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并发低钠血症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98例慢性心力衰竭并发低钠血症患者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针对性纠正低钠血症。结果心功能Ⅱ+Ⅲ级患者中并发重度低钠血症和中度+重度低钠血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心功能Ⅳ级患者(P<0.05);血钠浓度≥110mmol/L(轻、中度)患者病死率明显低于血钠浓度<110mmol/L(重度)患者(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级别越高,低钠血症越严重,低钠血症及其程度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并发心功能不全患者的监护要点和监护方法。方法:为1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并发心功能不全患者提供药学监护,进行用药分析。结果:临床药师从抗感染药的选择、抗结核药的选择、心力衰竭治疗药物的选择、氨茶碱注射剂的使用、利尿剂的应用等方面为患者提供药学监护。结论:临床药师可利用自身的专业特长为患者提供一定的药学服务,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心率失常进行探讨分析,从而为疾病的治疗制定有效的方案。方法对2010年至2011年期间来我院诊治的6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等,进行全面改善心功能及抗心律失常的治疗。结果经过治疗,60例患者,效果显效41例,好转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8.3%,死亡4例(均死于恶性心律失常)。结论改善心功能不全对于心力衰竭并发心率失常的治疗十分重要,同时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合理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权衡利弊,这样才有利于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特点和药物治疗方法、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特点、口服药物、静脉药物的应用治疗状况进行研究。结果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病原因主要为冠心病,患者心力衰竭等级一般为Ⅲ、Ⅳ级,在选择口服药物时,大都使用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的使用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能够产生显著的效果,但是使用最多的依然为利尿剂;静脉药物都运用新功能不全患者中。100例患者接受系统的药物治疗之后,产生了显著的效果,有效率为87%(87/100),患者治疗前后差异较为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而言,其临床药物治疗开始和指南符合,但是,其依然存在较大的差异,脑钠肽属于全新的一种改善患者新功能不全的药物,逐渐受到重视,因为条件限制无法得到普遍的运用,对于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在临床治疗期间需要能够对其治疗活动加以规范,做好对医师的培训、患者的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剂量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100例2016年4月至2018年2月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小剂量美托洛尔组则采取常规药物+小剂量美托洛尔治疗。比较两组疾病疗效;心功能改善两级时间、血压改善时间;治疗前后患者心功能射血分数和结构性指标;不安全事件。结果小剂量美托洛尔组疾病疗效、心功能改善两级时间、血压改善时间、心功能射血分数和结构性指标相比较对照组更好,P <0.05。小剂量美托洛尔组和对照组不安全事件相似,P> 0.05。结论常规药物+小剂量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并发急性肾衰的临床特征以及治疗。方法总结并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慢性心力衰竭并发急性肾衰12例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 12例患者均行血液或腹膜透析治疗,死亡2例,肾功能功能恢复11例,1例心功能改善后血肌酐仍升高128~310umoL/L。结论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慢性肾衰的患者病情复杂、预后较差、容易反复,患者从生理到心理出现多层次的需要。临床医生应予重视,积极控制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脑钠肽的监测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选自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的86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药物治疗前后不同心功能状态BNP及LVEF水平不同。结果随心力衰竭程度的加重,BNP水平逐渐升高,心力衰竭组(心功能分级Ⅲ)明显高于对照组(心功能IⅣ)明显高于对照组(心功能I级),差异有显著性(P<0.01);随心力衰竭程度加重,LVEF逐渐减低,与对照组比较,心功能Ⅳ级与Ⅲ级,Ⅲ级与Ⅱ级和Ⅱ级与Ⅳ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BNP与NYHA心功能级别相关性分析呈正相关,P<0.05,与LVEF进行相关性分析呈负相关。对BNP的监测,对于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评估,及对指导治疗和推断愈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慢性心力衰竭发病情况及临床治疗情况。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内科2005年5月至2010年5月住院213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调查其基础疾病、入院时心功能分级及出院时口服药物,于2011年9月至2012年2月完成电话随访,调查患者药物治疗情况及预后。结果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以冠心病为首,为43.2%,其次为风心病,为16.9%,高血压14.6%,且入院时大部分为心功能3级、4级,分别占50.2%、32.9%。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ACEI/ARB和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分别为84%、72%,达标剂量的比例分别为3%、1.2%,自我监测者占11.7%,总心血管病事件率为90.1%。结论有效促进我国慢性心力衰竭管理并切实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金东益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2):63+66-63,66
目的: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功能不全的临床药物治疗。方法:收集本院内科2001~2009年在使用氧疗、抗生素基础上,采用静脉滴注酚妥拉明与多巴胺联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的178例住院患者。结果:酚妥拉明与多巴胺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疗效理想。结论:酚妥拉明与多巴胺联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改善了临床症状,挽救了患者生命,安全有效,经济实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阻塞性肺气肿(COPD)合并心力衰竭(HF)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有效的护理方法。方法将110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依据并发心力衰竭程度和病情轻重分为轻微组(A)和危重组(B)对其临床症状和心力衰竭的诱发因素和临床分级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10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中有72例伴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最终导致心力衰竭者64例。发病率为65%,其中心功能不全Ⅳ级者32例,占29%。