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置器出血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在宫腔镜协助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3组受试者子宫内膜中VEGF、bFGF进行检测。Ⅰ组为置器后有异常子宫出血妇女30例,其中金属O型IUD 15例;T型IUD 15例。Ⅱ组为置器后月经正常的妇女16例,其中金属O型IUD 8例,T型IUD 8例;Ⅲ组为无置器月经正常的妇女15例。结果:Ⅰ、Ⅱ、Ⅲ组间VEGF在子宫内膜腺上皮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金属O型IUD和T型IUD在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Ⅰ、Ⅱ、Ⅲ组间bFGF在子宫内膜腺上皮、间质部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O型IUD和T型IUD在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VEGF、bFGF表达下降,影响受损伤的子宫内膜血管的再生修复能力,引起放置IUD出血;在放置金属O型IUD与T型IUD的子宫内膜中VEGF、bFGF的表达无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含铜宫内节育器(IUD)TCu380AIUD中铜溶蚀、子宫内膜组织中铜离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与子宫异常出血的关系。方法:收集32例因子宫异常出血和36例月经规律但因非医疗原因取器者,选择18例未放置IUD且月经规律的妇女作对照,进行TCu380AIUD体外铜离子释放量的测定,检测各组妇女子宫内膜组织铜离子和VEGF的含量。结果:子宫异常出血妇女的CuIUD日铜溶蚀量高于月经规律妇女(P<0.05),子宫异常出血妇女的内膜组织铜离子含量和VEGF表达明显高于月经规律妇女的内膜组织(P<0.05),子宫内膜VEGF表达与子宫内膜组织铜离子含量呈正相关。结论:CuIUD的高溶蚀量可能导致子宫内膜组织铜离子含量的增加,造成子宫内膜VEGF分泌增多,进而发生子宫异常出血。  相似文献   

3.
子宫异常出血是宫内节育器(IUD)的主要副作用之一,其发生机理是多因素的,它依赖于子宫内膜血管的生成、修复.血管生成的开关受血管生成因子和抑制因子双重调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其中可能起关键作用,近几年的研究表明,血管生成因子参与月经周期调控,并提示放置IUD后的子宫内膜VEGF表达异常与置环后子宫异常出血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子宫异常出血是宫内节育器(IUD)的主要副作用之一,其发生机理是多因素的,它依赖于子宫内膜血管的生成、修复。血管生成的开关受血管生成因子和抑制因子双重调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其中可能起关键作用,近几年的研究表明,血管生成因子参与月经周期调控,并提示放置IUD后的子宫内膜VEGF表达异常与置环后子宫异常出血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章汉旺  周志强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7):2393-2396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患者异位及在位子宫内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内皮抑素(ES)的表达及其在血管生成调控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6例异位内膜组织(EMT,E)、20例在位内膜组织(eutopic,e)及20例正常对照子宫内膜组织中VEGF和ES的表达。结果:①VEGF在异位内膜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93·75%,在在位内膜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55·00%,对照组子宫内膜组织(control,c)中阳性表达率为20·00%。E—e阳性表达率比较,P<0·05;E—c阳性表达率比较,P<0·01;e—c阳性表达率比较,P<0·05。e组中分泌期阳性表达8例,增殖期阳性表达3例;c组中分泌期和增殖期均为2例;e组分泌期和c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ES在E组中阳性表达率为75·00%,在e组中阳性表达率为35·00%,在c组中阳性表达率为5·00%。E—e阳性表达率比较,P<0·05;E—c阳性表达率比较,P<0·01;e—c阳性表达率比较,P<0·05。e组中分泌期阳性表达5例,增殖期阳性表达2例;c组中分泌期1例,增殖期无表达。e组分泌期和c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VEGF和ES在EMT及在位内膜组织中表达异常可能与EMT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二者表达失衡可能是EMT发病机制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防治节育器(IUD)出血的新方法,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对置节育器后出血副反应的疗效及对内膜微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收集60例研究对象,将VEGF蛋白于月经期经导管置人宫腔底部进行灌注,每月1次,共3次。收集置器者的卫生巾及子宫内膜,采用月经图示法评估月经血量,采用月经出血模式统计方法分析出血模式,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内膜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结果VEGF组滴血天数为(11.8±4.9)d,与抗前列腺索组(23.4±11.7)d和对照组(25.2±10.6)d比较,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天数、月经周期长度、月经图示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MVD置器后与置器前自身对照均有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组置器后微血管密度与抗前列腺素组、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VEGF表达置器后与置器前自身对照均有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器后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GF蛋白宫腔灌注可能缩短置器后滴血时间,与VEGF蛋白促进内膜微血管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7.