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ucinous tubular and spindle cell carcinoma,MTS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病理确诊的3例肾MTSCC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和预后,并结合...  相似文献   

2.
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是一种罕见肾癌亚型,2019年7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1例,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随访13个月无复发和转移。该病无显著临床表现,确诊依靠病理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查。本病治疗方案以手术治疗为主,多数患者预后较好,但晚期仍存在进展可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肾脏黏液性管状及梭形细胞癌(mucinous tubular and spindle cell carcinoma,MTSCCa)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要点,并复习相关文献对其组织起源作一探讨。方法对1例肾脏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进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化的分析。结果患者女性,56岁,无特异临床症状,体检发现右肾占位。巨检发现肾上极实质内一灰白界清结节,直径7cm,切面均匀。镜下见瘤细胞主要呈两种结构:由单层立方细胞排列成的细管状结构及类似于平滑肌瘤的梭形细胞结构,局部可见透明细胞及乳头样结构,立方状细胞及梭形细胞均形态温和。背景中见大量黏液,并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及泡沫细胞浸润。免疫组化:CK7、CK18、Vim阳性表达;SMA、HMB45、SYN均阴性。结论MTSCCa是一种少见的低级别肿瘤,预后较好,可能来源于远端肾单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肾脏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对肾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肾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女5例,男3例,平均年龄48.4(25~80)岁。肿瘤最大直径平均4.2(2.5~10.0)cm。3例行开放性肾癌根治术,3例行腹腔镜肾癌根治术,2例行腹腔镜肾脏部分切除术。结果:手术顺利,术中术后未出现明显并发症,术后病理检查均诊断为肾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平均住院7(5~10)天,术后平均随访30(7~45)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肾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是一种极为罕见的低度恶性的肾脏肿瘤,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与肾癌类似,需依靠病理组织学确诊。早期手术治疗是首选治疗方法,预后良好,需长期密切随访,对最大直径<4.0cm患者,推荐行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临床类型肾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特点。方法:报告2例不同临床类型肾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例1为体检发现,无局部及远处转移,无病理性核分裂像,异型性小。例2以持续高热就诊,有局部及远处转移,病理性核分裂像常见,异型性明显。2例均行肾癌根治术,例1术后随访未见复发。例2患者于术后3个月死亡,此为国内首例报道因肾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死亡者。结论:肾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有两种不同临床类型,多数为低度恶性,亦存在恶性程度较高的病例,需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6.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21,36(10):823-826
为了进一步探讨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ucinous tubular and spindle cell carcinoma, MTS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回顾性分析4例肾脏MTSCC临床资料、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4例患者中,女3例,男1例。平均发病年龄54岁。1例发生于左肾,3例发生于右肾,肿瘤最大径2.5~7 cm。镜下组织学特点为紧密排列的、小而狭长的小管和乳头构成,小管间为淡染黏液样结构,形态似平滑肌瘤或肉瘤,黏液样间质染色为酸性黏液,乳头表面被覆形态温和的立方上皮。免疫表型:广谱CK、CK(AE1/AE3)、vimentin、LCK、CK7、CK19、CK18、EMA、P504S、Ki67均阳性。特殊染色:黏液性基质AB/PAS染色为阳性。MTSCC是一种非常少见的肾脏恶性肿瘤,为低度恶性,大多数预后较好,少部分瘤体可发生转移和复发,预后较差,治疗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黏液性管状梭形细胞癌(MTSCC)的诊断、治疗、预后.方法 报告1例37岁男性左肾占位性病变之临床资料、手术及病理结果.结果 术中见左肾上极与腹膜黏连严重,游离肾门,局部解剖不清晰,伴多发淋巴结肿大.行开放性左肾根治性切除术.病理学诊断:肾脏黏液性管状和梭形细胞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LCK++、HCK++、Vimt-、F8 -、CD34 -、CK-.结论 罕见肾脏黏液性管状梭形细胞癌恶性程度低,早期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病人可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8.
