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 通过64层螺旋CT(64-MSCT)对非肝病患者及肝硬化Child-Pugh A、B分级组患者门静脉右支1、2 cm处与肝中静脉、肝右静脉1、2、3 cm间模拟穿刺途径进行测量.方法 选取上腹部64-MSCT扫描非肝病被检查组共40例;肝硬化组符合纳入标准14例.用智能追踪技术启动扫描,在GE ADW4.2工作站进行处理.结果 正常组与肝硬化Child-Push A、B分级组φMHV1、φRHV1有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组肝右静脉1~2 cm处及肝中静脉1~2 cm处直径较肝硬化Child-Pugh A、B分级组减小迅速.正常组与肝硬化Child-Pugh A、B分级组模拟穿刺途径距离DMHV2-RPV1、DMHV3-RPV1、DMHV3-RPV2、DRHV1-RPV1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64-MSCT及三维重建技术是准确测量活体功能状态下肝内血管的有效方法.肝内门腔分流术模拟穿刺途径的研究有助于选择适当长度和类型的支架.  相似文献   

2.
目的MSCT血管成像与图像后处理技术在经门脉左支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78例接受CT上腹部扫描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肝硬化组、正常组,对其原始数据进行图像后处理,评估其分支分型、肝静脉间与和下腔静脉的夹角、门静脉MSCT显示结果、门静脉各段紧密接触面,评估肝脏体积与左、右肝体积。结果78例扫描者肝静脉分型:Ⅰ型52例,Ⅱ型26例;门静脉分型:Ⅰ型61例,Ⅱ型9例,Ⅲ型5例,Ⅳ型3例;肝硬化组的肝右静脉[(63.85±6.47)°]、肝左静脉与下腔静脉夹角[(68.75±6.93)°]均较正常组[(53.27±5.49)°、(56.72±5.76)°]大,肝中静脉与肝左静脉夹角[(64.31±6.58)°]大于正常组[(56.72±5.69)°,P<0.05];肝硬化组门静脉主干长度与直径、门静脉左支直径、门静脉分叉夹角均大于正常组(P<0.05);肝硬化组门静脉左支与肝脏紧密接触面积[(33.69±3.42)%]较正常组[(41.87±4.25)%]小(P<0.05);肝硬化组全肝体积、右肝体积小于正常组,而左肝体积大于正常组(P<0.05)。结论MSCT血管成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应用在TIPS术者,可准确评估其血管解剖信息。肝硬化状态下门静脉右支上壁和后壁,左支顶部、矢状部有密切联系,可作为门静脉安全穿刺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监测直接性经皮经肝门腔分流术(direct intrahepatic portacavalshunt,DIPS)前后门静脉系血流动力学变化并评价该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2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DIPS前后的门静脉系管腔内径、血流方向、血流速度的超声测值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超声引导下12例DIPS均一次穿刺成功;术后分流道为高速离肝血流信号,支架周围未见明显渗液;门静脉主干、右支、脾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内径较术前缩小(P<0.05),门静脉左支内径无明显变化(P>0.05),手术前后门静脉系血流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IPS通过分流门静脉系血流入下腔静脉缓解门静脉高压.作为DIPS术中引导穿刺及术后监测门静脉系血流动力学变化及评价支架功能的首选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为临床评估手术疗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胎儿脐静脉、门静脉、静脉导管在肝门处的吻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胎儿脐静脉、门静脉、静脉导管在肝门处的吻合情况。方法3-10个月胎儿47例,解剖显露脐静脉、门静脉、静脉导管,测量直径、长度等,绘图记录它们在肝门处的吻合情况。结果①脐静脉肝内长度为0.97±0.29cm,入肝处压扁直径为0.33±0.14cm。②门静脉右支和左支起始处直径分别为0.37±0.15cm和0.34±0.13cm。右支入肝右叶,而左支入门窦,入门窦处压扁直径为0.33±0.13cm。