结论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是呼吸系统的多发病、常见病,也是导致心力衰竭,特别是右心衰竭的主要诱因,这就得依赖工作在临床一线的护理人员在治疗与护理的过程中细心观察病情变化,精心护理,减少或避免心力衰竭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分析多巴胺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12年2月我院住院治疗的170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记录资料.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 多巴胺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特征以及治疗。方法:总结并分析2001年2月~2009年1月本院慢性心力衰竭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12例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12例患者主要表现为水肿出现或加重,经过综合治疗后,死亡2例,其余患者都痊愈出院,治疗有效率为83.3%。结论: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常表现为水肿出现或加重、阵发性咳嗽病情,临床医生应予重视,积极采用多种治疗方法,严格护理,积极控制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夏邦俊  徐振卫 《淮海医药》2012,30(5):445-446
目的观察依那普利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中的近期作用及远期疗效。方法选择慢性心力衰竭患者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依那普利+常规药物),对照组(常规药物)。从住院观察到出院后心内科门诊随访共8周,部分心功能III-IV级患者跟踪随访至1年后。观察、对比治前后患者症状体征及超声心动图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心功能及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那普利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中效果明显,可作为一线抗心力衰竭药物,近期及远期效果均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发生抗生素脑病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10例抗生素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例患者均有慢性肾功能不全,应用抗生素均为头孢类,从使用抗生素到出现精神症状的时间为3~7 d,临床表现多样、症状轻重不等,所有患者在停药及对症支持治疗24~72 h后症状消失。结论慢性肾功能不全由于肾功能有不同程度减退,且免疫力低下,容易并发各种感染,在临床上应用抗生素时应该根据肾功能减退程度调整药物剂量,并在抗生素应用过程中密切观察,以防抗生素脑病的发生,对于已经发生抗生素脑病的患者,应及时停药及对症处理,必要时行不同方式的血液净化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20年5月以来某院收治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1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9例,对照组采取药物保守治疗,研究组采取PCI治疗,观察分析两组生活质量评分、NYHA心功能分级等。结果: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心功能改善≥1级的人数比对照组多,NYHA心功能分级、LVEDd明显低于对照组,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PCI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可有效促进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从而使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90例心功能不全患者经治疗和精心护理临床症状减轻75例,加重12例,死亡3例。结论慢性心功能不全也称慢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脏病是最终的归宿。其患病率、病死率高,护理在慢性心功能不全治疗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老年心功能不全在临床上较常见,正确的诊断、治疗及精心的护理,直接影响到愈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近30年来慢性心力衰竭(心衰)住院患者合并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治疗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合并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以肾小球滤过率将心衰患者分为A(肾功能正常)、B(肾功能轻度受损)、C(肾功能不全)3组,以入院年代将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C组)分为Ⅰ(1980年1月-1989年12月)、Ⅱ(1990年1月-1999年12月)、Ⅲ(2000年1月-200r7年8月)3组,分析临床特点和治疗情况.结果:人选2459例,其中合并肾功能不全者714例(29.0%).与A组、B组患者相比,C组患者年龄较大,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贫血、低钠血症的比例较高,左心室射血分数较低,且住院时间较长、住院病死率较高,利尿剂、洋地黄应用比例较高,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使用比例较低(均P<0.01).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合并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较高,年龄较大、心功能差、住院时间较长、住院病死率较高,治疗仍以硝酸酯、利尿剂、洋地黄为主,而ACEI、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比例较低,与指南差距较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研究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心肾综合征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选择2010年1月~20011年5月来本院就诊的32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发生心肾综合征的患者为观察组,未发生的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心肾综合征的危险因素。结果:5.5%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心肾综合征,经过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60岁、心功能IV级、患有糖尿病、低血压病比例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最终引入回归方程的变量为,年龄≥60岁、心功能IV级、患有糖尿病、低血压。结论:年龄≥60岁、心功能IV级、患有糖尿病、低血压是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心肾综合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摘要:腹膜炎、心功能不全为尿毒症患儿腹膜透析并发症,肾功能下降与腹膜透析均可能影响药物代谢、排泄,药物治疗应注意个体化。临床药师参与1例尿毒症并发腹膜炎、心功能不全患儿的药物治疗,与临床医生共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使患儿腹膜炎相关症状好转,心功能不全改善。临床药师积极对疾病并发症、药物疗效、不良反应、相互作用等进行监护,并对患儿血药浓度的监测提出合理建议,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利弊。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与对照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观察组除了采用与对照组一样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外,还要采用他汀类药物对其进行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Ⅰ级、Ⅱ级心功能患者数多于对照组,Ⅲ级、Ⅳ级心功能患者数少于对照组。结论应用他汀类药物可有效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但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谨慎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