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室间隔缺损修补后残余漏的外科治疗(附18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修补后残余漏的手术疗效及预防VSD残余漏的要点.方法回顾分析了我院19年内收治的VSD修补术后发生残余漏再次手术18例,均为先天性膜部VSD,首次手术中缺损直接缝合修补者4例(直径<1.0cm),1例术中停体外循环后发现右室表面震颤,立即再次修补,3例术后早期分别因血红蛋白尿、严重心脏杂音及心功能不良再次手术.首次手术中缺损采用补片修补(直径>1.0cm)14例术后晚期(>6个月)再次手术,除一例仅因心脏杂音外,其余均因有程度不同的临床症状及x线胸片示心影大、肺血多,ECG示左室肥厚等表现和超声心动图示VSD残余分流明显.结果2例死亡,2例仍存在残余漏,14例痊愈.结论良好的术野显露、准确的手术操作及丰富的手术经验是防止VSD修补后残余漏的主要因素.再次手术应严格掌握指征,手术的关键在于避免损伤性大出血及准确地修补残余漏.  相似文献   

2.
介入法治疗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后经导管封堵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9(男4,女5)例患者,年龄5~40岁。其中膜部VSD术后7例,法洛四联症(TOF)术后2例。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VSD术后残余漏直径为3~12mm。有7例为1个残余漏口,2例有2个残余漏口。结果左心室造影5例膜部瘤的左室面直径14~28mm,漏口均在膜部瘤的出口。其中3例残余漏有1个孔,其大小分别为4、6和7mm,用6、9和10mmVSD封堵器。2例有2个孔,其大小分别为3、6mm和9、7mm,两孔之间距离分别为8和10mm,均放置两个封堵器,1例为5和9mmVSD封堵器,1例为14mmVSD封堵器和12/14mm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2例膜部VSD,其漏口直径分别为3和10mm,用5和14mm封堵器。2例TOF术后并发VSD残余漏,其漏口直径分别为9和14mm,用12和18mm封堵器。术后即刻左心室造影8例无残余分流,1例两个封堵器的患者有少量残余分流。升主动脉造影全部患者无主动脉瓣返流。随访1~6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有残余分流的1例在3月消失,全部患者封堵器无移位,无主动脉瓣返流。结论经导管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是一项操作安全、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电视胸腔镜室间隔缺损修补术67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报告电视胸腔镜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 6 7例的结果。方法 :2 0 0 0年 6月至 2 0 0 2年 5月 ,行右侧胸壁打孔电视胸腔镜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 6 7例 ,其中男性 36例 ,女性 31例 ,年龄 3~ 39岁 ,体重 13~ 6 8kg。室缺直接缝合 6 2例 ,涤纶补片修补 5例 ,同时行三尖瓣成形 5例。结果 :术中扩大切口 2例 ,室缺残余漏 1例 ,二次开胸止血 1例 ,手术时间 3 0~ 5 6h ,平均 3 1h。体外循环时间 6 2~ 15 2min ,平均 98min ;升主动脉阻闭时间 16~ 5 2min ,平均 2 8min。术后患者恢复顺利 ,治疗效果满意。结论 :电视胸腔镜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是可行的 ,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室间隔缺损(室缺)修补术后残余漏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而残余漏修补术后再漏较少见.由于残余漏的位置及大小不同,其临床表现与治疗各异.最近,我们采用保守疗法成功地治疗1例房间隔缺损(房缺)合并室缺、重度肺动脉高压,行缺损修补术后发生残余漏再补再漏的患儿.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室间隔缺损术后残余漏的发生原因及处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回顾1454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65例(4.5%)残余漏的发生及转归。其中单纯室间隔缺损(VSD)1152例,术后残余漏38例(3.3%);合并VSD的302例中,法乐氏四联症(TOF)201例,残余漏13例(6.5%)。本组65例残余漏患者中,二次手术修补27例(3例死亡),自行闭合9例,缩小24例,无变化5例。认为室间隔缺损>8mm者应补片修补,残余缺损>5mm者宜早期手术治疗,<5mm者可随访;提高手术技术是预防残余漏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外科修补术后残余漏介入治疗的方法学及临床疗效。方法:对年龄在7~58岁之间的12例VSD修补术后残余漏患者行介入治疗。封堵材料为Amplatzer非对称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AAVSDO)和对称性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VSDO)。