③门窦由脐静脉与门静脉左支汇合而成,呈梯形,前部宽为0.59±0.16cm,后部宽为0.62±0.16cm,长度为1.10±0.40cm。④静脉导管始于门窦左后部,末端注入下腔静脉,长度为1.05±0.34cm,始端直径为0.43±0.15cm,静脉导管与门静脉左支夹角为86.51±19.41°。结论脐静脉、门静脉、静脉导管之间在胎儿肝门处存在吻合, 吻合处为门窦。门窦由脐静脉与门静脉左支汇合而成,末端连有静脉导管和门静脉左支。脐静脉、门静脉左支将血液汇入门窦, 而静脉导管和门窦周围发出的分支将血液导出门窦,分别至下腔静脉和肝血窦。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不同术式的临床疗效。方法方便选取回顾性分析该院2008—2014年收治的肝硬化行TIPS术患者90例,选取穿刺门静脉左、右支各45例,比较术后肝性脑病和支架内狭窄的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成功。随访期间,穿刺门静脉左支发生肝性脑病4例,穿刺门静脉右支发生肝性脑病1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门静脉左支发生支架内狭窄3例,穿刺门静脉右支发生支架内狭窄1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穿刺门静脉左支建立分流道可以降低术后肝性脑病及支架内狭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康彧 《西部医学》2017,29(4):511-513+518
【摘要】 目的 探讨实时三维超声(RT 3D US)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前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或大量腹水行TIPS的患者,术前应用实时三维超声行肝内血管成像,明确肝右静脉和门静脉右支的空间走行关系,选取穿刺位点、测量穿刺角度和二者间的距离以及了解有无肝包膜包裹。结果 RT 3D US彩色血流成像可以实现对肝内门静脉、肝右静脉走行及空间关系的直观显示,矢状面观肝右静脉距下腔静脉开口2cm处与门静脉右支的平均距离为(3.8±1.3)cm,平均角度为(39.1±8.3)°。运用RT 3D US 多平面成像技术可以确定门静脉周围是否有肝组织及肝包膜,并提示裸露的部位。根据术前RT 3D US血管成像制定穿刺路径和角度,术中一次穿刺成功26例(86.7%),2次穿刺成功4例(13.3%),术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应用无创RT 3D US可以直观再现肝硬化患者肝内血管的空间走行及相互关系,有助于指导TIPS术前制定手术方案,减少穿刺并发症,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肝后段下腔静脉(RHSIVC)与肝内门静脉的解剖关系,为经肝后段下腔静脉途径建立肝内门腔分流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分析25例正常和25例肝硬化患者上腹部增强图像,并利用MPR重建并分别测量肝后段下腔静脉的长度,计算周围肝实质包绕RHSIVC的范围,以及与距门脉分叉1cm左右的肝内门脉左支(LPV)、右支(RPV)及门脉分叉部(BPV)同层面的RHSIVC中心至上述部位的距离,并测量经肝后段下腔静脉顺行性(股静脉途径)、逆行性(颈静脉途径)至LPV、RPV、BPV的穿刺深度和角度(穿刺途径与矢状面、下腔静脉纵轴之间的夹角)以及测量拟定最佳穿刺途径的深度和角度。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观测20例正常成人离体RHSIVC与肝内门静脉的空间定位关系。结果:①SCTA组和标本组70例肝后段下腔静脉平均高度为(62.89±13.27)mm(40.2~100.7mm),50%~100%RHSIVC管腔被周围肝实质所包绕,其中37.14%(26/70)在RHSIVC的上1/4与下3/4交接处完全被肝实质包绕。②肝硬化组:从肝后段下腔静脉至LPV、RPV、BPV顺行性穿刺的深度为(46.02±12.26)mm、(30.06±8.35)mm、(25.18±7.30)mm,与矢状面的夹角为正20.28°±12.39°、正56.52°±14.31°、正28.84°±15.44°,与纵轴之间的夹角为53.92°±9.21°、57.80°±10.97°、69.32°±15.61°;而逆行性穿刺深度为(49.31±7.72)mm、(49.38±8.08)mm、(56.80±8.31)mm,与矢状面的夹角为正20.08°±12.16°、正56.64°±14.28°、正28.36°±15.16°,与纵轴之间的夹角为45.64°±10.67°、29.88°±6.41°、24.4°±5.51°。