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脏神是以五脏所藏之“精”为物质基础的。本篇指出“五脏主藏精者也”,又说“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故五脏所藏之“精”,非指狭义生殖之精,乃泛指椿气营血津液等生命活动物质基础的广义之精。《素问·上古天真  相似文献   

2.
“此受五脏浊气”置于“传化之府”条文中属于错简,运用医、文、哲理方法进行剖析。证明“此受五脏浊气”实质是奇恒之府接受五脏的精气,因而提出,将“此受五脏浊气”移至”奇恒之府“条文中”名曰奇恒之府“句后,句式上,上下经文形成了完好对仗,医理上,补充了奇恒之府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五脏者,藏精而不泻”作了分析,认为五脏之精藏中有泻,阐述了五脏之精“泻”的两种形式,并指出五脏以通为用,疏通调达五脏气机是治疗多种内脏病和延缓衰老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4.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因而又有“脏者藏也”之谓。然五脏之藏是相对于六腑之泻而言,故有上语出焉。事实上,五脏是既藏又泻,以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  相似文献   

5.
五脏苦欲补泻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脏苦欲补泻”之说源于《素问·脏气法时论》,后世医家多有不同的阐释,其中首推张洁古,他所著的《医学启源》对《内经》之说目识心融,且有发挥.然张氏惜无详析,尚有附会之憾.我们通过学习《内经》,结合临床,对于“五脏苦欲”之说有进一步的认识,试加分析如下,敬请同道指正是幸. 1五脏苦欲补泻的含义 所谓“五脏苦欲”之“苦”,即患也,困也,也就是难以忍受之意.“欲”者,喜也,即需要之意.五脏所苦,实属五脏之病理变化;五脏所欲,乃是五脏生理之特性.因此,遂本脏所欲,顺其……  相似文献   

6.
五脏苦欲补泻理论是五行归属思维下运用五行生克理论,依五脏生理特性之欲、病理状态之苦,假借药物之味调节人体脏气平和而衍生的用药理论及组方配伍原则,体现了中医的“天人合一”整体观。《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与《黄帝内经》中的五脏苦欲补泻理论体例相近,或因《黄帝内经》于流传过程中失其原貌而致二书内容及内涵上有着明显差异,使得学界对此众说纷揉。故文章基于“天人合一”整体观,从“五行-五味-五脏”之间的关系对五脏所欲的补、泻之味以及五脏所苦的急食之味进行考辨,以期溯本清源、阐明五脏苦欲补泻之理及规律。  相似文献   

7.
五脏盛乃能泻《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五脏盛,指五脏之精气盛。五脏之精气来源于水谷化生之精微,其主要脏腑在脾胃;泻,指肾精外泄。如此,肾精来源于五脏六腑之精,五脏六腑之精来源于脾胃化生之水谷精微,只有脾  相似文献   

8.
讨论五脏阴阳与阴阳学说之关系,必须对五脏阴阳的基本概念有一个较正确的认识。关于五脏阴阳的概念,目前中医界尚有不同看法,如说“五脏之阴为物质,五脏之阳为功能”,把本来具有不同作用的两类物质说成是一回事,这对初学者易造成概念上的混淆,也有碍对脏象本质的探讨。对五脏阴阳概念的认识,首先要确认五脏阴阳是五脏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五脏之阴是物质,五脏之阳也是物质,是具有不同作用的两类物质。五脏的形态结构是五脏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之一,而五脏  相似文献   

9.
<正> [原文]故邪风之至,疾知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注释] 邪风:泛指六淫邪气。与“上古天真论”中的“虚邪贼风”同义。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张景岳:“天之邪气,即风寒暑湿燥火,受于无形者也。喉主天气而通于脏,故感则害人五脏。”吴崑:“风寒暑湿燥热不当其位,是天之邪气也。风气入肝,寒气入肾,暑热之气入心,湿气入脾,燥气入肺,是害人之五脏也。”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张景岳:“水谷之寒热,即谷食之气味,受于有  相似文献   

10.
五脏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枢纽,人身之精、气、血、津液皆归属五脏所收,五脏健壮,气血充沛,藏而不泻;五脏虚弱,气血流散,势必气虚血亏、精少液耗,治疗当以固护摄纳为法,此乃涩之要义,可见涩法是在五脏病时的主要治法,此有别于“六腑以通为用”之原则。五脏贮藏精气,皆为供奉人体所使,精气不足可导致机体赢弱;若气血壅塞,其不得布输,同样可导致机体罹疾,可见精气贵在其能在体内布输流动,经云“游溢精气”、“升降出入”、“水津四布”,皆为通畅之义,心血循运、肺气宣肃、肝主疏泄、脾气升提、肾主封藏均为五脏精气运化之主要特性,一旦其运循之特性丧失,布输之功能减退,则气壅、血瘀、湿停而为病矣。“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  相似文献   

