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妊娠中期开始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对HBsAg和HBeAg双阳性孕妇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宫内阻断作用。方法将病人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孕16周起肌注HBIG,每4周1次至分娩;对照组31例未予用药。结果治疗组孕妇HBV DNA水平比对照组显著下降(t=24.202,P<0.05),其新生儿宫内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5.671,P<0.05)。两组孕妇及其新生儿未发现有不良反应。结论HBsAg和HBeAg双阳性孕妇孕中期多次注射HBIG可有效减少HBV宫内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李璞  李艳霞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7):2451-2452
目的:宫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是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为了减少新生儿产前在宫内受HBV感染,提高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的免疫效果,研究给予阻断措施和观察期效果。方法:将204例孕妇HBV无症状携带者,随机分为二组,即临产前3个月每月注射1次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每次200 IU,和不注射者作对照。在孕妇分娩后和新生儿出生分别抽外周血作血清选检测。结果:HBIG组和对照组所生新生儿的宫内感染率分别5.7%和14.7%(χ2=4.58,P<0.05)。分娩后二组孕妇的HBsAg和HBeAg的阳性率无差异,但HBIG组HBsAg阳性滴度的均值显著低于对照组(t=4.82,P<0.01)。结论:提示产前多次肌肉注射HBIG可减少携带HBV母亲所生新生儿宫内受HBV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孕妇主动与被动联合免疫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作用和机理。方法:将106例HBsAg( )孕妇分成两组,预防组60例,自孕妇20周起多次注射乙肝疫苗(HBVac)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照组46例,不用HBVac和HBIG。母婴血清HBsAg、HBeAg和HBsAb用固相放免法检测,HBV-DNA用有套式PCR检测。结果:预防组新生儿血清HBsAg和HBV-DNA检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预防组新生儿HBsAb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孕妇于孕期通过HBIG和HBVac联合免疫,可有效预防HBV宫内感染,其机理可能为胎儿获得被动免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孕期应用乙型肝炎病毒免疫球蛋白对HBsAg阳性孕妇的乙肝病毒(HBV)宫内阻断作用及孕妇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含量与胎儿宫内感染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将130例HBsAg阳性孕妇随机分为三组:治疗组A,45例,于孕20、24、28、32、36周肌肉注射乙肝病毒免疫球蛋白(HBIG)5次;治疗组B,45例,于孕28、32、36周肌肉注射乙肝病毒免疫球蛋白(HBIG)3次;对照组(C组),40例,仅随访不用药。检测孕妇血清中HBVDNA含量及新生儿血清中HBsAg、HBVDNA阳性情况。结果孕期预防性应用HBIG被动免疫组孕妇的宫内感染率分别为13.3%、15.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2.5%。HBIG治疗可以减低孕妇血清HBVDNA含量,但A、B两组HBVDNA降低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根据母体HBVDNA含量分为5×103~4,5×105~6,5×107~8copies/ml三组,各组胎儿宫内感染率为2.2%、13.7%、52.9%,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应用HBIG能显著降低乙肝病毒宫内传播。孕妇血清中高HBVDNA含量是胎儿发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采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方法 将136例HBsAg(+)的孕妇分为观察组(72例)和对照组(64例),观察组孕妇于孕28、32与36周分别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双阳性注射400IU,单阳性注射200IU;对照组只作随访及常规产检.两组的新生儿在出生6h内、第1、6个月时分别注射乙肝疫苗(HBvac)10 μg、5μg、5 μg;观察组新生儿在出生6 h内臀部肌内注射HBIG 100IU.分别检测两组新生儿及6月龄婴儿血清中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及HBV DNA.结果 观察组新生儿HBsAg和HBV DNA阳性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观察组6月龄婴儿HBsAb阳性率较对照组高,而HBVDNA阳性率较对照组低,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结论 HBsAg(+)的孕妇应用HBIG可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而新生儿出生时应用HBIG和HBvac联合免疫,可明显提高6月龄婴儿HBsAb阳性率.  相似文献   

6.
