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凝血四项标本放置时间和温度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标本放置于不同时间和温度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测定结果的影响,为合理有序安排实验和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性提供依据。方法将同一标本分别置于室温(18~25℃)及4℃条件下4h、8h、10h、24h,采用日本东亚SysmexCA50型半自动血凝分析仪和美国太平洋凝血试剂测定PT、APTT、TT和FIB,并将所得结果与即刻测定结果进行配对比较分析。结果室温下,标本放置8hPT差异无显著性(P>0.05),放置4h APTT差异无显著性(P>0.05),放置24h TT和FIB差异无显著性(P>0.05)。4℃下,标本放置24h PT、APTT、TT和FIB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标本放置时间和温度对PT、APTT的测定结果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离心时间及标本放置时间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收集住院患者合格标本50例,按不同离心条件及放置时间进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检测。结果标本以3 000 r/min离心5 min APTT、PT缩短,与离心10 min作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本离心8 min四项凝血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本室温放置2 h各项检测结果与即刻测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室温放置4 h、6 h APTT、PT测定结果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本3 000 r/min离心8 min即可进行凝血筛选检测;标本放置时间对APTT、PT检测结果影响较大,标本室温放置时间不宜超过2 h。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标本放置时间对凝血指标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采集50份血液标本,于室温放置2h、4h后测定凝血指标,分别与即时测定结果进行配对分析。结果:TT与FIB在室温放置2h、4h后测定结果与立即测定结果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别(P〉0.1或P〉0.05);PT与APTT在室温放置2h、4h后测定结果与立即测定结果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别,(P〈0.01或P〈0.05)。结论:凝血指标测定应在采血后2h内完成。  相似文献   

4.
黄德元  汪虹彬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8):3820-3821
目的:观察血液标本、采集、运送、放置时间对凝血四项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对我院住院病人3624例标本,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进行测定;对其中54例即采血即送检的合格标本作立即测定,室温放置2h、4h后再测定作配对分析。结果:在3624例标本中有482例有误差,误差率13.3%。其中采血量比例不当者463例,占96%;标本与抗凝剂没充分混匀者16例,占3.3%;混有肝素者3例,占0.6%。标本放置2h、4h后结果与即刻测定比较PT、TT、APTT结果差异有统学意义(P<0.01)。结论:标本采集不当与送检时间是导致测定结果误差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凝血功能异常时,标本放置时间对PT和APTT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利用STA-R全自动血凝仪及配套试剂,测定不同放置时间下70例血凝标本PT和APTT的检测结果 。根据PT 和APTT的正常参考值,将空腹(0 h)检测结果分为正常组(PT:11.0~14.3 s,APTT:32.0~43.0 s)和异常组(PT>14.3 s,APTT>43.0 s)。将标本于室温下分别放置 1、2、4、6、8、12、24 h,检测其PT和APTT,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正常组PT与APTT标本分别室温存放8 h和4 h检测结果基本稳定。异常组PT与APTT标本分别室温存放4 h和2 h检测结果基本稳定。异常组较正常组检测结果更易受标本放置时间的影响,PT标本放置6 h、APTT标本放置4 h,检测结果即发生明显的改变。结论 对于凝血异常者,标本放置时间对检测结果影响甚大,PT和APTT测定均应于标本采集后2 h内尽快进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4℃下不同的放置时间对标本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凝四项测定结果的影响,以评估标本保留时间对检验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11例血凝检测标本按照PT正常或者异常分成A、B两组。检测A、B两组标本即刻检测及放入4℃冰箱下1、2、3、4、5、6、7、8及24 h的血凝四项的值。将1~8 h,24 h的血凝四项检测结果与即刻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A组标本PT、APTT与TT在多次测量的时间点与即刻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标本PT在4~8 h的时间点相对即刻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IB在A、B组各时间点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4℃条件下,PT正常的标本放置24 h仍有临床参考价值,PT异常的标本放置时间不应超过6 h,APTT标本放置时间不应超过4 h,而TT检测标本宜在采血后1 h内完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凝血标本放置温度、时间对凝血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进行血液实验室检查的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血液标本置于室温下,观察不同的时间(0 h、2 h、4 h,24 h)以及在不同温度(-4℃、-20℃)保存24 h,对PT、APTT、TT和FIB进行检测比较。结果:室温条件下,与0 h相比,2 h后检测,PT、APTT、TT和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 h后检测,PT、APTT、TT指标出现时间增加,且随放置时间增加而增加(P<0.05),FIB无明显变化;放置24 h,PT、APTT和TT出现明显延长,FIB无明显变化((P>0.05)。-4℃下保存24 h,PT、APTT、TT和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时,APTT出现延长(P<0.05)。结论:采集标本后应及时送检,尽快分离血浆,常温下血浆标本应在2 h内完成测定;-4℃下血浆标本保存24 h,PT、APTT、TT和FIB等指标测定结果未受影响,低温保存应注意避免标本冻融过程。  相似文献   

