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观察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甲状腺癌患者手术前后及分期的变化,探讨其对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60例甲状腺癌患者,同期甲状腺良性病变患者50例,健康体检者52例,观察各组空腹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比较; 同时,对甲状腺癌患者术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监测。结果 甲状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2.01±0.75 mg/L)明显高于良性组(0.63±0.31 mg/L)及健康体检组(0.28±0.12 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72,11.06,P<0.000 1); 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甲状腺癌恶性程度相关,分期Ⅲ~Ⅳ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l~Ⅱ期患者(t=9.83,P<0.05); 在术后一周甲状腺癌患者D-二聚体水平明显下降。结论 D-二聚体水平在甲状腺癌患者手术前后有明显变化,且与临床分期有关,可作为甲状腺癌患者治疗评价及疾病监测、预后的指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大肠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按随机原则设立大肠癌组34例,良性病对照组31例.分别于术前采血检测其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大肠癌组按照Dukes分期标准分为4个亚组,并对组间D-二聚体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大肠癌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394.12±105.21)μg/L与(129.03±8.29)μg/L,P<0.05.在大肠癌组的各亚组比较中,Dukes D期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各期,分别为D期(800.00±287.94)μg/L、A期(180.00±58.31)μg/L、B期(170.00±33.50)μg/L、C期(250.00±86.60)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大肠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并且对大肠癌的分期及预后可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D-二聚体和糖类抗原153(CA153)联合检测在乳腺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3年7月~2014年3月在柳州市中医院经病理确诊的乳腺癌患者76例和乳腺良性疾病84例,并选同期健康体检妇女5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免疫比浊法和电化学发光法检测三组的血浆D-二聚体和血清CA153水平,观察其在不同分期及联合检测时的变化。结果 乳腺癌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血清CA153的水平与乳腺良性病组及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24,4.126; P均<0.05),乳腺良性病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血浆D-二聚体和血清CA15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6,0.652; P均>0.05); 乳腺癌Ⅲ~Ⅳ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血清CA153的水平与Ⅰ~Ⅱ期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8,1.412; P均<0.05); D-二聚体及CA153两者联合检测对乳腺癌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3.42%,83.33%和85.63%,联合检测D-二聚体及CA153的准确度与单独检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325,0.424; P<0.05)。结论 D-二聚体和CA153联合检测可以提高乳腺癌诊断的准确度,并对乳腺癌的分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将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按照肺炎严重度指数(PSI)评分为五组。测定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本研究统计方法为Mann-Whitney U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结果 60例患者和24名健康对照组,年龄分别为(63.7±11.0)岁、(52.6±7.8)岁。两组之间血浆D-二聚体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01),包括:对照组和Ⅲ、Ⅳ、Ⅴ级;Ⅰ级和Ⅲ、Ⅳ、Ⅴ级;Ⅱ级和Ⅲ、Ⅳ、Ⅴ级;Ⅲ级和Ⅳ、V级;Ⅳ级和Ⅴ级。低危(Ⅰ、Ⅱ、Ⅲ级)、中危(Ⅳ级)、高危(Ⅴ级)患者以及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337.0±195.1)ng/ml、(629.0±131.3)ng/ml、(1 131.7±380.5)ng/ml和(121.3±38.4)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严重程度、胸部影像学范围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术前、术后变化及术前D-二聚体水平对NSCLC患者术后短期预后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85例NSCLC患者术前、术后,30例良性肺部疾病患者及55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术后随访1年,记录NSCLC患者不良事件。结果 NSCLC患者术前D-二聚体水平高于良性肺部疾病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肿瘤分期的增加,术前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NSCLC患者不良事件组术前D-二聚体水平为(3.35±3.11)mg/L,显著高于良性事件组的(0.73±3.25)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SCLC患者为血栓高风险患者,监测术前、术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降低血栓风险,改善预后。