顺行性穿刺RPV、LPV、BPV的深度及角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逆行性穿刺RPV、LPV的深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正常组:从肝后段下腔静脉至LPV、RPV、BPV顺行性穿刺的深度为(41.98±10.20)mm、(29.30±7.66)mm、(25.05±6.74)mm,与矢状面的夹角为正20.32°±13.33°、正48.16°±14.42°、正26.08°±18.91°,与纵轴之间的夹角为(53.88±9.88)mm、(58.12±11.19)mm、(69.8±12.94)mm;而逆行性穿刺深度为(48.23±7.69)mm、(50.41±9.01)mm、(56.55±10.83)mm,与矢状面的夹角为正20.32°±13.31、正48.00°±14.47°、正26.20°±18.63°,与纵轴之间的夹角为44.76°±14.67°、30.36°±8.37°、25.00°±8.17°。正常组和肝硬化组的顺行性及逆行性穿刺RPV、BPV的深度及角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正常组的拟定最佳穿刺途径的深度为(32.99±5.14)mm,与矢状面的夹角为正50.16°±13.57°,与纵轴之间的夹角为45.04°±9.18°。肝硬化组的拟定最佳穿刺途径的深度为(33.75±5.98)mm,与矢状面的夹角为正56.04°±15.14°,与纵轴的夹角为44.32°±7.08°。正常组和肝硬化组的模拟最佳穿刺途径的深度及角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①肝后段下腔静脉长度约63mm,且在RHSIVC上1/4与下3/4的交接处50%~100%的下腔静脉被肝实质所包绕,经RHSIVC建立肝内门腔分流安全是可行的。②最佳穿刺途径应选择逆行性(经颈静脉途径)穿刺肝内门脉右支,肝后段下腔静脉的穿刺点应在RHSIVC的上1/4和下3/4的交接处,穿刺深度一般为(33.75±5.98)mm、与矢状轴的角度一般为正56°±15°,与纵轴之间的夹角一般为44°±7°。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静脉属支与肝门静脉分支之间的关系及汇入下腔静脉肝后段的情况,为临床建立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或经下腔静脉肝后段肝内穿刺、肝静脉造影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离体的肝脏标本40例,通过开放性实验进行解剖,分别测量肝静脉属支(左、中、右静脉)与门静脉左、右支的长度、直径及其之间的距离,并观察汇入下腔静脉肝后段的情况。结果:肝左静脉长度及直径分别为(38.22±15.41) mm和(6.34±1.45) mm;肝中静脉长度及直径分别为(40.61±14.80) mm和(5.83±1.37) mm;肝右静脉长度及直径分别为(50.12±10.46) mm和(7.65±1.52) mm;门静脉主干长度及直径分别为(74.51±6.07) mm和(8.16±3.22) mm,左支长度及直径分别为(9.30±2.11) mm和(6.08±1.86) mm;右支长度及直径分别为(12.24±2.67) mm和(7.53±2.04) mm;门静脉右干末段距离肝右静脉(17.30±8.53) mm,门静脉左干末段距离肝左、中静脉(20.61±9.10) mm及(18.94±8.72) mm;其中,肝左、中静脉合干汇入下腔静脉18例,肝左、中、右静脉单干汇入13例,肝中、右静脉合干汇入9例。结论:肝静脉右支的长度与直径均比左、中支长度与直径粗大,与肝门静脉右支间距离更近,肝内门一腔静脉分流术应首选肝右静脉与门静脉右干末段或分支间进行穿刺;经下腔静脉肝内穿刺、肝静脉造影时需先观察肝静脉属支汇入下腔静脉的组合类型再行操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利用经动脉性门静脉造影CT(CTAP)重建门静脉及肝静脉三维结构 ,观察生理状态下的尾状叶门静脉的分支形式 .[方法 ]使用regiongrowing法重建门静脉及肝静脉的三维结构 ,把门静脉0 1次分支分出 ,分布于Spigel叶以及下腔静脉周围肝实质的门静脉支为尾状叶的门静脉 ,以左、中、右肝静脉为界 ,将下腔静脉周围分成左肝静脉的左侧部分、左肝静脉的右侧部分、右肝静脉的左侧部分及右肝静脉的右侧部分 ,观察尾状叶的门静脉在下腔静脉周围肝实质内的分支形式 .[结果 ]下腔静脉周边的尾状叶门静脉支为每例 2~ 5支 ,平均 4支 ;下腔静脉周围尾状叶门静脉支的出现率为左肝静脉的左侧部分为 10 0 % ,左肝静脉的右侧部分为 32 % ,右肝静脉的左侧部分为 80 % ,右肝静脉的右侧部分为2 7% .[结论 ]下腔静脉周围存在尾状叶 ,其门静脉支围绕着下腔静脉分布  相似文献   

10.
