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研究丙泊酚注射液与依托咪酯脂肪乳注射液配伍稳定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实验前由同一实验人员采用同一移液器分别量取丙泊酚注射液、依托咪酯脂肪乳注射液,根据体积1∶1比例进行配制,在25℃恒温箱内摇匀混合样品后作为配伍溶液,待测。分别在配伍溶液配制的0、1、3、5、7、9 h后使用HPLC对配伍溶液含量、一维氢谱信号峰面积进行测量与计算。结果不同时间点内丙泊酚注射液、依托咪酯脂肪乳注射液含量组内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丙泊酚4-H峰面积组内两两比较,依托咪酯5-H峰面积组内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体积1∶1比例配制丙泊酚注射液与依托咪酯脂肪乳注射液的配伍溶液,在室温条件下10 h稳定性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持续输注依托咪酯复合骶管麻醉对小儿血清皮质醇浓度的影响。方法:60例择期行尿道下裂修补术患儿,年龄5-6岁,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依托咪酯组(A组),丙泊酚组(B组),各30例。入室后均静脉注射氯胺酮2 mg/kg,入睡后常规骶管阻滞,术中麻醉维持:A组泵注依托咪酯脂肪乳(22-25)μg/kg.min,B组泵注丙泊酚(8-10)mg/kg.h。分别在麻醉前(Ⅰ)、泵注依托咪酯脂肪乳/丙泊酚30min(Ⅱ)、术后即刻(Ⅲ)、术后12h(Ⅳ)、术后24h(Ⅴ)、术后48h(Ⅵ)抽静脉血,测量血清皮质醇水平。结果:Ⅱ、Ⅲ、Ⅳ、Ⅴ时点A组血清皮质醇浓度低于B组(P<0.05),两组血清皮质醇浓度于Ⅵ时点均恢复至麻醉前水平。结论:依托咪酯脂肪乳对小儿肾上腺皮质功能的抑制作用短暂,术后48h恢复至麻醉前水平,可以应用于小儿静脉麻醉维持。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讨30%脂肪乳对依托咪酯麻醉催醒的可能机制。方法体内实验: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静注依托咪酯(2.85mg/kg,i.v.)将大鼠麻醉,前爪翻正反射消失3min后,按随机分组分别注射2mL30%脂肪乳、2mL生理盐水、0.5mL 30%脂肪乳、0.5mL生理盐水,记录大鼠的苏醒时间、正常活动时间和苏醒至正常活动的间隔时间。体外实验:按比例配制依托咪酯-脂肪乳-血浆混合液(依托咪酯终浓度为0.066mg/mL,30%脂肪乳终浓度分别为3.03%、1.52%、0.76%、0.37%、0.0%),37℃水浴条件下振荡此混合液30min,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离心后下层液中依托咪酯的浓度。结果体内实验中,与2mL生理盐水相比,2mL 30%脂肪乳缩短了大鼠的自然苏醒时间〔(493±27)s vs.(755±64)s,P=0.0014〕、正常活动时间〔(643±36)s vs.(1104±114)s,P=0.0011〕和苏醒至活动的间隔时间〔(150±16)s vs.(349±67)s,P=0.0097〕。0.5mL生理盐水组和0.5mL 30%脂肪乳组在大鼠依托咪酯麻醉后苏醒的作用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体外实验中,离心后下层液中依托咪酯浓度显著减少,并且在一定范围内,30%脂肪乳浓度越高,依托咪酯浓度越低。结论 30%脂肪乳能够加快依托咪酯的苏醒,其可能机制为30%脂肪乳对依托咪酯的萃取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30%脂肪乳对依托咪酯麻醉催醒的可能机制.方法 体内实验: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静注依托咪酯(2.85 mg/kg,i.v.)将大鼠麻醉,前爪翻正反射消失3 min后,按随机分组分别注射2 mL30%脂肪乳、2 mL生理盐水、0.5 mL 30%脂肪乳、0.5 mL生理盐水,记录大鼠的苏醒时间、正常活动时间和苏醒至正常活动的间隔时间.体外实验:按比例配制依托咪酯-脂肪乳-血浆混合液(依托咪酯终浓度为0.066 mg/mL,30%脂肪乳终浓度分别为3.03%、1.52%、0.76%、0.37%、0.0%),37℃水浴条件下振荡此混合液30 min,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离心后下层液中依托咪酯的浓度.结果 体内实验中,与2 mL生理盐水相比,2 mL 30%脂肪乳缩短了大鼠的自然苏醒时间[(493±27) svs.(755±64)s,P=0.0014]、正常活动时间[(643±36)s vs.(1104±114)s,P=0.0011]和苏醒至活动的间隔时间[(150±16) svs.(349±67)s,P=0.0097].0.5 mL生理盐水组和0.5 mL 30%脂肪乳组在大鼠依托咪酯麻醉后苏醒的作用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体外实验中,离心后下层液中依托咪酯浓度显著减少,并且在一定范围内,30%脂肪乳浓度越高,依托咪酯浓度越低.结论 30%脂肪乳能够加快依托咪酯的苏醒,其可能机制为30%脂肪乳对依托咪酯的萃取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析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丙泊酚及依托咪酯混合液化学稳定性。方法取丙泊酚和依托咪酯各100 mg,分别利用流动相溶解至刻度,配置成浓度为1 mg/mL溶液,取丙泊酚溶液20 mL、依托咪酯溶液2 mL,配置为10:1的混合溶液,设定温度、流速,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混合溶液的稳定性进行检测。