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偏突颌畸形患者手术前后的面型比较分析,同时结合医患双方的满意度调查,评价该类型患者的手术疗效。方法:对30例偏突颌畸形患者通过手术前后头颅正侧位片上测量的变化并结合医生和患者的满意度调查评价手术疗效,并将满意度分值与SNA、SNB、ANB等指标进行相关性研究,所得数据以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结果:术后6个月随访时,24例患者对自身面型感到满意,18例患者在医生的满意度评估中达到满意效果。对患者的面型分析发现,硬组织变化主要集中在面下部,测量值与术前相比,SNA角增加2.5°、ANB角增加4.1°、面角下降3.0°、颏点距面中线水平距离内移6.6mm。软组织形态较术前也有明显改善:S-NS-SB角降低2.0°、S-NS-TC角降低1.8°、TUL及TLL距E线的距离分别增加3.0mm、减小1.0mm。患者的满意度分值与颏点偏距、左右下颌体长度之差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医生的满意度分值与各指标均无相关关系。结论:对于偏突颌畸形患者采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面型偏斜情况;颏点是否居中及左右下颌体长度的对称性对患者的满意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计算机咬合分析系统,评价正颌手术前后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牙合)力的变化.方法:收集15例骨性Ⅲ类错(牙合)需正颌手术病例,利用T-Scan Ⅱ(牙合)诊断分析系统在术前1周内、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时对患者的(牙合)力进行测定,分析患者的总(牙合)力(TOF)、MIP/MAX指数、(牙合)力不对称指数(AOF)、(牙合)力中心点位置(COF)及咀嚼时最大位移距离(MCOF),应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术后3个月时TOF有所上升,6个月时与术前水平相比已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患者(牙合)力水平已有提高.MIP/MAX指数略有下降,但6个月时增大并超过术前水平.AOF术后呈下降趋势,在3个月和6个月时均比术前显著减小(P<0.01,P<0.001).术后COF逐渐接近正常,MCOF减小,术后6个月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说明患者(牙合)力水平已有提高.结论:正颌正畸联合治疗能够改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的(牙合)力水平及(牙合)力平衡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下颌运动轨迹仪评价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颌手术前后下颌运动的变化.方法:对15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需正颌手术病例和20例正常(牙合)对照组,采用ARCUSDigma下颌运动轨迹仪测定受试者最大开口运动,前伸及左右侧边缘运动距离,记录由计算机通过切牙运动模拟的双侧髁突的运动轨迹间的最大差数(MRC).通过自身比较以及与对照组比较,评价患者在术前、术后3个月及6个月时下颌运动的变化以及髁突运动的对称性.采用团体t检验和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术前患者除开口度外,其他运动距离均小于对照组,前伸运动差异显著(P<0.05);开口时MRC值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时,开口度及左侧运动距离下降,前伸和右侧运动略有增加;MRC呈上升趋势.术后6个月时,下颌运动距离均有所增加,除开口度外其余均超过术前水平,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MRC小于术前水平且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下颌运动水平与正常(牙合)存在差异,髁突运动对称性较差.正颌手术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下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偏颌畸形及其正颌手术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偏颌畸形(facialasymmetricdeformity)是颌骨畸形中比较常见的类型,包括先天性及发育性偏颌畸形,可分为偏侧小颌畸形及偏侧突颌畸形两类,多见于下颌骨,表现为面部左右不对称,上下中切牙的中线不一致,颏部及下颌中线偏向一侧,可有反或锁[1]。研究发现,偏颌畸形与颞下颌关节紊乱(temporomandibulardisorders,TMD)关系密切。TMD是颞下颌关节、咀嚼肌及周围相关结构表现的不同症状及体征的一个总称,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关节区疼痛、关节杂音及功能障碍,伴或不伴有下颌骨运动受限、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joint,TMJ)及相关肌肉触痛等[2]。偏颌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容貌、咀嚼和发音功能,随着正颌手术的顺利开展,正颌-正畸联合治疗不仅可以使偏颌患者恢复面容的正常和美观,而且可以使牙、、颌的形态和功能达到协调、美观和稳定,但正颌手术对其颞下颌关节的影响还在研究之中。  相似文献   

5.
