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20 0 0年 6~ 12月 ,我院共行新式剖宫产术 96例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文治疗组年龄 2 4~ 2 9岁 ,平均 2 6 .3岁 ;孕周 36~ 42周。其中初产妇 85例 ,经产妇 11例。另选行皮肤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 98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年龄、孕周、手术指征无显著性差异。手术方法 :1术者站于患者右侧 ,采用 Joel- Cohen切口 ,即两侧髂前上棘连线下约 3cm,切口呈直线 ,长 12~ 13cm,仅切开皮肤。 2于切口中间向下切开脂肪层 2~ 3cm ,深达筋膜层 ;再将筋膜切开一 2~ 3cm长小口。 3将直剪刀尖稍稍张开 ,剪刀的一叶位于筋膜上 ,一叶位于…  相似文献   

2.
1998年 10月~ 2 0 0 0年 4月 ,我们施行改良新式剖宫产术 16 0例 ,即在新式剖宫产的基础上增加腹直肌缝合 ,皮肤切口采用美国强生公司生产的薇乔 3- 0可吸收性合成缝线连续皮内缝合 ,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 :本组 16 0例产妇的年龄为 2 3~ 2 8岁 ,平均2 7.5岁 ;36~ 42孕周 ,平均 39 5周。其中初产妇 12 8例 ,经产妇 32例 ,均为首次剖宫产。手术方法 :1手术切口选择在双侧髂前上棘连线下约3cm ,呈直线横行 ,切口长约 15 cm,仅切开皮肤 ,于切口中央切开皮下脂肪组织长约 3cm ,深达筋膜层 ,再将筋膜层切开一长约 2~ 3cm小口 ,用…  相似文献   

3.
剖宫产手术横切口皮内缝合101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洋  陈希巧 《山东医药》2002,42(9):63-63
近年来 ,我院对 10 1例高危妊娠行剖宫产者采用下腹部横切口皮内缝合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年龄 2 3~ 36岁 ,平均 2 7岁。其中头盆不称 30例 ,胎儿窘迫 4 8例 ,重度妊高征 (包括低蛋白血症、水肿及腹水者 ) 10例 ,臀位 13例。手术方法 :1开腹 :于耻骨联合上 2~ 3横指 ,沿Pfannenstiel皱襞弧形切开皮肤长 10~ 15 cm ,深达筋膜上 ,中部即为腹直肌前鞘。予以横行切开后 ,向两侧延长至与皮肤切口等长。用手指钝性分离腹直肌腱切口两侧的上下筋膜附着处 ,上接近脐部 ,下达耻骨联合上缘 ,中线部粘连较固处可用剪刀锐性分离 ,…  相似文献   

4.
1992年以来,我们采用自体阔筋膜组织填补预防腮腺切除术后味觉出汗综合征,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5例,年龄均<35岁,在腮腺全切后采用自体阔筋膜填补术。术后随访0.5~2年,无1例出现味觉出汗综合征。 手术方法:①行腮腺手术前,先于一侧大腿外下方做一5cm长纵形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切取约5cm×7cm阔筋膜,保存于生理盐水中备用。缝合创口,加压包扎。②常规行腮腺切除术。切除腮腺组织后,用生理盐水冲洗术野,将备用阔筋膜覆盖于创面,注意将耳颞神经及耳大神经覆盖于阔筋膜深面,筋膜周缘用肠线与皮下组织、颈阔肌及嚼肌后缘做间断缝合,针距约0.6cm。皮瓣复位缝合后,行负压引流,加压包扎。  相似文献   

5.
20 0 0年 1~ 6月 ,我们对 98例行腹部横切口的妇产科手术患者 ,不缝合皮下组织层 ,切口愈合均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 98例均行腹部横切口手术 ,均为女性 ,年龄 18~ 72岁 ,其中子宫下段剖宫产 46例 ,子宫肌瘤 2 0例 ,卵巢肿瘤 10例 ,宫外孕 12例。方法 :取耻骨联合上 3cm、沿腹横纹横行切口 ,以腹中线居中 ,左右对称 ,切口长短根据病情及手术的需要而定。切开皮肤、皮下脂肪层 ,腹直肌前鞘均于中间切开 2 cm后横行撕开与皮肤切口等长。以后步骤与常规手术相同。手术结束时 ,按常规缝合腹直肌前鞘 ,不缝合皮下组织层 ,给予彻底止…  相似文献   