结果通过测定,混合溶液在不同时间的PH值、丙泊酚4-H峰面积、依托咪酯5-H峰面积均无明显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丙泊酚及依托咪酯混合液在10 h内,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表明在10 h内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混合糖电解质在肠外营养应用中的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混合糖电解质作为能量补充剂配制肠外全营养混合液的稳定性及合理性.方法 模拟临床应用处方并按照"全合一"混合原则,实验组营养液采用混合糖电解质为能量补充剂配制全营养混合液,对照组营养液使用10%葡萄糖注射液为能量补充剂配制全营养混合液,两组分别采用酸度计、微粒分析仪、渗透压仪、高倍显微镜等在室温下测定及观察配制营养液的0~72h的pH值、不溶性微粒数、微量元素、渗透压、脂肪乳滴的变化,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并进行稳定性分析评价.结果 实验组pH值波动于6.07~6.33.渗透压波动于2050~2 100 kPa,pH值明显低于对照组(相差约0.4).实验组营养液渗透压明显高于对照组营养液(相差约250 kPa).两者pH、渗透压经时变化曲线相似,72h内基本稳定;实验组营养液中Na+、K+、P、Mg2+、Ca2+、Cl-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特别是二价离子Mg2+、Ca2+的含量相差近3倍;对照组营养液脂肪乳颗粒稳定性较好.12h内脂肪乳颗粒未发生明显聚集.实验组营养液脂肪乳颗粒稳定性较差.不溶性微粒数4h后超出药典规定,脂肪乳颗粒发生聚集且随时间延长颗粒明显增多增大.结论 混合糖电解质注射液过高的离子浓度特别是二价离子易导致脂肪乳颗粒聚集,影响营养液的稳定性;不建议选用混合糖电解质作为全营养混合液唯一糖类补充剂使用,如需使用应和脂肪乳分别输注或在4h内输注完毕.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丙泊酚与依托咪酯靶控输注复合瑞芬太尼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18年8—10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ERCP、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Ⅰ~Ⅲ级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丙泊酚组和依托咪酯组,每组40例。丙泊酚组使用丙泊酚靶控输注2. 0μg/mL诱导,依托咪酯组使用依托咪酯靶控输注0. 5μg/mL诱导。两组均以脑电双频指数(BIS)值为60调整剂量维持,两组均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2. 0 ng/mL,右美托咪定持续输注0. 5μg/(kg·h),维持BIS 60左右。比较两组患者程序相关时间数值,测量并记录基线值(T_0)、诱导前(T_1)、BIS 60(T_2)、进镜时刻(T_3)、进镜后3 min(T_4)、进镜后6 min(T_5)的平均动脉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BIS,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依托咪酯组睫毛反射恢复时间和离开恢复室时间均长于丙泊酚组[(7.2±3.8) min比(4. 5±2. 0) min,(11. 5±3. 8) min比(8. 9±2. 5) min](P <0. 01)。丙泊酚组T2~T5的平均动脉压呈下降趋势,依托咪酯组波动范围较少,依托咪酯组T2~T5平均动脉压均高于丙泊酚组(P <0. 01);依托咪酯组心率在T4高于丙泊酚组,丙泊酚组T2~T5的心率呈下降趋势(P <0. 01);丙泊酚组T2~T5的脉搏血氧饱和度呈下降趋势,依托咪酯组波动范围较少,依托咪酯组T4、T5脉搏血氧饱和度高于丙泊酚组,两组间、时点间、组间和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依托咪酯组辅助通气、低血压发生率低于丙泊酚组[2. 5%(1/40)比22. 5%(9/40),0比15. 0%(6/40)](P <0. 05)。结论与丙泊酚相比,依托咪酯用于ERCP,血流动力学更稳定,术后不良反应更少,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文伟名  黄信琨 《吉林医学》2012,33(9):1854-1855
目的:探讨酒石酸布托啡诺注射液与咪唑地西泮注射液复合依托咪酯脂肪乳注射液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的效果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148例进行无痛人工流产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用酒石酸布托啡诺注射液复合丙泊酚注射液麻醉,对照组用布托啡诺注射液与咪唑地西泮注射液复合依托咪酯脂肪乳注射液。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镇痛效果、肌肉颤动、恶心、呕吐及宫颈口松弛情况。