距手术修补时间平均为(10.2±5.5)年;9例为膜部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患者,3例为法乐四联征(TOF)术后患者;8例修补术后心电图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1例修补术后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并安装了永久起搏器。以经食道超声(TEE)或经胸超声(TTE)以及左心室造影测量残余漏大小。9例患者各有1个残余漏口,3例患者右心室面有两个残余漏口。结果:超声及左心室造影所测残余漏直径分别为3~10 mm和4~10 mm,所选用封堵器直径为4~12 mm,封堵15分钟后造影示11例残余漏完全封堵,1例残留少量分流,术后1个月复查时残余分流消失。所有患者未出现新的心律失常及其它并发症。结论: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安全有效,其远期效果需长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经右腋下直切口行体外循环直视心脏手术的临床经验,探讨其适应证及技术要点。方法2008年6月至2011年1月我们共完成79例经右腋下直切口的sJ,JL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患者年龄6个月至12岁,平均(7.4±3.3)岁,体重6.5-42.0(17.8±8.7)kg。其中房间隔缺损19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5例;室间隔缺损55例,其中合并动脉导管未闭2例;部分房室管畸形5例。所有手术均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进行(房间隔缺损修补在不停跳下进行)。患者取左侧卧位,切口位于右侧第3肋间腋中线与第5肋间腋前线之间,皮肤切VI长度3.5-6.0(4.7±1.3)12111,经第3或第4肋间进胸,切开并悬吊心包,行升主动脉及上、下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经主动脉根部灌注心脏停搏液,单纯房间隔缺损采用心脏不停跳下手术,经右心房切口修补房、室缺及三尖瓣成形。结果全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手术死亡;1例因术后心内膜炎致室缺残余漏,再次正中开胸行室缺残余漏修补术。体外循环时间(63.4±18.2)min,主动脉阻断时间(37.6±14-3)min,术后24h胸腔引流40-130(85.3±26.5)ml。68例患者术后未输血。全组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右腋下小切口直视心脏手术安全、可靠,可减少用血量,术后切口隐蔽美观,患儿及家属满意率高,值得临床椎广。  相似文献   

8.
胸腔镜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初步经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总结胸腔镜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经验。方法 采用右侧胸壁打孔电视胸腔镜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71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33例,年龄3-39岁,体重13-68kg。室缺直接缝合66例,涤纶补片修补5例,同时行三尖辨成形5例。结果 术中扩大切口2例,室缺残余漏1例,二次开胸止血1例,手术时间2.5-5.6h,平均3.6h。体外循环时间62-152min,平均是97min;升主动脉阻闭时间16-52min,平均28min。术后患恢复顺利,治疗效果满意。结论 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学习,完全镜视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胸腔镜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经验。方法采用右侧胸壁打孔电视胸腔镜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71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33例,年龄3~39岁,体重13~68kg。室缺直接缝合66例,涤纶补片修补5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5例。结果术中扩大切口2例,室缺残余漏1例,二次开胸止血1例,手术时间2.5~5.6h,平均3.6h。体外循环时间62~152min,平均是97min;升主动脉阻闭时间16~52min,平均28min。术后患恢复顺利,治疗效果满意。结论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学习,完全镜视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Am p latzer封堵器和国产封堵器的临床疗效以及经胸超声心动图和χ线透视下行膜部室间隔缺损(V SD)封堵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在经胸超声心动图和χ线指导下,对15例膜部(膜周)室缺患者行室缺封堵术,术后1 d,1月,3月,6月随访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左室造影测量室缺的大小为3~11 mm,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V SD大小为3~10 mm,封堵器的大小为6~14 mm。