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建立区域性献血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并评价其运行效果。方法成立区域献血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组,分2个阶段(2019年1~6月和7~12月)建立和完善献血不良反应监测体系。通过对比分析2个阶段不良反应分类和严重程度分级准确率、单位报告及时率和不良反应各要素的报告率评价区域性监测体系的监测标准的适用性、报告途径的适用性和监测体系运行效果,通过2个阶段报告的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各类不良反应例数分析监测效果。结果第1阶段和第2阶段,各有7家和17家采供血机构加入了区域工作组。第1阶段报告献血不良反应565例,献血不良反应分类准确率为72.04%(407/565),报告及时率为80.95%(34/42),献血者性别、献血类型、献血地点、献血组织方式以及献血不良反应表现、类型、严重程度分级和相关性等要素报告率达到99%以上;献血不良反应处置等相关信息报告率低于20%。第2阶段报告献血不良反应1098例,分类准确率为94.54%(1 038/1 098),报告及时率为96.08%(98/102),献血者性别、献血类型、献血地点、献血组织方式以及献血不良反应表现、类型、严重程度分级和相关性等要素报告率达97%以上;献血不良反应处置等相关要素报告率有所提高,但报告率仍然低于30%,献血不良反应回访相关要素报告率低于20%。报告献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0.87%,第2阶段报告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93%(1 098/118 565),高于第1阶段的0.77%(565/73 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两阶段的发展,基本建立了重庆市区域性献血不良反应监测体系。《血液安全监测指南》(T/CSBT 001-2019)作为监测标准和"血液安全监测管理信息系统"作为报告途径适用于本区域监测体系,报告要素需要进行分级管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国内外血液安全监测(haemovigilance,HV)报告中若干指标性数据进行比较分析,阐述各HV系统的特点和当前血液安全基本状况,探讨国内HV工作的发展方向。方法 国际HV报告来自英国、法国、荷兰、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和美国等HV系统的2020年度报告,国内HV报告来自中国输血协会血液安全监测专业委员会发布的2020年度血液安全监测报告。从上述HV报告中选择若干指标型数据予以分析,包括献血不良反应、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传播感染、输血相关死亡和输血相关肺部并发症。结果 各国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为0.0022%(英国),最高为3.2550%(澳大利亚);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为0.0141%(德国),最高为0.3580%(法国);输血传播感染发生率最低为百万分之0.72(英国),最高为百万分之14.33(澳大利亚);输血相关死亡发生率最低为百万分之0.77(澳大利亚),最高为百万分之11.47(英国)。结论 在已建立了成熟有效的HV系统的国家或地区,输血是高度安全的。各HV系统监测范围和判定标准的不同使得相关数据呈现极大差异。相较于国际HV系统,国内HV数据尚不全面,较复杂...  相似文献   

3.
正国际输血协会血液安全监测工作委员会(Working Partyon Haemovigilance,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Blood Transfusion)于2011年公布了《非感染性输血不良反应监测标准》[1](以下简称《监测标准》)。《监测标准》以欧洲血液安全监测网络和其他血液安全监测系统使用的以及已公开发表文献给出的"输血不良反应"的定义为编制基础,经ISBT血液安全监测工作委员会(2006年9月2日开普敦会议)评审通过后,已在国际血液安全监测网络(International HaemovigilanceNetwork)应用。现将其主要内容解读如下。  相似文献   