应用HBIG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孕妇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新生儿生后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联合注射HBIG的干预方法,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垂直传播的阻断作用。方法:185例HBsAg( )和/或HBeAg( ),无乙型肝炎症状的孕妇分为干预组(108例孕妇,109例新生儿)和对照组(77例孕妇,77例新生儿)。干预组自怀孕28周起每月肌注HBIG200 IU,两组新生儿出生时、1月和6月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和多次注射HBIG。所有婴儿取血检测HBsAg和HBeAg等乙型肝炎血清标记物,并随访至生后1年。结果:在出生时、6月和12月,干预组婴儿HBsAg( )和/或HBeAg( )例数皆低于对照组。结论:应用该方法对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孕妇主动与被动联合免疫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作用和机理。方法:将106例HBsAg(+)孕妇分成两组,预防组60例,自孕妇20周起多次注射乙肝疫苗(HBVac)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照组46例,不用HBVac和HBIG。母婴血清HBsAg、HBeAg和HBsAb用固相放免法检测,HBV-DNA用有套式PCR检测。结果:预防组新生儿血清HBsAg和HBV-DNA检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预防组新生儿HBsAb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孕妇于孕期通过HBIG和HBVac联合免疫,可有效预防HBV宫内感染,其机理可能为胎儿获得被动免疫。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孕期多次联合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HBVac)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效果。方法对30例HBsAg阳性孕妇从孕20周开始联合注射HBIG和HBVac,另23例未行注射的HBsAg阳性孕妇作对照。采用敏感特异的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孕妇及新生儿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BVDNA。结果阻断组和对照组新生儿血清HBVDNA检出率分别为10%(3/30)和34.8%(8/23),二组差异显著,而PBMC中HBVDNA检出率二组无显著性差异;阻断组孕妇血清HBVDNA水平下降率38.5%(10/26),而对照组10.5%(2/19),差异显著,PBMC中HBVDNA水平二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孕期多次联合注射HBIG和HBVac可有效降低孕妇体内HBVDNA水平,从而降低HBV宫内感染率,但对孕妇PBMC中HBV影响不太,并不降低新生儿PBMC中HBVDNA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9.
黄早秀  秦健  肖燕 《当代医学》2011,17(12):110-11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阳性的孕妇用不同方法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 预防HBV宫内感染的作用效果.方法 将2009年6月~2010年11月在产科门诊孕检的孕妇表面抗原阳性的孕妇300例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150例,分别于孕24、28、32、36周足三里穴位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共4次,每次200IU;对照组150例,同时间、同剂量应用HBIG.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用药前、后孕妇血清及新生儿脐血清的乙肝二对半,采用核酸扩增(PCR)荧光定量法检测HBV-DNA含量.结果 研究组宫内感染率7.3%,对照组宫内感染率18.6%,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研究组用药后HBV-DNA滴度比对照组明显下降,特别是大三阳及HBsAg、HBeAb阳性的孕妇.新生儿脐血清HBsAb检测率:研究组HBsAb检测率63.3%(95/150),明显高于对照组HBsAb检测率45.3%(68/150).结论 孕妇通过足三里穴位注射HBIg,可有效降低乙肝病毒DNA的滴度,减少HBV的宫内感染,未发现任何副作用.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阻断HBV宫内感染疗效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秋梅  陈文 《河北医学》2006,12(6):534-536
目的:探讨用乙肝免疫球蛋白经母体对胎儿进行被动免疫,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宫内感染的疗效。方法:将100例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孕妇随机分为两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组50例,分别在孕28、32、36周各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一次;对照组50例,未予用药。分娩后采集两组新生儿脐血,分离血清,用ELISA法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结果: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组和对照组宫内感染率分别为10%、2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乙肝表面抗原HBsAg孕妇产前多次肌注HBIG可以有效降低HBV宫内感染率。  相似文献   

11.