术前D-二聚体水平可用于预测NSCLC患者术后短期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FIB)检测在小细胞肺癌(SCL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74例SCLC患者(SCLC组),70例肺良性疾病患者(肺良性疾病组),60例健康人群(健康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和FIB水平;分析D-二聚体及FIB与SCLC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比较SCLC患者放疗和化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和FIB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 SCLC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FIB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和肺良性疾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广泛性SCLC(ED-SCLC)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局限性SCLC(LD-SCLC)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水平与SCLC患者吸烟、肿瘤累及部位、最大肿块直径、远处转移有关(P0.05);FIB水平与SCLC患者肿块数目、病理分型、远处转移有关(P0.05)。SCLC治疗有效组患者放疗和化疗后血浆D-二聚体和FIB水平较放疗和化疗前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病情稳定组患者放疗和化疗前后D-二聚体和FIB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无效组患者放疗和化疗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与放疗和化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和FIB可作为SCLC辅助诊断、病情监测、放疗和化疗疗效和预后判断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7):4008-4009
选取了2013年2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接收治疗的8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另选同期80例身体健康者为健康对照组。检测两组研究对象的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D-二聚体含量和纤维蛋白(FB)的含量。结果观察组患者的TT、PT及APTT时间分别为13.89±1.06S、9.22±1.11S及25.88±2.29S,明显少于健康对照组(P<0.05);同时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为4.01±1.75μg/m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FB含量为4.11±0.34g/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下肢深静脉有血栓患者TT、PT及APTT时间减少,血浆D-二聚体含量和FB含量均上升,可作为是否有下肢深静脉的血栓形成的一项诊断指标,该方法临床价值高,可普遍的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监测乳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意义和判断乳腺癌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临床明确诊断的乳腺癌患者149例(乳腺癌组)和同期收治的乳腺良性肿瘤患者89例(良性疾病组)及健康体检女性82例(健康对照组),均检测D-二聚体、癌胚抗原(CEA)、癌抗原15—3(CA15—3)、癌抗原125(CA125)及乳腺癌受体并进行比较。结果乳腺癌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良性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期乳腺癌患者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乳腺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伴远处脏器转移的患者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无远处转移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CEA、CA15.3、CA125水平具有相关性(P=0.012、0.027和0.035)。结论D-二聚体水平与乳腺癌转移和临床分期相关,可作为判断乳腺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检测高龄孕妇血浆D-二聚体(D-D)和FDP含量的变化了解体内纤溶活性。方法采用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健康未孕妇女、正常早孕(孕周≤8周)的适龄孕妇和高龄孕妇血浆D-二聚体和FDP含量。结果高龄孕妇组的血浆D-二聚体和FDP分别为(0.40±0.27μg/ml、3.68±2.21μg/ml)含量均高于健康妇女(0.22±0.18、2.58±1.21μg/ml),(t D-D=3.91,t FDP=3.09,P均小于0.05);高龄产妇组血浆D-二聚体和FDP也高于适龄孕妇组(0.23±0.16、2.69±1.32μg/ml),(t D-D=3.71,(t FDP=3.01,P均小于0.05)。高龄孕妇组血浆D-二聚体和FDP均高于其他两组,有显著性差异;50例高龄产妇的D-二聚体阳性率为14(28%),FDP阳性率为16(32%),D-二聚体和FDP均阳性的有8例(16.0%),出血率为2(4.0%)。结论通过测定血浆中的D-二聚体和FDP含量有助于早期了解高龄孕妇的纤溶活性,特别应注意D-二聚体和FDP均阳性的孕妇,适时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防止孕妇出血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使用Innovance D-Dimer试剂盒检测的D-二聚体水平与肺血栓栓塞症(PTE)的相关性,为临床排除、诊断和治疗提供辅助依据。方法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PE患者68例,其他肺部疾病(肺炎、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84例以及体检健康人60例,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析其与肺血栓栓塞症的相关性。结果 68例PTE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3 077±2 008)μg/L纤维蛋白原等量单位(FEU),其D-二聚体水平阳性率为100.0%(68/68)。184例其他肺部疾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655±564)μg/L,其D-二聚体水平阳性率为39.7%(73/184)。60例健康人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290±130)μg/L,其D-二聚体水平阳性率为1.7%(1/60)。