结果:两组疼痛分级均为0级及1级,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苏醒后的宫缩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在术后1 min、20 min、40 min宫缩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布托啡诺注射液与注射液复合复合丙泊酚注射液应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镇痛效果显著,适用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在肠外营养液中的稳定性.方法本研究采用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与长链脂肪乳注射液比较.分别按照相同的处方配制成肠外营养液,在室温25℃时分别在不同时间段取样,测定其PH值、微粒变化和乳滴的形态大小.结果两种脂肪乳注射液在肠外营养液中的比较.其PH值、微粒变化、乳粒大小及分布均无明显变化.结论本研究的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与长链脂肪乳注射液在肠外营养液中具有相同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依托咪酯脂肪乳用于老年患者全凭静脉麻醉诱导及维持效果,并探讨其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商洛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行全身麻醉老年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丙泊酚组和依托咪酯组,各36例。麻醉诱导:两组均给予咪达唑仑0.03 mg/kg、芬太尼3μg/kg、顺-阿曲库铵0.15 mg/kg,丙泊酚组给予丙泊酚1~2 mg/kg,依托咪酯组给予依托咪酯0.15~0.30 mg/kg;麻醉维持:丙泊酚组给予6~8 mg/(kg·h),依托咪酯组给予依托咪酯0.3~1.0 mg/(kg·h)。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并记录诱导前1 min(T1)、插管后即刻(T2)、切皮时(T3)、手术开始30 min(T4)、拔管即刻(T5)不同时点间两组患者生命体征相关指标及T1、T2、T3、手术开始2 h(T6)、术后24 h(T7)的醛固酮、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血浆皮质醇水平。结果依托咪酯组患者不同时点间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无明显波动;丙泊酚组患者在T2、T3、T4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均明显低于T1和T5;依托咪酯组T2、T3、T6醛固酮、皮质醇水平均低于T1和T7,T1、T2、T7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均低于T3和T6;丙泊酚组患者不同时点间醛固酮水平无明显波动,T3、T6时刻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均低于T1、T2和T7,T1、T7时刻皮质醇水平均低于T3。依托咪酯组诱导过程中出现2例(6.0%)肌阵挛,丙泊酚组出现3例(8.0%)注射痛,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托咪酯脂肪乳用于老年患者全凭静脉麻醉效果较佳,且血流动力学较为稳定,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ω-3鱼油脂肪乳注射液对动脉血相关指标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 将9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个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中暑模型组、ω-3鱼油脂肪乳注射液治疗组,每组30只大鼠。将大鼠置于40℃,60%相对湿度的恒温箱中1 h复制中暑模型。ω-3鱼油脂肪乳治疗组于制模后尾部静脉注射ω-3鱼油脂肪乳注射液1.67 ml/(kg·d);正常对照组和中暑模型组尾部静脉均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2组均每日1次,共3 d。各组于制模后12、24、48 h记录大鼠的体温、心率、平均动脉压(MAP);在以上3个不同时间点每组取10只大鼠采集腹主动脉血后分离血清,对血清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动脉血相关指标脂多糖(LPS)、核转录因子-κB(NF-κB)、P53等的表达水平。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中暑模型组于制模后12、24、48 h三个时间点的体温、心率、LPS、NF-κB、P53均明显升高(P<0.05),MAP均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ω-3鱼油脂肪乳治疗注射液组在制模后12、24、48 h三个时间点的如上动脉血相关指标均得到改善(P<0.05)。 结论 ω-3鱼油脂肪乳注射液可显著改善中暑大鼠的动脉血相关指标LPS、NF-κB、P53等的表达水平,提示其可抑制LPS进入血液、可能影响血管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常用静脉全麻药异丙酚、硫喷妥钠及依托咪酯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的影响。方法将330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10例,分别以异丙酚2mg/kg、硫喷妥钠5mg/kg、依托咪酯0.4mg/kg诱导麻醉,其他药物及麻醉方式均相同。