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40例颈椎病患者作 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治疗的不同分成两组,每组20例.A 组患者采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B组患者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相邻节段退 变程度.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后相邻节段ROM 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手术相邻节段ROM 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颈椎病患者均可获得较好的近中期疗效,且术后手术相邻节段退变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颈椎退变性疾病(cervical degenerative disease,CDD)为目前导致脊髓功能异常的典型诱因,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颈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从20世纪50年代出现至今,已成为解决CDD的金标准,而基于访查时间深入,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病(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隐患逐渐显露了出来。ASD对于融合术的后期效果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成为颈前路减压融合术的主要远期并发症。同时引发患者问题反复,严重的更是会对手术疗效造成影响,因此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此次主要总概了近些年业内有关研究成果,并就ASD的发生情况、危险性和防范等予以探讨,提升对于该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颈椎前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变化及再次手术的方法和疗效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8月-2007年10月颈椎前路融合术患者的资料,其中11例患者出现邻近节段退变。所有患者均采取再次手术治疗,减压并将固定融合范围向邻近退变节段延伸。结果经过17.5个月(6—38个月)的随访,影像学检查所有患者的内固定位置良好,颈椎椎间融合满意,临床症状改善。结论退变好发于融合后的上位节段可易出现退行性改变,临床上症状加重或复发需鉴别原融合节段及邻近节段退变引起的主次原因,采取再次手术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颈椎前路融合术致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前后颈椎X线和MRI表现,探讨节段融合术有否加重邻近节段的退变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对25例行单节段(C5~6)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治疗的颈椎病患者术前一月内和术后一年的正侧位片及MRI图像进行评价,以颈椎矢状正中位T2加权MRI分析融合节段之邻近节段(C4~5)及间隔节段(C3~4)椎间盘,计算颈椎的前凸角和椎间盘的退变指数。结果:术后颈椎生理曲度变小,颈椎前凸角变小,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邻近节段C4~5椎间盘退变指数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间隔节段C3~4椎间盘退变指数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加剧了融合邻近节段的退变速度,术后颈椎曲度的改变和应力集中以及活动度的代偿性增加可能是加剧退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颈椎融合术是我国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颈椎疾病的常用手术方式之一。而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是颈椎融合术最常见的中远期并发症。因此,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病机制、影响因素等逐渐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椎间盘置换术作为一种新的手术方式,可能减少了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目前,邻近节段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通过分析其影响因素,在手术上开拓创新,有助于降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联合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ACDR)在治疗多节段颈椎病上的临床疗效及对其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按入院先后将本院收治的57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ACDF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用颈椎Hybrid手术方式(ACDF联合ACDR)进行治疗。就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邻近节段退变情况进行对比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两组患者的腰椎功能改善上,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0.63%,与对照组(92.00%)比较并未见明显差异(P<0.05)。在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在JOA评分以及NDI评分均未见显著差异(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患者的颈椎整体活动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其上、下位邻近节段活动度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治疗多节段颈椎病上,ACDF联合ACDR疗效显著,能够减少邻近节段运动的负荷,降低了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此外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前后颈椎X线和MRI表现,探讨节段融合手术是否加重邻近节段的退变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取25例颈椎病患者,行前路C5~6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手术,术前1月内和术后1年时拍正侧位片及MRI,计算融合邻近节段的前凸角和椎间盘的退变指数。结果术后颈椎生理曲度变小,前凸角变小,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指数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间隔节段椎间盘退变指数术前术后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O.05)。结论颈前路椎间融合术加剧了融合邻近节段的退变速度,术后应力集中以及活动度的代偿性增加可能是加剧退变的主要原因,前凸角变小是次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融合后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原因及其防治办法.方法 对实施颈椎前路融合术的126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归纳可能导致颈椎前路融合术后临近椎间盘退变突出的原因.结果 随访时间最短10个月,最长10年,平均7.8年.37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发生临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加重,其中7例患者再次手术.结论 ...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节段性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对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观察颈椎前路融合术后其相邻节段的退变情况,生理曲度变化情况、颈椎失稳程度等,并根据退变情况加以分型.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随访(5.7±1.4)年,其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为63.6%.随访病例中由于相邻节段退变较重再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手术的比例约21.2%,相邻节段退变与手术患者的年龄、手术前相邻节段间盘的退变情况、融合节段的长短、颈椎生理曲度的大小、术后康复指导、工作性质等有直接关系.结论 相邻节段退变是颈椎前路节段性融合手术主要的远期并发症,严格的手术前评估、手术节段的准确、术后的康复指导是减缓相邻节段退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枕头正确使用和颈部肌肉功能锻炼预防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ASD)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0年1月~2008年12月731例患者,颈椎病380例,颈椎后纵韧带钙化51例,颈椎间盘突出症115例,颈椎骨折脱位185例。手术后正确使用枕头和颈部肌肉功能锻炼,避免日常生活中不良因素组为实验组,共526例。手术后不能正使用枕头和颈部肌肉功能锻炼,日常生活中经常有不良因素组为对照组,共205例。结果手术后1周内,实验组和对照组在颈椎生理曲度、椎间隙高度、椎体不稳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8年随访时,两组在颈椎生理曲度、椎间隙高度、椎体不稳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融合术后积极主动的长期的正确垫枕和颈部肌肉锻炼,避免日常生活中不良因素,可以有效地防止或者延缓ASD。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经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57例颈椎病手术的病例,其中19例行人工颈椎盘置换术(置换组),38例行颈前路减压融合术(融合组)。结果置换组术后颈部生理活动度得到保持,JOA评分由9.6±3.5升至14.3±4.6(2年)、16.1±3.2(5年),dom评定满意率100%;融合组术后颈部活动度由(48.6±6.1)°降至(36.6±3.5)°(单节段融合)和48.4°±4.1°降至27.3±5.3°(双节段融合),Odom评定满意率97.3%。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中期疗效满意,前者不加速相邻节段的退变,显著减少由融合导致的多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Purpos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C5/6 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 (CADR), discectomy and intervertebral fusion on adjacent inferior (C6/7) intervertebral space stress, and provide a basis for application of CADR.

