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总结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的并发症,探讨其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2003年6月~2009年12月,采用PKP治疗OVCFs患者187例共233个椎体。所有病例术前均无神经根及脊髓受压症状,年龄52~93岁,男31例,女156例。椎体周壁破坏34例47个椎体,椎体周壁无破坏153例186个椎体;手术部位:T5~L5,T10及以下椎体经椎弓根入路,T9及以上椎体经椎弓根旁入路。术后随访2~78个月,平均20.8个月。结果: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共出现并发症23例,发生率为12.3%。骨水泥渗漏7例共7个椎体,6例未产生临床症状,1例术后疼痛症状加重,口服消炎镇痛药3d后症状缓解;椎体周壁有破坏者和无破坏者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分别为8.5%(4/47)和1.6%(3/186),差异有显著性(P0.05);有骨水泥渗漏患者骨水泥注入量胸椎为4.53±0.31ml,腰椎为6.75±0.42ml,无渗漏者胸椎为3.50±0.40ml,腰椎为5.60±0.60ml,有骨水泥渗漏与无骨水泥渗漏患者骨水泥注入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手术入路和手术部位的骨水泥渗漏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3例术中出现一过性血压降低,紧急处理后30min内恢复正常。2例术后疼痛加重,分别服用消炎镇痛药2d、7d后症状缓解。术后发生低热5例,给予对症处理后体温均恢复正常。随访过程中非手术椎体新发压缩骨折6例,4例经保守治疗,2例行PKP手术后,均恢复日常活动。结论:PKP治疗OVCFs有一定的并发症,骨水泥渗漏仍是主要并发症,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提高手术技术水平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双侧矢状面交叉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预防手术椎体再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双侧矢状面交叉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预防手术椎体再骨折的疗效。方法: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应用双侧矢状面交叉PKP治疗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患者85例(交叉组),男35例,女50例,年龄(70.1±8.3)岁;同期应用传统PKP治疗85例单节段OVCFs患者(传统组),男37例,女48例,年龄(73.3±9.5)岁。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椎体内骨水泥分布情况,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发生情况,伤椎前缘高度及矢状面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交叉组(11.8±4.5)个月,传统组(12.1±3.7)个月。交叉组所有患者骨水泥分布同时接触椎体的上下终板,传统组有67例(78.8%)骨水泥分布同时接触椎体的上下终板,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交叉组患者未发生手术椎体再骨折,传统组有10例(11.8%)发生手术椎体再骨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 d的伤椎前缘高度、矢状面Cobb角和腰痛VAS评分与术前相比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的骨折椎前缘高度、矢状面Cobb角和腰痛VAS评分与术后2 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矢状面交叉PKP可以使骨水泥在骨折椎体内分布同时接触椎体的上下终板,从而预防PKP术后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发生,是一项简单、安全、有效的技术。  相似文献   

3.