6.
198 5~ 1998年 ,我们在 2 378例剖宫产术中采用子宫下段单层缝合法 ,并进行了观察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本组 2 378例中 ,一次剖宫产 1996例、二次382例。取下腹耻骨上横切口或下腹正中纵切口 ,逐层切开腹壁、子宫膀胱反折腹膜 ,取子宫下段横切口 ,切开子宫全层 ,破膜 ,娩出胎儿及胎盘。子宫肌壁注射催产素 2 0 U ,1号肠线自子宫切口端外侧约 5 mm处开始单层缝合子宫全层 ,针距10 mm,至另一端外侧约 5 m m处打结。如切口有出血 ,用 7号丝线加固 1~ 2针。术后静滴催产素 2 0 U、抗生素 5天。结果 :本组切口均甲级愈合 ,无疤痕子宫破…  相似文献   

7.
赵梦琳 《山东医药》2003,43(18):46-47
1990年 1月至 2 0 0 0年 1月 ,我院收治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 2 0例。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年龄 2 8~ 4 4岁 ,平均 36 .4岁。均有妊娠子宫切开史 ,其中足月妊娠行剖宫产 16例 ,中期妊娠行小剖宫产终止妊娠 3例 ,行 2次剖宫产术 1例。患者均在腹壁切口瘢痕处发现肿块 ,且月经期前后肿块胀痛增大 ,月经后疼痛减轻 ,肿块缩小。发病潜伏期 5个月至 4年半 ,平均 1.5年。查体发现原切口瘢痕部位 ,可触及不规则结节肿块 ,质韧或实性感 ,均有不同程度压痛 ,肿块 1.5~ 6 .5 cm,盆腔检查怀疑合并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 4例。除 1…  相似文献   

8.
邱桂芳 《山东医药》2001,41(17):69-69
1999年 12月开始 ,我科应用改良式腹部横切口施行妇科手术 370例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文改良组 370例 ,年龄 2 3~ 5 6岁 ;子宫全切除术 35 5例 ,子宫肌瘤挖除术 10例 ,宫外孕输卵管部分切除术 5例 ,均采用改良式腹部横切口。常规对照组 30 0例 ,年龄2 6~ 6 0岁 ;子宫全切除术 2 6 8例 ,子宫肌瘤挖除术 2 6例 ,宫外孕输卵管部分切除术 6例 ,均采用传统下腹部正中纵切口 ,常规切开腹壁各层 ,钳夹止血 ,直达腹腔手术。方法 :改良组 :切口选择耻骨联合上缘皱壁 ,长 5~ 7cm。弧形切开皮肤 (仅切透真皮 ) ,正中切开皮下脂肪 2~ 3cm深达…  相似文献   

9.
1996年以来 ,我们对传统的下腹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 (下简称传统术 )进行改进 ,并用于 6 0例产妇 ,效果较好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随机选择 12 0例产妇 ,分为两组。改良组与对照组各 6 0例 ,两组年龄、孕次、产次及孕周均无明显差异 ,剖宫产指征近似。手术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对照组采用传统术式。改良组采用改良术式 ,手术要点为 :1切口位于耻骨联合上缘Pfannenstiel皱襞上 2~ 3cm处 ,长 15~ 17cm;2非弧形切开皮肤全层 (仅切透真皮 ) ,正中切开皮下脂肪 2~ 3cm ,深达筋膜层 ,并切开筋膜 2~ 3cm;3用圆头直剪将筋膜与腹直肌…  相似文献   

10.
病历摘要患者27岁,因剖宫产后大出血、行子宫大部切除术后腹壁及盆腔感染并瘘管形成,于1983年3月25日入院。患者于1981年7月因过期妊娠第一胎,臀位巨大儿(4,500克),胎膜早破,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临产后胎儿宫内窘迫,在当地医院行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取胎儿时,宫壁切口左侧下方撕裂约5厘米,出血较多,以1号铬制肠线分两层连续缝合下段肌层后又包埋缝合浆膜层。术后肌注青、链  相似文献   

