过程中整体系统的气化综合效应,创立了包括天象、地象、社会象及人象在内,体现阴阳、刚柔、形气、体用、脏腑、经络、气血和精神等浑然一体的天人系统观,并在医易同步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四时五脏阴阳”为核心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学术风范,以及“整体系统观”、“时空流行观”、“协调中和观”、“辨证医易观”为中医的四大学术特色,成为中医学术存在与发展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术之发展是否需要现代化的讨论,目前已渐趋统一。“笔墨当随时代”也是历史上任何学科发展的必然之径,中医学术的现代化因此可以视作当代世界知识背景下,中医学本身顺时而萌的、内部理论发展、升华、跃变的实质需求。明确了这一前提,中医学术发展的问题则可初步...  相似文献   

3.
《易经》为“群经之首”,为儒道两家所共同尊崇,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受瞩目的一部著作。张其成认为《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总源头。是中国文化的主干,正是《周易》以奔流不息的生命之水,汇成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因而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中医学与之亦有不解之缘。“医源于易”及“医易同源”的说法已广泛流传于世。认为中医学在肇始之初就采用了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易》学作为其哲学基础。而有些医家对此不以为然,认为《易》与《内经》有相当大的差别,《易》为占筮之书,承认鬼神的存在,而《内经》不信鬼神,明确提出“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认为“医易非同源,医理有易理”而已。但无论如何,对于《内经》与《易》的文化姻缘,其上下的连属关系是不容否认的。  相似文献   

4.
郑吉利  高贵良  陈小康  罗广波 《新中医》2023,55(20):176-180
禅医创始于少林寺,是由禅宗文化与中华传统医学经千年实践融合创新后形成的医学流派。岭南 禅医释印茂(又名释惟功) 正是这一杰出医学的现代代表人物。继承和发扬禅医学意义重大,一是以禅释医, 加强禅宗思想与中医学关系的研究;二是以医弘文,促进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禅医学流派崇尚治病 先治心,以及精气神的修炼使气机通畅;重视禅宗文化与中医学的结合,通过“禅疗”“功疗”“食疗”等方式 来治疗疾病,养生保健。  相似文献   

5.
先秦和秦汉时期,中医学术在经历了比较充分分化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成功的综合,中医理论也完成了一次飞跃。考察这次飞跃,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学术氛围,包容会通的文化特质,乃至秦汉统一强国的气概,是其重要的文化基础。欲实现现代中医学的飞跃,中医学术必须经历更成熟的分化,并在相适应的社会人文大环境下走向更高层次综合,这正是先秦和秦汉中医学术先分后合的在成功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新安医学作为一个区域特色明显的医学流派,为传统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文献资源、医学理论、临床应用以及精神文化等方面。本文就新安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从继承与创新、学派纷呈与和谐融通、家族传承与学术传承、以儒通医与融合道佛、“地理新安”与“医学新安”、中医科学与徽学文化6个层面,论述了新安医学流派的学术特色及其对传统中医药发展的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7.
国际医学教育组织于2001年制定了“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其中“批判性思维和研究”领域要求医学毕业生须具有“批判性评价现有临床经验和技术的能力、不断自我学习和评估能力、求知创新意识及进一步发展的潜力。”2007年11月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了“中国·本科中医学教育标准”,要求开设本科中医学专业的院校在教学期间实施科学方法的教育,“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掌握科学的方法。”综合来看,批判性思维的特征就是质疑、反省、分析和综合囝。那么,古老的中医学有没有这种思维呢?这种思维对中医学的发展有无推动作用呢?答案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8.
时期中医学术分合摘要:先秦和秦汉时期,中医学术在经历了比较充分分化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成功的综合,中医理论也完成了一次飞跃。考察这次飞跃,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学术氛围,包容会通的文化特质,乃至秦汉统一强国的气概,是其重要的文化基础。欲实现现代中医学的飞跃,中医学术必须经历更成熟的分化,并在相适应的社会人文大环境下走向更高层次综合,这正是先秦和秦汉中医学术先分后合的在成功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茅晓 《医古文知识》2005,22(4):39-41
中医学说和学术在衍进和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数以千百计的专用名词,这些名词是特定历史背景下传统医学科学文化的反映,为了促进中医学说学术的继承性应用,对其特有的学说中的重要学术用语在范畴层面上进行总体特征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藏象”是中医理论体系一个重要术语,它揭示了中医学认识人体不仅关注于“藏”本身,而且注重考察“象”,把“象”放在医学研究的重要位置。《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奠基之作,不仅确立了“以象测藏”的研究方法,而且构筑了庞大的藏象体系,为后世界定“象”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邪本是一个在古代文学和哲学上常见的词,引入中医学后具有特别的内涵。在奠定中医理论基础的《内经》中“邪”字共见441处,其中425处均音“斜”字义:“不正”,是指各种致病因素而言。其中王冰的两次注解有代表意义,能体现邪在中医理论方面的主要涵义。《素问·脏气法时论》注:“邪者,不正之目,风寒暑湿饥饱劳逸,皆是邪也,非唯鬼毒疫疠也。”在《素问·针解》注:“邪者,不正之目,非本经气,是则谓邪。”认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气,及生活起居失于调节、经脉失和,出现“非本经之气”,以及六气胜复等一切不正常的现象和因素,都可以称之为“邪”。…  相似文献   