结果术后0~6h内,异丙酚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及平均发生次数明显低于硫喷妥钠组及依托咪酯组(P0.05),硫喷妥钠组与依托咪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48h的时间段内,三组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及发生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丙酚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早期抗呕吐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丙泊酚或依托咪酯对出生28 d大鼠海马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蛋白激酶A(protein kinase A,PKA)和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yclic AMP response elementbinding protein,CREB)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丙泊酚组和依托咪酯组,每组20只。丙泊酚组腹腔注射丙泊酚总量为200 mg/kg,依托咪酯组腹腔注射依托咪酯总量为60 mg/kg,对照组不注射任何药物。血气分析仪检测大鼠动脉血呼吸和代谢指标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GFAP的表达,并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PKA和CREB mRNA的表达。结果各组大鼠动脉血pH值、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HCO3-、BE、氧饱和度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丙泊酚组与依托咪酯组GFAP的平均积分光密度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丙泊酚组与依托咪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丙泊酚组与依托咪酯组PKA和CREB mRNA的表达均降低(P<0.05),丙泊酚组与依托咪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或依托咪酯可能通过抑制PKA-CREB信号通路而损害大鼠海马神经元,使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GFAP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14.
异丙酚与依托咪酯诱导对血浆皮质醇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观察异丙酚与依托咪酯诱导对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影响。方法 在 2 0例择期手术麻醉的患者中分别对 2 m g/kg异丙酚与 0 .3 m g/kg依托咪酯诱导时血浆皮质醇浓度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 异丙酚组给药后 2 h血浆皮质醇浓度由 (30 8.7± 2 7.4) nm ol/L降至 (2 6 7.7± 31.2 ) nm ol/L ,5 h后升高至 (4 0 0 .2± 2 6 .9) nm ol/L ,2 4h后恢复至给药前水平为 (30 6 .4± 35 .4) nm ol/L ;依托咪酯组给药后 2 h血浆皮质醇浓度由 (30 9.1± 36 .6 ) nm ol/L降至 (115 .9± 2 9.7) nm ol/L ,5 h时维持在 (171.1± 34.7) nm ol/L ,2 4h后恢复至给药前水平为 (311.8± 46 .2 ) nm ol/L。结论 异丙酚诱导对肾上腺皮质功能影响小 ,依托咪酯诱导则造成短暂的肾上腺皮质功能抑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脂肪乳对Sysmex XE-2100血液细胞分析仪中网织红细胞检测的影响。方法在体外将健康志愿者血液样本与一定比例的脂肪乳混合,配制系列浓度的血液/脂肪乳混合液,于血液细胞分析仪上进行测试,观察不同浓度脂肪乳对网织红细胞(Ret)参数的影响。结果随着脂肪乳浓度的增高,血液/脂肪乳混合液的Ret参数中的MFR、IFR以及PLT-O趋向升高。结论脂肪乳会对血液细胞分析仪中网织红细胞测定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用于小儿短小手术对血流动力学、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index,AAI)及注射痛的影响。方法我院2011年10月-2012年10月3~6岁择期行短小手术患儿5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中/长链丙泊酚静脉麻醉组(MCT/LCT组,n=25)和丙泊酚静脉麻醉组(LCT组,n=25)。观察患儿麻醉前、麻醉后1 min、麻醉后5 min及苏醒后血流动力学、AAI数值,引起注射痛情况。结果两组患儿各时点血流动力学、AAI数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MCT/LCT组FLACC评分为3.04±1.50,LCT组为4.4±1.64,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与丙泊酚具有相同的麻醉效果,但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引起的注射痛较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3种静脉麻醉方法在老年患者无痛胃肠镜检查的临床效果。