①目的 探讨门静脉左支矢状部的暴露途径,为右三肝叶和肝左外叶切除提供解剖学基础。②方法 取30例成人肝标本,以肝镰状韧带和左纵沟所在的平面为中心,向两侧行平行连续性切面以观测门静脉左支矢状部及其分支情况。③结果 矢状部、囊部的左右侧和角部的左右侧在肝膈面的对应点三维坐标(单位均为cm)分别为(0.65、4.64、4.35),(-0.45、4.72、4.40),(0.55、6.65、3.76),(-0.45、6.67、3.70);在肝脏面对应点三维坐标分别为(0.66、4.50、2.74),(-0.45、4.54、2.40),(0.50、6,51、2.76),(-0.51、6.54、2.70)。④结论 在肝脏面左纵沟右0.5cm处做切口较易暴露处理门静脉左支矢状部的右侧分支;在肝的膈面镰状韧带左0.7cm处做切口可以较为容易地结扎门静脉左支矢状部的左侧分支,从而避免损伤矢状部主干。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声触诊组织量化(virtual touch tissue quantification,VTQ)技术和由凝血酶原时间、谷氨酰转肽酶与载脂蛋白A1组成的PGA指数无创评价酒精性肝纤维化程度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长期饮酒史患者64例,应用VTQ技术检测肝超声弹性,测得靶区肝VTQ值,计算PGA指数。以肝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将入选患者分为无明显肝纤维化组(n=11)、肝纤维化组(n=10)、明显肝纤维化组(n=14)、肝硬化组(n=29),比较VTQ值和PGA指数对酒精性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结果:无明显肝纤维化组、肝纤维化组、明显肝纤维化组、肝硬化组的VTQ值分别为(1.38±0.33),(1.49±0.30),(1.76±0.22)和(2.28±0.53)m/s;PGA指数分别为2.09±0.94,2.30±1.06,3.57±1.09和5.21±1.99。两种技术测值均与肝纤维化分期存在相关,VTQ的相关系数为0.719,PGA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683(均P<0.01)。结论:VTQ技术与PGA指数均能无创定量评价酒精性肝纤维化程度,VTQ技术作为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较PGA指数更准确,两种检查方法结合有助于酒精性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及治疗评估。  相似文献   

12.
袁晶  张晓冬  康健 《当代医学》2021,27(7):92-95
目的探讨可溶性CD14分子亚型(Presepsin)在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10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和感染科收治的符合肝硬化和SBP诊断标准的患者6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疾病类型分为SBP组(n=21)、肝硬化腹水组(n=22)和单纯肝硬化组(n=20),后两组患者根据Child-Pugh评分进一步分为A级组(n=20)、B级组(n=13)和C级组(n=9),同时,选取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n=48)。比较各组患者Presepsin水平,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结果SBP组、肝硬化腹水组及单纯肝硬化组血Presepsin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SBP组Presepsin高于肝硬化腹水组,肝硬化腹水组高于单纯肝硬化组(P<0.05);Presepsin对SBP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42,最佳截断点为520 pg/mL,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85.7%和77.3%。A级组、B级组和C级组Presepsin水平随Child-Pugh分级的增高而升高。结论Presepsin对于SBP有诊断价值,且可预测肝硬化患者肝脏损害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乙肝患者不同病理阶段(肝炎、肝硬化、肝癌)血清中铁调素(Hepcidin)与透明质酸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3年1~12月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均大于10年的肝病患者61例作为病例组,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病例A组共26例,肝硬化患者作为病例B组共20例,肝癌患者作为病例C组共15例,选取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共35例,分别测定其铁调素与透明质酸.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铁调素与透明质酸的差异,并分别分析病例A、B、C组之间及其与对照组铁调素与透明质酸的差异.