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耐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笑洋  邱晨 《广东医学》2012,33(10):1509-1513
铜绿假单胞菌(PA)是医院内感染最常见的细菌之一,是重症监护室内肺部感染的重要条件致病菌,且极易产生获得性耐药,可通过β内酰胺酶及氨基苷类钝化酶等灭活酶的产生、抗生素作用靶位改变、降低膜通透性、主动外排系统排出及形成生物膜等方式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增加临床治疗的难度.其中生物膜的形成为细菌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是许多感染性疾病反复发作和难以控制的主要原因.生物膜形成后特殊基因的表达也是生物膜对抗菌药物耐药的一个原因.本文重点论述PA生物膜耐药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抗生素的发现使细菌感染性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治疗和控制,但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导致细菌耐药和临床抗菌治疗失败,目前抗生素耐药性问题也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为提高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减少细菌抗药性的产生,提高对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本文就感染性疾病的抗生素抑菌机理、细菌的耐药机制以及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细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广谱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以及细菌间耐药基因的传导,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问题。有关细菌耐药的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明了,每种细菌都有其特殊而复杂的耐药发生机制。本文主要从生物化学的角度按灭活酶和钝化酶的产生、抗菌药物渗透障碍、主动外排耐药机制、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代谢途径或代谢状态改变五个方面对近年来这方面的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董琏珍  沈莉莉 《安庆医学》2000,21(3):137-138
<正> 1.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机理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问题近年来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耐药系指药物对某一细菌的药敏高于药物在血或体液内可能达到的浓度,有时细菌能产生灭活抗菌药物的酶,则不论其最低抑菌浓度(MIC)大小如何,仍应判定该菌为耐药。  相似文献   

5.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复方制剂分析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抗感染效果很好的一类抗菌药物,但细菌对这类药物的耐药性已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细菌耐药机制之一是细菌通过产酶来破坏β-内酰胺环,使抗生素失去活性。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机制主要有:(1)产生灭活酶,使抗菌药物在作用于菌体前即被破坏。(2)抗生素的渗透障碍,由于细菌细胞壁的障碍或细菌胞浆膜通透性的改变,使药物不能进入菌体内。(3)作用靶位的改变或新靶位的产生,细菌青霉素结合蛋白的构象变化,使其与抗菌药的结合力降低。(4)作用靶位的过度表达。(5)主动外排系统,细菌产生主动外排机制,增加抗生素从细菌体内向…  相似文献   

6.
自青霉素发现以来,抗菌类药物被广泛应用于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为人类健康与医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随着抗生素被长期广泛使用,多种细菌对抗生素产生了严重的耐药现象。具有多种耐药机制病原体的出现加剧了感染性疾病治疗的困难。中药具有多组分、多靶点和多作用的特点,在长期临床应用中尚未发现明显的耐药性。从中草药中寻找新型抗菌药物已成为解决细菌耐药性的有效途径之一。该文就细菌耐药现状以及中药抗常见耐药菌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临床抗生素的应用和细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抗生素应用于临床以来 ,其在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抗生素长期广泛的使用 ,使患者机体防御屏障的正常菌群遭到破坏 ,从而增加了患者二重感染的易感性 ,同时也促进了耐药菌株的产生。一些常见的致病菌耐株逐年增加 ,给临床医生应用抗生素的针对性方面带来困难 ,影响医疗质量[1 ,2 ] 。了解细菌的耐药机制[3] 对于合理应用抗生素提高医疗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 细菌耐药性及其耐药机制1.1 产生灭活酶 ,灭活抗生素 :各种细菌接触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后都能产生 β -内酰胺酶 ,使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结…  相似文献   

8.
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尤其是多重药物耐药性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医学与社会问题,严重地威胁着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如常见于ESKAPE病原菌(源于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肠道杆菌属6种(类)细菌的英文缩写)的高度多重抗生素耐药性。这些细菌包括"超级细菌",因其本身基因结构的多样性和可移动性使其进化产生了多种耐药机制以对抗抗生素的作用。耐药细菌呈现的对多类不同化学结构抗生素的高度耐药性,使抗感染治疗的药物选择极其困难。耐药性基因可由细菌染色体或质粒携带,并编码介导产生抗生素灭活酶(如最近广为报道的属于金属β-内酰胺酶的NDM-1碳青霉烯酶)、改变或保护抗生素作用靶位、降低抗生素进入细菌胞内和(或)增强抗生素主动外排泵系统活性将药物排至胞外。目前研发用于临床的新型抗生素极为有限,促使重新研究优化现有抗生素。人类迫切需要同时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控制抗生素耐药性,合理控制各类抗生素使用,以最大限度减少抗生素耐药性发生与传播,进而延长抗生素的有效时间,仍然是人类所面临的长期挑战。  相似文献   

9.
感染性疾病没有得到控制,反而变得更加难以应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细菌耐药和抗菌药物滥用问题。而最根本的还是细菌耐药问题,包括泛耐药株感染的出现,CTX-M酶在中国的流行等。其实抗菌药物工业化生产后,就势必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但抗生素的滥用则加剧了这一过程,并使之变得不可收拾。  相似文献   