重量法测量121 例正常[牙合]错[牙合]咀嚼效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正常[牙合]不同年龄、性别的咀嚼效能;正常[牙合]与错[牙合]不同年龄、性别咀嚼效能的差异.方法:重量法分别测算出121 例11~16 岁及21~25 岁正常[牙合]与错[牙合]咀嚼值.121 例中48 例正常[牙合],73例包括上颌前突、前牙反[牙合]、拥挤在内的错[牙合].用SPSS 10.0统计软件的独立样本t检验(2 样本资料的均数比较,即成组t检验)对有关组分别进行比较.结果:21~25 岁男女正常[牙合]平均咀嚼值之间,男性咀嚼值远远高于女性的咀嚼值,P=0.000,有高度显著性差异;不同年龄咀嚼值的差异在男性表现明显:21~25 岁男性正常[牙合]的平均咀嚼值明显高于11~16 岁男性正常[牙合]的平均咀嚼值,P〈0.01,差异有高度显著性;11~16 岁男性中前牙反[牙合]的平均咀嚼值低于正常[牙合]的平均咀嚼值,P〈0.05,差异有显著性;21~25 岁女性中上颌前突的平均咀嚼值比正常[牙合]的平均咀嚼高,P〈0.05, 有显著性差异;21~25 岁女性中前牙拥挤的平均咀嚼值比正常[牙合]的平均咀嚼值高,P〈0.05, 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青年男性咀嚼效能远远高于女性的咀嚼效能; 青年男性正常[牙合]咀嚼效能明显高于青少年男性正常[牙合]的咀嚼效能; 青少年男性前牙反[牙合]的咀嚼效能低于青少年男性正常[牙合]的咀嚼效能;青年女性中上颌前突和拥挤的咀嚼效能高于正常[牙合]的咀嚼效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髁突良性病变继发偏颌畸形的最佳手术治疗顺序。方法    收集2014年5—9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收治的6例单侧髁突良性病变继发偏颌畸形患者的CT资料,采用ProPlan CMF 1.4软件分别模拟2种手术顺序:(1)先行上颌骨Le FortⅠ型截骨,再行髁突高位切除+下颌骨矢状劈开截骨术(BSSRO);(2)先行髁突高位切除+BSSRO后,再行上颌骨Le FortⅠ型截骨。比较两种不同手术顺序中间牙合板的厚度及宽度。结果    6例患者中,5例露齿正常(露齿2.0~3.0 mm)的患者,手术顺序(2)比(1)的中间牙合板厚度和宽度显著减小,其中厚度平均薄3.99 mm,宽度平均窄2.47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例露齿过多 (露齿5.5 mm) 的患者,上颌骨需要整体压缩抬高,手术顺序(1)比(2)的中间牙合板体积小,厚度薄3.09 mm,宽度窄1.99 mm。结论    髁突良性病变继发偏颌畸形的关节颌骨同期手术中,在露齿正常的情况下,采用先髁突高位切除+BSSRO再行上颌骨Le FortⅠ型截骨的手术顺序比先行上颌骨Le FortⅠ型截骨再髁突高位切除+BSSRO的手术顺序更准确。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口腔健康状况及发病规律。方法 对122例 14-20岁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口腔健康及卫生状况进行调查。结果 错(牙合)畸形患者的龋均为 2.67,菌斑指数≥ 3者占51.63%。结论 错(牙合)畸形患者口腔健康状况较差,应加强口腔卫生知识的宣传和口腔保健方法的指导。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前牙反(牙合)矫治中应用一种小型下颌后退位(牙合)板后退下颌,评价其矫治AngleⅢ类功能性-轻、中度骨性前牙反(牙合)病例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应用小型下颌后退位(牙合)板治疗反(牙合)328例.在打开咬合的同时后退下颌,同时粘固上下颌托槽进行排齐整平.结果:患者侧貌在戴用后退位(牙合)板后明显改善,下颌的有效后退使反(牙合)的矫治变得简单化,治疗时间较传统矫治明显缩短.远期随访疗效肯定.结论:小型下颌后退位(牙合)板适用于下颌可适度后退的前牙反(牙合)病例,可快速矫治前牙反(牙合).是较固定反式TBA联合前牵引更为理想的装置,结构更小巧,制作更简便,更适用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偏突颌患者颞下颌关节盘冠状向位置的MRI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偏突颌畸形患者双侧颞下颌关节盘-髁突位置在冠状位磁共振图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上的差异,并分析其关节盘移位程度与偏斜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54例骨性Ⅲ类错患者进行标准化临床影像学检查得到闭口斜冠状位MRI,通过计算机软件测量分析其冠状位关节盘内外侧移位情况,应用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各组间颞下颌关节盘-髁位置在冠状位磁共振图像上的差异。结果40例偏突颌畸形患者中,偏斜侧7侧(17.5%)关节盘外侧移位,16侧(40.0%)内侧移位;而40侧偏斜对侧关节盘中,27侧(67.5%)关节盘内侧移位,仅2侧(5.0%)关节盘向外侧移位。14例(28侧)无偏斜骨性Ⅲ类患者中,18侧(64.3%)存在关节盘内侧移位,未发现外侧移位的关节盘。本研究证实了偏斜侧关节盘内外侧位置与偏斜对侧及无偏斜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中等到重度偏突颌患者偏斜侧关节盘位置与轻度及无偏斜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状位磁共振图像中显示,中等到重度偏突颌患者偏斜侧关节盘倾向于向外侧移位,偏斜对侧关节盘倾向于向内侧移位。  相似文献   

10.