国产球囊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国产球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疼痛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05年10月至2006年10月间应用国产球囊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骨折26例44椎,术后观察症状改善、骨折复位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全部病例顺利完成手术,无并发症发生。23例术后随访1~12个月,平均4.6个月。术后疼痛症状明显减轻,术后1d及1个月的VAS评分较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高度恢复明显,Cobb角平均矫正10.11°。结论 国产球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手术治疗疼痛性椎体压缩骨折安全、有效、经济,临床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的并发症,探讨其发生原因及其预防措施。方法:2004年9月~2009年6月,采用PKP治疗OVCFs患者115例,男24例,女91例,年龄52~83岁,平均68岁;单椎体83例,双椎体24例,3椎体5例,4椎体2例,5椎体1例;术前均由MRI STIR序列确定伤椎节段,T6 1个,T7 2个,T8 2个,T9 8个,T10 9个,T11 24个,T12 44个,L1 41个,L2 18个,L3 5个,L4 3个,L5 2个。回顾总结其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其并发症的发生原因。结果:115例患者中21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18.2%。其中骨水泥渗漏13例(11.3%),术中球囊破裂3例(2.6%),穿刺入椎管2例(1.7%),取出球囊病椎高度丢失2例(1.7%),术后病椎塌陷1例(0.9%),均无严重神经损害,未出现感染、硬膜外血肿及肺栓塞等并发症。结论:PKP治疗OVCFs常见的并发症包括骨水泥渗漏、球囊破裂、穿刺入椎管、术中病椎高度丢失、术后病椎再塌陷等,术中及术后应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两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实施方法,评价手术疗效。方法对33例两节段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66个伤椎,实施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测量手术前后伤椎的椎体矢状面指数、后凸Cobb角,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1年,进行模拟视觉类比评分和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评价疼痛缓解情况和脊柱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3个月),骨水泥外渗3例4个椎体。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1年,平均椎体矢状面指数分别为0.67±0.33、0.93±0.15和0.91±0.48,术后1周、术后1年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F值=83.62,P<0.01);后凸Cobb角分别为(36.33±6.83)°、(7.33±6.37)°和(9.18±6.75)°,术后1周、术后1年与术前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F值=64.41,P<0.01);模拟视觉类比评分分别为(9.09±0.83)分、(1.72±1.10)分和(1.90±0.94)分,术后1周、术后1年与术前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F值=207.89,P<0.01);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分别为(81.27±4.12)分、(17.96±3.37)分和(20.41±4.03)分,术后1周、术后1年与术前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F值=297.23,P<0.01)。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两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伤椎高度恢复、后凸Cobb角的矫正、止痛效果和脊柱功能恢复情况均满意。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骨质疏松等老年性疾病的患病率不断增高.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后果是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压缩骨折作为最常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其诊治一直是骨科领域的研究热点.经皮椎体强化术(per-cutaneous vertebral augmentation,PVA)因其确切的疗效和较小的创伤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  相似文献   

7.
椎体加强术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常太 《中国骨伤》2016,29(7):585-587
正椎体压缩骨折(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VCF)通常由骨质疏松症、椎体肿瘤或脊柱外伤等原因造成,其正逐渐成为一种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的疾病。临床上骨质疏松症乃是VCF常见的病因。据文献报道,7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VCF的发病率约为20%,而绝经后妇女中的发病率约为16%~([1])。全美每年约有70万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其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手法复位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2009年1月~2012年6月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6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骨水泥外漏发生率及术后2d、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疼痛恢复情况、椎体高度和脊柱后凸角(Cobb角)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6 ~21个月随访,平均11.3个月.于术后2 d、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进行测量,治疗组VAS评分较术前分别降低(4.32±1.01)、(4.97±0.70)、(5.45±1.95),椎体高度分别增加(6±1.12) mm、(6+1.12) mm、(5.97±1.13) mm,后凸cobb角分别减小(12.48+2.06)°、(12.35±1.96)°、(12.29±1.90)°,有6个椎体发生骨水泥外漏,对照组VAS评分较术前分别降低(4.74±1.24)、(5.21±1.01)、(5.38±0.89),椎体高度分别增加(3.18±0.87) mm、(3.18±0.87) mm、(3.15±O.86) mm,后凸Cobb角分别减小(5.85±1.81)°、(5.59±1.73)°、(5.29±1.45)°,有8个椎体发生骨水泥外漏.