8.
影响凝血四项测定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血液标本、采集、运送、放置时间对凝血四项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对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住院病人1835例,进行凝血四项的测定;对其中89例即采血即送检的合格标本作立即测定,室温放置2h后再测定作配对分析。结果在1835例标本中有329例有误差,误差率17.9%。其中采血量比例不当者242例,占73.6%;标本与抗凝剂没充分混匀导致血液凝固者42例,占12.7%;标本抽取溶血者40例,占12.1%;误抽人肝素管者5例,占1.6%。标本放置2b后结果与即刻测定比较PT、TT、APTT结果差异有统学意义(P〈0.01)。结论标本采集不当与送检时间是导致测定结果误差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采血后室温放置不同时间和血液与抗凝剂不同比例对测定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的影响。方法 抽取 4 0例体检健康者血液与抗凝剂 9∶1和 6∶1混匀 ,分离血浆后立即测定 ,另将 9∶1血浆分别于 1h、2h、4h、6h测定。结果 室温放置 4h和 6h检测结果与即刻测定相比PT、APTT时间均延长 ,PT有显著差异 (P <0 .0 5) ,APTT有极显著差异 ( P <0 .0 1) ;血液与抗凝剂比例缩小 ,PT和APTT时间延长 ( P <0 .0 5)。结论 检测PT、APTT应严格把握抗凝剂比例 ,标本采集后 2h以内检测完毕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不合格样本(样本采集量、储存条件和时间、溶血及输液)对止凝血检测指标的影响。方法运用STA-R全自动凝血功能仪检测各组样本的血浆凝血酶原(P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对于正确采集全血量为1.8 ml的凝血功能管来说,采集量少于1.4 ml,其检测结果显示4项凝血指标均有显著性降低,多于2.2 ml,会导致FIB明显增高。血液离体后,不管是离心后室温、4℃冰箱还是混匀后室温保存,放置6 h或8 h,PT测得值与即刻测定相比均明显缩短,放置24 h时又明显增加。APTT检测结果显示4 h后的测得值均明显延长。TT的分析结果提示,血液离体后即刻分离血浆,无论是室温还是4℃冰箱存放,对TT的测定值均没有明显影响,但以全血混匀状态存在,从4 h起就明显增加。FIB对样本的存放条件和时间没有特别的要求。溶血会对很多临床检测指标的检测结果造成影响,对止凝血指标而言,轻、中度溶血对检测结果没有明显的干扰,严重溶血状态下会使得TT的测定值明显延长。另外,因为临床输液或动/静脉置管不正确采集止凝血样本,分别会造成6.38%(9/141)、16.31%(23/141)的分析误差。结论由于采集量、存储、溶血及输液等原因造成的不合格样本对止凝血指标均有明显的影响,医护人员应该尽可能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样本的采集、运送、保存等,以免造成检验结果的假性结论,误导临床医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CA7000血凝仪试剂盘上试剂使用时间对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 将试剂放置CA7000血凝仪试剂盘上,之后在不同时间点(0 h、2h、4h、8h、12 h、18h、24 h、36 h)对同一混合血浆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的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测定.结果 测定结果显示试剂放置试剂盘后8h时的TT结果、12 h时的APTT结果、18h时的FIB结果、36 h时的PT结果分别与0h时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日常工作中,CA7000血凝仪试剂盘上放置试剂的稳定时间不同,根据不同稳定时间配置相应的试剂用量,避免剩余试剂失效而造成浪费.  相似文献   