杜颖  王小琴  任娟 《口腔医学》2023,43(3):228-232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BCT)测量分析骨性Ⅲ类偏颌患者髁突及(牙合)平面特征。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骨性Ⅲ类成年患者40例,所有个体按照颏下点偏离正中矢状面距离进行分组,分别测量各组左右两侧(牙合)平面角、髁突位置及形态,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骨性Ⅲ类偏颌患者的偏侧与对侧相比,(牙合)平面角、关节前间隙、关节上间隙、关节外间隙及髁突内外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偏侧关节后位所占比例较大,下颌骨偏移量与偏侧髁突前间隙及对侧(牙合)平面角均呈正相关(P<0.01)。骨性Ⅲ类非偏颌患者的左右两侧(牙合)平面角、髁突位置及形态指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以前位、中位为主。结论 骨性Ⅲ类偏颌患者左右两侧(牙合)平面角、髁突位置及形态不对称,偏侧(牙合)平面角及髁突内外径较小,髁突向后下内方移位,且偏颌程度与(牙合)平面角及髁突位置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作者对26例下颌前突畸形患者进行了手术矫正,其中18例行双侧SSRO术,8例采用下颌骨体部截骨术后退下颌骨,正畸保持疗效。除3例复发外,皆达设计要求。作者分析讨论了:1.术中、术后并发症产生及处理。认为只要操作处理得当,大部分并发症皆可避免。2.手术与颞下颌关节病症的联系及手术前后X线片结构改变对比。61%的患者因异常关系有不同程度的关节症状。术后35%症状消失,26%无变化。关节X线片术前后对比无明显结构异常变化。3.引起术后复发的原因:3例患者复发的原因主要为术前设计错误及未能坚持术前、术后正畸治疗所致。  相似文献   

12.
平衡对全口义齿咀嚼效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苏剑生  韩杰  赵芸  郑光榕 《口腔医学》2001,21(4):193-194
目的:研究平衡对全口义齿咀嚼效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吸光度法来测定20例全口义齿戴用者在正中选磨前、正中选磨后以及正中与非正中选磨后的咀嚼效能。结果:(1)正中选磨后的咀嚼效能明显高于选磨前的咀嚼效能(p<0.05);(2)正中与非正中选磨后的咀嚼效能略高于仅正中选磨后的咀嚼效能,但无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结论:(1)平衡是决定全口义齿修复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全口义齿修复后进行系统选磨是非常必要的;(2)咀嚼效能测定可作为评价全口义齿平衡的功能性检测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下颌前突畸形的正颌外科矫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总结正颌外科矫治下颌前突畸形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32例下颌前突畸形患者进行了正颌外科手术,其中12例行双侧SSRO,4例行双侧IORO,10例行双侧IVRO,5例行上下颌前部根尖下截骨,1例行下颌骨体部截骨,同期搭配施行水平截骨颏成形术12例,畸形涉及上颌骨行LeFortⅠ型截骨9例。结果 32例下颌前突畸形患者术后外观及功能均获得满意效果。并发症有术后下颌前突轻度复发4例,明显复发1例,下颌骨升支骨折一侧1例,下牙槽神经一侧断离1例,结论 随访结果显示应用IVRO,SSRO等术式治疗下颌前突畸形只要术式选择及操作得当,能获得较满意效果。文中就手术方法,注意事项及并发症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咬合干扰对咀嚼肌机械压痛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对大鼠施以急、慢性咬合干扰,设空白对照和去咬合干扰对照,测量实验前及实验后15d颞肌和咬肌对von Frey尼龙毛刺激反应阈值,以累加logit模型作组间比较。结果:急、慢性咬合干扰均可增高咀嚼肌痛敏分值(P<0.05),急性咬合干扰组更明显,敏感程度由大到小为:干扰侧颞肌、干扰侧咬肌、干扰对侧颞肌(P<0.05),对干扰对侧咬肌的影响不明显。结论:咬合干扰可致咀嚼肌痛觉敏感。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目标基因捕获联合二代测序技术探索BMP-Smad信号通路基因与下颌前突(mandibular prognathism)相关的变异。方法 :从同济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收集176例下颌前突患者及155例正常对照,分别采集5 m L静脉血并提取基因组DNA。采用Nimble Gen捕获富集系统对病例对照组的23个目标基因的编码区和侧翼区进行捕获富集,通过Illumina Hiseq 2000测序平台进行测序。通过比较变异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的差异,探索与下颌前突相关的突变位点。