12.
《血证论》学术价值撷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容川所著《血证论》对血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并多有创见。主要学术观点有:1.水、气、血、火关系。重点阐述了“水即化气”、“火即化血”的观点。2.注重脾胃而发乎脾阴。无论在对气血、水火的论述中,还是在对血证的治疗中,都强调了脾胃的重要作用。在注重脾胃的基础上,唐氏还补东垣之未备,提出滋养脾阴。3.首创治血四法,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四者乃通治血证之大纲。4.血证治法宜忌,禁汗、禁吐、适下、宜和。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作为一门具有鲜明民族人文特色的传统医学,其历史渊源、学科范式与实践应用无一不受中华民族的自然地理、文化观念和思维模式等诸多背景条件的深刻影响,使其对于人体的养生保健、疾病的诊察治疗和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但另一方面,本着辩证唯物主义的精神,反观一下传统文化观念与思维模式对中医学的消极影响,对于理解中医学术发展缓慢的原因,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程容  朱向东 《中医药学刊》2004,22(3):512-514
阴阳五行学说首先是一种哲学上的方法论,渗透到中医学中则成为中医学中独特的思维方法。认识阴阳五行学说,首先揭示其方法论的科学内涵,才能理解其在医学中的运用意义。探寻先秦哲学发展的轨迹,主要从早期阴阳家言,到《周易》哲学的成熟、邹衍思想的形成三个方面,结合现代科学中的地理、气候知识对阴阳五行学说产生的根源进行了深入剖析,以期正确掌握和运用阴阳五行,推动中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茅晓 《中医药文化》2005,22(4):39-41
中医学说和学术在衍进和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数以千百计的专用名词,这些名词是特定历史背景下传统医学科学文化的反映,为了促进中医学说学术的继承性应用,对其特有的学说中的重要学术用语在范畴层面上进行总体特征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文献研究既是中医学术研究的重要方面,也是整个中医学术研究的基础。通过文献研究.可以理清中医学术的历吏发展脉络,为中医学在现代条件下的学术进步提供出发的起点和研究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寒温之辨对中医学学术流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寒与温是中医学重要的概念,历史上和寒温之辨关系密切的学术流派有伤寒学派、寒凉学派、温病学派。分析寒温关系的源起与沿革可以看出,寒温之辨的实质是医家们面对改变了的疾病谱,面对以往的经验耦合度降低的情况,迫于医疗实践的压力,对中医学学术的内部微调。  相似文献   

18.
陈金 《中医药学刊》2003,21(4):579-580
通过对我国传统学术和中医学理论发展变化过程的比较,将中医学的发展过程分为方技时期、临床积累期、系统整理期、医理形成期、医学实学期、西医影响期等六个时期。揭示了传统学术在理论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对中医理论发展的影响。医学发展的真正动力在于医学实践,中医学要在学术风范的不断变化中寻求具有其自身学科特点的发展道路,不能异化为外来学术。  相似文献   

19.
国医大师王静安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于众科中尤精儿科,誉“王小儿”之美称,临证注重“外治”,疗效卓著。吾等随师临证多年,亲见老师用外治法辨证施治,治疗多种小儿常见病、疑难病,取效速捷。现国家将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进行立题研究,足见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的宝贵。故根据王老临证实践经验及其相关论著,将其独特的小儿外治学术思想试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医古文知识》2009,(3):54-56
回顾近百年来中医学发展的历史,我们清楚地看到老一辈中医界同仁在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的大背景,走出了一条顽强的抗争之路。1929年3月的“废止中医案”更将古老的中医推向了历史上最艰难的岁月,中医界群情激奋,为捍卫中医,挽救中华民族医药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进行了长期英勇顽强的抗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