11.
金荣 《中医研究》2010,23(3):7-10
《张氏医通》日:“肝脏生发之气,生气旺则五脏环周,生气阻则五脏留著。”概括了肝脏生发之气对五脏功能的影响。“生发”指生长和升发,意指阳气的激发推动作用及其气机主升特点。肝脏生发之气主要通过“升”的环节影响全身气机的升降,从而促进脏腑生化。  相似文献   

12.
28.脑与五脏的关系? 自《内经》起,古人即已认识到脑为“精明之府”、“元神之府”、“灵机记性在脑”等,但在理论上则未曾引起应有的重视,这是因为,中医理论的特点是整体观念,它对人体整个生命现象的描述,是通过以五脏为核心的五个生理系统来实现的,并把人体生命的主宰和本质——“神”分属于五脏。所以,中医学谈脑与五脏的关系,实质是谈“神”  相似文献   

13.
李时珍指出,“脑与元神之府”。祖国医学虽然认为五脏为生命活动的核心,但“脑为元神之府”的理论贯穿于脏象学说之中,五脏尤其是心肾与脑密切相关。本文从脑为元神之府的涵义;脑为元神之府的意义;脑与五脏的关系;脑的功能等方面对脑为元神之府,作了全面论述。认为,五脏虽各有所藏之神,不过是脑神在各脏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4.
"四关穴"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红菊 《河北中医》2002,24(1):38-38
提起四关穴 ,针灸界同仁一定会想到四关穴———合谷、太冲 ,但笔者并不以为然。“四关”一词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六腑 ,六腑有十二原 ,十二原出于四关 ,四关主治五脏 ,五脏有疾 ,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 ,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 ,应出十二原 ,明知其原 ,睹其应 ,而知五脏之害也……”再接下文指明各原穴名称 :“……阳中之少阴 ,肺也 ,其原出于太渊 ,太渊二 ,……膏之原 ,出于鸠尾 ,鸠尾一。”[1 ] 四关与原穴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呢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 ,通过三焦运行于脏腑 ,乃十二经之根本 ,由于原…  相似文献   

15.
通过"取类比象"重新认识人体阴阳之根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取类比象”是指将事物的性质和作用相类比 ,而得出不同类事物的共同属性 ,是中医学“整体观念”的一部分 ,是中医五行学说形成的基础。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为核心 ,通过“取象类比”将五脏、五色、五方、五味等联为一体 ,运用五行的生克制化关系来阐明五脏间的生理联系和病理变化。撇开五行学说 ,以五脏为中心 ,通过“取象类比” ,对五脏生理功能重新认识 ,会发现人体阴阳之根本非独肾也。人体五脏与自然界日、气、人、木、地之位置及功能有诸多相类似之处。心居于上属火 ,就像天上之太阳 ,骄阳四射 ;肺 ,五脏之中 ,惟其最…  相似文献   

16.
所谓“脏气”,即五脏之气,五脏,这里当指五脏系统;法,取法,效法之义;时,即时令、时辰。“脏气法时”即指五脏系统功能与自然界阴阳消长同步变化。“脏气法时”是人类在自然因素的长期影响下,逐步适应自然的结果,这一规律普遍地存在于人体脏腑的生理活动与病理变化中。  相似文献   

17.
自古以来中医药论治郁证从“六郁”“肝郁”等方面论述者较多,而论五脏之郁者较少.郁证与五脏有密切的关系,五脏气血阴阳失调分别可致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五脏郁证的临床表现虽各有特点,治法也各有所别,但总不离“宣郁疏通”之法,再根据五脏特点遣方用药.  相似文献   

18.
问题解答     
问:《内经》既说“目者,肝之官”,又说“目者,心之使”,二者是否矛盾?应如何理解? 答:“目者,肝之官”,语出《灵枢·五阅五使》篇。该篇提出五官为五脏之外阅,可以候五脏之病,并指出“肝病者(此目)青”,因而在分配五官时,将目归属于肝。这与《素问·金匮真言论》关于五脏开窍的划分是一致的:“东方色青,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目之所以为肝之外候,主要是营养来源的关系。《内经》虽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灵枢·大惑论》),却又强调“肝受血而能视”(《素问·五脏生  相似文献   

19.
五脏六腑内外相参,调虚实应五变针其原脏象学说的理论在《甲乙经》中阐述极为详尽。“各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五脏大小六腑应候第五》)因此,“必审查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而谨调之”。(《精神五脏第一》)  相似文献   

20.
五脏皆以通为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五脏病证治方面加以探讨,指出“以通为用”之旨并不独言于六腑,实五脏生理、病理之共性,而且广泛指导脏病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