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赵昌仁  林纯福 《吉林医学》2003,24(6):564-564
川崎病较少见,易侵犯心脏、中枢神经系统,如延误诊断,出现并发症影响预后。我院于2001年发现川崎病1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患者男:2岁,因发热1周呈弛张热、嗜睡、双侧球结膜充血、唇干、口唇皲裂,双侧颈部及颌下淋巴结肿大,半月后出现指端与甲床交界处片状膜样脱皮,心率(80次/min),心音低钝,无肝脏肿大。1.2辅助检查:血WBC4.3×109/L,血沉20mm,EKG窦性心动过速,先后做3次心脏彩超均正常。Plt500×109/L,经治疗2月后降至300×109/L。1.3诊断标准:1984年日本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研究小组制定出6条标准[1]:①原因不明发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提高对川崎病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IVIG)后发生溶血性贫血的认识,有利于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例川崎病应用IVIG后发生溶血性贫血病例,并检索200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共20年的国外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1例3岁男性患儿在应用4g/kg IVIG后发生溶血性贫血,血红蛋白最低降至...  相似文献   

3.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病因未明、以全身性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冠状动脉瘤(coronary anery aneurysm,CAA)是其常见而严重的0并发症,对儿童健康有很大的危害性.近年来我院共收治KD病例150例(已报道90例[1]),其中并发巨大CAA者1例.现将该病例报告如下,并复习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探讨KD发生巨大CAA的可能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川崎病53例     
我科1999年9月-2002年11月共收治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53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KD患儿53例,男32例,女21例,年龄8个月-13岁,其中<2(岁)5例,2-(岁)35例,≥4(岁)13例,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ⅣIG)无反应型川崎病(KD)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分析1例儿童ⅣIG无反应型KD合并支原体感染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心脏彩超结果、治疗经过及预后,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分析.结果:患儿给予阿奇霉素抗感染,甲泼尼龙+2个疗程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等综合治疗,12天后病情好转出院;出院1周后门诊复查,患儿指趾末端及肛周脱皮明显,查血ESR、CRP恢复正常.结论:对于合并支原体感染的ⅣG无反应型KD,建议尽早抗感染治疗,同时采用三联疗法(甲泼尼龙+2个疗程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抑制炎症反应、降低体温,以预防及减轻冠状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6.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7例报告贾邦岚幸娟马大卫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近年来,川崎病(KD)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此病的本质是全身血管急性炎症性疾病,累及多器官,其中冠状动脉损伤为本病最严重的并发症。目前,提倡应用大剂量静脉...  相似文献   

7.
陈琪  林志青 《华夏医学》2007,20(4):667-669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0年9月至2006年9月住院治疗的64例川崎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符合川崎病诊断标准的6项主要表现者28例(43.8%);符合5项主要表现者25例(39.1%);符合4项表现者6例(9.4%);有5例(7.8%)患儿病程中仅有发热,而无川崎病其它主要临床表现;合并冠状动脉病变17例(26.6%)。治愈54例,好转9例,自动出院1例,无1例死亡。除自动出院者外,所有病例均随访3个月至3年,冠脉扩张〈4mm者均在3个月内恢复正常,4-7mm者约在6个月恢复正常,其中1例冠脉扩张9mm者仍在随访中。结论:大多数川崎病患者症状较典型,可明确诊断,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较好。不完全性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高,临床应重视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8.
林东浩 《广东医学》2003,24(9):936-936
患儿 ,女 ,2 5岁 ,体重 13kg。发热 5d,最高体温达 4 0℃ ,无伴畏寒、寒颤、抽搐 ;无咳嗽、气促等。体查 :体温 38 5℃ ,呼吸 30次 /min ,脉搏 12 0次 /min。躯干可见淡红色、针尖样斑丘疹 ,压之褪色。双侧颈部可扪及数个黄豆大小淋巴结 ,无压痛及粘连 ,活动度可。双侧球结膜充血明显 ,未见脓性分泌物。口唇干红、皲裂 ,杨梅舌 ,咽部充血 (++) ,双扁桃腺肿大Ⅱ度 ,未见化脓。双肺呼吸音清 ,心率12 0次 /min ,律齐 ,心音有力 ,未闻病理性杂音。腹平软 ,肝脾肋下未触及 ,肠鸣音存在。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WBC 15 4×10 9/L ,L 0 4 1,Hb 89…  相似文献   

9.
川崎病是一种急性血管炎症性疾病,冠状动脉受累最常见,神经系统并发症?(脑膜炎等)?相对少见,合并硬膜下积液概率更小.本研究报道1例丙种球蛋白不反应型川崎病合并硬膜下积液患者的诊疗过程及预后,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1年6月至2009年1月住院治疗的56例川崎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符合川崎病诊断标准的6项主要表现者28例(50%);符合5项主要表现者21例(37.5%);符合4项表现者6例(10.7%);有1例(1.8%)患儿病程中仅有发热,而无川崎病其它主要临床表现;合并冠状动脉病变27例(64.3%)。治愈:本组患者治愈48例,好转7例,自动出院1例,无死亡病例。除自动出院者外,所有病例均随访3个月至3年,冠脉扩张〈4mm者均在3个月内恢复正常,4~7mm者约在6个月恢复正常,其中1例冠脉扩张9mm者仍在随访中。结论大多数川崎病患者症状较典型,可明确诊断,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较好。不完全性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高,临床应重视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分析对川崎病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行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400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和实验室结果,根据治疗结果分为丙种球蛋白治疗有效组352例,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组48例。结果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组患者的血小板、血红蛋白、白蛋白明显低于治疗有效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川崎病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的高危因素主要包括:低血小板、贫血、低白蛋白血症等,临床应给予足够重视,减少对患儿冠状动脉的损伤。  相似文献   