结果:共发现7个与下颌前突相关的常见变异,分别位于5个基因上:chr4:81975103(BMP3)、rs7078571(BMPR1A)、chr2:148686946(ACVR2A)、rs1128919(ACVR2A)、rs2070489(ACVR2B)、chr18:48610378(SMAD4)、chr18:48610376(SMAD4)。未发现罕见变异的分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通过目标基因测序的方法检测到了病例对照组中的常见变异和罕见变异,并发现了与下颌前突相关的可能致病基因BMP3、BMPR1A、ACVR2A、ACVR2B、Smad4。未检测到下颌前突的罕见致病位点。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研究双端固定桥修复前后基牙所能承受最大牙合力是否发生变化,并探讨其变化规律。方法:对33名第一磨牙缺失的患者以第二前磨牙和第二磨牙为基牙行常规双端固定桥修复,采用T-ScanⅡ咬合分析系统分别记录修复前、修复完成时及修复后2个月、4个月、6个月于牙尖交错位最大牙合力时的咬合情况并分析。结果:患者经固定桥修复完成时的咬合情况分别与修复前及修复后2个月、4个月、6个月的咬合情况存在差异。结论:双端固定桥修复后基牙所能承受的最大牙合力将增加,其增加量在修复完成后2个月内明显,而修复完成2个月后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Purpose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p closing force, occlusal contact area and occlusal force after orthognathic surgery in skeletal Class III patients.Subjects and methodsThe subjects consisted of 54 patients (28 female and 26 male) diagnosed with mandibular prognathism who underwent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 with and without Le Fort I osteotomy. Maximum and minimum lip closing forces, occlusal contact area and occlusal force were measured pre-operatively, 6 months and 1 year post-operative.ResultsMaximum and minimum lip closing forces, occlusal contact area and occlusal force increased with time after surgery, however a significant increase was not found in the occlusal contact area in women. In increased ratio (6 months/pre-operative and 1 year/pre-operative), the maximum lip closing force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occlusal contact area (P < 0.0001).ConclusionsThis study suggested that orthognathic surgery could improve the occlusal force, contact area and lip closing force, and an increase ratio in maximum lip closing force wa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atio in occlusal contact area.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大鼠磨牙牙周膜中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latelet-de rived growth factor-BB,PDGF-BB)在[牙合]力改变时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建立8周龄雄性SD大鼠[牙合]力丧失和[牙合]力过载的动物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在实验12h及3、7、14、30d牙周膜细胞中PDGF-BB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 PDGF-BB在[牙合]力过载磨牙近远中牙周膜中表达逐渐增强,7d时信号最强,为72.78±6.90,14d后表达显著减弱至42.84±9.53;[牙合]力丧失后3d牙周膜细胞中PDGF-BB表达显著增强,7d时表达最强,为66.10±11.61,14d后逐渐恢复正常表达水平。结论 PDGF-BB在牙周膜改建过程中的表达变化与[牙合]力变化密切相关,提示临床上治疗有牙周疾病的患牙时,为了取得长期稳定的疗效,应更多地考虑[牙合]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