68例肺血栓栓塞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分别明显高于其他肺部疾病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8例肺血栓栓塞症患者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788±543)μg/L,其D-二聚体水平阳性率为52.9%(36/68),有效溶栓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检测对于临床肺血栓栓塞症有着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在得到有效的溶栓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浆微小核糖核酸 (miR)-30a及 D-二聚体 (D-dimer, D-D)水平对急性主动脉夹层( acute aortic dissection ,AAD)预后判断价值。方法 选取 2018年 1月~ 2020年 12月海口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 AAD患者 152例和 65例健康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根据 AAD患者住院期间的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 n=107例)和死亡组( n=45例),检测各组血浆 miR-30a及 D-二聚体水平。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 ROC)曲线分析血浆 miR-30a及 D-二聚体水平预测 AAD死亡的价值。结果 AAD组血浆 miR-30a(1.93±0.78)及 D-二聚体(6.28±1.72μg/ml)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0.72±0.25,0.36±0.08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3.758, 16.814,均 P<0.001)。死亡组血浆 miR-30a(2.42±1.13)及 D-二聚体( 8.62±2.24μg/ml)水平均明显高于存活组( 1.30±0.56,3.64±1.35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624, 14.735,均 P<0.001)。ROC曲线显示, miR-30a及 D-二聚体两项联合预测 AAD死亡的曲线下面积( 0.936,95%CI: 0.875~ 0.992)最大,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94.0%,88.6%。结论 AAD患者血浆 miR-30a及 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两项联合检测对 AAD预后判断具有较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和呼吸内科就诊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进行定量检测和分析,确立D-二聚体检测对于肺栓塞诊断和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法国stago公司生产的全自动血凝仪及其配套试剂,利用免疫比浊法的原理,对患者血浆D-二聚体进行定量检测.结果 经实验发现,确诊为肺栓塞的45例患者血浆D-二聚体结果为(1.86±0.29)μg/ml高于正常临界值(0.5μg/ml);治疗4 d后血浆D-二聚体结果为(0.8±0.24)μg/ml,比治疗前降低;7d后测量的血浆D-二聚体结果为(0.45±0.19)μg/ml,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血浆D-二聚体升高是肺栓塞发生的敏感指标,同时也可作为观察肺栓塞治疗效果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血浆GMP-140、D-二聚体在重度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患者和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体内浓度的变化,探讨OSAHS患者CHD发病率增高的机制。方法对重度OSAHS组18例、CHD组22例、OSAHS合并CHD组12例和健康对照组20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中GMP-140与D-二聚体浓度,应用统计学方法处理数据。结果OSAHS组、CHD组和OSAHS合并CHD组(合并组)血浆GMP-140浓度分别为(18.84±1.99)ng/ml、(18.82±1.59)ng/ml和(18.88±1.79)ng/ml,与正常对照组(12.79±1.32)ng/ml有明显差异(P<0.05);三组的D-二聚体浓度分别为(0.43±0.003)mg/L、(0.50±0.001)mg/L、(0.50±0.004)mg/L,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0.22±0.001)mg/L(P<0.05)。而OSAHS组、CHD组和合并组之间GMP-140浓度、D-二聚体浓度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且GMP-140与D-二聚体浓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γ=0.69,P<0.05。结论重度OSAHS患者因乏氧体内存在血管内皮(包括冠脉内皮)损伤、血小板活化、凝血系统激活和继发性纤溶系统功能亢进,这些可能是OSAHS患者CHD的发生、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与疗效的关系。方法检测60例进展期大肠癌患者术前及术后2年的血浆D-二聚体浓度。结果术前进展期大肠癌缓解组血浆D-二聚体低于转移组(P<0.01),治疗后缓解组血浆D-二聚体低于术前(P<0.01),转移组血浆D-二聚体高于术前(P<0.01)。结论进展期大肠癌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对手术化疗反应差的肿瘤患者在治疗前后均有较高的D-二聚体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手术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该院胸心外肿瘤科收治的食管癌患者63例(食管癌手术组)。另选取50例健康者为健康对照组。食管癌手术组患者于手术前和手术后第1、5、14天检测血浆D-二聚体,健康对照组于体检时检测。结果食管癌手术组术前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110,P=0.000)。食管癌手术组术前临床分期为Ⅲ~Ⅳ期的患者D-二聚体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患者血浆D-二聚体明显高于无转移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第1天D-二聚体水平升至最高,术后5d开始下降,术后2周时D-二聚体明显降低。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随食管癌进展而升高,可作为判断食管癌恶性程度的辅助指标,术后D-二聚体的实时动态检测可预防肺栓塞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女性乳腺良性病变和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乳腺外科住院患者164例,其中88例良性病变患者和76例乳腺癌患者(无淋巴结转移者35例,有淋巴结转移者41例)。