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溶栓前、后使用低分子肝素的疗效差异。方法:治疗组溶栓前开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00U,2次/日,首剂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后给予尿激酶100万U,30分钟内滴完;对照组:尿激酶与低分子肝素钙用量同治疗组,但低分子肝素钙在尿激酶静滴后12小时开始应用。结果:治疗组30例中21例血管再通,再通率77.19%;对照组31例中14例再通,再通率60.32%,两组血管再通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的出血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溶栓前应用低分子肝素较常规用法有较高的血管再通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前、后使用的疗效对比。方法:A组43例溶栓前开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000U,每天2次,应用低分子肝素后给予尿激酶150万U,30分钟内滴完;B组42例,尿激酶溶栓150万U,30分钟内滴完,12小时后应用低分子肝素5000 U,每天2次。冠脉再通指标为同时具备1996年7月太原会议参考方案中间接指标的2项或2项以上。结果:A组43例中37例再通,再通率86.05%;B组42例中24例再通,再通率57.14%,2组血管再通率差异有显著性( P〈0.05)。2组的出血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血管再通率。  相似文献   

3.
张威  洗翠萍 《海南医学》2008,19(4):142-143
目的评价尿激酶联合中阿斯匹林、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探讨该方法在基层医院的应用前景。方法选取本院近3年来入院溶栓的AMI患者32例,应用尿激酶100-150万IU溶于100ml生理盐水中,30分钟内静脉滴入,低分子肝素钙4100-6150IU腹壁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连用5天,阿斯匹林入院时即服用0.3,以后每天0.3,3天后改为0.1,长期服用,总结冠脉再通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全组再通率62.5%,发病6小时内再通率为66.67%,超过6小时内再通率为37.5%,无1例发生严重出血,说明溶栓越早越好,但超过6小时者选择性溶栓对部分患者仍然有效。结论尿激酶联合阿斯匹林、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疗效好,安全性高,该方法简单易行,费用较低,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的疗效.方法 选择AMI患者30例,均符合WHO规定的AMI诊断标准,治疗均给予尿激酶(UK)100万~150万U静脉溶栓,同时给予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钙,根据病情选用硝酸甘油、倍他乐克、卡托普利等.结果 本组30例患者中19例溶栓成功,再通率达63.3%,未通率36.7%;发病3 h 内再通率为83.3%,3~6 h内再通率73.3%,6~12 h内再通率33.3%.胸痛明显减轻或消失者22例,ST段抬高下降>50%者19例,CPK峰值提前者21例,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3例.仅1例并发黑便,2例静脉穿刺部位皮肤瘀斑,未见其他副作用.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不良反应少,再通率高,且溶栓时间越早,冠脉再通率越高.溶栓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小剂量阿司匹林,可加强溶栓效果,防止再梗死.因此,在不具备冠脉介入治疗条件的基层医院,静脉溶栓仍为治疗AMI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李志文 《中外医疗》2008,27(25):80-80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溶栓前、后使用低分子肝素的疗效差异.方法 治疗组溶栓前开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00U,每日2次,首剂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后给予尿激酶100万U,30min内滴完;对照组:尿激酶与低分子肝素钙用量同治疗组,但低分子肝素钙在尿激酶静滴后12h开始应用.结果 治疗组30例中21例血管再通,再通率77.19%;对照组31例中14例再通,再通率60.32%,两组血管再通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的出血发生卒差异无量著性(P>0.05).结论 志性脑梗死溶栓前应用低分子肝素较常规用法有较高的血管再通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阿替普酶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方案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提供新思路。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6月~2013年5月我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67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应用阿替普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和对照组32例(应用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血管再通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82.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1%,与对照组比较,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阿替普酶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方案有利于改善急性心肌梗死血管再通情况,药物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用尿激酶治疗AMI48例,其中大剂量组28例,小剂量组20例,两组均应用阿斯匹林及肝素。结果:大剂量组冠状动脉再通率为64%,小剂量组冠状动脉再通率为30%,两组再通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大小剂量两组的并发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11%和10%,差异无显著性(P>0.05)。所有出血者程度轻,无出血引起死亡者。结论:早期大剂量短时程应用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提高相关血管再通率,并且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8.
低分子肝素钙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前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前应用的作用。方法:低分子肝素钙组,溶栓前静脉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00u,随即给予尿激酶22000u/kg,加入生理盐水100ml中,在30min内滴完。对照组除未使用低分子肝素钙外,余治疗同肝素钙组。冠状动脉再通标准为同时备具1996年7月太原会议参考方案中间接指征的第1、4两项。结果:低分子肝素钙组48例中39例再通,再通率81.25%;对照组41例中再通24例,再通率58.54%,两组血管再通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前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后〈12小时的疗效。方法:尿激酶150万U加生理盐水100ml,30分钟内静脉滴入。结果:24例AMI患者总再通率为65.25%,比较≤2小时与2—6小时、6~12小时溶栓再通时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时间越早,冠脉再通率越高,是一种治疗ANI安全、有效、积极的抢救措施。  相似文献   

