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口服胰岛素诱导机体产生针对胰岛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 ,是治疗 1型糖尿病的一条新途径。其机制可能为通过激活肠道相关淋巴组织 ,诱导选择性免疫反应 ,导致局部Th2型细胞激活 ,分泌Th2型细胞因子 ,进而抑制Th1型细胞因子的分泌 ,避免胰岛细胞的破坏。“旁路抑制”理论是选择胰岛素作为口服抗原的理论基础。佐剂的应用可明显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 ,减少胰岛素的用量。口服胰岛素诱导免疫耐受的人群试验正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2.
1型糖尿病免疫耐受的诱导和免疫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诱导免疫耐受或对1型糖尿病进行免疫干预,是一种新的防治措施。目前研究大多集中在给予不同剂型的胰岛素,谷氨酸脱羧酶以及包括细胞组分在内的众多抗原来诱导免疫耐受。通过诱导产生免疫调节性Th2细胞,进而产生大量Th2型细胞因子,从而延缓1型糖尿病的发展或降低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口服胰岛素诱导免疫耐受在防治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方面的效果。方法 雌性NOD鼠120只,随机分为胰岛素组和对照组各60只,6周龄始分别口服猪胰岛素500ul或磷酸盐缓冲液(PBS)500ul,至40周龄。6、12、20、25、30周龄分别测定两组未发病NOD鼠血清胰岛素(insulin)水平,并观察胰岛形态学变化。结果 40周龄糖尿病累计发生率对照组为91%,胰岛素组为11%,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未发病NOD鼠中,20、25、30周龄对照组胰岛炎明显重于胰岛素组,血清胰岛素水平显著低于胰岛素组(P均<0.05)。发病的NOD鼠中,对照组NOD糖尿病鼠血清胰岛素水平显著低于胰岛素组糖尿病鼠(P<0.05)。结论 口服胰岛素可明显延迟NOD鼠糖尿病的发病时间,降低糖尿病发生率,缓解动物发病后的病情。  相似文献   

4.
诱导免疫耐受或对1型糖尿病进行免疫干预,是一种新的防治措施。目前研究大多集中在给予不同剂型的胰岛素、谷氨酸脱羧酶以及包括细菌组分在内的众多抗原来诱导免疫耐受,通过诱导产生免疫调节性Th2细胞,进而产生大量Th2型细胞因子,抑制Th1细胞克隆活性,阻断Th1型细胞因子的产生。最终对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和胰岛炎发挥保护作用,从而延缓1型糖尿病的发展或降低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NOD小鼠口服胰岛素诱导免疫耐受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已有研究证实 ,给予NOD小鼠口服小剂量胰岛素可显著降低糖尿病发生率 ,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细胞因子γ干扰素 (IFN γ)、白介素 4(IL 4 )和一氧化氮 (NO)在口服胰岛素诱导免疫耐受过程中的作用。一、材料和方法1.动物分组及口服胰岛素治疗 :雌性NOD小鼠 12 0只 ,同窝别动物按体重配对 ,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胰岛素组和对照组 ,各 6 0只。自 6周龄始分别胃内注入猪胰岛素 5 0 0 μl(1mg)和磷酸盐缓冲液 5 0 0 μl(pH 7.4) ,每周 2次 ,共 4周 ,以后每周 1次至 40周龄。定期测定NOD鼠尾静脉血血糖 ,连续两周≥ 13.8mmo…  相似文献   

6.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预防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的预防研究近几年取得新进展。主要方法是应用免疫抑制剂或清除淋巴细胞以终止自身免疫反应,或应用自身抗原(谷氨酸脱羧酶、胰岛素、热休克蛋白)、超抗原(super antiger)、免疫佐剂(卡介苗)等激活Th2细胞,产生白介素-4/10,抑制Th1细胞,诱导对自身原的免疫耐受,以防止免疫系统对B细胞的攻击,预防率高达75%-100%。  相似文献   

7.
高立民 《山东医药》1995,35(12):38-39
目前糖尿病尚无有效的根治方法,不少胰岛功能衰退病人仍需用胰岛素作替代疗法。现将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介绍如下。 常用胰岛素包括:①速效胰岛素:如正规胰岛素(RI)、结晶锌胰岛素(CZI)、半慢胰岛素。②中效胰岛素:如低精鱼精蛋白锌胰岛素(NPH)、慢胰岛素。③长效胰岛素:如鱼精蛋白锌胰岛素(PZI)、特慢胰岛素。④单组分胰岛素。⑤人胰岛素。1 胰岛素治疗方案选择1.1 多次速效型胰岛素治疗方案 适用于胰岛素  相似文献   

8.
东野光 《山东医药》1999,39(6):46-47
糖尿病目前仍属不能根治的疾病,其治疗方法相比较而言,胰岛素治疗最为有效而实用,是口服降糖药物不能替代的。近20年来,胰岛素不论在种类上还是使用方法上都有了长足进展。本文概述如下。1胰岛素治疗方法1.1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细胞破坏在90%以...  相似文献   