结果 病例组患者的铁调素含量为(1472.52±1080.77)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16.03±134.58)ng/mL;透明质酸含量为(179.28±96.80)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65±13.28)ng/mL,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A、B、C组患者的铁调素均较对照组增高(P<0.05),但三个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B、C组透明质酸较对照组增高,较病例A组亦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铁调素在肝病的不同病理阶段均增高,反映了肝病患者铁代谢失衡;透明质酸在肝硬化、肝癌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高,可作为肝纤维化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HBV相关肝癌患者血清壳多糖酶3样蛋白1(chitinase 3-like protein 1,CHI3L1)表达水平的关联因素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1月至2023年1月宁波市第二医院肝病科住院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患者359例,分为慢性乙型肝炎(CHB)组(n=108)、乙肝肝硬化组(n=92)、乙肝相关肝癌初发组(n=98)和乙肝相关肝癌经治组(n=61),同时以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采用双抗体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CHI3L1表达水平,对所有研究对象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正常对照组、CHB组、乙肝肝硬化组和乙肝相关肝癌初发组的血清CHI3L1表达水平分别为47.57(32.74,54.75)ng/ml、80.45(56.69,126.80)ng/ml、143.92(94.97,287.87)ng/ml、149.36(68.75,273.47)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乙肝肝硬化和乙肝相关肝癌初发患者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01)。血清CHI3L1鉴别诊断CHB和乙肝相关肝癌初发患者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706(0.632~0.780)(P<0.001),与血清AFP相仿;但其鉴别诊断乙肝肝硬化和乙肝相关肝癌初发患者的AUC为0.484(0.400~0.567)(P=0.698),显著低于血清AFP。在校正了HBeAg、肝癌个数和大小、有无癌栓和远处转移、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等混杂因素后,HBV-DNA、年龄和肿瘤淋巴结转移(tumor-node-metastasis,TNM)分期为影响乙肝相关肝癌初发患者血清CHI3L1表达的独立危险因素。乙肝相关肝癌初发患者血清CHI3L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手术治疗组(P=0.046),但显著低于TACE治疗组(P=0.003),而与复发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0)。结论 血清CHI3L1表达水平随着慢性HBV感染疾病的进展而上调,特别是终末期肝病(肝硬化和肝癌)患者显著升高。对于乙肝相关肝癌患者,其表达水平与年龄、病理学、病毒学、治疗手段以及是否复发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脂联素(APN)、脂多糖(LPS)、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 水平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7 年6 月—2019 年6 月沧州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诊断为肝硬化的患者 90 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该院健康体检者30 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血清APN、LPS 及MMP-2 水平,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探讨三者对肝硬化的诊断价值。结果 观察组血清APN、LPS 及MMP-2 较对照组高(P <0.05)。Child-Pugh 分级B、C 级患者血清LPS、MMP-2 较A 级高,C 级较 B 级高(P <0.05)。血清APN、LPS 及MMP-2 敏感性分别为75.0%(95% CI :0.687,0.816)、79.2%(95% CI :0.728,0.875)和66.7%(95% CI :0.594,0.734);特异性分别为47.8%(95%CI :0.416,0.533)、45.7% (95% CI :0.409,0.517) 和69.6%(95% CI :0.651,0.750);3 项指标联合诊断肝硬化的敏感性为66.7% (95% CI :0.603,0.742),特异性为97.8%(95% CI :0.951,0.985)。结论 肝硬化患者血清APN、LPS 及 MMP-2 水平显著升高,且血清APN、LPS 及MMP-2 对肝硬化诊断、治疗及预后有一定价值,三者联合诊 断肝硬化具有更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生长抑素制剂(施他宁、善得定)对于肝硬化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效果,并与垂体后叶素进行比较。方法 64例患者随机分为垂体后叶素组(n=21)、施他宁组(n=20)、盖得定组(n=23)进行治疗。结果 垂体后叶素组、施他宁组和善意得定组患者自接诊后至完全止血时的出血量,及接诊后至止血后48小时生命 体征基本平稳时的输血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治疗组24小时内的止血率均为8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肝硬化大鼠及其全胃肠外营养时脂代谢的变化。方法 :Wistar大鼠分为 3组 :正常组 8只 ,肝硬化对照组 6只 ,肝硬化TPN组 7只。TPN进行 7d。测定血脂水平和肝脂含量。结果 :肝硬化大鼠血清TG和CHO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肝TG含量明显升高 (P <0 .0 5 )。肝硬化TPN时 ,血清TG水平、肝TG、CHO含量进一步升高 (P <0 .0 5 )。结论 :肝硬化TPN存在脂代谢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2):127-130
