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癫(癎)患者中,约有1/3为难治性癫(癎)患者,尽管有很多新的抗癫(癎)药物可以供临床医生选择,但是难治性癫(癎)的发病率并没有下降.应用两种抗癫(癎)药物而无法有效控制发作者,即使再加用其它抗癫(癎)药物也不能控制发作.有研究表明,癫(癎)患者,尤其是难治性癫(癎)患者,其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都受到严重的损害,包括低自卑心理、严重的抑郁、生活不能自理等,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严重的负担.相对于传统的药物治疗,迷走神经刺激、中枢神经系统电刺激等非药物疗法给难治性癫(癎)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病毒性脑炎患者癫(癎)发作症状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脑电图(EEG)改变及抗(癎)药物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急性病毒性脑炎患者癫(癎)发作症状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视频脑电图(V-EEG)改变及抗(癎)药物的治疗.结果:42例急性病毒性脑炎患者癫(癎)发作症状,以部分性发作为主要发作形式,以颞叶癫(癎)症状多见,脑部磁共振(MRI)主要表现为局灶性炎性水肿、或合并出血等破坏性病灶,V-EEG以慢波改变及局灶性 (癎)样放电为主.结论: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V-EEG改变对病毒性脑炎患者癫(癎)发作症状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价均具有重要作用,临床需个体化选择抗(癎)药进行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钙拮抗剂粉防己碱(tetradrine,Tet)对戊四唑(Pentylentetrazol,PTZ)诱导的大鼠癫(癎)模型的作用.方法:健康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和Tet 3个剂量组(15 mg/kg,30 mg/kg,60 mg/kg)各6只.观察大鼠腹腔注射PTZ前后癫(癎)发作的情况,按Racine分级标准分级,同时记录皮层电图(ECoG),观察PTZ注射后到出现(癎)样放电的潜伏期及1 h内(癎)样放电累加的持续时间.电镜观察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对照组给PTZ后均出现癫(癎)发作,程度均为5级,Tet组发作程度明显减轻.ECoG上出现(癎)样放电的潜伏期延长,(癎)样放电在1 h中的持续时间缩短.同时,Tet也能明显减轻PTZ致(癎)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线粒体的损伤程度.结论:Tet对PTZ诱导的癫(癎)大鼠的发作有明显的对抗作用,对海马锥体神经元的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钙拮抗剂粉防己碱(tetradrine,Tet)对戊四唑(Pentylentetrazol,PTZ)诱导的大鼠癫(癎)模型的作用.方法:健康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和Tet 3个剂量组(15 mg/kg,30 mg/kg,60 mg/kg)各6只.观察大鼠腹腔注射PTZ前后癫(癎)发作的情况,按Racine分级标准分级,同时记录皮层电图(ECoG),观察PTZ注射后到出现(癎)样放电的潜伏期及1 h内(癎)样放电累加的持续时间.电镜观察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对照组给PTZ后均出现癫(癎)发作,程度均为5级,Tet组发作程度明显减轻.ECoG上出现(癎)样放电的潜伏期延长,(癎)样放电在1 h中的持续时间缩短.同时,Tet也能明显减轻PTZ致(癎)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线粒体的损伤程度.结论:Tet对PTZ诱导的癫(癎)大鼠的发作有明显的对抗作用,对海马锥体神经元的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同步录像-脑电图(V-EEG)在不同监测时程记录到的异常放电和临床发作的阳性率,以评价不同时程V-EEG监测在癫(癎)诊断和分型中的意义.方法:对139例V-EEG监测结果分别于记录开始后的20 min及2、4、8、12、24 h等6个时点进行分析,并分别研究所记录到的异常放电和临床发作的阳性率与不同癫(癎)类型、发作频率及睡眠状况的关系.结果:(癎)样放电及临床发作检出率均有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高.短程(2 h内)V-EEG监测记录到癫(癎)组(癎)样放电者已达71.5%,非癫(癎)组临床发作者为56.5%,而记录到癫(癎)性发作的病例为6.9%.结论:虽然这些阳性率均有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高的趋势.但考虑到既能满足癫(癎)的确诊及分型最基本的需要,又可避免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除必须手术治疗者需作更为细致定位外,一般2 h的V-EEG监测时程是切合实际需要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AEEG)对发作间期儿童癫(癎)的诊疗价值.方法:对85例癫(癎)儿童于发作间期监测24 h AEEG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EEG监测异常者74例(87.1%),其中有(癎)样放电者49例(57.6%);发作越频繁,AEEG(癎)样放电检出率越高(P<0.01);睡眠期(癎)样放电检出率显著高于清醒期(P<0.01).治疗后复查组较新诊断组癫(癎)儿童(癎)样放电显著减少(P<0.05).结论:发作间期AEEG监测有助于儿童癫(癎)的临床诊断及疗效评估  相似文献   

7.