10.
抗生素在治疗感染性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出现了细菌与人类的另一挑战即耐药性。根据研究发现细菌的耐药机制,以及造成耐药的主要原因——抗菌药物的滥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来应对细菌的耐药性.方法 分析细菌的耐药机制和抗生素的作用机制.结果 细菌是通过产生钝化酶、改变靶位蛋白及细胞膜渗透性等耐药.结论 循环使用或联合使用抗生素可减轻细菌的耐药性对临床治疗的影响,减少新的耐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12.
抗菌蓝光(aBL)疗法是一种基于光的非抗生素抗菌方法,具有内在的抗菌作用,不需要外源性光敏剂的参与,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aBL疗法的作用机制主要是细菌中存在的内源性光敏剂吸收特定波长的蓝光,随后被激发到三重态产生活性氧(ROS),ROS迅速与微生物大分子反应,损害细胞膜、脂质和遗传物质等,从而实现抗菌的目的。aBL可以高效灭活浮游细菌和抑制菌斑生物膜的形成,并能降低动物模型感染部位的细菌存活率。目前aBL已被广泛应用于寻常痤疮的治疗,在其他方面的应用还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细菌感染性疾病是一组由细菌引起的疾病,是导致患者病灶不愈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目前抗生素等药物是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主要手段,但随着细菌耐药性的增加,临床抗菌治疗面临重大挑战。aBL作为一种既能安全高效灭活细菌又不易产生耐药性的抗菌新方法,对于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具有极大的优势和前景。现重点介绍aBL对细菌的灭活机制、灭活效果(包括浮游细菌、菌斑生物膜和体内外实验)和aBL在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旨在为aBL成功应用于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细菌多重耐药与整合子-基因盒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细菌的耐药性,尤其是多重耐药已成为临床治疗的大难题。修饰酶及灭活酶的产生、抗生素作用靶位的改变以及利用膜蛋白的缺失与主动外排泵系统过表达来减少抗生素在细胞内的浓度,是细菌的几个重要耐药机制。整合子介导耐药基因在染色体、质粒及转座子之间移动,从而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传播,是细菌耐药性迅猛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薛同兵 《中外医疗》2010,29(36):183-183
抗菌药物不仅用于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并且使手术和某些肿瘤患者的感染得以预防和治疗,人类疾病谱从而发生了根本改变。然而,随着人类滥用抗菌药物越来越严重,细菌的耐药性却给这种控制带来了现实的和潜在的危机。越来越多的细菌出现耐药,其耐药水平也越来越高。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问题已经成为新世纪科研的主要热点课题。  相似文献   

15.
肺炎克雷伯菌是临床分离和医院获得性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之一,其主要耐药机制包括产生抗菌药物灭活酶、抗菌药物渗透障碍(生物被膜和外膜孔蛋白缺失)、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主动外排泵系统的亢进作用、整合子等。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机制的研究对于控制耐药菌的播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上述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抗感染药物。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导致耐药细菌的产生,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成为越来越突出的临床问题,表达β内酰胺酶是细菌最主要的耐药机制。金属β内酰胺酶(MBLs)可以水解包括碳青霉烯类在内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播散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目前临床中还没有药物或者药物与抑制剂的复合物可以有效治疗表达MBLs的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寻找抑制MBLs的抑制剂是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恢复抗菌效力最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不同国家、地区细菌耐药性差别与抗感染治疗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She DY  Liu YN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22):1916-1918
致病菌耐药性的快速发展使临床抗感染治疗面临越来越大的困难。在生长繁殖过程中 ,细菌可通过自发突变产生耐药基因 ,也可以通过质粒、噬菌体、转座子等可移动的遗传物质获得外源性耐药基因 ,在耐药基因存在的前提下 ,抗菌药物所产生的选择压力可以使细菌中的耐药亚群逐渐发展成为优势菌群。过多或不当地使用某些抗菌药物使致病菌长时间地暴露于这些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之下 ,会导致对这些抗菌药物耐药的细菌大量出现。因此 ,抗菌药物的使用是导致细菌耐药性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各国、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抗菌药物的生产…  相似文献   

18.
新一代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美罗培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抗生素是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重要药物 ,然而 ,由于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使大量抗生素临床应用不久便发生细菌耐药而失去抗感染效果 ,因此 ,不断研制抗菌活性强和低毒的新型抗感染药物 ,是预防和控制细菌耐药性流行 ,提高临床感染性疾病治疗水平的重要措施。2 0世纪 70年代 ,人们在链霉菌的培养液中发现了硫霉素 ,其抗菌活性极强 ,但却很不稳定 ,而且毒性比较大 ,使临床应用困难。到 2 0世纪 90年代 ,人们将天然硫霉素的 2位侧链进行了一定的修饰 ,研制出了第一个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亚胺培南 ,虽然其稳定性有所提高 ,但其对中枢及肾脏的毒性并…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及如何消除由此引发的治疗危机.方法:对细菌的耐药机制研究进展、如何处理细菌耐药性进行综述.结果:细菌的耐药机制总体分为两类,即遗传学机制和生化机制.结论: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原因多种多样,如靶点的改变、结构的修饰、遗传、抗生素灭活酶的产生、抗生素的泵出等.正确合理的使用抗生素,遏制抗生素的滥用;研发新的抗耐药菌型抗生素;可以降低或彻底消除耐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20.
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魏树全  赵子文 《医学综述》2009,15(2):261-265
铜绿假单胞菌是医院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对多种抗生素有天生的耐药性。近年来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大量应用其耐药情况日趋严重,甚至出现了多药耐药及泛耐药株。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极为复杂,主要包括耐药基因突变、产生灭活酶、改变药物的作用靶点、药物渗透障碍与主动外排机制高表达、形成生物被膜等。本文就近年来有关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