15例患儿手术成功,其中8例选择Am p latzer封堵器,7例选择国产封堵器,二者在手术时间,手术即刻和随访的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二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患儿住院时间为5~7 d,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未见主动脉瓣,三尖瓣的关闭不全,无残余分流,心电图无房室传导阻滞。结论:(1)Am p latzer封堵器和国产封堵器性能相同;(2)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 2 1例房室隔缺损 (atrioventricularseptaldefect,AVSD)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2 1例中部分型 (PAVSD) 8例 ,中间型 (MAVSD) 7例 ,完全型 (CAVSD) 6例。二尖瓣大瓣裂缺以 5 - 0聚丙烯线来回连续缝闭 ,必要时行二尖瓣或三尖瓣成形。原发孔房间隔缺损以新鲜自体心包片修补 ,将冠状窦口隔入右房。CAVSD6例中 ,4例按McGoon氏“单片法”修补 ,2例用“双片法”修补。结果 :PAVSD及MAVSD无手术死亡 ,仅 1例CAVSD根治术后早期死于严重低心排 ,死亡率 4 8%。术后随访二尖瓣中度返流 1例 ,轻度返流 4例。全组病人术后无Ⅲ°房室传导阻滞 ,左室流出道狭窄及房、室缺残余漏。结论 :PAVSD及MAVSD如无肺高压、严重二尖瓣返流及左室流出道狭窄 ,手术可在 3岁以后进行 ,否则应尽早手术。而CAVSD由于大量左向右分流和房室瓣返流 ,大多数患儿 6~ 12个月即出现肺血管阻塞性病变 ,应在肺血管病变发生前行根治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国产封堵器经导管封堵合并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septaldefect,VSD)的临床疗效。方法共12例膜周部VSD合并膜部瘤形成患者,男5例,女7例,平均年龄16.4±10.7岁(3—45岁)。采用国产对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进行VSD封堵术,术后即刻行左室造影、升主动脉造影及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验证即刻疗效,术后24小时、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行心电图、TTE、X线胸片随访复查。结果 11例患者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91.6%(11/12),其中包括漏斗状膜部瘤5例,菜花状膜部瘤3例,囊袋状膜部瘤3例。1例囊袋状膜部瘤患者因封堵后仍有直径3mm的中量残余分流,放弃封堵。11例患者中7例术后即刻达到完全封堵;4例术后即刻造影及TTE检查显示少量残余分流,24h后超声检查证实残余分流消失3例,另1例1个月复查时残余分流消失,总完全封堵率达100%。1例患者术后新出现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患者术后24h出现交界性逸博心律,2天后恢复正常,余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11例患者平均随访10.2±5.2个月(3~18个月),无封堵器移位、晚发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国产封堵器对合并膜部瘤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进行介入封堵治疗是可行的,近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比较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 (TCVSD)与外科修补术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疗效及优缺点 ,为临床提供优选依据。方法 外科组包括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 4 5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VSD)患者 ,采用直接缝合或补片修补VSD ;TCVSD组包括同期接受TCVSD术的 4 5例膜周部VSD患者 ,采用新型偏心状Amplatzer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封堵VSD。比较两组的疗效、并发症和费用等情况。结果 TCVSD组 4 4例封堵成功 (技术成功率 98% ) ,术后出现少量残余分流3例 (均小于 2mm) ,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1例 ,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 ;外科手术组全部手术成功 ,无死亡 ,术后出现残余分流 1例 (3~ 4mm) ,心包积液 1例 (后行切开引流术 ) ,切口内出血 1例(后行二次缝合术 ) ,左前分支阻滞 2例。两组间治疗前后左室舒张末径 (LVEDD)的减小程度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总住院天数及特护天数TCVSD组要明显少于外科组 ,治疗总费用及器材费TCVSD组要明显高于外科组。结论 TCVSD术疗效与外科手术相当 ,具有并发症较少 ,术后恢复快 ,不留疤痕等优点 ,但治疗费用较高 ;对于部分选择性病例 ,TCVSD术可以逐步替代外科手术成为治疗膜周部VSD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4.