11.
1996年~1998年,我们共施行横切口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26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年龄36~46岁,平均42.5岁。子宫肌瘤19例,子宫肌腺症5例,功能性子宫出血2例,合并慢性宫颈炎14例。均排除宫颈恶性肿瘤。手术采用下腹部Pfannenstiel.皱襞横切口,约12cm。进入腹腔后切断圆韧带,卵巢固有韧带或骨盆漏斗韧带并结扎。将宫旁结缔组织稍加分离至宫颈峡部,钳夹、切断子宫动脉上行支,提起子宫,下推膀胱,在宫颈部,平骶韧带上方略高于子宫血管结扎线处,绕宫颈做一环形切口,深约2mm,分离宫颈前、后壁筋膜,向下达宫颈阴道部。用组织钳夹持阴道穹窿,环形切断阴道壁,切除子宫,也可用手术刀呈螺旋状切除子宫,边牵拉边切除,阴道残端留有充分的筋膜。阴道残端常规消毒后,用1号肠线从阴道后壁中点开始连续缝合至阴道前壁中点,行侧对侧法关闭阴道。用7号线间断缝合宫颈筋膜,包埋阴道残端,不留死腔。最后将圆韧带断端及双附件断端缝于宫颈筋膜断端两侧。  相似文献   

12.
感染是剖宫产术的常见并发症。 2 0 0 2年 10月至 2 0 0 3年3月 ,我们在剖宫产术中应用甲硝唑静滴并冲洗切口以预防术后感染 ,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剖宫产术者 396例 ,年龄 2 3~ 39岁 ,无临床感染征兆及胎膜早破 >12小时者。均采用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随机分为实验组 180例 ,对照组 2 16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方法 :实验组在新生儿断脐后静滴甲硝唑 0 .5 m g,缝合腹直肌前鞘后用甲硝唑 0 .5 mg冲洗切口 ,手术当日静滴头孢呋辛钠 2 .2 5 mg 及甲硝唑 0 .5 m g;之后静滴头孢呋辛钠2 .2 5 mg/ d,甲硝唑 0 .5 …  相似文献   

13.
抽线式缝合预防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1993年2月以来,对200例急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随机对其中100例(抽线组)采用不缝合腹膜、腹壁全层立“8”字缝合(简称抽线缝合);另1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分层式缝合。对两种缝合方法的感染率进行了统计。 抽线缝合方法:阑尾切除后,腹膜不缝合,第1针用7号丝线从切口一侧进针,穿过皮肤、皮下脂肪、腹外斜肌腱膜出针,再“U”形缝合腹横肌及腹内斜肌,最后从切口另一侧的腹外斜肌腱膜进针至皮肤出针。第2针用4号线在皮肤、皮下及腹外斜肌腱膜做立“8”字缝合。如需放腹腔引流,应于右下腹另戮孔引出。术后7天抽线。  相似文献   