方法胃肠镜检查术的老年患者180例,随机分为3组:A组给予丙泊酚1.5~2mg/kg;B组给予依托咪酯0.2~O.25mg/kg;C组先静脉注射丙泊酚30~40mg,然后再给依托咪酯10~15mg。观察患者在检查时的血液动力学指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z)、苏醒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的苏醒时间及检查过程中的Sp0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注药前比较,注药后A组患者血压下降较明显,C组注射痛及肌颤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和依托咪酯联合应用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更适于老年患者无痛胃肠镜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丙泊酚对新生SD乳鼠少突胶质细胞合成髓鞘碱性蛋白(MBP)和大脑髓鞘形成的影响。方法出生后 7 d(P7)SD乳鼠57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13)、溶剂脂肪乳组(n=5)、25、50和100 mg/kg丙泊酚组(各组n=13),单次腹腔注射给 药。采用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注药后8 h mbp mRNA、caspase-3 mRNA和MBP、Cleaved Caspase-3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 法检测注药后8 h少突胶质细胞凋亡以及24 h大脑胼胝体和内囊处髓鞘形成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各丙泊酚组8 h mbp mRNA和MBP蛋白呈剂量依赖性下调(P<0.05),caspase-3 mRNA和Cleaved Caspase-3 蛋白转录表达水平均呈剂量依赖性 增加(P<0.05);同时少突胶质细胞凋亡明显增加,且50 和100 mg/kg 组较25 mg/kg 组凋亡显著增多(P<0.05);24 h 胼胝体处 100 mg/kg丙泊酚组、内囊处50和100 mg/kg丙泊酚组髓鞘形成均明显减少(P<0.05)。结论丙泊酚可致SD乳鼠少突胶质细胞 呈剂量依赖性凋亡增加,MBP表达减少,并且不同程度的影响胼胝体和内囊处髓鞘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研究航海刺激对患者丙泊酚和依托咪酯麻醉敏感性的影响,为海上环境下合理选用丙泊酚和依托咪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旋椅试验制备运动病临床模型。75例患者随机分为5组(n=15)。对照组(Ⅰ组):只旋转,不麻醉。丙泊酚麻醉组(Ⅱ组):单剂丙泊酚麻醉,不旋转。依托咪酯麻醉组(Ⅲ组):单剂依托咪酯麻醉,不旋转。丙泊酚研究组(Ⅳ组):先旋转,再丙泊酚麻醉。依托咪酯研究组(Ⅴ组):先旋转,再依托咪酯麻醉。连续监测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脉搏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end-tidal carbon dioxide pres-sure,PETCO2)以及熵指数、Ramsay镇静评分的动态变化。结果应用丙泊酚后,患者血压(blood pressure,BP)、SpO2明显降低,而应用依托咪酯后患者BP、SpO2无明显变化,两种药物间(Ⅲ-Ⅱ、Ⅴ-Ⅳ)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泊酚或依托咪酯研究组与麻醉组(Ⅳ-Ⅱ、Ⅴ-Ⅲ)BP和SpO2比较,无统计学差异。Ⅰ组HR明显减慢,ETCO2显著降低;Ⅱ组HR明显增快,ETCO2显著升高;Ⅲ、Ⅳ、Ⅴ组HR和ETCO2基本平稳。Ⅱ~Ⅴ组反应熵(response entropy,RE)/状态熵(state entropy,SE)迅速降低,Ramsay评分明显升高,部分指标10min时仍未完全恢复。丙泊酚或依托咪酯研究组RE/SE均明显低于麻醉组,Ramsay评分明显高于其麻醉组(P<0.05)。Ⅲ组RE/SE在30s、1min和3min三个时点明显高于Ⅱ组(P<0.05),而在1.5min和2min时与Ⅱ组无明显差异;Ⅴ组和Ⅳ组RE/SE、Ramsay评分无明显差异,特别是在1.5min后两组的SE、Ramsay评分基本相等。结论航海刺激可明显增加患者对丙泊酚和依托咪酯的麻醉敏感性,航海状态下使用依托咪酯似有更多优越性。  相似文献   

20.
张晓伟  钱金娥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34):1071-1072
目的考察注射用头孢尼西钠与肌苷注射液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中的配伍稳定性。方法在室温([20±2)℃]条件下,观察8 h内配伍液的外观性状、pH值及紫外吸收光谱的变化,并用系数倍率法、紫外双波长等吸收法分别测定头孢尼西钠与肌苷的含量。结果两药在配伍后8 h内肌苷含量无明显变化、8 h时头孢尼西钠含量〈90%,其余外观性状、pH值及紫外吸收光谱等考察指标均无明显变化。结论注射用头孢尼西钠与肌苷注射液可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中配伍使用,但应在6 h内滴注完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