假性癫(癎)发作又称心因性发作,如果患者为小儿,常因为家长对子女关注程度不同,对发作的描述与实际常常相差甚远,给临床诊断带来困难.近年随着同步录像-脑电图(V-EEG)监测的应用,假性癫(癎)发作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将我院自2003年7月以来经V-EEG监测的85例癫(癎)与假性癫(癎)发作患儿的资料作一回顾,以探讨V-EEG在鉴别假性癫(癎)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外科手术是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癎)的重要手段,脑电图(EEG)是癫(癎)术前定位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小儿癫(癎),特别是处于发育活跃期的婴幼儿难治性癫(癎),在病因、发作症状、EEG特征、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和术前EEG定位方法方面均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9.
一个多世纪以前已发现头痛和癫(癎)关系密切,为高度共病[1].2004头痛国际分类第二版(ICHD-Ⅱ)中将癫(癎)合并头痛分为前驱性发作前头痛、发作前头痛、发作后头痛及发作间头痛.发作后头痛的诊断标准:①紧张性头痛;②病人曾有全面或部分性发作;③头痛在发作后3h内出现;④头痛在72 h内消失[2].但头痛为癫(癎)发作的唯一症状者罕见,称之为发作性癫(癎)性头痛(ictal epileptic headache)[3].  相似文献   

10.
Panayiopoulos综合征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特发性癫(癎)综合征,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由Panayiopoulos提出[1].其表现为局灶性发作,主要是自主神经发作和自主神经癫(癎)持续状态.该综合征具有较为典型的临床发作特征及脑电图特点,但由于多种原因,未能被很好的认识.本中心近期接诊的1例癫(癎)患儿,3年来辗转于多家医院就诊,其发作均未能得到较准确的分类,疗效欠佳.现报道如下,与同道共飨.  相似文献   

11.
癫(癎)发病机制的研究在近30年内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尤其是在生理学和遗传学方面.1978年起,10种新型抗癫(癎)药物(antiepileptic drugs,AED):丙戊酸、托吡酯、拉莫三嗪、加巴喷丁、非氨酯、奥卡西平、氨己烯酸、唑尼沙胺、左乙拉西坦和普瑞巴林等在临床的应用,极大地改善了癫(癎)的治疗.但仍有约三分之一的癫(癎)患者在接受合理的药物治疗后,其发作不能终止,称之为难治性癫(癎)(refractory epilepsy,RE).  相似文献   

12.