目的 探究对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和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实施超声诊断的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92例肝硬化患者为观察对象,结合临床最终诊断结果将其分为酒精性肝硬化组(42例)和肝炎后肝硬化组(50例)。对所有患者均实施超声检查,对比超声检查效果及超声表现。结果 (1)经超声检查显示,酒精性肝硬化误诊4例、肝炎后肝硬化误诊2例,一致性检测显示Kappa值为0.856。(2)在诊断酒精性肝硬化和肝炎后肝硬化方面,超声的敏感度、特异度、总准确率分别为92.00%、95.24%、93.48%。(3)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肝脏形态异常、不规则回声增强、肝被膜锯齿状所占比显著低于肝炎后肝硬化,但弥漫性回声增强所占比较肝炎后肝硬化更高(P0.05);而两组腹水所占比无显著差异(P0.05)。(4)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脾脏厚度较肝炎后肝硬化更小,但肝右叶肋下斜径、肝左叶厚径较肝炎后肝硬化更大(P0.05),而两组门静脉内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对酒精性肝硬化和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实施超声诊断具有较好的效果,可行性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的死亡率与二次感染之间的关系,阐明二次感染对肝硬化患者死亡风险水平的影响。方法: 共纳入103例肝硬化患者,分为初次感染组(78例)和二次感染组(25例),比较2组患者的基本特征、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血清白蛋白水平、感染的微生物和30 d 内的死亡率等,分析各部位感染发生率的变化,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肝硬化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初次感染组比较,二次感染组患者死亡率明显增加(P<0.05),肺炎和艰难梭状芽孢杆菌相关性肠炎(CDAD)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生二次感染(OR=4.582,P=0.000 2)、高MELD评分(OR=1.293,P<0.000 1)和低血清白蛋白(OR=0.487,P=0.0387)是肝硬化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院内二次感染能显著增加肝硬化患者死亡风险水平。  相似文献   

20.
256-CT肝灌注成像评价肝硬化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56-CT灌注成像评价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价值。方法:分析2012年12月至2014年6月经肝穿刺活检和影像学、血液学、生物化学检查筛选出的20例肝硬化患者,根据肝穿刺结果和Child-Pugh评分将患者分为肝硬化代偿期组(n=8)和肝硬化失代偿期组(n=12),并选择同期无肝脾疾病者作为对照组(n=11),利用256-CT进行肝灌注(256-CT liver perfusion,256-CTP)。采用256-CTP模式计算灌注参数,包括肝动脉灌注(hepatic arterial perfusion,HAP)、门静脉灌注(portal venous perfusion,PVP)、总肝灌注(total liver perfusion,TLP)、肝动脉灌注指数(hepatic perfusion index,HPI);采用大体灌注模式计算灌注参数,包括肝灌注(liver perfusion,LP)、增强峰值(peak enhanced,PE)、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血容积(blood volume,BV)。采用非参数Spearman检验分析肝硬化分期与各灌注参数值之间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评价各灌注指标预测肝硬化程度的能力,选择约登指数最大作为截断点,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对照组、肝硬化代偿期组、肝硬化失代偿期组PVP分别为(76.63±37.26),(38.78±16.13)和(36.14±15.31) mL/(100 mL·min);TLP分别为(98.48±43.58),(55.63±14.47)和(54.41± 20.81) mL/(100 mL·min);PE分别为(55.62±18.25),(44.11±5.79)和(41.08±7.74)HU,均表现为逐渐下降趋势,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PI分别为(19.50±6.08)%,(31.81±16.48)%和(34.47±16.04)%;TTP分别为(37.32±8.59),(47.06±14.61)和(59.86±20.87)s,表现为逐渐上升趋势,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AP,LP和BV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VP,TLP,PE和LP与肝硬化分期呈负相关(分别r=−0.592,−0.567,−0.409和−0.569,均P<0.05);HPI,TTP与肝硬化分期呈正相关(分别r=0.434和0.538,均P<0.05)。HPI和TTP对肝硬化具有较高的预测效度,ROC曲线对预测肝硬化及肝硬化失代偿期程度TTP略优于HPI。结论:256-CTP可测量多个灌注参数,为评估肝硬化提供更多信息,能够整体、定量反映肝硬化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其中TTP对预测肝硬化及肝硬化失代偿期程度具有较高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