12.
PT和APTT标本留存时间与结果稳定性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标本的待测时间对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促凝血酶原时间(APTT)试验结果的影响。方法:在室温下分别于采样后即刻、2、4、6、24h测定了40例志愿者的PT、AFTT,同时进行了血浆留存和全血留存结果的比较。结果:6h内无论全血留存标本还是血浆留存标本,其PT值和APPT值与初始值相比均无明显变化(P>0.05);24h全血留存标本PT值略升高(P>0.05),血浆留存标本较初始值延长14%,有显著差异(P<0.05)。APTT值两类标本在6h内与初始值相比也无明显变化(P>0.05),24h均明显延长(P<0.05)。结论:血浆留存标本或全血留存标本PT或APTT测定宜在采集标本后6h内完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标本采集管与保存方式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湖北科技学院附二医院80例体检者,前40例体检者同时分别用分离胶促凝真空管(标记为A组)和无抗凝真空管(标记为B组)采集血液标本,离心分离血清,两组都放室温,A组分别于0、4、6、8、10 h测定SOD活性,B组于0 h检测SOD活性;后40例体检者用分离胶促凝真空管(标记为C组)采集血液标本,离心分离血清,置于2-8℃冰箱下保存,分别于0、10、14、21 h测定SOD活性。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各组结果差异性。结果:分离胶促凝真空管和无抗凝真空管血清的SOD比较(0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室温下保存的分离胶促凝真空管血清(A组)的SOD于4、6、8、10 h检测,与0 h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0 h比较相对偏倚分别为3.719%、5.341%、6.807%、8.306%;2-8℃冰箱保存的分离胶促凝真空管血清(C组)的SOD于10、14、21 h检测,与0 h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0 h比较相对偏倚分别为3.213%、4.552%、5.816%。结论:可采用分离胶促凝真空管采集标本;室温下放置10 h及2-8℃冰箱放置21 h对结果的影响均在临床可接受范围内,与产品说明书上要求的时间相比,室温与冰箱中放置时间都能延长1倍以上。  相似文献   

14.
重视凝血检测中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不同实验条件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凝血酶时间(TT)测定的影响.方法:用Sysmex CA7000型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及配套试剂分别进行采血器具、离心时间、血浆标本转移及标本放置时间对实验结果影响的观察,并将所得到的检测结果用统计学方法处理.结果:美国BD公司和国内武汉致远公司生产的凝血专用真空采血器与奥地利格雷那公司的采血器相比无统计学意义.当标本以2500g速度离心时间小于15min时,其PT、APTT结果缩短,与离心时间20min的结果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FIB、TT结果则无影响,用心时间大于15min时,四项结果均无显著差别(P>0.05).将血浆标本转移到塑料测定杯中再进行检测的实验结果比用采血器直接进行检测的结果明显延长(P<0.01).在室温下PT在8h内,APTT在4h内测定的结果与即刻测得的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FIB、TT的测定结果24h内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凝血标本的采集必须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专用真空采血器,并且要有足够的离心速度和离心时间,同时还要保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测定,才能确保凝血检测质量,为病人疾病的诊断提供可靠的实验室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准确测定D-二聚体,根据标本采集、运输等实际情况,在标本不同保存时间及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了检测,明确测定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择D-二聚体检测标本20份,离心后即刻测定,然后分别置于-20℃、4℃和室温保存。-20℃保存的标本仅在24小时测定,其余温度保存标本分别在1h、2h、4h、6h、24h进行各测定一次。结果:-20℃条件下保存的标本测定结果7天内无显著性差异,4℃条件下保存6小时标本和室温下保存4小时的标本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标本在室温下保存6小时和在4℃保存24小时测定结果与即刻测定的结果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所以对于检测D一二聚体的标本最好在4小时内出报告,如不能及时出报告,应将血浆放置4℃冰箱保存但不宜超过24小时,24小时之内不能检测的标本须放在-20℃冷冻保存,这样才能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李燕 《吉林医学》2005,26(4):370-371
目的:探讨凝血检验标本在室温(24~25℃)下放置不同时间对凝血结果的影响。方法:对20例正常人进行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测定。结果:标本室温(24~25℃)放置6h对PT无影响(P>0.05);放置2h对APTT结果无影响(P>0.05),放置3h至6h,APTT明显缩短(P<0.01);放置6h对Fg无影响(P均>0.05)。结论:室温下标本放置时间对APTT影响很大,采集标本后应立即分离血浆,2h内完成检测。  相似文献   

17.
谢军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36(12):1377-1379
目的:探讨室温下正常及病理水平血标本存放时间对全自动血细胞分析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40名体检健康人员(对照组)以及20例血液疾病患者(血液病组)血标本,在20 min内检测,然后分别测定室温(25±0.5)℃放置8、9、10、11、12和24 h血细胞参数值。以20 min内测定结果为对照,所有时间点测定结果与之比较。结果:血小板(PLT)、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测定值与对照组相比,PLT呈下降趋势,11 h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时降低明显;对照组血标本检测结果中,WBC分类变化显著,表现为中性粒细胞比例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及单核细胞比例升高(P<0.05);血液病组血液标本检测结果中,RBC、PLT均出现明显降低(P<0.05)。结论: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室温放置10 h内标本,重复性较好,结果可靠,可为临床样本检测、复查核对,提高分析前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