9.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的预防研究近几年取得了新进展。主要方法是应用免疫抑制剂或清除淋巴细胞以终止自身免疫反应,或应用自身抗原(谷氨酸脱羧酶、胰岛素、热休克蛋白)、超抗原(superantigen)、免疫佐剂(卡介苗)等激活Th2细胞,产生白介素-4/10,抑制Th1细胞,诱导对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以防止免疫系统对B细胞的攻击,预防率可达75% ̄100%。  相似文献   

10.
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1].严格控制血糖临床较为困难.在各种糖尿病药物中,胰岛素控制血糖最为有效.近年来在胰岛素的使用和开发上取得了一些进展,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口服胰岛素、谷氨酸脱羧酶对NOD小鼠糖尿病发生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雌性非肥胖糖尿病(NOD)小鼠口服胰饥素和氨酸脱羧酶(GAD)对糖尿病发生的影响。以及对白细胞介素4(IL-4)的血甭水平和胰腺IL-4mRNA转录的影响。方法 雌性NOD小鼠分为3组:第一组给予PBS作为对照组第二组给予胰岛素,第三组予以GAD。ELISA法检测血清IL-4水平,Northern杂交检测胰腺L-4mRNA的表达。结果 胰岛素或GAD均能抑制NOD小鼠糖尿病的发生,PBS  相似文献   

12.
13.
陈丽  陈诗鸿 《山东医药》1999,39(6):41-42
高血糖是糖尿病肾病发生与发展的基本因素。1型糖尿病患者中,血糖较高者发生蛋白尿和肾功能衰竭的危险性比血糖较低者高4~5倍;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从无蛋白尿到蛋白尿期进行性下降。因此,糖尿病一经诊断,即应将血糖严格控制在满意水平,以减少糖尿病肾...  相似文献   

14.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治疗指征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探讨无严重应激和并发症的NIDDM患者改用或加用胰岛素的指针,我们分析了116例NIDDM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空腹血糖(FBG)大于16.7mmol/L或糖耐量2小时血糖(2BG)大于27.8mmol/L的病人,一般需用或加用胰岛素治疗,FBG〈11.1mmol/L或2BG〈16.7mmol/L的病人,一般不需要胰岛素,两者之间者,可结合临床作出判断,胰岛素体内分泌量作为指导用药指标的准确  相似文献   

15.
胰岛素受体基因变异与胰岛素抵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胰岛素受体基因突变常常引起胰岛素抵抗。它主要通过抑制受体的生物合成,使受体向膜的转运发生障碍,降低受体与胰岛素的亲和力,抑制受体酪氨酸激素酶活性,加速受体的降解,而减少细胞膜表面的胰岛素受体的数目和(或)削弱胰岛素受体的正常功能而最终导致胰岛素抵抗。由于胰岛素受体基因与胰岛素抵抗的密切关系,胰岛素受体基因已成为研究一些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疾病的重要的候选基因。有研究推测大约1% ̄10%的非胰岛素依赖型  相似文献   

16.
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是自身免疫性胰岛炎.其胰岛素缺乏是由于胰腺中大量胰岛β细胞被免疫系统攻击所致.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建立胰岛β细胞免疫耐受,包括造血干细胞的移植、过继不同功能状态的树突状细胞、口服胰岛素及其相关疫苗的输入、谷氨酸脱羧酶65疫苗、抗CD3、CD20单克隆抗体以及联合免疫干预等免疫耐受治疗,可延缓l型糖尿病...  相似文献   

17.
1 型糖尿病(T1MD)主要发生于青少年,是儿科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型糖尿病是一种T细胞依赖性自身免疫疾病,其典型特征是胰岛β细胞特异性损伤导致胰岛素分泌的不足.近年来,通过对动物模型的研究以及临床治疗,对1型糖尿病的易感基因和病理生理学的认识方面都有了显著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早期防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早期防治胡远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多因胰岛B细胞自身免疫性破坏引致。目前认为在临床明显的糖尿病发生以前,IDDM将经过一较长时期的糖尿病前期,如何在此时早期预测糖尿病发生,筛查IDDM的高危人群,及时进行免疫干预治疗是预...  相似文献   

19.
20.
刘芳  俞茂华  朱秋毓 《中华内科杂志》2000,39(8):543-546,I015
目的 了解猪脑谷氨酸脱羧酶(GAD)是否能预防非肥胖糖尿病(NOD)小鼠的Ⅰ型糖尿病和影响其胰腺自身GAD65表达。方法 将GAD50μg与不完全弗氏佐 剂(FIA)50μl混合后给32只4周龄NOD雌性小鼠腹腔注射,同时19只单独注射FIA作为对照。每周测定体重、血糖,20周龄时处死小鼠,观察其病理、血清C肽和GAD抗体,并用逆转录PCR进行胰岛GAD65表达半定量。结果 20周龄时,GAD组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