肾黏液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肾黏液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TSCCa)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 方法 MTSCCa患者4例.均为女性.年龄42~76岁,平均57岁.腰痛2例,其中伴肉眼血尿1例;体检发现肾肿瘤2例.肿瘤位于左肾3例,右肾1例.CT检查示肾内低密度影,增强后有轻度强化,且有延迟强化.肿瘤直径3.8~12.0 cm,平均6.8 cm.T1aN0M0 1例,T1bN0M0 2例,T2N0M0 1例.4例均行根治性肾切除术,其中1例行腹腔镜手术. 结果 4例手术顺利.肿瘤大体标本切面呈灰白色或灰褐色,周边有完整包膜.肿瘤内有出血区域:镜下表现为管状和梭形结构穿插于黏液样间质中,病理均诊断为肾MTSCCa.2例术后行干扰素及IL-2免疫治疗3个月.随访9~46个月,均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 MTSCCa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肾脏上皮肿瘤,多见于女性,早期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我院2019年11月收治1例左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TSCC)患者, 女, 75岁。肿瘤位于左肾上极, 大小约23.3 cm×18.0 cm×21.8 cm, 行经腹根治性左肾切除术, 术后随访3年2个月, 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发生在肾的MTSCC是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 发展缓慢, 边界清楚, 很少发生浸润和转移, 确诊依靠病理检查, 手术是治疗本病的唯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肾梭形细胞癌的诊治水平和对此类型肾癌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肾梭形细胞癌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8例均行根治性肾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为肾梭形细胞癌;随访6-17个月,7例死于术后肿瘤复发或转移,1例随访9月出现肺转移。结论肾梭形细胞癌是一种高度恶性少见的肾细胞癌,确诊有赖于影像学检查及典型病理表现,治疗以手术为主,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ucinous tubular and spindle cell carcinoma,MTSCC)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 对本院收治的2例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患者临床及病理特点进行观察和讨论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2例患者术后诊断: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临床及病理特征符合相关文献对该型肾癌的报道,术后长期严密随访无复发.结论 MTSCC是罕见的肾癌分型,症状隐匿,具有独特的病理学特征,早期手术是最佳治疗方法,预后良好,罕见预后较差报道.  相似文献   

12.
隐匿型肾细胞癌三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癌临床分类方法,提高对隐匿型肾细胞癌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报道3例隐匿型肾癌的临床诊治资料,结合文献复习讨论隐匿型肾癌的定义、诊断及治疗。男1例,女2例。年龄50~52岁。右侧2例,左侧1例。T4N0M1期2例,T4N1M11例,病理分级G3、G2各1例,G1~21例。肿瘤大小分别为6 cm×5 cm×5 cm、8 cm×6 cm×5 cm、7 cm×5 cm×4 cm。结果3例均行肾癌根治性肾切除术加术后α-干扰素300 mg/d,白介素-2 200万U/d,转移癌灶用内放射-153钐(153Sm-EDTMP)治疗每月1次,5-Fu化疗以及全身支持治疗。随访5~19个月,1例生存15个月,1例生存19个月死亡,1例5个月后失访。结论依据临床表现不同,肾细胞癌分为4种类型。对隐匿型肾癌及时确诊并行肾癌根治术加术后积极综合治疗能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前列腺小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总结2例前列腺小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例1,50岁,因排尿困难伴会阴部疼痛3个月入院。直肠指检前列腺Ⅲ度(5.0 cm×6.0 cm)增生,质硬,表面欠光滑。血清PSA 0.31 ng/ml,fPSA 0.09ng/ml。B超示低回声块,CT示前列腺密度不均。经直肠穿刺活检示前列腺癌,行前列腺癌根治术。例2,82岁,因排尿困难伴间歇性血尿4个月入院。直肠指检前列腺Ⅱ度(4.0 cm×5.0 cm)增生,质硬伴多发性结节,表面欠光滑。血清PSA 2.61 ng/ml,fPSA 0.05ng/ml。B超示低回声块,CT示前列腺密度不均,精囊及膀胱颈部受侵犯。