室间隔缺损封堵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总被引:66,自引:3,他引:66  
目的 应用国产和进口室间隔缺损 (室缺 )封堵器封堵室缺 ,通过 3~ 6个月的随访来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30例室缺患者 ,男性 12例 ,女性 18例 ,年龄 6~ 4 2岁 ,体重 2 6~ 77(45 3±2 1 4 )kg ,身高 1 31~ 1 76m。 2 8例为室间隔膜部缺损 ,其中 14例患者伴有室间隔膜部瘤 ;另 2例为嵴下型室缺。本组最初 3例使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EE)监测 ,以后 2 7例使用经体表超声心动图 (TTE)监测。封堵器选用国产封堵器 2 5例、Amplatzer 3例。室缺封堵术后 72h进行TTE复查 ,术后 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心电图、TTE、X线 ,观察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2 8例封堵手术成功 ,即刻手术成功率93 3% ,无残余分流 ,对主动脉瓣无影响 ,对房室瓣无影响 ,无血管内溶血。 14例伴有室间隔膜部瘤的患者成功封堵。术后次日有 1例出现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伴干扰性房室分离 ,经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缓解。 2 8例术后 72h复查TTE ,均无残余分流 ,主动脉瓣、房室瓣均无影响 ,经过 1个月、3个月、6个月的随访 ,原有临床不适症状缓解 ,未发现有发热、栓塞、感染性心内膜炎等临床表现 ,TTE显示封堵器位置稳定 ,室间隔水平无分流 ,主动脉瓣、房室瓣无影响。结论 室缺边缘距离半月瓣大于 3mm以上、直径 10mm以下、伴或  相似文献   

15.
60例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患者,随机分为A、B组,各30例。A组使用使用常规的VSD修补方法。B组在A组基础上使用国产纤维蛋白胶(悦灵胶)。结果A组术后发生残余漏7例,残余漏直径(0.99±1.70)mm;B组分别为1例、(0.05±0.30)mm。两组残余漏发生率和残余漏直径相比,P均〈0.05。认为悦灵胶的应用能显著降低VSD术后残余漏发生率,缩小残余漏直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探讨154例全胸腔镜心脏手术并发症。方法在周围体外循环下采用电视胸腔镜完成心脏手术154例,其中房间隔缺损修补术64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77例,二尖瓣置换术13例。结果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时间为28~132min;二尖瓣置换术为96~157min;整个手术时间为2.6~5.6h,平均为3.6h。术中术后有并发症20例(12.98%),术中扩大切口6例(3.90%),其中横断胸骨3例;术中右室破裂1例,术后二次止血4例(2.60%),肝破裂1例,右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2例,肺部感染2例;室缺残余漏2例,术口逾期愈合2例,全组死亡1例(O.69%)。结论电视胸腔镜下行简单心脏病手术创伤小、手术效果较好,但要求操作医师操作技术熟练。否则在不熟练下操作会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心脏间隔缺损手术正逐步从传统正中开胸过渡到微创外科治疗,本文总结我院开展的侧开胸微创治疗策略。 方法:回顾2012年1月-2019年6月在我科行微创心脏间隔缺损修补患者,排除介入及经胸封堵患者,筛选出429例。微创外科方案包括:右侧腋下竖切口组303例,其中176例房间隔缺损、122例室间隔缺损以及5例房室间隔缺损;右胸前外侧切口组121例,其中68例房缺,50例室缺和3例房室间隔缺损;左胸前外侧切口组包括5例肺动脉下型室缺。 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修补,无中转胸骨正中切口。同期手术包括7例右室流出道梗阻解除,8例二尖瓣修复和31例三尖瓣修复。3例患者行二次阻断修复心内残余病变(2例残余缺损,1例二尖瓣返流)。腋下切口组患者年龄及体重均显著低于右胸前外侧切口组和左胸前外侧组。平均体外循环时间67.2±19.3分钟,主动脉阻断时间38.2±14.1分钟,三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全组无围术期死亡,围术期并发症包括1例短暂神经系统功能不全,3例膈肌麻痹,13例肺不张。中位ICU停留时间2天,中位术后住院时间6天。出院前心超检查良好,随访中无再手术,无新发明显胸廓畸形及脊柱侧弯。 结论:常见心脏间隔缺损的微创外科治疗安全、有效、美观。腋下切口适合婴幼儿,右胸前外侧切口适用于青少年和成人,而左胸前外侧切口主要应用于肺动脉下室缺。  相似文献   