①目的 探讨经母体对胎儿行被动免疫在预防乙型肝炎病毒 (HBV)宫内感染中的作用。②方法 对自孕 2 0周起多次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的HBsAg(+)孕妇 52例 (A组 )及未注射的 32例HBsAg(+)孕妇 (B组 ) ,用固相放免法和套式PCR检测母血HBsAg、HBV -DNA及新生儿血HBsAg、抗HBs、HBV -DNA。③结果 A组 52例新生儿中 48例血清抗HBs(+) ,与B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 (P <0 .0 5)。A组新生儿血HBsAg、HBV -DNA检出率均明显低于B组。A组孕妇用药后血HBsAg滴度及HBV -DNA水平较用药前明显降低。④结论 经母体对胎儿行被动免疫可有效的预防HBV宫内感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阻断的方法及效果。方法2001年2月至2004年3月对行产前检查的1372例孕妇进行HBV标志物(HBVM)检测,HBVM阳性孕妇141例,于妊娠20周起每月肌肉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200IU。采用择期剖宫产终止妊娠。新生儿检测HBVM,并联合免疫注射HBIG及乙型肝炎疫苗。检测产妇乳汁HBVDNA,阳性者采用人工喂养婴儿。结果筛查孕妇1372例,HBsAg( )141例,占10.28%。分娩新生儿141个,新生儿HBsAg( )6例,占4.26%。HBV母婴阻断成功率为95.74%。结论早期检测孕妇HBVM、HBVDNA,及时进行母婴阻断,可有效地预防HBV宫内感染。  相似文献   

13.
王丽峰  杨岚  邱文山  杨冬 《广东医学》2006,27(6):898-899
目的 探讨经母亲对胎儿行被动免疫在预防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对自孕20周起多次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的HBAg(+)孕妇68例(A组)及未注射的28例HBsAg(+)孕妇(B组),用固相放免法和套式PCR检测母血HBsAg、HBV-DNA及其新生儿血HBsAg、抗HBS、HBV-DNA.结果 A组70例新生儿中67例血清抗HBS(+)与B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新生儿血HBsAg、HBV-DNA检出率均明显低于B组.A组孕妇用药后血HBsAg滴度及HBV-DNA水平较用药前明显下降.结论 经母亲对胎儿行被动免疫可有效预防HBV宫内感染.  相似文献   

14.
探讨孕母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在预防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传播的作用。方法: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孕妇108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56例),分别于孚8,32,36周时肌注(HBIG)200IU,B组不用药,并用固相放免法及套式PCR检测孕母血HBsAg,HBVDNA及新生儿HBsAg,HBVDNA,抗HBS,结果:A组新生儿中53例血清抗HBsAg( ),与B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A组新生儿血HBsAg,HBVDNA检出率明显低于B组,A组孕妇用药后HBsAg滴度及HBVDNA水平较用药前明显下降,结论:孕母肌注HBIG能有效预防宫内感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单项阳性孕妇的新生儿,注射人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剂量与抗-HBs抗体滴度的关系,为预防和治疗乙型肝炎母婴传播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选择东南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产科2010年1月至9月间HBsAg单项阳性孕妇分娩的新生儿59例.按照新生儿出生时及第15天注射HBIG的剂量不同分成2组:A组25例,新生儿出生时及第15天各注射HBIG 100 U;B组34例,新生儿出生时及第15天各注射HBIG 200 U.检测新生儿出生时、1月龄、2月龄的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epatitis B virus mark,HBVM),比较两组新生儿1月龄、2月龄抗-HBs抗体平均滴度.结果 59例新生儿均未发生宫内感染,1月龄时两组新生儿的抗-HBs抗体平均滴度分别为(165.73±36.57)、(256.58±57.03)U·L-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35,P=0.00);2月龄时两组新生儿抗-HBs抗体平均滴度分别为(157.65±97.14)、(159.39±63.74)U·L-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6,P=0.94).结论 HBsAg单项阳性孕妇的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联合应用HBIG 100 U短期能产生有效的抗-HBs抗体滴度.  相似文献   

16.