术后2d、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治疗组椎体高度恢复及脊柱后凸畸形矫正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VAS评分变化及骨水泥泄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应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是安全有效的,可以更好的恢复椎体高度和纠正脊柱后凸畸形,不增加骨水泥泄露的发生率,也不影响术后疼痛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2007年10月~2009年4月收治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106例,其中61例82个椎体接受PVP治疗,男21例29个椎体,女40例53个椎体,年龄65~96岁,平均78.3岁;45例55个椎体接受PKP治疗,男17例21个椎体,女28例34个椎体,年龄68~90岁,平均77.1岁。术前及术后1d进行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测量伤椎高度,随访伤椎高度丢失情况,记录骨水泥渗漏及随访期间邻近椎体骨折情况。结果:PVP组术前和术后1d VAS分别为6.7±1.4分和2.1±0.7分,PKP组分别为6.9±1.2分和2.2±0.9分,每组术后VAS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间点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PVP组55例、PKP组41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平均18个月。PVP组和PKP组术后伤椎高度分别较术前增加2.4±1.8mm和9.2±2.2mm,术后12个月随访伤椎高度分别丢失0.8±0.5mm和1.9±0.8mm,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PVP组术中骨水泥渗漏28例33个椎体,PKP组15例17个椎体,PKP组骨水泥渗漏率明显低于PVP组(P<0.05)。随访期间PVP组发生相邻椎体骨折9例,PKP组6例,两组相邻椎体骨折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VP和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止痛效果均较好;PKP的复位效果优于PVP,较少发生骨水泥渗漏,但术后椎体高度再次丢失较明显;两者术后相邻椎体骨折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Ⅰ期应用单个球囊单侧穿刺多次扩张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多椎体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单球囊单侧穿刺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25例共60个椎体。术后观察疼痛缓解及骨折复位情况,比较手术前后椎体高度和后凸角(Cobb角)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53~146min,平均30.4min/椎。术中球囊扩张压力为98~320Psi,平均183Psi;扩张体积2~4.5ml,平均3.25ml;扩张次数2~6次,平均3.3次,3例球囊术中破裂。骨水泥注射量2~5ml,平均3.5ml/椎,2例椎管内出现少量渗漏,1例发生椎旁渗漏,均无明显临床症状。患者VAS由术前的(7.5±1.0)分降低到术后的(3.2±0.7)分,椎体前缘高度、中线高度和Cobb角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24个月,受访患者疼痛症状得到明显缓解,未见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单侧穿刺单个球囊多次扩张PKP具有手术时间短、治疗费用低、疗效满意等优点,可用于治疗多发性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单侧和双侧经椎弓根穿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多发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将52例骨质疏松性多发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骨折椎≥2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6例。对照组采用双侧椎弓根穿刺PKP,观察组采用单侧椎弓根穿刺PKP。比较两组手术时间、X线曝露时间、骨水泥注入量、住院时间、疼痛VAS评分、伤椎高度恢复率、胸腰椎后凸Cobb角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个月~2年。手术时间、X线曝露时间、骨水泥注入量对照组长(多)于观察组(P 0. 001)。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伤椎高度恢复率、胸腰椎后凸Cobb角及住院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单、双侧椎弓根穿刺PKP治疗骨质疏松性多发椎体压缩骨折均有效,但单侧椎弓根穿刺的手术时间短,医患X线接触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罗杰  许军 《实用骨科杂志》2013,19(2):155-157
目的探讨单侧经皮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6例老年骨质疏松性新鲜椎体压缩骨折采用单侧PKP治疗。结果随访8~15个月,平均11.6个月。16例患者术后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术前病椎平均高度为(17.8±2.5)mm、Cobb角(23.8±2.0)°,术后病椎平均高度为(26.2±3.4)mm、Cobb角(9.5±1.8)°。单个椎体手术时间平均为30.3min,仅1例骨水泥轻度渗漏但无神经受累。结论单侧PKP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后疼痛缓解明显、有效改善后凸畸形等优点,在规范操作下手术并发症较少,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比较骨填充网袋经皮椎体成形术与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03—2018-03诊治的63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35例采用PKP术治疗(PKP组),28例采用骨填充网袋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网袋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渗漏情况,术前、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伤椎Cobb角。结果 2组均获得12个月以上的随访。骨网袋组手术时间较PKP组短,术中透视次数较PKP组少,骨水泥渗漏情况较PKP组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伤椎Cobb角较术前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填充网袋经皮椎体成形术与PKP均能有效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但骨填充网袋经皮椎体成形术手术时间更短,术中透视次数更少,可有效减少术中骨水泥的渗漏。  相似文献   

15.