18.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关闭32例膜部室间隔缺损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目的 观察Amplatzer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关闭膜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经超声心动图及临床表现诊断为膜部室间隔缺损患者 ,如有临床症状但没有右向左分流 ,且膜部室间隔缺损的局部解剖结构满足以下条件 :(1)膜部室间隔缺损离主动脉瓣至少 1mm ,离三尖瓣隔瓣至少 3mm ;(2 )室间隔缺损的最窄直径小于 14mm ;(3)伴膜部室间隔瘤形成时 ,瘤体未影响右心室流出道 ;(4 )外科手术关闭膜部室间隔缺损后遗留的室间隔缺损 ,且对心脏的血流动力学有影响。在局部或全身麻醉下对患者行经导管Amplatzer双面伞膜部室间隔缺损的关闭治疗 ,手术中连续经胸或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和X线监测。术后随访 3个月。结果 自 2 0 0 2年 6月至 2 0 0 3年 3月共有 32例患者行经导管Amplatzer双面伞膜部室间隔缺损的关闭治疗 ,其中男 17例 ,女 15例。超声测定膜部室间隔缺损直径为 3~ 8mm(平均 5 1mm) ,左心室造影测定膜部室间隔缺损的直径为 3~ 8mm(平均 4 4mm) ,所选Amplatzer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直径为 4~ 12mm(平均 7 6mm)。堵闭操作技术成功率为 10 0 %。超声心动图示术后即刻残余分流为 11 5 % (少量分流 3 8% ,微量 7 7% ) ,2 4h后残余分流为 7 7% (为微量 ) ,3个月后有 3 8%的微量分流。手术中出现一过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颈椎前路手术致脑脊液漏的处理经验。方法选择颈椎前路手术致脑脊液漏患者7例,均为术中发现。3例后纵韧带合并硬膜囊骨化患者在切除骨化块后发现硬膜缺损,术中取肌肉筋膜片缝合;2例撕裂相对较长,术中直接缝合;2例破损较小,未予缝合;均予漏口表面填塞明胶海绵,切口放置引流管,分层严密缝合。术后予局部引流、卧床休息、预防感染等综合治疗方法。结果5例术中缝合修补缺损者,术后脑脊液漏引流量明显减少;1例未予缝合者,术后出现伤口及椎管内感染,予伤口清创、硬脊膜破裂缝合修补、腰穿引流、鞘内给药及有效抗生素抗感染等治疗后愈合。术后随访6~24个月,患者均无神经症状加重,均未发现脑脊液囊肿形成。结论对于颈椎前路手术致硬脊膜破损者,应尽量术中缝合,可有效防止脑脊液漏和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经导管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关闭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经导管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关闭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perimembranousventricularseptaldefect,PMVSD) ,并对其疗效进行初步分析。方法 :18例室间隔缺损 (VSD)中男性 8例 ,女性 10例 ,平均年龄 7 6岁 ,平均体重 2 6 9kg。局麻下行右心导管检查 ,左室造影测量室缺大小 ,经VSD建立股动脉 股静脉轨道 ,封堵器沿传送装置送至左室 ,打开左侧伞并确认铂金标记 (MARK)位于 6点位 ,指向心尖 ,在室间隔右室侧打开右侧伞 ,经超声心动图和左室造影确认封堵器位置良好 ,无残余分流 ,无三尖瓣及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后释放封堵器。结果 :18例VSD患者封堵手术均获成功。VSD平均大小 3 9mm ,所选封堵器平均大小 7 1mm ,放射线观察MARK均在 6点位置。封堵效果良好 ,术后 2 4h左室舒张末径明显缩小 ;术后 2 4h仅 2例有微量残余分流 ,无 1例出现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无其它严重并发症 ,平均住院3 5d。结论 :经导管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关闭膜周部VSD封堵效果好 ,恢复快 ,免除开胸创伤及体外循环等高风险 ,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