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体以外部位时所引发的一种疾病,其为妇科常见病,发病率近年有明显增高的趋势,但因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困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细胞因子,它能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增加血管通透性,促进血管形成,其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该文对近年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在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管形成中的研究进展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的表达和意义。方法选择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织标本138例。其中盆腔外子宫内膜异位症20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34例,在位内膜56例;正常子宫内膜28例。应用免疫组化检测VEGF在盆腔外异位灶、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在位内膜和正常子宫内膜的表达。结果VEGF阳性表达主要见于子宫内膜间质血管内皮细胞和腺上皮细胞的胞浆。盆腔外异住病灶中VEGF表达高于卵巢异位内膜(P〈0.05),与正常子宫内膜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P〈0.05);卵巢异住内膜VEGF表达与同期在位内膜相比增高(P〈0.05),且明显高于正常内膜(P〈0.05);在位内膜与正常子宫内膜相比,VEGF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盆腔外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子宫内膜异住症的异位内膜中存在VEGF的高表达,可能导致了细胞外基质的降解、血管生成,利于种植及生长;VEGF过度表达,提示更易发生远处部位的种植转移;在位内膜并不是VEGF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9.
子宫异常出血是宫内节育器(IUD)的主要副作用之一,其发生机理是多因素的,它依赖于子宫内膜血管的生成、修复。血管生成的开关受血管生成因子和抑制因子双重调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其中可能起关键作用,近几年的研究表明,血管生成因子参与月经周期调控,并提示放置IUD后的子宫内膜VEGF表达异常与置环后子宫异常出血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子宫内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以期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增加微血管通透性,促进血管形成的生物学特性参与了子宫内膜生理及病理性血管形成。VEGF与某些避孕制剂所引起的子宫异常出血有关,并参与了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的种植。  相似文献   

11.
CD105与CD34在喉癌微血管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CD105与CD34在喉癌微血管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应用CD105和CD34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54例喉癌组织中瘤内微血管密度(IMVD).结果CD105和CD34抗体检测的喉癌组织中的IMVD分别为8.85±4.50和24.80±6.17,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CD105标记的IMVD与喉癌的T分期和颈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1).结论CD105抗体对检测肿瘤微血管更具有特异性,CD105标记的IMVD可能是喉癌患者的一个独立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2.
13.
乳腺癌CD105和CD34标记的微血管密度差异及与VEGF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比较CD105与CD34在乳腺癌及乳腺良性增生组织中表达的差异,探讨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与肿瘤浸润和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70例乳腺癌及20例乳腺良性增生组织进行CD105和CD34标记的MVD及VEGF的检测。结果乳腺导管内癌及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D105抗体标记的MVD分别为98.12±19.58,148.82±35.54;CD34标记的MVD分别为86.49±16.75,106.98±18.64,VEGF阳性率分别为60%和80%。乳腺良性增生组织CD105,CD34标记的MVD分别为48.31±15.67,54.60±18.18,VEGF阳性率为20%。乳腺癌与良性增生组织之间各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CD105和CD34标记的MVD在浸润性导管癌中有显著性差异(P<0.01);CD105和CD34标记的MVD与VEGF表达均呈显著性正相关(P<0.01)。结论乳腺癌组织CD105标记的MVD显著高于CD34标记的MVD,用CD105评估肿瘤新血管生成可能更有价值;CD105和CD34标记的MVD与VEGF密切相关,均可作为检测乳腺癌发生转移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肺腺癌患者肿瘤中心和肿瘤周边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微淋巴管密度(MLVD)、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探讨VEGF-D在肺腺癌发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RT-PCR检测mRNA在48例肺腺癌新鲜组织中VEGF-D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48例肺腺癌组织中VEGF-D、MLVD和MVD蛋白的表达。结果VEGF-D mRNA在肺腺癌组织中高表达,在正常肺组织低表达(P<0.01),VEGF-D蛋白阳性率为58.3%(28/48),其中肿瘤周边部位的表达显著高于肿瘤中心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无关,与肿瘤的TNM分期有关,Ⅲ~Ⅳ期显著高于Ⅰ~Ⅱ期。VEGF-D蛋白阳性组与阴性组相比,MV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3),MLVD阳性组高于阴性组(P=0.015),阳性组淋巴结转移增加(P=0.012)。结论VEGF-D只参与淋巴管的生成的调控,诱导肺腺癌淋巴管生成,促进肿瘤细胞经淋巴道转移。  相似文献   

15.