4.
安全献血是保证血液质量的一个前提和保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安全献血和安全输血已被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高度。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的出台,对加强血液全面质量管理又有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全球甲型H1N1流感流行,如何加强安全献血保证血液质量,保障临床输血安全,对于血液工作者来说是一项严峻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输血协会主办、广州血液中心承办的“中国输血协会第六届输血大会”将于2012年11月7至11日在广东省广州市隆重举行。本次会议将就“献血者招募和献血服务”、“血液成分制备和血液制品”、“血液检验”、“血液免疫学”、“临床输血和输血不良反应”及“血液质量和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学术交流。《中国输血杂志》将出版“中国输血协会第六届输血大会专刊”及同名增刊。大会筹委会竭诚邀请各地输血界同仁踊跃参加并积极投稿。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分析2021年南昌地区献血不良反应发生与分布特征,为制定不良反应预防措施,降低反应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21年江西省血液中心血站管理系统中献血不良反应信息,分别从献血类型、性别、献血重复性、献血组织方式、学历、年龄、季度分布、发生环节、严重程度等因素比较发生献血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91 168次无偿献血中,发生献血不良反应552次,发生率0.61%;献血不良反应均为非重度献血不良反应,类型以血管迷走神经反应为主;献全血与献单采血小板人群发生献血不良反应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2556,P<0.05);男性与女性人群发生献血不良反应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4472,P<0.05);初次献血与重复献血人群发生献血不良反应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0308,P<0.05);团体组织献血与个人自发献血人群发生献血不良反应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3.8289,P<0.05);不同学历人群发生献血不良反应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血站献血不良反应监测流程并评价其运行效果。方法 本中心在2018年1月~2021年12月分3个阶段建立献血不良反应监测流程,系统性地开展献血不良反应监测。第1阶段(2018年1~12月)根据卫生行业标准《献血不良反应分类指南》(WS/T551-2017)设计献血不良反应登记表,采用纸质方式记录和每月报告献血不良反应监测情况;第2阶段(2019年1月~2020年6月)采用电子版记录表(1.0版)监测献血不良反应;第3阶段(2020年7月~2021年12月)采用电子版记录表(2.0版)监测献血不良反应,明确报告范围、途径和职责,并纳入每月质量目标进行管理。本文回顾性分析建立献血不良反应监测流程的3个阶段采取的监测和管理措施。通过分析监测标准适用性、报告途径适用性和监测效果,评价血站监测流程运行的有效性。结果 第1阶段报告3类献血不良反应194例,其中即发型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DRVR)187例,血肿1例,枸橼酸盐反应6例;第1阶段报告发生率为1.36‰(194/142616)。第2阶段报告4类献血不良反应1726例,其中即发型DRVR1673例,迟发型DRVR10例,血肿3...  相似文献   

8.
目的:制定固定献血屋预防和控制感染工作制度及岗位职责,从各环节入手,规范上车人员的行为,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方法: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管理办法》以及《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范》国家《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1995》标准有关规定和要求,对固定献血屋的消毒灭菌管理进行了定期的微生物监测。结论:强化固定献血屋消毒灭菌管理,确保良好的采血环是保证临床输用安全血液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国际标准回顾性研究骨科住院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类型、严重程度等特征。方法基于电子病历系统调查我院骨科病房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住的所有输血患者在调查期间进行的每一次输血事件,统一按照国际输血协会2011年《非感染性输血不良反应监测标准》分别对每一次不良反应事件进行输血相关性分级和严重性分级评估。结果共297例患者进行了793次输血,56次输血事件经专家评估为输血不良反应事件,总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或58.7/1 000 U;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19次,局部过敏反应9次,输血相关呼吸困难8次,输血相关低血压4次,全身过敏反应1次,输血相关循环超负荷1次,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1次,不可分类的输血并发症13次;56次输血不良反应事件中,与输血肯定相关17次,很可能相关5次,可能相关34次;54次(96.4%)输血不良反应事件严重性1级,1次严重性2级,1次严重性4级。结论输血不良反应在骨科病房是常见的,存在严重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10.
《江西医学检验》2012,(2):210-210
由中国输血协会主办、广州血液中心承办的“中国输血协会第六届输血大会”将于2012年11月7—11日在广东省广州市隆重举行。本次会议将就“献血者招募和献血服务”、“血液成分制备和血液制品”、“血液检验”、“血液免疫学”、“临床输血和输血不良反应”、“血液质量和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