10.
刘维国 《中国医药导报》2009,6(16):243-243,246
目的:本研究主要对比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前后,分别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两组患者均于入院后平均(40±20)min给予尿激酶150万U.治疗组,于尿激酶溶栓前开始腹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万脉舒,河北常山生化药业有限公司生产)4 100 U;对照组,尿激酶与低分子肝素钙用量同治疗组,但低分子肝素钙在尿激酶静滴后12 h开始应用.两组低分子肝素钙连续应用7 d,bid.结果:治疗组55例中50例再通,再通率为90.9%;对照组60例中43例再通,再通率为71.7%.两组血管再通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的出血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尿激酶溶栓前,应用低分子肝素较尿激酶溶栓后应用低分子肝素有较高的血管再通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护理,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近5年96例AMI接受溶栓治疗者进行整理、归纳、统计、分析。结果:溶栓后临床再通84例(87.5%),未通12例(12.5%),其中68例临床判断再通者冠状动脉造影显示TIMI血流≤1级者2例(2.9%),血流≥2级者66例(97.1%),且此68例患者中9例(13.2%)患者管腔轻度狭窄,2例(2.9%)无明显狭窄。12例临床判断未通者冠状动脉造影显示TIMI血流≤1级者12例(100%),血流≥2级者为0。溶栓中发生不良反应5例(5.2%)。结论:溶栓治疗AMI疗效显著,而溶栓治疗之护理对挽救病员生命,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在无冠状动脉造影的条件下,临床判断指标仍然是判定冠状动脉再通的有效指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尿激酶对急性心肌梗塞(AMI)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对40例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MI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40例AMI患者冠脉再通26例,再通率65%,住院期间死亡率7.5%,较常规治疗明显减低,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AMI安全、有较。  相似文献   

13.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疗效分析(附38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发病12小时内的3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均立即静脉滴注尿激酶150万u,配合其它相关治疗,观察冠状动脉再通率,30日内的心脏事件。结果:发病小于6小时及6~12小时溶栓者,冠状动脉再通率分别为100%和43.8%,总再通率为76.3%,无1例发生严重出血,再通者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再通者。结论:尿激酶溶栓安全、有效,越早溶栓,再通率越高,再通者心脏事件的发生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天普洛欣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静脉溶栓标准的AMI192例患者给予静滴天普洛欣(尿激酶)150万u,并辅以阿斯匹林、肝素及常规治疗,观察冠脉再通及心脏事件发生率、5周死亡率及出血倾向。结果:①冠脉再通62例,其再通率67.4%;②发病至开始溶栓时间<6h患者,冠脉再通率达81%,>6h者仅50%(P<0.005);③冠脉再通患者的心脏事件发生率为30.65%,5周死亡率为4.84%,而未通患者分别为53.33%和20%(P<0.025~0.05);④出现出血倾向10例。结论:天普洛欣静脉溶栓治疗AMI有效且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尿激酶溶栓治疗后低分子肝素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尿激酶溶栓治疗后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63例AMI患者作常规尿激酶溶栓治疗后,分为普通肝素(UHF)抗凝组(32例)和低分子肝素(LMWH)抗凝组(31例),比较两组病例冠脉血管再通率和1周内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病例冠脉血管再通率相仿,UHF组为56.3%,LMWH组为61.3%(P>0.05);UHF组重度出血率(12.5%)和再梗死的发生率(18.8%)高于LMWH组(分别为0和3.2%,P<0.05)。结论AMI患者尿激酶溶栓后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效果肯定,安全性优于普通肝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75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2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常规治疗组。溶栓组32例,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加皮下注射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常规治疗组30例,除不用尿激酶及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外,其余治疗均与溶栓组相同。结果冠状动脉再通率溶栓组为65.6%(21/32),常规治疗组为16.7%(5/30),两纽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溶栓组病死率为6.3%(2/32),而常规治疗组病死率为23.3%(7/30),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两组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出血并发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可以提高冠状动脉再通率、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是可行性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7.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安全性不同时间溶栓冠脉再通率、4周病死率、再通与未通组心功能情况。方法:36例溶栓时间分为AMI后≤2h,-4h,-6h组,均于30min内静滴UK150u。结果:①3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8%,68%和22%;②4周病死率:再通组为0,未通组为21%;③心功能Ⅲ级以上,再通组为5%,未通组为36%。结论:①UK溶栓治疗安全、有效、副作用少,值得临床应用;②AMI后4h内溶栓血管再通效果最好;③溶栓治疗能明显降低病死率,改善心功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对31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采用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联合治疗,观察再通情况。结果31例中24例溶栓达到再通标准,再通率77.4%。结论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降低病死率,提高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所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嚼服阿司匹林,肝素静脉注射,之后rt—PAlomg在2分钟内静注,其余40mg在60分钟内静脉滴注,然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结果:6小时以内溶栓再通率为81.8%,6~12小时溶栓再通率为71.1%,总再通率为75%。齿龈及鼻腔出血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结论:rt—PA是一种高效安全的溶栓药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75岁)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2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常规治疗组;溶栓组32例,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加皮下注射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常规治疗组30例,除不用尿激酶及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外,其余治疗均与溶栓组相同。结果冠状动脉再通率溶栓组为65.6%(21/32),常规治疗组为16.7%(5/3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溶栓组病死率为6.3%(2/32),而常规治疗组病死率为23.3%(7/30),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两组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出血并发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可以提高冠状动脉再通率,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是可行性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