单侧经皮穿刺脊柱后凸椎体成形术的入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侧穿刺法行脊柱后凸成形术的手术方法,以减少行手术及射线时相关的损害。方法复习椎骨的解剖形态,确定经椎弓根穿刺进针的路径;对患者45个压缩椎体进行单侧穿刺球囊扩张治疗,观察椎体高度及Cobb角的改变。结果与椎骨矢状面成30°~45°的角度穿刺,均能顺利进针并使针尖到达椎体中部的前份;临床手术按前述方法均可安全完成,椎体前缘、中部高度及Cobb角分别由术前的(1.8土0.3)cm、(1.4±0.4)cm及(28.4±10.2)°改变为术后的(2.2±0.4)cm、(2.3±0.3)cm及(19.2±4.5)°;椎体两侧前缘高度都有所恢复,两侧高度净差值为0.1cm。结论单侧穿刺法行脊柱后凸成形术,能够很好地恢复脊柱的形态,减少术者及患者的射线接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全麻与局麻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早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9月—2023年10月本院收治的104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51例采用全麻PKP, 53例采用局麻PKP。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临床与影像资料。[结果]全麻组在手术时间[(42.2±2.7) min vs (53.6±4.1) min, P<0.001]、透视次数[(25.7±6.3)次vs (32.4±9.6)次, P<0.001]、Kolcaba舒适度评分[(83.4±8.6) vs(74.7±8.1), P<0.001]均显著优于局麻组,但是前者恢复下地行走时间显著晚于后者[(29.5±5.5) h vs (26.6±3.4) h, P=0.002]。两组间早期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椎体前缘高度(anterior vertebral height, AVH)和局部后凸角(local kyphot...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非轴性疼痛的发生率及发生部位,进而分析非轴性疼痛对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效果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自2016-12—2017-06采用PVP或PKP治疗的61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前根据疼痛部位分为轴性疼痛组与非轴性疼痛组。比较2组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骨密度、术前疼痛VAS评分、手术方式、穿刺方式、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形态,以及术后1 d、1个月疼痛VAS评分方面的差异。结果轴性疼痛组23例,非轴性疼痛组38例(臀部疼痛13例,肋间疼痛9例,腹部疼痛9例,束带状疼痛7例),非轴性疼痛发生率为62.3%。61例均获得至少1个月随访。轴性疼痛组与非轴性疼痛组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骨密度、术前疼痛VAS评分、手术方式、穿刺方式、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形态、术后1个月疼痛VAS评分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轴性疼痛组术后1 d疼痛VAS评分高于轴性疼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非轴性疼痛的发生率较高,采用椎体成形术治疗可以缓解此种疼痛,但与轴性疼痛患者比较,其术后早期疼痛缓解效果较差,术前需要与患者充分沟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将58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PVP组和PKP组,各29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Cobb角和疼痛VA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5~18个月。手术时间PVP组少于PKP组,骨水泥注入量及Cobb角恢复程度PKP组多(高)于PV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术后疼痛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0. 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骨水泥渗漏率PKP组低于PVP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PVP和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均能迅速稳定椎体骨折,缓解疼痛。PVP较PKP手术时间短、骨水泥用量少,而PKP恢复椎体Cobb角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2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2):2103-2105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利用VAS评分、ODI指数及X线片所测伤椎前缘高度来评价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对18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治疗效果。其中男69例,共80椎,女81例,共100椎。年龄58~92岁,平均70.3岁。[结果]全部病例顺利完成手术,有4椎出现骨水泥渗漏,未出现严重并发症。VAS评分、ODI指数、椎体前缘高度三项指标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可以迅速缓解疼痛,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