突出腰椎间盘组织VEGF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正常的椎间盘组织和不同类型突出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将41例来源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中取得的椎间盘组织(其中包含型17例,非包含型24例)和13例来源于脊柱侧凸前路手术及腰椎骨折前路手术所获得的椎间盘组织作HE染色及VEGF免疫组化检测,并作对照分析。结果对照组中椎间盘组织VEGF表达均为阴性,突出椎间盘组织中包含型VEGF阳性表达率为41.2%(7/17),非包含型为79.2%(19/24),其细胞来源主要是血管内皮细胞。非包含型及包含型VEGF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显著性(P〈0.05)。非包含型VEGF阳性表达率高于包含型,有显著性差异(P〈0.05)。非包含型病程在一年内者VEGF阳性表达率高于病程在一年以上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可以诱导产生VEGF且与突出类型、病程相关,即非包含型VEGF阳性表达率高于包含型,非包含型病程一年以内者VEGF阳性表达率高于病程一年以上者。提示VEGF可能通过促进新生血管的发生、发展,在突出腰椎间盘组织自发性吸收中发挥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星形细胞瘤64排CT征象与VEGF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搜集经手术证实的脑星形细胞瘤30例,分析其CT表现,术后对肿瘤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其VEGF表达的程度与CT征象之间的关系。结果:星形细胞瘤的VEGF表达程度与肿瘤的分级、瘤周水肿的范围及肿瘤的强化程度有相关性。结论:星形细胞瘤的CT表现可以反映VEGF的表达程度,能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患者预后的评估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自然流产胚胎和人工流产胚胎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量的差异. 方法 按照孕周分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0例自然流产胚胎(病例组)绒毛组织中VEGF的表达,同时收集50例人工流产的胚胎绒毛组织(对照组)检测VEGF进行对照分析研究. 结果 在不同的孕周,病例组其VEGF的表达量均较对照组降低,且对照组VEGF的表达量随着孕周的增加而增加,在病例组中却没有这样的趋势. 结论 自然流产的胚胎组织与同孕周的人工流产的胚胎组织相比其VEGF表达量下降,提示VEGF表达量下降可能与自然流产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血管生成与大肠癌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2例人大肠癌组织VEGF蛋白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分析VEGF和MVD、及其与大肠癌组织学分型、Dukes分期、癌肿浸润转移的关系。结果:VEGF表达强度和MVD与大肠癌的Dukes分期(P〈0.05)、淋巴结转移(P〈0.05)及远处转移(P〈0.01)密切相关,而与组织学分型无关(P〈0.05)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外阴白色病变组织中微循环状况,探讨外阴白色病变的发病机制。方法:对来医院就诊的均于阴道镜下病变明显处取活组织病理检查,证实为外阴白色病患者41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在41例外阴白色病变(其中鳞状上皮增生22例,硬化性苔藓19例)组织中CD34的表达情况,8例正常的外阴组织做对照。结果:外阴硬化性苔藓的微血管数目(MVD值)显著低于正常外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阴鳞状上皮增生与正常外阴组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硬化性苔藓(LS组)与鳞状上皮增生(SH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硬化性苔藓MVD值低于鳞状上皮增生。结论:外阴硬化性苔藓组织中微血管数目减少明显,鳞状上皮增生中血管数目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