12.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冠脉损害的相关因素及治疗。方法对南京市儿童医院2005年3月至2009年2月诊治的281例KD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281例KD中不完全性KD 53例(18.9%),对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无反应的KD 12例(4.27%),男性191例,女性90例,男女比例约为2.1∶1。年龄最小2个月,最大13岁。1岁87例,1~3岁121例,3~5岁42例,5岁31例。平均发病年龄2岁3个月。急性期合并损害冠脉者74例(26.3%),其中冠脉扩张41例(14.6%),小冠脉瘤26例(9.3%),中等冠脉瘤7例(2.5%)。住院2周后新发生的冠脉扩张22例(10.6%)。冠脉损害者随访6个月至3年,完全恢复正常者67例,其中1例对IVIG治疗无反应患儿,住院2周后出现巨大冠状动脉瘤,随访2年完全恢复正常。结论川崎病冠脉损伤与发热持续时间、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血沉(ESR)有关。KD发病10 d内用IVIG效果好,2 g/kg单次注射优于1 g/(kg.d)连用2 d的疗法。  相似文献   

13.
王茂平 《吉林医学》2012,33(9):1798-1799
目的:分析川崎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川崎病的治疗疗效。方法:回顾分析55例川崎病的资料。结果:第一观察组体温逐渐降至正常、发热症状缓慢缓解,全身体征逐渐恢复;第二观察组体温较快降至正常,热程较长达10 d左右,而体征改善明显;第三观察组发热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体温迅速降至正常,热程较短。结论:及时准确诊断,综合运用各种治疗方法对治疗川崎病是行之有效的,并且很少出现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临床特征与猝死机制。方法收集2例经法医病理学尸检证实的川崎病猝死的病例资料,回顾分析其临床特征与猝死机制。结栗此2例惠儿,1男1女,年龄分别为1岁和3岁,均因其它不适在输液过程中突然死亡,之前2周有发热,皮肤红斑,尸检证实2例猝死患者均并发冠状动脉瘤,瘤腔内血栓形成。结论川崎病临床特征不典型,早期诊治是防治因并发冠状动脉瘤而猝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李君 《吉林医学》2013,34(21):4207-4208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的时间注射给予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的疗效,以供临床参考。方法:将90例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三组。Ⅰ组患者在入院第1~4天给予丙种球蛋白,Ⅱ组患者在入院治疗的第5~9天给予丙种球蛋白,Ⅲ组患者在入院治疗第9~13天给予丙种球蛋白,比较三组患者的疗效和并发症。结果:Ⅰ组患者丙种球蛋白无反应率明显高于Ⅱ组和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患者发生冠状动脉并发症例数明显高于Ⅰ组和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患者入院的第5~9天给予丙种球蛋白,效果较好,患者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发生率低,冠状动脉并发症低,更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张自宜 《中外医疗》2012,31(12):7-8
目的 探讨KD的临床特征、冠脉损害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科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诊治的109例KD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109例KD中典型78例,不典型31例.平均发病年龄3.3岁.所有患者治愈出院,合并冠脉损害者随访12个月恢复正常.结论 6岁以下是KD好发年龄段并以男孩居多,不典型KD高,典型KD冠脉损害率高于不典型病例;典型与不典型KD使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无差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治疗的川崎病患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口服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阿司匹林治疗的基础上予以丙种球蛋白治疗,阿司匹林用量根据患儿退热情况决定,比较两组患儿的平均退热时间、平均阿司匹林用量、平均黏膜充血消退时间以及颈淋巴肿大消散时间,以及冠状动脉扩张的发生率。总结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的临床价值。结果:观察组患儿的平均退热时间、阿司匹林用量、平均黏膜充血消退时间以及颈淋巴肿大消散时间均明显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为6.67%,对照组为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是治疗川崎病的经典药物,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用于川崎病的治疗具有更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吴展帆  胡湘 《中外医疗》2016,(4):120-122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应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整群选择2004年1月-2015年6月间该院收治的99例川崎病患儿根据IVIG的时间分为A组(1~5 d,n=22﹚、B组(5~10 d,n=48)、C组(>10 d,n=29),比较各组治疗后实验室指标及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发生率及冠脉病变发生率。结果三组患儿治疗后血CRP、血沉及血小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儿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儿冠脉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崎病发病5-10 d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时患儿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发生率及冠脉病变发生率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20.
【】 目的 探讨在川崎病(KD)患儿中,铁调素对血红蛋白的影响及血红蛋白降低与川崎病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无反应的关系。方法 2011年1月2013年10月期间住院的川崎病患儿53例,期中15例对IVIG治疗不敏感。年龄匹配非KD的发热对照组患儿30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KD患儿与对照组血清铁调素的水平,同时检测血红蛋白水平。结果 KD患儿铁调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IVIG无反应组IVIG治疗前后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IVIG敏感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铁调素则高于IVIG敏感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IVIG治疗前铁调素水平与IVIG治疗前后血红蛋白含量变化存在正相关(P<0.05)。结论 铁调素可能参与KD患儿血红蛋白降低过程,铁调素的升高和血红蛋白降低可能与KD患儿IVIG抵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