曾宪凤  罗小金 《华夏医学》2013,26(1):98-100
目的:研究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根据知情自愿原则,将本院2010~2011年度654例HBsAg阳性孕妇所分娩的新生儿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327例孕妇于妊娠28周起,每4周肌肉注射HBIG 200IU。对照组327例孕妇,不使用HBIG。两组新生儿均在出生后24h内各注射HBIG 100IU及乙肝疫苗,并于1,6个月龄肌肉注射乙肝疫苗。结果:12月龄时,实验组婴儿HBsAg阳性率(2.75%)低于对照组(6.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HBsAg阳性率实验组(87.46%)高于对照组(78.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sAg阳性孕妇孕晚期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能够降低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 (HBV) 阳性孕妇孕期足三里穴位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 预防HBV宫内感染的作用效果。方法 2001年 11月~2003年 10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将 190例乙肝表面抗原 (HBsAg) 阳性孕妇分为两组: 足三里穴位注射组 92例, 于孕 20、24、28、32、36周足三里穴位注射HBIg共 5次, 每次 200IU。肌肉注射组 98例, 于相同时间肌肉注射HBIg。采用酶联免疫法, 检测用药前、后孕妇血清及新生儿脐血清的HBsAg、HBeAg及HBsAb, 采用核酸扩增 (PCR) 荧光定量法检测HBV-DNA含量。结果 92例足三里穴位注射者, 新生儿宫内感染 8例, 宫内感染率为 8 7%, 低于肌肉注射组 (P<0 01)。穴位注射组新生儿脐血清HB sAb检出率显著高于肌肉注射组 (P<0 05)。穴位注射组临产前血清中HBV-DNA含量显著低于肌肉注射组 (P<0 05)。结论 孕妇通过足三里穴位注射HBIg, 可有效减少HBV的宫内感染, 未发现任何副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对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本院收治的妊娠合并乙型肝炎患者78例。按照住院号尾数单双号将其分成观察组(HBIG+乙肝疫苗)与对照组(乙肝疫苗),各39例。比较两组母婴传播指标、新生儿出生时的发育情况。结果:观察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HBV-DNA阳性率、阻断传播失败率、宫内感染率均低于对照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性别、身长、体重、头围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新生儿Apgar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HBIG联合乙肝疫苗应用于阻断HBV母婴传播,加强新生儿免疫,减少了母婴垂直传播(宫内感染)的发生率,减少了乙型肝炎传播,此方法值得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2种方案对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免疫效果。方法选取1998年3月至2002年3月在新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门诊部就诊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389例,按照孕妇意愿分为三联治疗组和对照组,三联治疗组279例采用三联疗法进行干预,即给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乙型肝炎疫苗、左旋咪唑涂布剂联合应用;对照组110例未进行干预治疗。选取2008年5月至2012年7月在新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门诊部就诊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271例作为HBIG组,采取HBIG接种法对孕妇进行干预。比较3组孕妇产后阻断乙型肝炎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结果对照组孕妇110例中新生儿脐带血HBsAg阳性16例(14.55%),其中HBeAg阳性孕妇68例,其新生儿脐带血HBsAg阳性12例(17.65%);HBeAg阴性孕妇42例,其新生儿脐带血HBsAg阳性4例(9.52%)。三联治疗组孕妇279例中新生儿脐带血HBsAg阳性7例(2.50%),其中HBeAg阳性孕妇140例,其新生儿脐带血HBsAg阳性4例(2.86%);HBeAg阴性孕妇139例,其新生儿脐带血HBsAg阳性3例(2.16%)。HBIG组271例中新生儿脐带血HBsAg阳性7例(2.58%),其中HBeAg阳性孕妇137例,其新生儿脐带血HBsAg阳性4例(2.92%);HBeAg阴性孕妇134例,其新生儿脐带血HBsAg阳性3例(2.24%)。三联治疗组与HBIG组出生的新生儿HBsAg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3,P=1.00);三联治疗组和HBIG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8.555,P<0.01;χ2=17.809,P<0.01)。结论三联疗法和HBIG接种法对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均有较好效果,且效果相当,故主张应用简单方便的HBIG接种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HBV阳性孕妇孕期应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预防HBV宫内感染的作用机理。方法 :将 1 0 0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随机分为两组 ,预防组 6 0例 ,于孕 2 8、32、36周肌肉注射HBIG三次 ,每次2 0 0IU ;对照组 4 0例 ,只随访查体不用药。两组孕妇所生婴儿均于出生后 2 4小时内肌肉注射HBIG 1 0 0IU一次 ,注射乙肝疫苗时间和剂量均按正常婴儿的操作方案进行。母儿血清HBsAg ,HBeAg和抗 -HBs用固相放免法检测 ,HBV -DNA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 :HBIG预防组孕妇的婴儿HBV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预防组婴儿血清抗 -HBs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0 1 ) ;HBV -DN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孕妇于孕期多次注射HBIG进行被动免疫可有效地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 ,减少婴儿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