癫(癎)是儿科常见的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易与一些非癫(癎)性的发作性症状相混淆.EEG描记到(癎)性波对癫(癎)的诊断最有价值,但有部分癫(癎)病人发作不频繁,EEG描记不易捕捉到发作期,而发作间期又无异常放电,给临床诊断带来困难.我们于2002年3月至2007年1月共诊断143例发作间期EEG正常的癫(癎)病例并进行了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内侧型颐叶癫癎是成人最常见的局灶性癫癎综合征,海马是其最常见的致癎灶,主要的病理改变是海马硬化(hypocampal sclerosis)。海马硬化型颞叶癫癎通常为药物难治性癫癎,但大多数患者经手术治疗效果满意,整体术后无发作的比例可高达90%。高分辨率(3.OT)磁共振成像(MRI)对海马硬化具有极高的灵敏性,通过MRI证实海马硬化的存在是颞叶癫癎术前评估中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影像学手段。MRI上海马体积缩小以及T2序列信号增高是海马硬化的两种经典征象。Jackson等曾提出海马内部结构不对称性缺失可能为第三种海马硬化表现,然而由于低分辨率MRI难以对海马内部结构进行清晰显影,因此无法进行深入研究。近年来,随着3.0T-MRI的临床应用,设定适当的扫描参数可以对海马内部结构清晰显影,国际上多家癫癎中心均报道海马内部结构的改变在内侧型颞叶癫癎致癎灶定位中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将对此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癫(癎)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的相互关系,观察SAS的治疗对癫(癎)发作的影响.方法:从39例癫(癎)患者中筛选出可能合并SAS的病例进行多道睡眠图(PSG)监测,对确诊为SAS的中-重度患者行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nCPAP).结果:39例癫(癎)患者中有18例(46%)合并有SAS,且合并SAS的患者癫(癎)发作频率较高,平均为0.82次/月,与单纯癫(癎)患者的平均0.28次/月相比,明显升高(P<0.01).经nCPAP治疗,癫(癎)发作频率减少至平均0.35次/月,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成人癫(癎)患者合并SAS发生率较高,SAS可加重癫(癎)的发作,治疗并存的SAS可提高对癫(癎)发作的控制力度,改善癫(癎)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成年癫(癎)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用癫(癎)患者生活质量量表-31 (QOLIE-31)对湖南省岳阳市60例确诊的成年癫(癎)患者和60名对照组进行评定.结果:癫(癎)组较对照组生活质量降低[得分分别为(58.71±16.78)分和(62.16±11.99)分],表现在惧怕发作以对日常生活不满意,认知功能下降和社交受限等.结论:湖南省岳阳地区成年癫(癎)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应控制癫(癎)发作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尽管癫(癎)的药物治疗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但仍有25%~30%接受药物治疗的癫(癎)患者仍持续存在癫(癎)发作,从而被认为是药物耐受性癫(癎)[1].大部分颞叶癫(癎)患者都是药物耐受性的,这对癫(癎)学家来说是个严峻的挑战.接近70%的需进行外科手术切除病灶的颞叶癫(癎)为起源于海马结构的复杂部分性发作[2].虽然进行前颞叶切除具有很好的疗效[3],但相当数量的颞叶癫(癎)患者不能进行切除病灶的手术治疗,原因是双侧海马均有病灶,切除双侧海马会导致短时记忆障碍,或病灶位于语言功能区如位于左侧海马前中部分,切除病灶后会导致严重的语言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7.
难治性癫(癎)是神经科临床医师必须面对的一个棘手问题.尽管近10年来有很多抗癫(癎)新药用于临床,但是仍然有30%~40%的患者的癫(癎)发作得不到有效的控制[1].因此,研发新的抗癫(癎)药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特别是研发那些具有疗效显著、作用方式不同于既往抗癫(癎)药,并且能够提高药物联用疗效的新药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癫(癎)外科中,所有术前评估的目的皆在于确定致(癎)区(epiletogenic zone,EZ)的位置与范围,以及其与重要皮层功能区之间的相互关系.所谓EZ是指大脑皮层上引起癫(癎)发作的区域,如果手术彻底切除此区域后发作将完全消失[1].目前尚无任何一种手段可以实现在手术前EZ的精确定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卒中后癫(癎)(PSE)患者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结果与临床资料的对应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脑卒中后癫(癎)患者的神经影像学资料、临床发作症状和V-EEG改变特点,同时分析异常放电部位与卒中病变部位、类型以及发作类型的对应关系.结果:V-EEG对卒中后癫(癎)阳性检出率为85.3%,与常规脑电图检出率的30.9%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PSE发生与卒中病变部位有明显相关性,脑叶出血或脑梗死累及大脑皮层区的发生率较其他部位的病变明显增高;V-EEG的异常放电部位、程度与卒中病变部位和范围以及发作类型有高度关联性.结论:V-EEG能显著提高PSE阳性检出率,(癎)样放电与卒中病变部位和性质密切相关,并有助于明确其癫(癎)发作类型,指导临床选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AEEG)、头颅MRI与MRS检查对临床复杂部分性癫(癎)的诊断意义.方法:对42例临床复杂部分性癫(癎)患者进行AEEG、MRI与1H MRS检查,并将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临床上确诊的复杂部分性癫(癎)42例中,AEEG异常率为98%,MRI异常率为62%,1HMRS异常率为79%.结论:AEEG、头颅MRI对癫(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观察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