Methods

Eleven fresh-frozen multisegmental (C3-T1) cervical spine specimens from healthy adults were studied. For analysis of stress on the adjacent inferior (C5/6) segment, they were divided into intact group, discectomy group, CADR group and interbody fusion group. The axial load (25-150 N) was exerted on each group. The changes of the adjacent inferior (C6/7) intervertebral space stress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adjacent inferior intervertebral space stress in the CADR group was near to that of the intact group, withou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The stress in the discectom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the intact group, and lower than in the interbody fusion group (p < 0.05 and p < 0.01, respectively). The stress in the interbody fus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the intact and CADR groups, respectively (p < 0.01).

Conclusion

The intervertebral fusion and intervertebral disc discectomy can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adjacent inferior intervertebral space stress. There is no obvious effect of CADR on adjacent inferior intervertebral space stress.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应用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ADR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病例81例,所有植入的人工椎间盘均为Bryan型颈椎间盘假体。所有病例平均随访2年,采用电话、信件预约、门诊复查相结合的随访方式进行。随访内容: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进行详细的JOA评分测定,并收集同期的颈椎正侧片。结果患者术前JOA评分平均8.5分,术后15.5分,平均改善88%,患者临床症状均消失,未见假体移位。结论应用Bryan型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良好,远期疗效还有待于临床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颈椎间盘置换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1年7月至2013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6例经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应用ACDF治疗,观察组应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在手术时间[(93.31 ± 20.14) min vs (94.02 ± 21.52) min]、出血量[(101.62 ± 23.41) ml vs (102.94±24.05) ml]、住院时间[(6.25±0.73) d vs (6.37±0.75) d]及Odom分级评定(总有效率均为100%)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15、2.27、1.59,χ2=1.38,P>0.05);观察组术后病变颈椎[(46.57±6.67) vs (37.58±7.16)]及邻近颈椎的ROM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1,P<0.05);两组治疗后JOA评分显著改善,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16.07±4.32) vs (9.56±2.71),t=6.94,P<0.05;对照组:(16.14±4.46) vs (9.61±2.75,t=5.83,P<0.05].结论 与ACDF术式相比,人工颈椎置换术式在治疗颈椎病方面不仅可保持较为稳定的颈椎ROM,而且还可有效避免邻近节段颈椎过早发生退行性变,临床效果满意,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5.
赵德川 《北京医学》1994,16(6):335-337
作者介绍采用颈前入路颈椎间盘切除及减压术,解除因颈椎间盘脱出引起的对神经根和脊髓压迫14例的体会。本组病例中神经根型4例,脊髓型5例,混合型5例。髓核脱出只限于一个间隙,行单个椎间盘切除的有11例,同一个病人有两个以上髓核脱出同时做多个摘除者有3例。14例病人共摘除18个椎间盘。手术后效果优良者11例,症状明显改善者3例,无一例症状加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和分析桥形椎间锁定融合器在颈椎病前路减压融合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颈椎病患者共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cage联合前路钛板内固定,观察组进行桥形椎间锁定融合器固定,手术前后均进行了X线片的检查,将两组患者的颈椎生理曲度、病变椎间高度、吞咽困难发生率等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善程度、病变椎间高度的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吞咽困难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在颈椎病前路减压融合术中,应用桥形椎间锁定融合器能够使颈椎的生理曲度和病变椎间高度得到有效的恢复,而且术后患者的吞咽困难发生率较低,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1~2008年采用颈椎前路减压、取髂骨植骨融合、前路自锁钢板内固定治疗的61例脊髓型颈椎病病例进行回顾总结。结果:经8~24个月平均12.6个月随访,大部分患者症状明显缓解,部分患者症状基本消失,颈椎活动无明显受限。术后JOA评分平均改善率为85.2%,其中优31例,占50.8%;良21例,占34.4%;中8例,占13.1%;差1例,占1.6%。结论: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能直接解除脊髓受压、重建颈椎稳定性,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评价其优缺点。方法6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组(33例,行Bryan假体置换术)和颈前路减压融合术组(32例,行颈前路减压融合术)。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颈部外固定时间以及术后恢复工作时间;两组患者于术前、术后3、6、12个月行13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并行X线检测颈椎活动度(ROM);评价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颈部外固定时间以及术后恢复工作时间均显著短于颈前路减压融合术组(P〈0.01)。两组术后12个月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组术后12个月单节段及双节段置换ROM较术前无显著改变(P〉0.05),颈前路减压融合术组术后12个月ROM较术前减小(P〈0.05或P〈0.01),且显著小于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组(P〈0.05或P〈0.01)。两组患者满意率无差异(P〉0.05)。两组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颈部外固定时间短,使患者保持正常的颈椎活动度,临床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