14.
张建海 《山东医药》2011,51(14):77-78
目的观察经腹小切口筋膜内大子宫切除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18例子宫大于13孕周的良性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62例,观察组采用经腹壁小切口筋膜内子宫切除术,对照组采用开腹子宫切除术。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减少,术后排气时间、平均拆线时间缩短,切口愈合不良、阴道残端息肉发生率少,P均〈0.05。术后随访半年,观察组性生活明显改善42例、明显不适10例,对照组分别为15、44例,两组比较,P〈0.05。结论经腹小切口筋膜内大子宫切除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我們采用皮肤斜形切口表皮不缝合,临床应用71例,结果颇佳。操作方法皮肤按常规准备,麻醉后,手术刀与皮肤呈60度至70度角、稍偏向一侧、切开皮肤及皮内,然后再垂直切开皮下组织,其深部组织按常规操作。手术完毕缝合皮下组织时,用小圆针或小三角针及00号细医用丝线,将皮下组织和筋膜作折叠间断缝合(必须对齐)。因皮下组织和筋膜折叠使两侧皮瓣向中牵拉,而达到皮肤切口对位;因斜形切口互相重叠,则不留间隙。然后,与皮下组织稍带皮内组织间断加强数针,使皮瓣固定。若因皮肤斜形切口角度不夠或因缝合皮下组织和筋膜时折叠牵拉不夠而留有间隙时,可在切口皮内再间断或康乃氏法间断缝合数针,加强切口对合,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分析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AWE)的临床特点,为AWE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贵阳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47例AWE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并分析其特点。结果 患者就诊的平均年龄为(32.17±4.45)岁,均有剖宫产手术史。剖宫产1次者32例(68.09%),2次者15例(31.91%)。腹部手术为横形切口43例(91.49%),纵形切口4例(8.51%)。患者初次发病距离上次剖宫产手术时间为2~120个月。37例(78.72%)以经期腹壁包块疼痛为首发症状。包块位置多见于剖宫产手术横切口左右两侧。47例AWE患者均行腹壁B超检查,其中42例(89.36%)提示腹壁切口处不规则的低回声肿块,边界不清,部分包块内可见血流信号。47例AWE患者中有29例行CA125检测,均值为(23.52±12.81)U/ml。47例患者均行手术切除病灶,病灶平均直径为(2.55±0.85)cm,病变多累及筋膜层和肌层。术后随访期间有6例患者复发。结论 剖宫产术后AWE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可结合病史和B超检查结果进行诊断。AWE首选手术治疗,术中彻底清除病灶是治疗的关键。临床医师在腹部手术中应防止医源性AWE的发生,术后可制定规范的管理模式并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7.
心脏起搏器囊袋并发症的处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 我院埋植心脏起搏器145例中10例患者发生囊袋并发症,男4例,女6例,年龄29~83(平均61)岁。5例并发感染,3例并发血肿,2例并发皮下水肿。处理方法:①常规治疗(抗生素与换药相配合)。②自体皮瓣转位移植术。患者感染虽完全控制,创口两侧皮肤因退缩无法愈合,可先行常规外科清创,即期于同侧外侧胸壁肩臂腋前皱襞上方取大于创口宽1.5cm,长宽约为1∶2~2.5,近三角形的邻近皮肤筋膜瓣,皮瓣逆钟向转位复盖裂开显露起搏器的创面,皮下深筋膜及皮肤分层缝合,近胸骨旁创面部分松解后直接闭合。皮瓣从供血的新创口,松解两侧创缘直接拉拢闭合。术中、术后局部抗生素液冲洗湿敷,术后适当加压包敷,上臂制动配以抗感染及支持疗法。③“开窗”引流术。于起搏器囊袋外下方,距起搏器约1.5cm处作一切口约1.5~2.0cm长,用优锁纱条,待脓性分泌物减少后,改用庆大霉素或凡士  相似文献   

18.
1997~ 2 0 0 0年 ,我们对 45例子宫良性疾病患者 (观察组 )施行简便高位式子宫次全切除术 ,取得较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观察组 45例患者 ,年龄 2 8~ 45岁 ,其中子宫肌瘤 3 8例 ,子宫肥大并月经过多 2例 ,功血 5例。对照组为 60例 1997年 3月以前采用传统术式行次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 ,其年龄、病种及子宫大小均与观察组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正常 ,无其它内外科合并症。手术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麻醉。对照组采用传统术式行子宫次全切除。取下腹纵切口 ( 3 8例 )或横切口 ( 2 2例 ) ,长 8~ 15 cm ,逐层切开腹壁各层 …  相似文献   

19.
腹膜外筋膜内子宫切除术(附146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腹膜外筋膜内子宫切除术146例,该术式适用于妇科良性疾病需行子宫切除者。子宫及肿块不超过3个月妊娠大且无严重粘连为最佳适应症。手术的关键是寻找膀胱子宫腹膜反折和正确切开分离子宫颈筋膜,在分离子宫颈筋膜后切除子宫前关闭膜腹腔,切除子宫及缝合阴道残端均在关闭腹膜腔后进行。本术式对腹腔干扰少,术后腹胀轻,排气早,腹腔感染和肠粘连发生的可能性小。保留宫颈筋膜层盆底支撑力不受破坏,可防止术后阴道残端  相似文献   

20.
近2年来,我们对腹股沟斜切口皮下脂肪层手术操作进行了改进,收效良好。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手术行腹股沟斜切口的89例中,男83例,女6例;年龄3个月~74岁,平均32岁。其中腹股沟斜疝43例,直疝6例,隐睾16例,交通性鞘膜积液16例。手术改良:切开皮肤、皮下浅筋膜层。术者和助手各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