采用Sysmex CA7000全自动凝血仪检测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乳腺癌患者和乳腺良性病变的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0.28(0.18~0.45)、0.26(0.17~0.42)m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和无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0.29(0.22~0.40)、0.24(0.15~0.50)mg/L,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二聚体水平与乳腺癌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在肝癌临床分期、分级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免疫比浊法检测54例不同临床分期及Edmondson病理分级肝癌患者(肝癌组)、同期健康体检者34例(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肝癌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临床分期增高,肝癌组D-二聚体水平逐渐升高,各分期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病理分级间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肝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与肝癌Edmondson病理分级无相关性.动态观察肝癌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对肝癌的分期及病情判断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缺血修饰白蛋白(IMA)、D-二聚体及肌钙蛋白Ⅰ(cTn Ⅰ)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09年12月至2010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胸痛患者113例,30名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根据胸痛发作至采血时间窗分为3h以内组52例和3~6h组61例;根据临床最后确诊分为非缺血性胸痛组(NICP)31例和ACS组82例,其中ACS组又分为不稳定性心绞痛(UA)组51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组18例和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组13例;用白蛋白-钴结合(ACB)方法测定血清IMA,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和免疫化学发光分析仪测定D-二聚体和cTn Ⅰ.采用方差分析和SNK检验分析比较各组患者IMA、D-二聚体、cTn Ⅰ水平变化,并采用x2检验分析评价其单独和联合应用对ACS早期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性.结果 ACS患者中的UA组、NSTEMI组、STEMI组血清IMA水平分别为(0.722±0.181)、(0.601±0.122)、(0.631±0.153)吸光度单位(ABSU)、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0.485±0.124)、(0.571±0.181)、(0.748±0.094) mg/L,血清cTn Ⅰ水平分别为(0.076±0.027)、(0.059±0.038)、(0.065±0.015) μg/L,均高于NICP组[血清IMA(0.338±0.065) ABSU、血浆D-二聚体(0.368±0.078) mg/L、血清cTnⅠ (0.022 ±0.007) μg/L]和健康对照组[血清IMA (0.292±0.058) ABSU、血浆D-二聚体(0.267±0.052) mg/L、血清cTnⅠ (0.029±0.016)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613、3.289和3.521,P均<0.05).胸痛3h以内组和3~6h组ACS患者血清IMA水平分别为(0.665±0.104)、(0.520±0.073)ABSU,高于健康对照组的(0.292±0.058) ABS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8,P<0.05).胸痛3~6h组ACS患者血浆D-二聚体及血清cTn Ⅰ水平分别为(0.634±0.213) mg/L和(0.079±0.032)μg/L,均高于健康对照组的(0.267±0.052) mg/L及(0.029±0.016)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值分别为4.24和3.46,p值均<0.05).单独应用IMA诊断ACS的敏感度为85.36%、特异度为70.97%、准确性为81.42%,IMA、D-二聚体及cTn Ⅰ联合应用诊断ACS的敏感度为97.56%,特异度为58.06%、准确性为86.73%.结论 血清IMA是ACS发病早期心肌缺血的敏感指标,优于cTn Ⅰ和血浆D-二聚体对ACS发病早期的心肌缺血诊断作用.联合检测IMA、D-二聚体及cTn Ⅰ可以提高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对指导临床早期诊断ACS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肺栓塞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为诊断和治疗肺栓塞疾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肺栓塞病人和对照组病人在入院时血浆的D-二聚体含量。结果肺栓塞患者较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2.13±1.75μg/ml vs 0.31±0.22μg/ml),两者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血浆D-二聚体测定可作为肺栓塞判定的有用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和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在宫颈癌患者手术前后的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经病理证实的宫颈癌患者110例(宫颈癌组),宫颈良性病变患者55例(宫颈良性病变组)及健康体检者50例(健康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血浆D-D和SCCA水平,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对宫颈癌患者术后1周的血浆D-D和SCCA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宫颈癌患者血浆D-D和SCCA水平显著高于宫颈良性病变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D-D和SCCA水平与宫颈癌恶性程度相关,分期Ⅲ~Ⅳ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宫颈癌患者血浆D-D和SCCA水平明显下降。结论血浆D-D和SCCA水平在宫颈癌患者手术前后有明显变化,并与其恶性程度呈正相关,对宫颈癌患者诊断、疾病监测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