经直肠穿刺活检示前列腺小细胞癌,行双睾切除术加TURP。结果2例术后病理均诊断为前列腺小细胞癌。肿瘤呈弥漫性片巢状结构,伴大片凝固性坏死,核小、燕麦状或圆形、染色深、核仁不明显、胞质少,类似肺小细胞癌。精囊及膀胱颈部均有肿瘤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染色检查:LCA、L-26、34βE12(-),PSA、AE1/AE3、AR(+),CA、S-100(±)。例1术后1个月死于广泛肺转移,例2术后3个月发现后腹膜转移,仍在随访中。结论前列腺小细胞癌少见,确诊依靠临床及病理表现。对早期前列腺小细胞癌,根治性前列腺癌切除术加激素及化疗是可行的,晚期患者则无较满意的治疗方法,且预后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阴茎梭形细胞血管内皮瘤的生物学行为和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1例阴茎梭形细胞血管内皮瘤,结合文献分析其发病情况、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治疗.结果 患者行阴茎多发肿物切除术,术后多次复发.免疫组化染色:CD34(+).结论 阴茎梭形细胞血管内皮瘤治疗主要采用手术切除,辅以免疫等综合治疗,预后良好但复发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对前列腺基底细胞癌诊断及治疗的认识.方法报告1例前列腺基底细胞癌患者诊治结果,结合文献复习,探讨本病的组织发生及诊治特点.67岁男性,间歇性肉眼血尿3年,前列腺Ⅱ度增生,右叶明显抬高,质地较硬.PSA 5 ng/ml.前列腺穿刺活检报告:前列腺腺样基底细胞肿瘤,低度恶性.术前口服氟他胺治疗45 d,行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结果病理报告:肿瘤有完整包膜,肿块呈分叶状,瘤细胞体积小,细胞核大并呈卵圆形、大小一致,核分裂相少见,部分细胞呈实性巢状或梁状排列,部分筛孔样结构.浸润性生长,边缘部分见前列腺腺体基底细胞增生.病理诊断为前列腺基底细胞样癌(腺样囊性癌).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尿失禁,血尿消失.随访24个月无复发.结论腺样基底细胞癌/腺样囊性癌为前列腺腺癌的一个亚型,临床罕见,恶性程度低,生长缓慢,转移较晚,外科手术治疗效果较好,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附睾透明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组织化学特性和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报告1例原发性附睾透明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讨论。患者,男,43岁,因左侧阴囊无痛性包块1个月就诊。体检干左附睾头部可扪及1.0cm结节,表面光滑、质硬、无触痛。结果行左附睾切除术。组织学以大片透明样癌细胞、腺管样结构为特征。免疫组化示高分子量细胞角蛋白抗体(AE)(++),AE3(+/-),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间质瘤(-)。术后双肾MRI排除占位性病变,膀胱B超未见异常。术后15d行左睾丸切除术,病理未见透明细胞癌组织。随访15个月,患者无瘤存活。结论原发性附睾透明细胞癌经病理检查才能确诊,应与转移性癌及肾源型腺瘤相鉴别,治疗以根治性手术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原发性肾滑膜肉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 原发性肾滑膜肉瘤患者1例,男,55岁.因右腰背及上腹部疼痛5 h入院.无尿频、尿急、尿痛、血尿、发热等症状.CT检查示右肾中下极恶性占位可能,累及右肾门、肾动静脉及肝脏.行右肾肿瘤根治性切除术.结果 病理检查:肿瘤大小12.5 cm×11.0 cm×9.0 cm.镜下瘤细胞呈梭形、束状排列,细胞异型,可见核分裂相,部分区域见增生的薄壁血管,肿瘤呈浸润性生长,伴发炎症及大量坏死、出血.免疫组化染色示Vimentin、CD99、Bcl-2阳性,CK阴性.病理诊断为原发性肾滑膜肉瘤.患者术后2个月出现局部复发及肝肺转移,予异环磷酰胺、表阿霉素化疗1疗程,患者不能耐受.术后8个月死亡.结论 原发性肾滑膜肉瘤是一种罕见、高度恶性的肿瘤,预后不良,确诊需依赖病理检查、免疫组织化学及RT-PCR检测.根治性切除辅以化学治疗可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肾癌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儿童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1例临床表现为间断无痛性肉眼血尿2年,CT示左肾有12cm实性肿物,不均匀强化。1例外伤后左肾周出现血肿,以左肾破裂出血行左肾切除术。检索PubMed和CBM数据库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2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检查报告为肾透明细胞癌,Robson分期分别为Ⅲ期和Ⅰ期。1例术后接受干扰素-α治疗。术后随访13及33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儿童肾癌临床上罕见,应与肾母细胞瘤等相鉴别。治疗以手术为主,辅助治疗的疗效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